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28n0592_006 法華經玄籤證釋 第6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28 冊 » No.0592 » 第 6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玄籤證釋卷第六(上)

[0609c11] 感應妙。

[0609c11] ○毗盧遮那。此云徧一切處。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徧一切處。淨覺云。盧舍那。寶梁經飜為淨滿。以諸惡都盡故云淨。眾德悉圓故云滿。摭華云。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云云)。飜譯名義云。三諦一境。合名法身。此彰一性也。三智一心。合名報身。三脫一體。合名應身。此顯二脩也。以斯定慧互嚴。致使法身圓顯。境智冥合。應物現形。三身明矣。

[0609c17] ○今且從于理事合說等。飜譯名義中三義論三身。第三義是事理合說。引觀經疏云。佛本無身。隨順世間而論三身。是則仰觀至理。本實無形。俯隨物機。迹垂化事(云云)

[0609c21] ○大論歸敬偈。第一卷初。歸敬三寶。先歸敬佛寶。即此四句。論第二句是大海。

[0609c22] ○且依本業等。謂本業纓珞經中。等玅二覺是別教。故言且耳。若借別名圓。即圓二覺也。本業云。佛子玅觀上忍。大寂無相。唯以一切眾生緣生善法。亦自持一切功德。故名佛藏。而寂照一切法。自佛以下一切菩薩照寂。是故說寂照如來。無色無心。而寂照一切法。

[0610a03] ○問前明等。此是料簡先來意中。初判五玅文。具如生起中意。前玄第二卷上明十玅生起中。

[0610a05] ○若從合明具如行玅初說。謂合明意同彼三玅。秪一涅槃而論三也。

[0610a06] ○若相由者。即相須也。前玄第三下云。如此相須者。則非行玅(云云)

[0610a08] ○境智行三下。正明合意。言境者是法身。智者是般若。行者是解脫。言此三各三者。謂境即理三。智即解三。行即行三也。當知九秪是三。三秪是一。故云三九秪是一而論三也。

[0610a12] 釋名。

[0610a12] ○正法華經有十卷。此四句在第一卷。溥首菩薩所說偈。

[0610a13] ○勝鬘經止一卷。經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與勝鬘書。即遣內人名旃提羅。奉書至阿踰闍國。鬘得書(云云)。又經偈亦應垂哀愍。必令我得見。即生此念時。佛于空中現。普放淨光明(云云)。飜譯名義云。摩利。或末利。此云鬘。匿王之后。西域記飜為柰女。勝鬘為踰闍王妃。

[0610a18] ○機者動之微易經上傳。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凟。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0610a20] ○大經十八。梵行品月愛喻文。

[0610a20] 滅有二種。經文斷有二種。

[0610a21] ○乃至五百羣賊等。是救羣賊因緣。得法眼。經云眼開見佛說法。發菩提心(云云)

[0610a23] ○如前第四引。前玄第四二十五三昧中。法界性論藏中未見。

[0610a24] ○答中二等。此科恐有悞脫。應補云。答中二。先通答。次別答。先通答又二。先通答機應之由(云云)

[0610b02] ○如溉甘果栽等。用婆娑偈。

[0610b03] 四句感應。

[0610b03] ○大經二十七師子吼品文。須達多是舍衛人。唐飜善施。即給孤獨長者。珊檀那此云護彌。

[0610b04] 止觀第二記。輔行第七卷。

[0610b05] ○三就十界中籤文分二。初正釋十界。次問約四下。料簡三世。初又二。初釋歷別十界自行化他。次言交互下。釋交互十界自行化他二。初約自行。次若約化下約化他。初又二。初略釋交互。次問下下等。廣簡交互二。先問。次答。所言下答(云云)。若下有上機。則通因果等。當看輔行二十卷。

[0610b10] 如佛界機在地獄者後壽量品記云。玄文十界交互以論機緣。則果佛機通在十界故也。若直宜以佛界度者。則是佛界有佛界機。若未宜佛界。則漸以菩薩界而成熟之乃至地獄即至地獄方回心者是也。

