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30n0605_005 法華經科註 第5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30 冊 » No.0605 » 第 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科註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0728c01] △四藥草喻品二初申品目。

[0728c02] 妙法蓮華經藥艸喻品第五

[0728c03] 此品明如來之述成文中有具山川雲雨等喻獨以藥草標名者何也應知土地是能生雲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其所生所潤通皆有用而藥草用強因此標名也然有漏諸善悉能除惡而無漏為最於無漏眾中四大弟子以譬領佛譬深會聖心所以佛讚善哉甚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稱藥草喻品夫藥草叢育日久一蒙雲雨扶蔬暐曄牙莖豐蔚於外力用充潤於內譬諸無漏住最後身有餘涅槃更不願求無上佛道今得聞經自乘佛乘兼以運人文云我等今日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內外自他具勝力用故稱藥草喻品應知藥草能除四大風冷補養五臟還年駐色今蒙雲雨忽成藥王餌之徧治眾病變體成仙譬諸無漏聞經破無明惑開佛知見文云我等今日真是佛子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得之面於佛前得授記莂嘉著稱微故言藥草喻品也應知前一番是師弟領述世界悉檀意次一番生善是為人意其次一番是對治第一義兩悉檀意也是名因緣釋品也若約世典釋藥草者如神農經曰上藥養命謂五石鍊形六芝延年中藥養性謂合歡蠲忿萓草忘憂下藥治病謂大黃除實當歸止痛也草者說文云百卉之總名釋名曰草早也謂望秋先凋凡質幹不堅無材植之用皆名草也。

[0729a02] △二釋經文如來述成二初略述成二初雙述善哉。

[0729a04]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0729a06] 善哉善哉者此雙述之意一善哉述其兩處領實一善哉述其兩處領權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者辭致曲巧故言善說皆是佛法故言真實真實述其實功德述其權誠如所言者印定之旨也又華嚴之擬宜領實也三藏之誘引領權也方等之體信般若之領教俱領權實也法華之付財專論實也。

[0729a12] △二領所不及。

[0729a13]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0729a15] 述其領所不及也謂退進橫豎亦橫亦豎非橫非豎皆不及也所以者何應知大雲普覆徧荷清涼大雨俱霑無不蒙澤咸令世間皆得知見未曾有法那忽齊教止領二乘得益不道人天小草是為退所不及又菩薩名上草亦名小樹大樹敷榮茂自他饒益而復不領是為進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法界那忽止領二乘餘八法界都不涉言是為橫所不及又七方便從淺至深皆入真實餘五方便都不預語是為豎所不及又三世利益未曾暫廢是為亦橫亦豎所不及夫山川谿谷總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嘗揀擇攘彼受此然草木種子皆依於地更無餘依一雲靉靆無處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枯榮普潤既同普得增長如來平等不可思議實不先頓後漸初三末一如龍興慶雲普雨於一切身心不降雨除熱得清涼是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廣大甚深博遠不可思議無有差別是為非橫非豎領所不及然不及之旨非都頓奪特以初心望後心未窮極地故云不盡又初悟初阿亦具後荼功德但齊教之領未暇進領橫豎周徧耳又權行大士宜應如此。

[0729b10] △二廣述成二初長行二偈頌初文又二初述成開三顯一二結歎初文又二初法說二初舉法王不虗勸信。

[0729b13]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虗也。

[0729b14] 此舉法王之勸信夫世之人王外無所畏內不二言今出世法王萬德融明眾惡盡發言誠諦故云若有所說皆不虗也舊云述中根不虗獎下根信受今言佛法雖多不出權實權實之外更無別法而言無量者此意難信故舉法王勸信又為下大雲譬作本也。

[0729b19] △二正述開三顯一二初約教明開權顯實二初約教述開權。

[0729b21]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

[0729b22] 一切法者謂七方便為橫對一實為豎若言不爾何故二萬億佛所初發大心中間取小又流轉五趣又十法界一人尚具況七方便耶此法雖多以方便波羅蜜照之罄無不盡以隨其類音說之無不逗會如為人天說戒善為二乘說諦緣為三藏說事度為通教說無生為別教說次第開如來藏是名約教述領開權也。

[0729c04] △二約教述顯實。

[0729c05] 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0729c06] 是約教述顯實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地者實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也其性廣博故名切也寂而常照故名智也無住之本立一切法故名為地此約圓教實說也凡有所說皆令眾生到此智地例如大品廣歷諸法皆摩訶衍衍即大乘乘即實相實相即是一切智地上文云唯此一事實指此地也餘二則非真指七方便也此約頓漸二教述其開權顯實也。

[0729c13] △二約智述開權顯實二初約智述開權。

[0729c15]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

[0729c17] 觀一切法所歸趣者是能照權也究盡明了者能照實也二智所照偏圓兩境通達無礙故能說權實二教此舉智釋教也知所歸趣是識藥深心所行是知病病藥俱是權法權法各有所趣戒善等近趣人天若作遠緣低頭舉手遠趣佛果念處道品等近趣涅槃若作福德莊嚴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遠趣寶所乃至六度通別等法近遠歸趣途轍不同又戒善是人天藥諦緣度是三乘人藥乃至通別等亦可解深心所行有二種一者深心著於依正二者著所執法著依正者起深重十惡障人天乘著所執法者起四倒三道六蔽四住五住等障四聖乘當知深心病相不同權智照之通達無礙此約智述開權也。

[0730a05] △二約智述顯實。

[0730a06]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0730a07] 是約智述顯實實智所照也一切權法無不入實故言究盡佛眼所見故言明實智所知故言了若此智照此藥此病不照彼藥彼病又彼智照彼不能照此種別不同者權智照也若一智徧照一切藥一切病者實智照也能示眾生如此圓融境智故言一切智慧也又一切法者謂十法界也十界各各相欲不同各護果報歸趣亦異知諸法盡者名知病知一切深心所著者名知藥以其藥有深淺耳大品云如實知貪欲心瞋癡心以如實智知名知深心如理通達無有障礙若戒善諦緣度等一切法藥悉用如實智知者名通達無礙又上權智文中言通達無礙者是約權論實今實智又於諸法者是約實論權二文互現者此明實是權實權是實權當知究竟非權非實非差別非不差別以智方便權有差別悉到智地則無差別如地無差別草木若干若干無若干無若干若干又約心論法約法論心心有諸數法無諸數心不離法法不離心無數而數數而無數權實亦爾。

[0730a24] △二譬說二初譬說二復宗稱歎初文又二初開譬二初差別譬六初土地譬。

[0730b03]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

[0730b04] 大千世界者譬眾生世間也山川谿谷土地者譬五陰世間也世界無別法為山川谿谷土地所成眾生無別法為五陰所成土地既通譬識陰山川谿谷譬四陰能依草木雖依土地等土地等非即草木草木質幹但名草木草木種子更無別名但取能生之功名種子所生質幹名草木皆植根於地地則本也內合習因習果雖依五陰五陰非即因果要依於陰得有習因增長成辦名習果因果依陰而起則山川土地譬成草木種子受潤增長譬悉成也又更顯別譬者山雖高峻亦有洿隆等五相乃至土地雖平亦有丘池等五相即譬五乘五陰山高譬菩薩五陰川譬支佛谿譬聲聞土地譬天谷下譬人一一五陰皆有習因習果所依猶如山川谿谷土地皆為種子質幹等所依也又用三千大千世界譬正因之理通為一切所依山川谿谷土地譬眾生陰界入果報色心也草木叢林譬眾生習因也此三法不相離習依陰入陰入不出法性如草木依山川山川依世界若約世典而釋山川谿谷土地者廣雅曰山產也謂能產萬物也又說文云山宣也謂宣氣而散生萬物也川者蔡邕月令章句云眾流注海曰川釋名曰川穿也謂穿地而流也谿者爾雅云水注川曰谿谷者釋名曰覆也山嵒隱邃之處耳土者釋名曰吐也謂吐生萬物也地者說文曰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

[0730c04] △二草木譬。

[0730c05] 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艸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0730c06] 所生卉木者卉是草之都名木是樹之總稱眾草成叢眾樹成林治病力用勝者稱為藥如善法中皆能治惡而彼無漏善治惑義勝下卉木中樹林枝幹覆蔭廣器用大故喻二菩薩種類若干者五乘七善因果種子不一故言若干如是種類各有稱謂即是名各有體相即是色故言名色各異也又種類若干者種謂種子類謂流類若干者若如也干數也。

[0730c13] △三密雲譬。

[0730c14] 密雲彌布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0730c15] 密雲彌布者雲有形色覆蔭下文有雷聲遠震覆蔭譬佛慈悲形色譬佛應世雷聲譬佛言教密雲即三密也慈悲即意密形色即身密雷聲即口密彌布者徧也既密又徧故言彌布以慈悲熏應身說法徧十方界故言彌布也經律異相云雲有五色青者風多赤火多黃白地多黑者水多有四電師東身味南百主西阿竭羅北阿祝藍四電闘諍是故有雷又地水火風故有雷五事無雨一風起吹二火起焦三阿修羅手接入海四雨師淫亂五國王不理治雨師瞋故不雨言密雲者周易小畜卦云密雲不雨自我西郊正義曰陽之上昇陰能畜止兩氣相薄則為雨也。