[0610b14] 大纓珞九世。菩薩纓珞經第十一卷。淨居天品。佛問淨居天。汝今問我。為問過去三世。為問現在三世。為問未來三世。天子白佛。我亦問過去三世。現在三世。未來三世。今日但問三世諸佛。云何未來說言佛乎。

[0610b19] ○望前二十五三昧中四意。前慧聖行中。通釋二十五。各為四意。一出諸有過患。二明本法功德。三結行成三昧。四慈悲破有。

[0610b21] ○淨名云等。淨名經佛道品中偈文。

[0610b22] ○如大經云。第四卷四相品文。次大經第四。即此卷末文。

[0610b23] ○次明麤玅。及相對中二者。謂相對科開為四意。今指前二也。

[0610b24] ○立世毗曇。立世阿毗曇論是佛說。此中所引在第八卷。

[0610c01] ○止觀第五記輔行二十卷。

[0610c02] ○意如止觀。止觀中只有別接通。不言圓接別。

[0610c02] 此是相待論感應玅也。乃是前二十六紙次結文。

[0610c03] 須開兩教佛應。即指藏通佛也。

[0610c05] 觀心感應。

[0610c05] ○如止觀三十六句止觀第八上。先煩惱涅槃三十六句。次諸法般若三十六句。後法身三十六句。

[0610c07] ○色心淨故般若亦淨。大論六十三卷中明。

[0610c08] 七神通玅。

[0610c08] ○第二十九菩薩品。大經第九卷。第十六菩薩品文。

[0610c09] ○大品第十。在大論五十九卷中。

[0610c09] ○大經毒鼓在第九卷菩薩品。止觀第五記。輔行三十二卷。

[0610c11] ○慈悲熏有二身。觀音玄云。大悲熏身。形聲利物名大藥王身。大慈熏身。與眾生樂。名如意珠王身。

[0610c12] ○瓔珞云神名等。本業經上卷云。所謂五神通是慧性差別用。故天名神心。

[0610c14] ○地持力品等。地持經方便處力品第五明三種力又五種力。一神通力(云云)。全品無此二句。恐是約義引。

[0610c16] ○易云陰陽等。易傳第五章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乃至末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0610c17] ○釋論神通不爾。大論二十八卷明神通。

[0610c18] ○止觀第七記。輔行三十一卷。一天眼二天耳三知他心四宿命五身如意六漏盡。

[0610c20] ○法界次第委釋。彼云能使無而歘有。有而歘無。故名變化也。初禪二如文。二禪三。謂二禪二禪化。二二禪初禪化。三二禪欲界化。三禪四。謂三禪三禪化。二三禪二禪化。三三禪初禪化。四三禪欲界化。四禪五。謂四禪四禪化。二四禪三禪化。三四禪二禪化。四四禪初禪化。五四禪欲界化。

[0611a02] 圓教通。

[0611a02] ○普賢經鼻舌通。經云如是懺悔。一日至七日。以諸佛現前三昧力故。普賢菩薩說法莊嚴力故。耳漸漸聞障外聲。眼漸漸見障外色。廣說如法華經(云云)

[0611a05] ○處胎經同。菩薩處胎經有五卷。第一卷末云。六根神通。明鼻根云。吾從無數阿僧祗劫脩鼻神通徧覆十方無量眾生。悉知分別善香惡香(云云)。吾從無數阿僧祗劫脩口神通。言教往來。終不中滯。有所言說。言則有光。脣脣有光。齒齒有光。舌舌有光(云云)

[0611a10] ○華嚴十種六根。晉譯華嚴離世間品。明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意。在四十二卷。

[0611a11] ○又明十種神變。晉經三十八卷離世間品中云。菩薩有十種變化。所謂眾生變化。身變化。佛剎變化。供養變化。音聲變化。行願變化。調伏成就眾生變化。菩提變化。說法變化。住持變化。籤中略有出沒。