[0731a02] △四澍雨譬。

[0731a03] 一時等澍。

[0731a04] 一時等澍者譬口密八音四辯宣澍法雨利潤眾生八音者一極好二柔輭三和適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不竭四辯者一義無礙二法無礙三辭無礙四樂說無礙。

[0731a07] △五受潤譬。

[0731a08] 其澤普洽奔木叢林及諸藥艸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

[0731a10] 此法雨普潤七種眾生心地所有習因種子即生聞慧名為普洽根莖枝葉者信為根戒為莖定為枝慧為葉其次第相資故譬此四也小根莖等即人天信戒中根莖等即二乘信戒定慧大根莖等即菩薩信戒定慧也。

[0731a14] △六增長譬。

[0731a15] 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0731a17] 此更復略疊明草木隨分受潤習報兩因善法既蒙法雨習報兩果各得增長稱其種性者明施權稱機小者不過分大者不減少即是七種習報兩因也華果敷實者習報二果也又云增長即三義稱其種性即是增長之由由說教稱機也各得增長正明增長華果敷榮者即增長之相也。

[0731a22] △二無差別譬。

[0731a24]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艸木各有差別。

[0731b01] 此無差別譬顯於一實此有三一者一地所生道前心地所生終因道後智地二者一雲所雨一音所宣一乘法門開發道中五種善根終是一音平等之教三者三草二木稟益不自覺知五種善根蒙佛法雨隨分增長亦不自知五種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大乘亦不自知同歸佛慧唯有如來乃能知之也。

[0731b07] △二合譬二初合差別譬二初正合六初合第三密雲。

[0731b09]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徧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徧覆三千大千國土。

[0731b12] 合譬次第者明如來應世則八音說法說法即有受化眾生眾生聞法各霑道潤得潤是同不無差別增長第一合密雲先舉佛身密合雲有形後舉佛口密合雲有聲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即是正合應身出世也如大雲起即舉譬帖合明如來大慈現身覆育一切以大音聲者即是舉佛口密合雲有聲也天人阿修羅者別舉三善道稟口密之益也即是三乘根性三十子別稟聲益也如彼大雲即舉譬帖合雲有聲徧覆大千者通舉一切皆是佛子俱蒙口密益也或時但合五譬將普徧世界下兼合世界土地也世界即是國土世間天人修羅即是假名五陰世間假名合上世界五陰合上山川谿谷也。

[0731b24] △二合第四澍雨譬二初標章門。

[0731c02] 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0731c07] 此合上第四澍雨譬於中先標章門次勸聽受章門有六一十號謂如來應供等二四弘謂未度令度等三三達謂今世後世等四一心三智謂我是一切知者五五眼謂我是一切見者六三業共智慧行知道謂意不護開道謂身不護說道謂口不護亦稱為導師謂知道者等也。

[0731c12] △二勸受。

[0731c13] 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0731c14] 汝等天人下勸物聽受佛八音詮吐六種法門從多為論勸三善道宜應往聽法也。

[0731c15] △三合第一土地譬。

[0731c17]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0731c18] 攬果報而有眾生如依山川得有世界等百千萬億者即是十法界眾生也今正語七方便眾生差別配如上說或從汝等天人者皆合山川譬也。

[0731c20] 四合第二草木譬。

[0731c22] 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

[0731c23] 于時者若論漸初即是鹿苑初說三乘時若約中間處處得論于時也利鈍者總判三塗因惡果苦不能受道名為鈍七種方便聞教得益名為利別判人天但受果報不肯受道名鈍三乘根性斷惑出界名為利又聲聞觀生滅名為鈍菩薩觀不生滅名為利通別圓三教迭論利鈍可知精進懈怠者三途放逸名為怠人天持五戒十善名為進人天不厭苦為怠二乘怖畏無常為進二乘貪證不求作佛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進。

[0732a07] △五合第五受潤譬。

[0732a09]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0732a10] 隨其所堪即是稱會機宜無增減之失歡喜快得善利即是各蒙法潤受益也。

[0732a11] △六合第六增長。

[0732a12] 是諸眾生聞是法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離諸鄣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0732a15] 現世安隱後生善處者即是報因感報果合華敷增長亦得聞法乃至入道者即是習因牽習果合上果實增長聞是法合上增長之由現世安隱正合增長後生善處是合增長之相佛如大雲普覆一切三塗亦得霑潤增長如說般若方等明地獄得益又諸經中亦說龍鳥鬼神等聞法得道若火滅湯冷即是現世安隱或生天上人中即是後生善處於天人中修道即是以道受樂若人天聞法持戒福德扶身鬼龍不犯即是現世安隱或天還生天人還生人或天人互生即是後生善處生能解悟即是以道受樂二乘聞法得有餘涅槃是現世安隱如下文云是人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此人於彼國得聞是經此指方便有餘之土是善處於彼聞經是以道受樂若生身菩薩聞盧舍那佛說法得無生忍即現世安隱後生淨滿界為法身眷屬即是善處以道受樂離諸障礙者即是現世安隱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即是後世以道受樂也。

[0732b08] △二提譬帖合。

[0732b09]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艸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0732b11] 此提譬帖合有六意大雲帖合形聲兩益雨於一切帖合第二六章法門卉木叢林帖合第四受化眾生利鈍怠進習因淺深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帖合第五受潤得法利各得生長帖合第六現世安隱增長也。

[0732b15] △二合無差譬二初合無差。

[0732b16]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0732b18] 一相者眾生之心同一真如相是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詮一理是一雨也昔於一實相方便開為七相於一乘法分別說有七教佛知究竟終歸一相一味所謂下雙釋一相一味眾生心性即是性德解脫遠離寂滅三種之相如來一音說此三法即是三味此三相則為境界緣生中道之行終則得為一切智果故言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復次無差別者謂一相一味一相合上一地也解脫相者無生死相離相者無涅槃相滅相者無相亦無相唯有實相故名一相一相即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無相即無差別也立一切法即有差別差別如卉木無差別如一地地雖無差別而能生桃李卉木差別等異桃李卉木雖差而同是一堅相若知地具桃李即識實中有權解無差別即是差別若知桃李堅相即識權中有實解差別即是無差別以是義故以一相合上一地譬也一味即是實教純一無雜例一相可解解脫相者無分段變易二邊業縛也離相者得中道智慧此慧能遠離二邊無所著滅相者二邊因滅得有餘涅槃二邊果滅得無餘涅槃故也究竟至於一切種智者若得二邊滅相即是通別二惑盡入佛之知見以一切種智心中行般若初發畢竟二不別此即佛慧也。

[0732c16] △二合差別五初眾生不知。

[0732c17]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0732c19] 其有眾生者舉不知之人法謂聞一音之法持說者是正明不知持說不同修行各異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諦緣度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別所得功德不自覺知者此明五人雖各稟教不知佛是一味無差之教亦不知七種方便各各作解而各解為實此則不知於權亦不識實即是差別不自覺知也。

[0733a01] △二如來能知四初約四法知。

[0733a02]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

[0733a03] 約四法者謂種相體性種者三道是三德種淨名云一切煩惱之儔為如來種此明由煩惱道即有般若又云五無間業皆生解脫相此由不善即有善法解脫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可復滅此即生死為法身此就相對論種若就類論種者一切低頭舉手悉是解脫種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種夫有心者皆當作佛即法身種諸種差別如來悉能知一切種秖是一種即是無差別如來亦能知差別即無差別無差別即差別如來亦能知然相體性三約十界十如中釋若論差別者即十界相也若論無差別者即一佛界相也差別無差別如來能知差即無差無差即差如來亦能知體性例然可解。

[0733a15] △二約三法知三初三慧境。

[0733a16]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

[0733a17] 三法者即是聞思修三慧也念何事者是明三慧用念取於所念之事即是三慧境。

[0733a18] △二三慧體。

[0733a19]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脩。

[0733a20] 云何念者念是記錄所聞之法正是念慧之體。

[0733a20] 三三慧因緣。

[0733a22]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

[0733a23] 以何法念下即是三慧取境聞法是其因緣又三慧境智因緣合故得有三法復名因緣也如此三乘三慧昔謂境體因緣有異即是差別若入圓妙三慧即無差別此有差別無差別如來能知又差即無差無差即差如來亦能知。

[0733b03] △三約二法知。

[0733b04] 以何法得何法。

[0733b05] 二法者謂因果之二法以何法即是因得何法即是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別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唯是一因一果即無差別差別無差別如來能知差即無差無差即差如來亦能知。

[0733b08] 四約一法知。

[0733b10]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0733b11] 七方便住於七位故言種種之地此即差別如來用如實佛眼見之如眾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則如來能知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則如來能知無差別也。

[0733b15] △三舉譬帖合。

[0733b16]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艸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0733b17] 此舉譬帖合眾生不知喻彼七方便人各不自知有上下以其不知故所以顯於如來唯能耳。

[0733b18] △四疊前總結能知。

[0733b20]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0733b22] 一相一味如前釋一相一味解脫離滅等為緣分別即是一中無量究竟涅槃終歸於空即是無量中一此是疊前重釋無差別也何者一相一味解脫離滅若是二乘法體猶是差別言宣今作大乘究竟涅槃終歸於空即通無差別究竟涅槃結前諸句皆非二乘有餘無餘乃是究竟之涅槃常寂滅相者結前諸句非是小乘寂滅乃是常住寂滅上文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即此義也終歸於空者非是斷之空乃是中道第一義空葢鄭重抵掌揀實異權耳。