[0611a15] ○無記化化。後文云無記是理。止觀第一記。輔行第四卷引大論第八。

[0611a16] ○止觀第七記。輔行三十一卷。

[0611a17] ○有此二用故分內外。法師功德品疏中明。

[0611a19] 次料簡。

[0611a19] ○答中三業因緣。業字悞。是三乘因緣。大論四十卷。問曰。何以故。三識所知合為一。三識所知。別為三。眼名為見。耳名為聞。意知名為識。鼻舌身識名為覺。答曰。是三識助道法多。是故別說。餘三識不爾。是故合說。是三識但知世間事。是故合為一。餘三亦知世間亦知出世間。是故別說。復次是三識但緣無記法。餘三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復次是三識能生三乘因緣。如眼見佛及佛弟子。耳聞法。心籌量正憶念。如是等種種差別。以是故六識所知事。分為四分。

[0611b04] ○正法華等千。正法華第九歎法師品云。爾時世尊告常應時菩薩。受是經典當得十眼功德之本八百名稱千二百耳根千二百。乃至千二百意淨。是為無數百千品德。則能嚴淨六根功祚。

[0611b07] ○如瓔珞云起等。本業上卷云。一切眾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法身能現應無量法身。所謂一切世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薩身(云云)。國土亦然。

[0611b10] 正慧託胎。大論第四卷。問曰。一切人以垢心有相續入母胎。一切邪慧相應。云何菩薩正慧入母胎。答曰。有人言有相續時。一切眾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薩憶念不失。故云正慧入母胎(云云)。復次餘人住中陰時。若男于母生欲染心。此女人與我從事。于父生瞋恚。若女人反此。菩薩先了知是父是母。是父母能長養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菩提。是淨心念父母相續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

[0611b19] 次應同依報。

[0611b19] ○教行錄第三卷中。約二意立問答。有兩番。

[0611b20] ○生佛相攝等。謂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說。故可生佛相攝。但眾生唯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諸佛得成于因果化他感應等事。故眾生攝在佛境。

[0611b22] 前從機說。謂兩意中。初意約機。故云前從機說。

[0611b23] ○故云且從。即次文云今且釋初意。會玄云。且者不盡之義。

[0611c01] ○大論云。在三十四卷。

[0611c01] ○文在大經。第六卷云善男子。于乘緩者。乃名為緩。于戒緩者。不名為緩。經文無四句。大師約義開四。有乘急戒緩圖。止觀第二記。輔行第十卷。

[0611c04] ○止觀第四卷。第四上云。事戒有三品。上品得天。中品得人。下品脩羅。持理戒。空假中各有上中下。即空三品者。下品聲聞。中品緣覺。上品通菩薩。即假三品者。下品三藏菩薩。中品通出假菩薩。上品別菩薩。即中三品者。下品別菩薩。中品圓菩薩。上品是佛。又下五品。中六根淨。上初住(云云)

[0611c09] ○呼安樂為安養。佛說無量壽經二卷中。名為安樂。

[0611c10] ○大論二十八。在三十四卷中。

[0611c11] ○委明四土橫豎等。輔行三十一卷。樂文類第四卷引淨名疏明四土。

[0611c12] ○以地前住前為神通。上名應。謂後眷屬玅。約四教中。前二皆無應生。即別教地前為神通。初地證道。方有應生。圓教住前。亦是神通。住即是應。

[0611c15] ○如玅音神通來。下答文云。是神通來。非神通生。是應來非應生(云云)

[0611c16] 故與應色相。即第六感應玅中之應。

[0611c18] 第八說法玅。

[0611c18] ○前雖通敘二輪等。即神通文初。明次第中意。

[0611c19] ○達摩多羅。此云法尚。今大藏中雜阿毗曇心論。尊者法救造。宋僧伽摩等譯。玅樂云。達摩多羅是襍心論主。婆沙中有法救論師。是襍心論主所承。從師為名。籤中意欲簡別其師名。又梵語兼含。故云法尚也。

[0611c23] ○名味章句。唐新譯名句文。法雲云。飜文為味。但是所顯。非能顯也。

[0612a01] 制名三。

[0612a01] ○所說是事。無問自說也。本生事。自也。本事事。他也。表理深者。方廣之理。正理為方。包富名廣。差別中。

[0612a03] ○是九中初二偈亦是。謂九部中祗夜伽陀二偈。亦是脩多羅也。

[0612a04] ○有五者。一者九種脩多羅。二者偈頌。三者授記。四者無問自說。五者方廣。

[0612a05] ○不同二部。謂不同律論二部也。

[0612a06] ○二者偈陀四中。且準俱舍。飜譯名義第六卷云。俱舍論五十二數。皆從一增至十也。謂一十百千萬億兆。乃至第十五載。第十六矜羯羅(云云)。前籤第四下。明華嚴算沙法門云。三十重算法。今準小乘俱舍。故云且也。在唐譯俱舍論第十二卷。