[0733c07] △五釋疑。

[0733c08] 佛知是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0733c10] 此斷物疑佛昔既知始末皆一何不鹿苑即為說實釋云觀眾生心欲隨三悉檀而將護之恐其誹謗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0733c12] △二結歎 二復宗稱歎二初述歎。

[0733c14]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

[0733c15] 先歎希有者凡夫有反復聞能得益菩薩是解不多奇今二乘無為正位能捨證入實甚為希有能知隨喜說法者述其能領開三次言能信受者即述其領顯一也。

[0733c18] △二釋歎。

[0733c19]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0733c20] 所以者何是釋述意明佛於一道說三深玄難解而汝能信也章安問前文云如來復有無量功德汝等說不能盡後文云汝等甚為希有然佛恩普被猶如雲雨靡不覆潤佛恩普載猶如大地靡不生成豈為一機一方而故言汝等說不能盡然佛恩雖普眾生日用不自覺知如三草二木植根乎地稟潤乎雨而不能知汝等能知始終十恩甚為希有未度令度等述知佛四弘誓恩也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述知大慈與樂恩也既聞離諸障礙任力所能漸得入道述知大悲拔苦恩也輪王釋梵是小藥草述知勸善除熱惱恩也知無漏法能得涅槃及緣覺證是中藥草述知除諸熱見愛恩也上草小樹是為恥小慕大述知遮醜恩也大樹是述其莊嚴之恩其最實事一地一雨述知付財坐座身心法財自在安樂恩也葢佛述其差別歎者此歎十恩文盡此矣若述無差別歎者即是一大恩也。

[0734a13]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734a14] △二偈頌二初頌法說二初頌先舉法王勸信。

[0734a15]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0734a16] 今初二句頌法王勸信不虗然破有之義者如來出興五濁隨大小機興頓漸化意令眾生破除二十五有生死之業亦破變易潤生之因使證最上之道又有者因果不亡為有如來破此有為法中王故云破有法王也。

[0734a20] △二頌開三顯一二初頌約教開顯二初頌約教開權。

[0734a22] 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0734a23] 此一行半頌約教隨眾生欲種種說法者所謂七方便人各各性欲不同如來善權智力遂彼堪任隨宜為說此頌開權也。

[0734b01] △二頌約教顯實。

[0734b02] 如來尊重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

[0734b03] 如來尊重智慧深遠者此頌顯實也久默斯要者則四十餘年祕而不談不務速說者以機未堪故不應遽爾示之也。

[0734b05] △二頌約智開顯二初頌約智開權。

[0734b07] 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0734b08] 此二行頌約智開顯也初一行是頌釋權智。

[0734b08] △二頌約智顯實。

[0734b10] 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0734b11] 次一行是頌釋實智隨種種緣說種種教悉令得其大乘正見自此之前皆名邪見此頌是如來四悉意破有法王即對治意隨眾生欲即世界意智聞信解疑悔永失是為人意令得正見即第一義意前三悉檀即頌上以智方便而為演說令得正見即頌上到一切智地也。

[0734b16]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二頌合譬初文又二初頌差別譬六初頌第三密雲。

[0734b19]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起於世間徧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日光揜蔽地上清涼靉靆垂布如可承攬。

[0734b22] 此九行半頌差別譬慧雲含潤者雲譬應身應身隨智慧行故言慧雲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潤若應身不說法如須扇多多寶者此雲不含潤也身放大光如雷耀口震四辯如雷聲使九十五種邪光不現故言揜蔽除九十八種惱熱如地上清涼如可承攬者應身降世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實不可得承攬乃撮取之貌。

[0734c04] △二頌第四澍雨。

[0734c05]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率土充洽。

[0734c06] 八音四辯宣澍法雨一時俱聞故曰四方等亦四等即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四方耳凡有心者皆蒙利潤故言率土充洽此則成上又成下山川譬也又率土者詩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註曰溥大率循也濵涯也葢言王之土地廣也今法王統王大千是亦廣也。

[0734c11] △三頌第一土地山川。

[0734c13] 山川險谷。

[0734c14] 山川險谷者頌上第一土地即是七方便眾生五陰今蒙法雨身口柔輭如土地得澤也。

[0734c15] △四頌第二草木。

[0734c17] 幽邃所生卉木藥艸。

[0734c18] 所生者頌上第二眾生習因差別譬眾生久遠所植習因隱在陰界入內故言幽邃今蒙法雨悉得開發故言所生。

[0734c20] △五頌第五受潤。

[0734c21] 大小諸樹百穀苗稼甘蔗蒲萄雨之所潤無不豐足乾地普洽藥木並茂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艸木叢林隨分受潤。

[0734c24] 百糓語通今取五糓譬五乘能生百善也甘蔗蒲蔔譬定慧乾地普洽譬未信令信也百苗稼者楊泉物理論云糓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生之術常使糓氣少則病不生五糓者黍稷麻稻麥也糓實也此五成於實故云也又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粳糯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此三各有二十為六十也蔬菓之實助糓各有二十為四十仍前六十為百糓苗稼者說文云草生於田者蒼頡篇云禾之未秀者也又種曰稼曰穡甘蔗蒲萄者記云甘蔗質一以表定蒲萄形多以對慧博物志云張騫使西域還得蒲萄胡桃等餘譬如文可解。

[0735a11] △六頌第六增長。

[0735a12] 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根莖枝葉華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鮮澤。

[0735a14] △二頌無差別。

[0735a15] 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0735a16] 此一行頌無差別譬上文有三此中略不頌一地而所生兼之如其體相性分大小者此頌所生所潤也所潤是一者此頌能潤則是頌無差別也而各滋茂者此頌差別不自知也。

[0735a19] △二頌合譬二初頌合差別譬二頌合無差譬初文又六初頌合密雲二初頌合密雲。

[0735a22] 佛亦如是出現於世。

[0735a23] 此一行頌合密雲譬上兩句以身合雲。

[0735a23] △二頌舉譬帖合。

[0735b01] 譬如大雲普覆一切。

[0735b02] 下兩句舉譬帖合也。

[0735b02] △二頌合澍兩譬二初頌合標章二初頌十號。

[0735b04] 既出于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大聖世尊於諸天人一切眾中而宣是言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于世間猶如大雲。

[0735b07] 此八行半頌合澍雨譬先標章次勸聽受初三行略頌十號文略而義含出世者即無上士及佛也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者即正徧知明行足也世尊即第十號也於天人中者即調御丈夫及天人師也如來即第一號也來善去善而兼於善逝又出于世間者即世間解也。

[0735b12] △二頌四弘。

[0735b13] 充潤一切枯槁眾生皆令離苦得安隱樂世間之樂及涅槃樂。

[0735b15] 次從充潤一切下有一行半是頌四弘充潤一切枯槁眾生者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也皆令離苦者皆令離因果之苦此即煩惱無數誓願斷也得安隱樂世間之樂者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及涅槃樂者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也五乘咸有世間之樂皆令得於第一之樂也。

[0735b20] △二頌合勸聽受。

[0735b21] 諸天人眾一心善聽皆應到此覲無上尊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0735c01] 次勸聽受中自有二意初兩行先歎佛次從為大眾說者顯能說人尊故所說法妙七善無不歸於一乘故勸聽受也此舉無差以釋差別。

[0735c03] △三頌合土地山川。

[0735c05]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恒為一切平等說法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0735c09] 此四行合上山川譬山川譬七種五陰眾生如雨等澍不擇谿谷佛平等說故無彼此有機為此無機為彼植善為愛造逆為憎佛事為自魔事為他應初為來應後為去入實為坐出權為立佛觀眾生若此即是等雨山川之意頌上無數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也。

[0735c14] △四頌合草木。

[0735c15] 責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0735c17] 此二行頌上第四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以合第二所生草木叢林也貴賤上下者約七方便人傳傳而作譬也貴賤上下約位也持戒毀戒約行也利根鈍根約習也亦須具歷五乘七善展轉說之。

[0735c21] △五頌合受潤三初總明受潤。

[0735c22]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

[0735c23] 此一行總明受潤也頌上種種無量皆令歡喜之意。

[0735c24] △二別明受潤五初小草。

[0736a01] 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艸。

[0736a02] 此七行別明受潤也初一行明人天俱未斷惑合為小草。

[0736a03] △二中草。

[0736a04] 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艸。

[0736a06] 次知無漏法去有兩行明二乘俱有斷證合為中草。

[0736a07] △三上草。

[0736a08] 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艸。

[0736a09] 三求世尊去有一行明六度菩薩志求作佛化他勝二乘獨為上草。

[0736a10] △四小樹。

[0736a11] 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

[0736a13] 四又諸子去有一行半明通教斷通惑誓扶餘習涉有化他望下為優比上為劣故名小樹。

[0736a14] △五大樹。

[0736a16] 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0736a18] 五安住神通去有一行半明別教自行化他高廣為勝故名大樹約三菩薩各作三樹六度約三僧祇通教約七八九地別教約三十心也。

[0736a20] △三結所潤能潤二初舉譬帖釋所潤。

[0736a22]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艸木所稟各異。

[0736a24] 此三行結所潤能潤也初一行半舉譬帖釋所潤然所受潤雖明七種方便而七種為少如海一渧。

[0736b02] △二明能潤。

[0736b03] 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於佛智慧如海一滴。

[0736b05] 次從佛以此喻去一行半明能潤佛智多如海也。

[0736b06] △六頌合增長二初總頌增長二初總頌增長。

[0736b07] 我雨法雨充滿世間一味之法隨力修行。

[0736b08] 此兩行總頌也初一行是總頌增長。

[0736b08] △二舉譬帖釋。

[0736b10] 如彼叢林藥艸諸樹隨其大小漸增茂好。

[0736b11] 次一行是舉譬帖釋。

[0736b11] △二別明增長四初明人天增長。

[0736b13] 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0736b15] 此六行半是別明增長也初一行半是明人天增長普得具足是頌現世安隱漸次修行是頌後世以道受樂也。

[0736b17] △二明二乘增長。

[0736b18] 聲聞緣覺處於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艸各得增長。

[0736b20] 次聲聞緣覺去有一行半是頌二乘增長也住最後身古云二乘得有餘涅槃住最後身蒙佛五味調熟得入法華聞大乘得解即是增長。

[0736b22] △三明通教增長。

[0736b24] 若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樹而得增長。

[0736c02] 三若諸菩薩智慧堅固去有一行半是通教增長堅固是體法之慧了達三界是斷惑盡也。

[0736c03] △四明別教增長。

[0736c05] 復有住禪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

[0736c07] 四復有住禪去有兩行是別教增長問一雲一雨與一音同異答下地以一音令他聞一法佛以一音隨類各解今一雲一雨正是隨類之一音也大論明一音報眾聲毗婆沙言佛以一音說四諦五人聞人語八萬諸天聞天語地獄夜叉各聞同其語唱告至梵天是為梵音亦是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號為梵音若報得梵音則人所不聞聞亦不解。

[0736c14] △二頌合無差二初頌無差別之差別。

[0736c15] 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

[0736c17] 此五行頌合上無差別譬前一行半頌無差別之差別後三行半頌差別之無差別譬如大雲以一味雨即頌合上一味雨無差別也潤於人華各得成實即頌上差別也。

[0736c20] △二頌差別之無差別。

[0736c21]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0736c24]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等即是明權權即差別合上所生也今為汝等說最實事即是顯實實即無差別合上一地也皆非滅度者未度變易也獨語二乘者以其保證強也人天不計果為涅槃菩薩不中間取證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菩薩行道亦須斷通惑汝斷盡即是菩薩道法華論謂發心退還發前所修善不滅同後得果二乘智斷是菩薩道者以二乘執其果故故斥言是菩薩道道即是因也問菩薩亦有果否信解云得道得果大品云有法是菩薩道無法是菩薩果答此義亦應得今言若道若果皆是佛因因即是道也。

[0737a11] △五釋授記品二初申品目。

[0737a12]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0737a13] 此品明授四大弟子記也梵音和伽羅此云授記淨名云從如生得記從如滅得記如無生滅則知無記思益云願不聞記名大品云授記是戲論今經云何明授記答若見有記記人此見須破菩薩誓記此記須與世諦故記第一義故無四悉適時如下說若通途記如法師品初若別與記如三周後記若正因記如常不輕若緣因記如法師品十種供養若了因記如授三根人若正因記則廣若緣了記則狹或遲記或速記或佛記如此文或菩薩記如不輕雖無劫國之定號亦得是記復懸記如化城品未來弟子是也他經但記菩薩不記二乘但記善不記惡但記男不記女但記人天不記畜今經皆記若首楞嚴有四種記今經具之未發心與記如常不輕品發心現前無生三周記是也瓔珞第九有八種受記謂知他不知眾人盡知不知眾俱知眾俱不知近覺遠不覺遠覺近不覺俱覺俱不覺然知他不知者發心自誓未廣及人未得四無所畏未得善權故眾人盡知不知者發心廣大得無畏善權故皆知者位在七地無畏善權得空觀故皆不知者未入七地未得無著行故遠不覺者彌勒是也諸根具足不捨如來無著之行故近不覺者此人未能演說賢聖之行師子膺是也近遠俱覺者諸根具足不捨無著之行柔順菩薩是也遠近俱不覺者未得善權未能悉知如來藏等行菩薩是也餘經又云近知者從現佛得記也如彌勒等遠知者不從今佛從當佛得記如佛語弊魔彌勒當與汝記近遠俱知者今當佛俱與記也近遠俱不知者今當佛俱不記也元諸佛本為大事因緣出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大事顯佛說竟眾生暢佛本懷眾生願滿法應與記如父遇子豈不付財又行人無量世行願願在今佛文云其本願如此故獲斯記此兩緣是世界悉檀故記又二乘聞經改小入大圓因足因必招果故佛與記時眾咸知發願願為生身法身內外眷屬或願但生彼土饒益眾生此兩是為人悉檀與記又授二乘記者此破欲退入小菩薩也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為小今無二乘何所可退又破欲發二乘心者彼證自捨我何為取又破未改小者則便改小將證小者則不取證此四對治悉檀與記又無生現前必由實解開佛知見不謬又明了佛性故與授記小乘入實決定作佛若爾一切眾生亦有佛性何不與記然眾生但正無緣今聞經信解緣正具足開佛知見知佛性見佛法見佛性此兩是第一義悉檀與記然此四記攝上諸受記盡授記亦云受記受決受莂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莂釋名曰種穊移蒔之謂中根人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具足領解如來述成雖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也若蒙佛誠言授其當果劫國決定近遠了莂則大歡喜今從佛授與得名故言授記品此文是譬說第四段上三段皆以譬喻說之此中授記亦用譬喻論記問何意無第五四眾歡喜段耶答此有兩解一云指上指下略不論耳一云藥草喻中明一切受潤各得增長審知四眾皆獲利益經家略不出耳。

[0737c19] △二解經文二初正與中根授記二許為下根作宿世說初文又二初授迦葉記二初長行六初行因。

[0737c22] 爾時世尊說是偈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0738a01] 此文具有六意一爾時世尊止無量大法者明行因也。

[0738a02] △二得果。

[0738a03]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0738a05] 次於最後身止佛世尊者即得果也。

[0738a05] △三劫國。

[0738a06]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0738a07] 三國名止大莊嚴者即劫國名字莊嚴也。

[0738a07] △四壽命。

[0738a09] 佛壽十二小劫。

[0738a10] 四佛壽十二小劫者即壽命也。

[0738a10] △五正像。

[0738a11]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0738a12] 五正法住世止亦住二十小劫者明正像教法住世久近也。

[0738a13] △六國淨。

[0738a14]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瑠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徧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0738a19] 六國界嚴飾止皆護佛法盡文明國土之清淨然此經文科段煥然甚明恐初機未委所以節之下三準此無諸穢惡者謂無四趣之穢無五濁之惡餘皆準此瓦礫者說文云小石也荊棘者章懷太子註後漢書云荊棘榛楩也或曰無曰荊有刺曰棘坑者爾雅曰也郭璞云壍也坎者釋名曰險也陷也其形似壺堆者聚土也阜者釋名曰厚也廣雅云山無石曰阜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者謂以金為繩而區分其方隅也界猶分也然寶樹行列金繩界道者且舉淨土莊嚴之勝也。

[0738b05]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738b06] △二偈頌六初行因。

[0738b07]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智慧淨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0738b11] 此頌有十二行半初告諸比丘止無上之慧者此四行頌行因也。

[0738b12] △二頌得果。

[0738b13]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0738b14] 次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者兩句頌得果也。

[0738b14] △三頌國淨。

[0738b16] 其土清淨瑠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0738b21] 三其上清淨止不能數知者此六行頌國淨也。

[0738b21] 四頌壽命。

[0738b23]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0738b24] 四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此兩句頌壽命也。

[0738b24] △五頌正像。

[0738c02]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0738c03] 五正法住世止二十小劫此一行頌正像久近也。

[0738c04] △六總結。

[0738c05]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0738c06]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此兩句即總結之辭。

[0738c06] △二授三人記二初請記二初經家敘。

[0738c08]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其同聲而說偈言。

[0738c10] 此即結集阿難尊者敘三大弟子肅儀修敬對佛請法之意悚慄者驚懾顫懼之謂。

[0738c11] △二偈請四初正請。

[0738c13]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0738c14] 此七行偈具有四意初大雄猛世尊止而賜佛音聲者此一行是正請也。

[0738c15] △二開譬。

[0738c16]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

[0738c19] 次若知我深心止然後乃敢食者此兩行半是開譬也。

[0738c20] △三合譬。

[0738c21]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

[0738c24] 三我等亦如是止爾乃快安樂者此兩行半是合譬也所言開譬者即是開張闡演譬喻之謂言合譬者即是提彼譬喻來合此法喻必喻於法以其能所相齊宛如符契故名合耳上下諸文準此可知。

[0739a04] △四結意。

[0739a05]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0739a06] 後一行即結意也。

[0739a06] △二與記三初須菩提二迦旃延三目犍連初文又二初長行七初經家敘。

[0739a08]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

[0739a09] 此文具有七意初爾時世尊止之所念者即經家敘也。

[0739a10] △二行因。

[0739a11] 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0739a13] 次告諸比丘止菩薩道者明行因也。

[0739a13] △三得果。

[0739a14]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0739a16] 三於最後止佛世尊者明得果也。