[0612a11] ○明十六重後數者。謂此經第六卷中所列甄迦羅。是第十六重。頻婆羅是第十八重。阿閦羅是第二十重。乃是第十六重後數。故云十六重後數也。

[0612a13] 一十百千萬億兆京等。算經黃帝數法有十等。謂億兆京秭垓壤溝正載。又億分四等。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風俗通義云。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乃至正生載。載地不能載也。

[0612a18] ○矜羯羅即甄迦羅。頻羅即頻婆羅。

[0612a18] ○此第六經。即藥王菩薩本事品。

[0612a20] 次大師正釋。

[0612a20] ○全依大論三十七文在三十三卷。釋大品中十二部經也。

[0612a21] ○次部中。

[0612a21] ○阿毗曇襍心。襍心論第八卷脩多羅品中明五義。一出生。二涌泉。三顯示。四繩墨。五結鬘。後玄第八卷上云。一法本乃至五結鬘。

[0612a24] ○說三乘六趣九道劫數等。大論三十三卷云。眾生九道中受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云云)

[0612b01] 𨄔記畜生。大論中若記畜生光從腨入。腨音善。腓腸。即足肚也。𨄔音傳。亦腓腸。與腨同也。

[0612b04] 阿波陀那。

[0612b04] ○如中阿含長譬喻等。大論云。如中阿含中長阿波陀那經。長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毗尼中億耳阿波陀那。二十億阿波陀那(云云)

[0612b06] ○先舉阿含。次通一切。即無量譬喻等。大論舉阿含外。乃至菩薩阿波陀那出一部。

[0612b08] ○億耳。大論二十二卷明。又二十九卷。二十億耳得名。

[0612b09] ○中阿含二十九。即大品沙門二十億耳。又增一阿含十三卷云。我聲聞中第一弟子精勤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0612b11] ○強逼千釋出家。增一阿含第十五卷明。

[0612b12] ○大魚出因果經。此經宋求陀羅譯。當看釋憍陳如疏。即知赤目大魚緣。大論斥三藏中云。即大論以摩訶衍斥藏菩薩也。

[0612b14] ○雲法雲等。謂雲經。法雲經。大雲經也。

[0612b16] 二明分法大小。

[0612b16] ○阿含中有大空經。即中阿含四十九卷中。止觀第六記輔行二十五卷。

[0612b17] ○聲聞所無但十一部耳。地持經第三卷云。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

[0612b19] ○除毗佛略。大經疏云。毗佛略中明三寶一體佛性常住涅槃。小乘所無是故除之。

[0612b22] 三對緣。

[0612b22] ○地持中種性等。地持經第六成熟品明六種成熟。初自性成熟。明菩薩種性。脩習善法。斷二障得清淨解脫二人成熟有四種。有聲聞種性者以聲聞乘成熟。有緣覺種性者以緣覺乘成熟。有佛種性者以佛乘成熟。無種性者以善趣成熟(云云)

[0612c02] ○如第一卷明之。第一卷標教相中明。

[0612c03] ○具如第一卷。即標教一章。及喻疑中。即止觀義例中第七科也。

[0612c04] ○別對二者亦可存于佛界等。謂如向言別為菩薩。圓為佛界。今別教對二者。亦可存于佛界。以別教指果佛為佛法界故。又佛果是教道。初地證道是實。故復云亦可且置佛果。但以初地為佛界耳。玅樂云亦可初地為佛法界故。

[0612c10] 四所詮。

[0612c10] ○四教本中。在第一卷。約四諦。即生滅等四種四諦。約三諦中。復明藏通兩教無中諦。別登地見中。圓初心即見中。約二諦中。彼有理外二諦。理內二諦。前二教是理外二諦。分即不即。後二教是理內二諦。分即不即。約一諦中即大經一實諦。前二教無。別教有。如醉轉日。圓一實諦。轉日即不轉日也。

[0612c15] ○但是俗而非諦。大經云凡夫有苦而無諦。又人天性計未空。俗而非諦也。

[0612c17] ○傍以菩薩不思議等。記主意謂約部說望後法華。故云傍以菩薩不思議真兼帶而說。若云傍以菩薩不思議俗者。即單約別教言也。

[0612c19] ○意旨如前。謂漸四如前次正釋中籤文。二處菩薩。謂漸初及四教之初。是二處也。下二處同。彼此二字準說。

[0612c22] 三就所詮。

[0612c22] ○釋五門籤文分二。初正釋五門名義。次問餘文下。料簡五門在此。初文又二。初指淨名經五義。弟子品中。佛命迦旃延問疾。旃延辭不堪往。我昔為比丘敷演無常義乃至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0613a05] ○次疏云下。引淨名疏釋成。又二初引疏釋五門名。次由迦旃下。準疏釋五門義。又二。初略釋彼經五義。又二。初正釋。

[0613a07] ○四句推此等。淨名疏云。若了諸法非生非滅。橫計生滅。故以四句檢生叵得。即無有滅。是則不生不滅即無常義。餘義例知。玅樂云。初之四句。名藏義通。後之一句。名通四教。義局衍門。

[0613a11] ○次問淨名下。料簡。有問答。應如涅槃二鳥雙遊等。第八鳥喻品。大經意云。鴛鴦游止共俱不相捨離。今師曰以雄喻常。雌喻無常。生死有性善。故無常即常。如二鳥在下。涅槃有性惡故常即無常。如二鳥高飛。

[0613a15] ○次又若下。委論四教五義。若說不生不滅則結歸不定者。玅樂引淨名疏云。但云苦義等。義在三藏。淨名結成通義呵云。空無所起是苦義等。當知空無所起。是無苦無樂。但結歸于苦。既云無起。復云是苦。故但成通結成別結成圓準知。前籤第四云。取結成雙非以顯中道為圓五門。如云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非常非無常義。乃至于我無我而不二是非我非無我義。寂滅之義名通大小。不須雙非。即名以顯中道之義。即圓五門也。

[0613a23] ○真秪有二。謂藏通偏真。別圓中真也。

[0613a24] ○四就眾經。

[0613a24] ○此開且寄此中明之。謂後自有第四正開文。故云且寄。

[0613b01] ○論餘經非秘密等。大論一百卷末云。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而法華等諸經說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持用。龍樹意指法華為秘密矣。

[0613b04] ○及面門等。面門即口也。出大涅槃經。三變土田。疏有二釋。初約三昧釋。即八背捨等。第二約表破三惑釋(云云)

[0613b06] ○四開。但向引文二句。謂向引文但直示十二部相。尚未明說開判意也。故以此下謂上第三結文。即以此經十二對前諸教以論相待玅。今第四開即以此十二對前諸教明開論絕待玅也。故即向句是結上之文。

[0613b10] ○然前五意。即約理等五也。

[0613b11] ○前二意明佛本意。前云此二並是跨節明義也。

[0613b13] 六觀心。

[0613b13] ○別有小卷流行。今藏中不見有。

[0613b13] ○此說法五章。前開章有六。一釋法名。二分大小等。今除第六觀心故言五章。此中先通敘五章結成二玅。次簡所顯能明說法玅。故皆屬教。有教有行。故如教下即明觀心玅行也。

[0613b18] 九眷屬玅。

[0613b18] ○昔教五人。一頞。此云馬勝。亦云馬師。提。此云小賢。三俱利太子。四釋摩男。五十力迦葉。亦名婆敷。飜譯名義第一卷云。阿若憍陳如。頞提。十力迦葉。拘利太子。又云文句提亦名摩訶男。若五分律及本行集。則提與摩訶男兩別。涅槃疏中摩訶男與拘利是一。