[0739a16] △四劫國。

[0739a17]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

[0739a18] 四劫名止寶生者即劫國名號也。

[0739a18] △五土淨。

[0739a19]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砂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徧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筭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0739a23] 五其土止那由他者即土淨也。

[0739a23] △六壽命。

[0739a24] 佛壽十二小劫。

[0739b01] 六佛壽十二小劫者即壽命也。

[0739b01] △七正像。

[0739b02]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虗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0739b04] 七正法止聲聞眾盡文明正像住世久近也。

[0739b05]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739b06] △二偈頌六初誡聽。

[0739b07]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0739b08] 此十二行偈具有六意初一行誡敕時眾肅心諦聽也。

[0739b09] △二頌行因。

[0739b10]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當得作佛號曰名相當供無數萬億諸佛隨佛所行漸具大道。

[0739b12] 次我大弟子止漸具大道者此兩行頌行因也。

[0739b12] 三頌得果。

[0739b14]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猶如寶山。

[0739b15] 三最後身得止猶如寶山者此一行頌得果也。

[0739b15] 四頌國淨。

[0739b17]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眾生見者無不愛樂佛於其中度無量眾其佛法中多諸菩薩皆悉利根轉不退輪彼國常以菩薩莊嚴諸聲聞眾不可稱數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脫有大威德其佛說法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如恒沙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0739b23] 四其佛國土止聽受佛語者有六行半頌國淨也住八解脫者即八背捨也然背捨之義背是淨其五欲捨是棄彼著心發真無漏斷三界結方名解脫言八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三淨背捨身作證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有想非無想八滅受想此八義若欲詳辨委如法界次第中說三明六通者前文釋。

[0739c05] △五頌壽命。

[0739c07]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0739c08] 五其佛當壽十二小劫者此半行頌壽命也。

[0739c08] △六頌正像。

[0739c10]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0739c11] 六正法住世止二十小劫此一行頌正像於中闕劫國名號。

[0739c12] △二記迦旃延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0739c13]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葢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具菩薩道。

[0739c19] 此文具有五意初爾時止具菩薩道者明行因也塗香者塗身之香也大論云天竺國熱又以身臭故以香塗身供養諸佛及僧。

[0739c21] △二得果。

[0739c22]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0739c24] 次當得止佛世尊者得果也閻浮那提金光者閻浮亦云贍部贍部樹名也在南洲無熱惱池之北岸樹側有河河水之下產紫磨金其金之光映蔽日月樹高二十由旬此金出彼樹下河底故以名焉那提梵語此云河今佛之名恐取諸此。

[0740a04] △三土淨。

[0740a06]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徧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0740a10] 三其土止莊嚴其國者土淨也。

[0740a10] △四壽命。

[0740a11] 佛壽十二小劫。

[0740a12] 四佛壽十二小劫者壽命也。

[0740a12] △五正像。

[0740a13]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0740a14] 五正法止二十小劫明正像時數也。

[0740a15]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740a16] △二偈頌四初誡聽。

[0740a17]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0740a18] 此七行初一行誡聽。

[0740a18] △二行因。

[0740a19]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諸佛滅後起七寶塔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0740a21] 次是迦旃延止供養舍利者此兩行頌行因。

[0740a21] △三得果。

[0740a23]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0740a24] 三其最後身止成等覺者此三句頌得果。

[0740a24] △四國淨。

[0740b02]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0740b05] 四國土清淨止莊嚴其國者有三行一句頌土淨於中闕佛壽正像等。

[0740b06] △三記目犍連二初長行六初行因。

[0740b08]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葢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0740b14] 此文具有六意初復告止亦復如是者行因也。

[0740b14] 二得果。

[0740b16]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旃檀香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0740b19] 次當得止佛世尊者得果也多摩羅栴檀香者葢梵語之略若具足應云多阿摩羅陀羅此云性無垢賢今略去阿陀羅三字當知多翻性阿摩羅翻無垢陀羅翻賢栴檀義翻與樂。

[0740b22] △三劫國。

[0740b23]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

[0740b24] 三劫名喜滿國名意樂者劫國名也。

[0740b24] △四土淨。

[0740c01]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徧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0740c03] 四其土止其數無量者土淨也。

[0740c03] △五壽命。

[0740c04] 佛壽二十四小劫。

[0740c05] 五佛壽二十四小劫者即壽命也。

[0740c05] △六正像。

[0740c06]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0740c07] 六正法止四十小劫明其正像之數也。

[0740c08]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740c09] △二偈頌五初頌行因。

[0740c10]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捨是身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漸漸具足菩薩道

[0740c14] 此十行偈具有五意初我此弟子止菩薩道五行頌行因也金剎者法苑云阿育王取金幡金華懸諸剎上故曰金剎具云剎摩此云土田此乃通取國土名剎又伽藍號梵剎者西域以柱表剎示所居處即此方剎柱之類。

[0740c18] △二頌得果兼國名。

[0740c19]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旃檀之香。

[0740c20] 次於意樂國止栴檀之香一行頌得果兼國名也。

[0740c21] △三頌壽命。

[0740c22]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0740c23] 三其佛壽命二十四劫者半行頌壽命也。

[0740c23] △四頌國淨。

[0741a01]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皆不退轉。

[0741a03] 四常為天人止皆不退轉者兩行半頌國淨也。

[0741a03] 五頌正像。

[0741a05]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0741a06] 五佛滅度後止像法亦爾一行頌正像也。

[0741a06] △二許為下根宿世說二初許與總說。

[0741a08]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咸得成佛。

[0741a10] 此兩行半偈具有二意初一行半許與總記。

[0741a10] △二更說宿緣。

[0741a12] 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0741a13] 次一行更說宿緣然下根人聞法譬復見上中受記而猶疑未了深生愧恥欲增進其道故先許總記復更說因緣也。

[0741a15] △六釋化城喻品二初申品目。

[0741a17] 玅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0741a18] 此品明第三周宿世因緣說也化城喻者神力所為也以神力故則無而欻有名之為化防非禦敵稱之為城若合法者二乘涅槃權智所為也以權智力無而說有用教為化防思禦見名為涅槃蘇息引入實未究竟而言滅度權假施設故言化城喻義如前釋此因緣釋若約教者若三藏義者於涅槃生安隱想生滅度想若通教二乘與三藏同菩薩不爾釋論云如父過險一脚入城一脚門外憶妻子故從城入險誓願扶餘習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別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險從城門徑過將城作方便斷見思惑不道此為極圓教知無賊亦不須城故言化城今是圓教意故題為化城品問此品說因緣事下根得悟應名宿世品答品初廣說因緣末則結譬化城若從前應稱宿世經家從末故言化城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樹三七日思惟以明機緣中根疑濃加以譬喻探取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以為機緣下根疑復厚則明宿世久遠機緣若從宿世之始明久遠因緣語其中間故言化城明其究竟故言寶所今經家處中標品收得初後從茲義便故言化城品問化城是權寶所是實何意棄實從權答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故標化不失實也此段三品經文例前應有四段但領解述成皆在授記段中何者若不領解安得授記述成兼得二意又領解述成得記或前後不定又領解或默念發言不同其文既少不足分品但附入他段文中然此品正說因緣後兩品授記。

[0741b20] △二解經文二初明知見久遠二初長行三初出所見事。

[0741b22]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來甚大久遠。

[0741c02] 此有三意初佛告諸比丘止甚大久遠者出其所見事也。

[0741c03] △二舉譬明久遠。

[0741c04]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筭師若筭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0741c11] 次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止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者即舉譬明久遠也所有地種者即四大種也婆沙中問云何名大種答曰大而是種如云大地及大王等能減能增能損能益是為種義體相形量徧諸方域能 大事是為大義今之所謂即地大之種。

[0741c16] △三結見昔如今。

[0741c17]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0741c18] 三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者結見昔如今也。

[0741c20]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741c21] △二偈頌三初頌出所見事。

[0741c22]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0741c23] 此七行頌前三義初我念過去世止名大通智勝者初一行頌出所見事也。

[0741c24] △二頌舉譬明久遠。

[0742a01]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0742a05] 次如人以力磨止如是無量劫者四行頌舉譬明久遠也。

[0742a06] △三頌見昔如今。

[0742a07]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0742a09] 三如來無礙智下有兩行頌結見昔如今也。

[0742a09] △二明宿世結緣二初長行二偈頌初文又二初明結緣由二明正結緣初文又二初明遠由二明近由初文又二初大通佛成道二十方梵請法初文又五初佛壽長遠。

[0742a14] 佛告諸比丘人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0742a16] 此明佛壽長遠也。

[0742a16] △二明成道前事二初坐道場時節。

[0742a18]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0742a21] 此二意初其佛本坐道場止猶不在前者初明坐道場時節也成道前事者諸佛道同為緣事異釋迦苦行六年草生鑽至肘不覺諸天哭喚動地不聞移坐得道彌勒即出家日即時得道大通十劫猶不現前者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緣宜賖促應示長短耳然大通十劫佛法不現者禪門自昔有將此以為極則之談者其故何哉以彼不知此是昔佛坐而伺機也故下文云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即是此意當知由機未堪所以大教寢而未彰故云不現亦如今佛迹示六年苦行等也又有前云六年苦行草生等者觀佛三昧經云佛告大王如我去伽耶城不遠詣阿輸陀樹吉安天子等百千天子皆作是念菩薩若於此坐必須坐具我今應當獻於天草作是念即把天草清淨柔輭名曰吉祥菩薩受鋪地而坐時有天子名曰悅意見地生草穿菩薩肉上至於肘天子讚言奇哉男子苦行乃爾不食多時喚聲不聞草生不覺等也須知此是無緣慈力示有辛勤為彼物機俯同俗事豈實爾耶。

[0742b15] △二諸天供養。

[0742b16]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

[0742b22] 次爾時忉利諸天止亦復如是者明諸天供養也。

[0742b23] △三正明成道。

[0742b24]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742c02] 此三意初諸比丘止三菩提者正明成道。

[0742c02] △四明成道後眷屬供養。

[0742c04]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頭面禮足繞佛畢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0742c11]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諸願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法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0742c19] 次其佛未出家直止偈文歸命無上尊者明成道後眷屬供養也諸母涕泣者彼十六子各各有母其母不同故言諸母其心常憺怕者說文云安靜無為之謂從冥入於冥者謂眾生以惡業故不能值佛輪迴不休死此生彼則是從冥入冥也以彼生死如夜冥然昏黑闇昧無知所以云也我今稽首禮者如周禮有九拜之式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0743a03] △五明請轉法輪。

[0743a04]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0743a07]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世尊悉知當轉無上輪。

[0743a12] 三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止當轉無上輪者明請轉法輪也。

[0743a13] △二十方梵請二初威光照動。

[0743a14]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徧滿世界勝諸天光。

[0743a20] 過法因果經云薩婆悉達處胎之時三千國土日月所不照處朗然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至初成道時亦復如是朝為色天說中為欲天說晡為鬼神說夜亦如是若約觀解忽生眾生者心性本淨陰入界覆之則闇若修觀慧本性理顯又兩山是二諦其中間是中道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無分別智光照本有三諦洞明。

[0743b02] △二十方梵請二初九方二上方初文又四初東方七初覩瑞。

[0743b04]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耀倍於常明。

[0743b06] 此七意一爾時東方止倍於常明者即覩瑞也。

[0743b06] 二驚駭。

[0743b08]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0743b10] 二諸梵天王止而現此相者即驚駭也。

[0743b10] △三遞相問決。

[0743b12]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0743b14]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徧照於十方。

[0743b16] 三是時諸梵天止徧照十方者即相問也。

[0743b16] △四尋光見佛。

[0743b18]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輪法輪。

[0743b23] 四五百萬億止請轉法輪者即尋光見佛也。

[0743b23] △五三業供養。

[0743c01]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帀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0743c06]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樂為供養佛故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惟願哀納受。

[0743c10] 五即時諸梵天止惟願納受者即三業供養也言三業者頭面禮佛即身業也一心同聲即意業也何則心即意也以偈讚頌即是口業既運身口必先發意苟不發意身口何施但舉身口意在其中自下諸文準此可知。

[0743c14] △六請法。

[0743c15]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0743c18]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0743c19] 六各作是言止度苦眾生者即請法也。

[0743c19] △七默許。

[0743c20]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0743c21] 七大通智勝默然者即默許也默然名許者此如律中若佛默然即知受請故名許也又慈恩云何故涅槃默然而不許也古有解者以佛顏貌有舒用是請者知其可否復次如來初成道時自言凡時默然則是許唯涅槃默然則不許。

[0744a01] △二東南方七初覩瑞。

[0744a03]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耀昔所未有。

[0744a05] 此亦有七意一東南方止昔所未有者即覩瑞也。

[0744a06] △二驚駭。

[0744a07] 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0744a08] 二歡喜踊躍生希有心者即驚駭也。

[0744a08] △三遞相問決。

[0744a10]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0744a12]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

[0744a14] 三即各相詣止未曾見此者即相問也。

[0744a14] △四尋光見佛。

[0744a16] 當共一心求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

[0744a18]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0744a23] 四當共一心止請轉法輪者即尋光見佛也。

[0744a23] △五三業供養。

[0744b01]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帀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0744b06]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世間所歸趣救護於一切為眾生之父哀愍饒益者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0744b11] 五時諸梵天止今值世尊者即三業供養也迦陵頻伽者此云妙聲鳥亦云好聲彼在[穀-禾+卵]中其音超眾鳥故以名焉正法念經云有山名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乃至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故云也然佛音圓淨深遠無比且以頻伽喻之。

[0744b16] △六請法。

[0744b17]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0744b20]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0744b22] 六各作是言止忍善增益者即請法也。

[0744b22] △七默許。

[0744b23]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0744b24] 七大通智勝默然者即默許也。

[0744b24] △三南方七初覩瑞。

[0744c02]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耀昔所未有。

[0744c04] 此亦有七意一南方五百萬億止昔所未有即覩瑞也。

[0744c05] △二驚駭。

[0744c06] 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0744c07] 次歡喜踊躍止生希有心即驚駭也。

[0744c07] △三遞相問決。

[0744c09]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玅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0744c12]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耀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0744c14] 三即各相詣止為佛出世間即相問也。

[0744c14] △四尋光見佛。

[0744c16]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0744c21] 四爾時五百萬億止請轉法輪即尋光見佛也。

[0744c21] 五三業供養。

[0744c23]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帀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埀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0745a04]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諸饑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覩無量智慧者如優曇鉢華今日乃值遇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世尊大慈愍惟願垂納受。

[0745a08] 五時諸梵天王止惟願垂納受即三業供養也。

[0745a08] 六請法。

[0745a10]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0745a13]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0745a15] 六爾時諸梵天止當演深遠音即請法也。

[0745a15] △七默許。

[0745a17]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0745a18] 七大通智勝默然即默許也。

[0745a18] △四總明六方。

[0745a19]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0745a20] 總明六方者準上例下其義一等惟繁簡不一者葢譯人之巧也。

[0745a21] △二上方六初覩瑞。

[0745a22]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

[0745a24] △二驚駭。

[0745b01] 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0745b02] △三遞相問決。

[0745b03]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0745b06]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0745b08] △四尋光見佛。

[0745b09]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0745b14] △五三業供養。

[0745b15]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帀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0745b20]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羣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暗瞑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墮惡道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0745c07] 勉出諸眾生者即勸勉誘進之謂國語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今勉義例然葢如來上聖勉旃下凡俾離流轉也哀愍羣萌類者萌者芽也群生之機處于生死如草木萌產諸涸故十方梵懇請如來澍其法雨灌溉令發俾其秀實。

[0745c11] △六請法。

[0745c12]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0745c15]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0745c17] 舊云東與東南方是請小餘七方請大上方請小大若據釋論明梵本請大佛雖說小未遂所請若說般若猶詶梵請若依方便品文梵王請大然佛法道同不應偏請但經論存略諸師偏據耳又如今佛自始至終具轉五味法輪一一皆詶梵請彼亦應然且初十六王子請轉滿教者如今佛說華嚴東與東南方請轉半教如今佛說三藏後七方請轉對半明滿如今佛說方等上方梵請帶半明滿如今佛說般若後十六子請廢半明滿如今佛說法華醍醐教也今古節目文義相應可解。

[0746a02] △二明近由二初先轉半字法輪三初受請。

[0746a04]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0746a06] 此中應說三乘如序品文今不爾者正為下根論結緣開顯等。

[0746a07] △二正轉。

[0746a08]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0746a16] 三轉者謂示勸證三也示者謂此是苦乃至此是道勸者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證者謂苦我知不復更知乃至道我修不復更修也示謂示其相狀勸謂勸其令修證謂引證彼廣如大論俱舍諸文委釋亦將三轉對示教利喜示即示轉教即勸轉利喜即證轉也亦對見諦思惟無學也如云為聲聞三轉為緣覺再轉為菩薩一轉問何故爾耶答由根利鈍此一往說耳通方例皆三轉何故三轉諸佛語法法至於三為眾生有三根故大論及婆沙悉作此說問如來成道初為五人云何作三根耶復有八萬諸天何故無三根答為生三慧三根三道故也十二行者行以遷流造作為義即是十二因緣歷三世因果或二世一世等展轉相生互相由藉如輪旋轉初無休息一切眾生長在三界不能跳脫葢為此也故藏乘諸文或謂之十二荊棘林或謂之牽連者皆取窒礙拘繫為名疏約教行兩義釋之一約四諦教二約十六行教十二者即示勸證是也行十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也又教十二為能轉行十二為所轉又十二行是輪十二教非輪若作二輪義眼智明覺者約四十八法開此四心成十六心謂以苦法忍為眼苦法智為智比忍為明比智為覺餘三諦亦爾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諦者是教法輪也十二行者是行法輪也教輪則能轉唯是一權智所轉則有十二教若行法輪能轉之教有十二所轉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約一人今就見諦道三人利根聞示轉即生眼智明覺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又若沙門等所不能轉者沙門不聞尚不知名何況能轉支佛雖悟口不能說婆羅門雖聞其名不解其理魔梵亦爾夫轉者轉此法度入他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見乃名轉法輪為無此義魔梵等所不能轉也有解大乘四諦者謂初轉二諦次轉一諦其次轉無諦皆是卷舒之意然小乘四諦以生滅為體大乘以無生為體十二因緣者還是別相細觀四諦耳約苦集即有無明老死生也約道滅即有無明老死滅也又三乘人通觀十二緣二乘觀生滅十二緣菩薩觀無生十二緣無生十二緣本既不生今亦不滅又三乘人亦通論四諦二乘是有量四諦為菩薩無量四諦又六度亦通三乘人故大品發趣品云阿羅漢支佛因六波羅蜜至彼岸又攝大乘云凡夫二乘皆有六度但不同耳若爾應俱名波羅蜜然二乘行到涅槃彼岸亦稱波羅蜜但不能到佛道彼岸比之菩薩為異耳。

[0746c11] △三聞法得道。

[0746c13]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0746c19] 聞法得悟者初少中多不受者不受四見悟初果也得解脫者謂脫子果兩縛得無學也深妙定者即俱解脫也。

[0746c21] △二明請廢半轉滿字法輪七初王子出家。

[0746c23]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747a02] 皆以童子出家者童子之義如向釋沙彌者南山云此翻息慈謂息世間染著之情以慈悲而濟度群品也又云初人佛法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慈也諸根通利者謂六根也只是六根清淨故言通利又六根互用故言通入佛境界故言利智慧明了者開示悟入也。

[0747a07] △二請修學法。

[0747a08]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0747a12] 彼佛初說圓頓諸子大乘功德悉皆具足復愍諸方便未為究竟故重請佛開權顯實也大德聲聞成就者明其障除機動是故為請我等志願如來知見者此法華經但明佛之知見唯志於此即正請滿字廢半之文明顯若此也。

[0747a16] △三所將亦出家。

[0747a18]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0747a20] △四佛受請說。

[0747a21]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0747b01] 過二萬劫者上開三既久不容中間無事望下文意二萬劫中必說方等般若故文云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當知般若是行神通是事如今諸方等經多明不思議諸神通事頌中又云分別真實法即是大品明實相般若意也。

[0747b05] △五時眾有解不解。

[0747b07]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0747b09] 十六沙彌皆悉信受及彼三乘即信得解其餘千萬皆生疑惑者此是不解之眾此不解眾即於十六子聽覆講結法華之緣者也。

[0747b11] △六說經時節。

[0747b12]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0747b13] △七說入定。

[0747b14] 說此經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0747b15] 說法後即入定者由佛入定諸子得說正是結緣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故諸疑惑眾無所諮問故十六子於後為不解者覆講說經覆者再也謂師講後弟子重述再宣也。

[0747b18] △二正結緣二初法說結緣二譬說結緣初文又三初明昔日共結緣四初知佛入定。

[0747b21]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

[0747b22] △二王子覆講。

[0747b23] 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

[0747c01] 佛知一化將畢不復熟此段之人故令王子共其結緣又知此等必由王子究竟得度所以入定久而不出也。

[0747c03] △三眾得利益。

[0747c04]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747c06] 皆發菩提心故云度若初發心時誓願當作佛過於世間即是度七方便彼岸義也那由他眾生即上不解之眾也。

[0747c08] △四定起稱歎二初正稱歎菩薩。

[0747c10]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0747c14] 佛從定起稱歎十六菩薩者勸進其徒也安詳者謂宴安詳雅也甚為希有此即正歎菩薩耳。

[0747c15] △二勸物親近二初勸親近。

[0747c17]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0747c18] 勸物親近者物即機也即是勸諸菩薩所化之機也皆當數數親近者即初意也。

[0747c19] △二釋勸意。

[0747c20]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0747c23] 所以者何即是徵起釋出勸意也。

[0747c23] △二明中間更相值遇。

[0748a01]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0748a05] 此明結緣後中間常相逢值然逢值有三種若相逢遇常受大乘此輩中間皆成就不至於今也若相逢遇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輩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乘之教三但論遇小不論遇大此輩則中間未度于今亦不盡方始受大乃至滅後得道者是也問如上塵數多許時節今始得羅漢如此無生法忍何易可階答一云大聖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說或說佛道長遠或說佛道易得以對治故若厭道長者說短於道生輕易想者說長或為發生宿善或隨世間所欲或為聞說長短即得入第一義當知言如許劫方今得羅漢者此是權行四悉檀也記云第三既云但論遇小者中間之言自望元初結小緣者耳第三類人未曾聞大便即流轉此人即以初聞小時為初結緣復於中間唯習於小今遇王子初且聞小人見釋迦一代教中一分聲聞未發心者即便判云永滅不發是不知如來長遠之化也。

[0748a21] △三明今日還為說法華二初結會古今二初結師古今。

[0748a23]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虗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748b10] 應知十六沙彌是古八方作佛是今。

[0748b10] △二會弟子古今二初會現在四初不退住大。

[0748b12]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748b14] △二退住聲聞。

[0748b15] 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0748b17] △三釋退住意。

[0748b18]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0748b19] △四正結古今。

[0748b20]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

[0748b21] △二會未來二初正會。

[0748b22] 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0748b23] △二釋疑。

[0748b24]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0748c05] 疑云若現在者得聞佛說法華得入一實道可是結緣之流若未來者不聞法華而入滅度此豈能捨小得入一乘釋云雖滅度後終會得聞我於餘國作佛得聞是經餘國者三乘通教有餘國也除諸如來方便說者斷疑也三是方便說其實無三也。

[0748c10] △二明還說法華三初時眾清淨。

[0748c11]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

[0748c13] 涅槃時到者諸佛出世教道將畢之時即說此經如迦葉佛日月燈明等說斯經竟即入涅槃釋迦說法華竟仍唱當滅眾又清淨者即斷德也信解堅固者信即四不壞信也解即四無漏正解了達真諦具諸禪定此智斷立也爾時堪教大道聞必信解也復次眾又清淨者得三藏教益而免難也信解堅固者於方等教心相體信也了達空法聞般若教說法於空法中心得了達即轉教意也。

[0748c20] 二正說法華。

[0748c22]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0748c24] 便集諸菩薩即是聚會親族等是說此經也故上釋親族是法身大士影響眾者以此文驗之其義明也集諸菩薩是會親族及聲聞眾是命其子也。

[0749a03] △三釋前開三意。

[0749a04]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0749a06] 若世無二乘得滅度者何故如來前說權教故釋云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知眾生有小性欲著於五塵弊於五濁故先說三令彼破蔽免難然後說一也。

[0749a09] △二譬說結緣二初開譬二合譬初文又二初導師譬五初五百由旬譬。

[0749a11] 譬如五百由旬。

[0749a12] 五百由旬者由旬或云踰繕那葢西域之數量如此方之驛程耳然經論所出不同或約八十里或六十或四十或十六多以四十里為準言五百者今依此經判之則以三界果報處為三百有餘國處為四百實報國處為五百也故下文合譬云知諸生死生死即是處所明矣但佛旨難知更須廣解又以見惑為一百五下分為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故下文合譬云煩惱險難惡道其義相扶也復次入空觀能過三百入假觀能過四百人中觀能過五百故下文合譬云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即雙知因果二種五百其義相扶也。

[0749a23] △二險難惡道譬。

[0749a24] 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0749b01] 險難惡道者譬生死因果分段變易此果險難見思塵沙無明此因險難由此因果故言惡道道有二一有人可依二無人可依有者譬生死中有涅槃煩惱中有菩提此通指衍門三教無者生死煩惱無涅槃菩提此則曠絕無人可依多是三藏二乘據理通於通教二乘也。

[0749b06] △三若有多眾譬。

[0749b07] 若有多眾。

[0749b08] 若有多眾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眾也。

[0749b08] △四欲至寶處譬。

[0749b10] 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0749b11] 欲過此險道未至種覺故言至珍寶處也。

[0749b11] △五有一導師譬。

[0749b13]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0749b14] 有一導師者即第十六王子也聰慧明達者眼耳清淨曰聰意清淨曰達總而言之即六根清淨也智即一心三智明即具足五眼又三明為明十力為達。

[0749b17] △二將導譬三初所將人眾譬。

[0749b18] 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0749b19] △二中路懈退譬二初退大三初中路懈退。

[0749b20]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

[0749b21] 言所將人眾者通是結緣之眾若別論者昔得大益被將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將若約五百人其三十子中未得開悟之人也此非是半途名中路但以初發心為始至成佛為終於此兩楹間而起退意故名中路。

[0749c01] △二白導師言。

[0749c02]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

[0749c03] 白導師言者自有通途慈悲名導師如文云有一導師將導眾人者是也自有結緣導師如文云所將人眾白導師言者是也自有權智導師如文云導師多諸方便者是也自有實智導師如文云導師知此人眾者是也今言白導師者正是白結緣之導師爾以其退大則大滅接小則小生一生一滅感於法身呼此為白又王子知其退大即是聞其所白也善根微弱無明所翳故言疲極憚生死苦名為怖畏。

[0749c11] △三不能復進。

[0749c12] 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0749c13] 不能復進前路猶遠者見思塵沙無明難可卒斷也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頓還本處者亦有進義也。

[0749c15] △二接示四初多方便譬。

[0749c16] 導師多諸方便。

[0749c17] 此明接之以小然上火宅方便開三乘法其間皆有四意今此亦然初多諸方便此譬擬宜即以小接也。

[0749c19] △二傷其失寶譬。

[0749c20]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

[0749c21] 次而作是念下第二傷其失寶譬知有小無大也。

[0749c22] △三化作城譬二初作化。

[0749c23] 作是念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0750a01] 此譬正用方便也文有兩意一從作是念去是正作化城譬也上車譬云吾為汝等造作此車今城是有故須先作。

[0750a03] △二說化。

[0750a04] 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0750a07] 次告眾人言去是正說化城譬此擬上文勸示證也何則文云汝等勿怖莫得退還者即勸轉勸令進入城也今此大城乃至隨意所作者是示轉示城可住也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者是證轉謂讚城安隱也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然三藏教中未論前進此取今日王城開顯後作如此說正是述昔施權善巧之意也。

[0750a13] △四入城譬。

[0750a14]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度想生安隱想。

[0750a17] 此譬三乘悟入也心大歡喜者即聞慧也歎未曾有者即煖位也免惡道者即頂位也快得安隱者即忍位也前入城者即見諦位也生度想者即無學位也此與火宅適子所願勇銳推排出宅同也且生度想如得盡智安隱想如得無生智又具智德如度證斷德如安隱。

[0750a22] △三滅化城引至寶所譬二初知息

[0750a24]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

[0750b01] 此文有二意一既得止息無復疲倦者譬上涅槃時到眾又清淨免難大機發也。

[0750b02] △二引至寶所。

[0750b03] 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0750b05] 次即滅化城引向寶所者譬上正說法華示真實相也然寶所有二義若用究竟則以極果為寶所故上文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若分入即以初發心住為寶所故上文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得之正謂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舉廢權譬以帖顯實譬耳故上文云如來智慧難信難解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慧此擬方便中云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也又汝等去來者去即行也來助語辭如云汝等行矣寶處在近其斯之謂乎。

[0750b15] △二合譬二初正合二初合導師譬五初合導師。

[0750b17]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

[0750b18] 此正合文有五意但不次第初如來亦復如是者合第五導師。

[0750b19] △二合多諸人眾。

[0750b20]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0750b21] 今為汝等者合第三多諸人眾。

[0750b21] △三合險難惡道。

[0750b22]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

[0750b23] 知諸生死煩惱者合第二險離。

[0750b23] △四合五百由旬。

[0750b24] 長遠。

[0750c01] 長遠兩字合第一五百由旬。

[0750c01] △五合至珍寶處。

[0750c02] 應去應度。

[0750c03] 應去應度者合第四至珍寶處。

[0750c03] △二合將導譬三初合所將人眾。

[0750c05] 若眾生。

[0750c06] 若眾生者合第一所將人眾也。

[0750c06] △二合退大接小二初合退大三初合中路懈退。

[0750c08] 但聞一佛乘者。

[0750c09] 合第二退大接小譬第二譬本有退大接小今具合之上退有三意但聞一佛乘者合上中路懈退無機意也。

[0750c11] △二合白導師言。

[0750c12] 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0750c13] 不欲見佛不欲親近合上白導師言不受誡勸也。

[0750c14] △二合不能前進。

[0750c15]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0750c16] 便作是念下合上不能前進息化之意也。

[0750c16] △二合接小三初合多諸方便。

[0750c18] 佛知是心。

[0750c19] 此合接之以小譬本有四今合但三佛知是心合上導師多諸方便擬宜意也。

[0750c20] △二合此等可愍。

[0750c21] 怯弱下劣以方便力。

[0750c22] 怯弱下劣者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機也。

[0750c22] △三合現作化城。

[0750c24] 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0751a01] 而於中道為止息故下合第三現作化城眾人入城譬也而於中道說二涅槃者三界見思惑盡塵沙無明未破於此兩楹中間判有餘無餘涅槃也亦是聲聞緣覺兩涅槃又分段盡變易未除二死中間判為有餘無餘故言中道。

[0751a05] △三合滅化城引至寶所二初合知息

[0751a07] 若眾生住於二地。

[0751a08] 合第三滅化將至寶所譬也上文有二今合亦二若眾生住於二地者此合知止息也。

[0751a09] △二合引向寶所。

[0751a11]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0751a14]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下此合將向寶所也。

[0751a14] △二舉譬帖合二初疊接退譬來合施三。

[0751a16]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

[0751a17] 如彼導師下即是第二疊譬帖合牒接退譬來合施三。

[0751a18] △二疊滅化譬來合顯一。

[0751a19] 既知息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0751a20] 既知息者是疊滅化譬來合顯一。

[0751a2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751a22] △二偈頌二初頌結緣由二初頌遠由二初頌大通成道三初頌成道前事。

[0751a24]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諸天擊天鼓并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0751b03] 此六行頌大通成道上文有五今頌但三今初三行頌上第二將成道前事。

[0751b04] △二頌正成道。

[0751b05] 過十小劫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踊躍。

[0751b06] 次過十小劫下第二一行頌第三正成道。

[0751b06] △三頌請轉法輪。

[0751b08]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0751b10] 三彼佛十六子下第三兩行頌第五十六王子請轉法輪兼頌第四成道眷屬申供養略不頌第一佛壽長遠耳。

[0751b12] △二頌十方梵請二初頌威光動耀。

[0751b14]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0751b15] △二頌十方梵尋光而來二初別頌東方。

[0751b16]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并奉上宮殿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

[0751b19] △二總頌九方。

[0751b20]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0751b22] △二頌近由二初頌請轉半字法輪三初頌受請。

[0751b23]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

[0751b24] △二頌正轉。

[0751c01] 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

[0751c03] △三頌聞法得道。

[0751c04]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恒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筭數不能得其邊。

[0751c07] 六萬億姟者姟有作垓風俗通云十千為萬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十兆為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溝溝生澗澗生正正生載載謂地所不能容載者也則是十億為兆百億為京千億為秭萬億為垓即是長行中那由他耳亦是俱舍五十二數中第十數也彼云數始為一十一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阿庾多者即是那由他也葢新舊兩譯不同。

[0751c16] △二頌請滿字五初頌王子出家。

[0751c17]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

[0751c18] △二頌請轉法輪。

[0751c19] 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0751c21] △三頌方等般若。

[0751c22]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密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

[0751c24] △四頌說法華。

[0752a01] 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偈。

[0752a02] △五頌說入定。

[0752a03] 彼佛說經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0752a04] 頌第七說入定略不頌第三父王所將八萬求出家及第五聞經之眾有解不解并第六說經時節長遠也。

[0752a06] △二頌正結緣二初頌法說三初頌昔日共結緣三初頌知佛入定。

[0752a08]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

[0752a09] △二頌王子覆講。

[0752a10] 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

[0752a12] △三頌眾得利益。

[0752a13]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眾。

[0752a14] 略不頌第四佛從定起稱歎耳。

[0752a14] △二頌中間更相值遇。

[0752a16]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0752a17] △三頌今還說法華二初結會古今。

[0752a18]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0752a21] 此三行頌結會古今也然上文有現在未來兩意今初三行但頌結會現在師弟耳。

[0752a22] △二頌還說法華二初頌時眾清淨。

[0752a24] 以是本因緣。

[0752b01] 此第二一行頌還說法華上文有三意今初一句則頌第一時眾清淨以本昔因緣所以今日時眾免難機發也。

[0752b03] △二頌還說法華。

[0752b04] 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0752b05] 次今說法華下第二三句頌第二為說是經略不頌第三釋開權意耳。

[0752b06]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二初頌導師譬五初頌險難惡道。

[0752b08] 譬如險惡道逈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艸人所怖畏處。

[0752b09] △二頌多諸人眾。

[0752b10]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

[0752b11] △三頌五百由旬。

[0752b12] 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0752b13] △四頌有一導師。

[0752b14] 時有一導師。

[0752b15] △五頌聰慧明達。

[0752b16] 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0752b17] △二頌將導譬三初頌所將人眾。

[0752b18] 眾人。

[0752b19] △二頌中路懈退二初頌退大。

[0752b20] 皆疲偈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0752b21] △二頌接退四初頌傷失大。

[0752b22]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0752b23] △二頌作念。

[0752b24]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

[0752c01] △三頌作化二初頌作化。

[0752c02] 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周帀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

[0752c04] 此兩行半有二意初一行半頌正作化譬諸舍宅者諸空觀境也園林者二乘總持無漏法林也九次第定為渠流八解脫為浴池重門者是三空門又是重空三昧盡無生智為樓閣高出也男女是定慧觀心解者智體周備如城隍善法圓足如郭之圍遶以畢竟空為舍宅真善能成自行如男能幹家事慈悲外化如女之外適耳。

[0752c10] △二頌說化。

[0752c11] 即作是化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0752c12] 次從即作是化下第二一行頌上說化也。

[0752c12] △四頌入城。

[0752c14]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得度。

[0752c15] △三頌滅化引至寶所二初頌知息

[0752c16] 導師知息

[0752c17] △二頌引向寶所。

[0752c18] 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0752c21] △二頌合譬二初頌正合二初頌合五百由旬。

[0752c22]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

[0752c23] △二合將導譬二初頌合中路懈退二初合退大。

[0752c24]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

[0753a01] △二合接退。

[0753a02]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辦。

[0753a03] △二頌合滅化引向寶所二初頌合知息

[0753a04]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0753a05] △二頌合引向寶所。

[0753a06]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0753a10] 此文中有三德祕藏義何則汝證一切智即般若德具三十二相即法身德乃是真實滅即解脫德此三法不縱不橫即見佛性也。

[0753a12] △二頌舉譬貼合。

[0753a13]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引入於佛慧。

[0753a14] 此一行頌貼合總上第三卷文畢。

科註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0 冊 No. 0605 法華經科註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