[0613b24] 二業生眷屬。

[0613b24] ○喜根雖謗後要得度。諸法無行經下卷云。爾時有菩薩比丘。名曰喜根。時為法師。但教眾人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性。即是貪欲性(云云)。復有法師。名曰勝意。持戒行頭陀行。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聞喜根婬欲無障礙乃至一切法無障礙。遂謗言是喜根以妄語法。多惑眾人。爾時喜根作念。是勝意必當起于障礙罪業。我今為說如是深法。乃至令作脩助菩提道法因緣。于比丘前說偈。貪欲是涅槃。嗔癡亦如是。于此三事中。有無量佛法。若有人分別。婬欲及瞋恚。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云云)。貪欲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謂是無相(云云)。說偈。天子得無生法忍。八千人漏盡解脫。勝意即時地裂墮大地獄(云云)。爾時喜根今東方得菩提。號勝光明威德王如來。其勝意比丘今我身是。即文殊也。

[0613c14] ○次願生中如論云等者。大論三十三卷大挐太子。太子須大挐經一卷。末云。如是太子須大挐者。我身是也。父王今現我父閱頭檀是也。母者今現我母摩耶是也。妃者今瞿夷是。山中道人阿州陀者。摩訶目犍連是。天王帝釋者舍利弗是。射獵者阿難是。耶利者今羅雲是(云云)

[0613c19] ○佛本行集有六十卷。

[0613c20] ○傳付後佛者。玅樂第三卷下明□□。

[0613c21] ○二為自成來。大論八十七。釋大品一念具萬行品。文在卷末。

[0613c22] ○大論三十七。在三十三卷中明內眷屬。又三十五卷中亦明。

[0613c23] ○大經中召請十方等。在二十八卷中。

[0613c24] ○大經云如來至彼俱尸城等。在二十七卷中。六大城。謂舍婆提城乃至第六王舍城。

[0614a01] ○我昔于餘處等。即二十八卷文。

[0614a03] 三明麤玅。

[0614a03] ○閹人譬。即淨名經中大迦葉言。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復利(云云)

[0614a04] ○止觀第六記。輔行二十七卷。

[0614a06] 四法門眷屬。

[0614a06] ○方便為父。淨名疏云。方便是權智。權智外用。能有成辦。如父能營求長成。

[0614a07] ○十住毗婆沙。龍樹造十住毗婆沙。有十五卷。此中所引在第二品。

[0614a09] ○寶性論云等。一乘寶性論第三卷云。一者闡提。二外道。三聲聞。四支佛。有四種障。不見如來之性。一謗大乘法一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信大乘法故。二橫計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菩薩脩行般若波羅蜜故。三怖畏世間諸苦聲聞人障。此障對治謂菩薩脩行首楞嚴虗空藏等三昧故。四背捨利益一切眾生捨大悲心支佛障。此障對治謂菩薩脩行大悲為利益故。諸菩薩摩訶薩信脩行大乘等四種對治法得無上清淨法界。到第一彼岸。何以故。依此四種清淨法界。脩習善法。此是諸佛隨順法子。于佛家生。故言大乘信為子。般若以為母。禪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

[0614a20] ○淮南子。漢淮南王劉安著。即鴻烈解。楚辭。史記列傳云。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有離騷經。又楚辭九章。涉江中云。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0614a23] ○如止觀記兼引楞伽。輔行第六卷。

[0614a23] 決麤論玅。此中前後合七眷屬。籤文分二。初通敘前文。以明觀心。次如是等義下。結前諸義以明判開。初又二。初通敘七眷屬。次然法門下別料簡觀心。初又二。初明七名有通別。

[0614b03] ○合七眷屬。謂前第二明眷屬科。開為五種。又前初開章中云。第四明法門眷屬。第五明觀心眷屬。故合有七也。

[0614b05] ○次然別名下。出別名所從異又二。初總明別名所從有通局。前一從理。謂五種中初理性眷屬也。次四從事。謂業願通應四眷皆從事也。次一從法。即法門眷屬也。次一從行。謂觀心眷屬也。次何者下別釋後六隨事有通局。

[0614b09] ○前諸文中雖逐近略述。謂前明來意中有五科。其第五科對麤辨玅等。即逐近略述也。

[0614b11] ○復立一門。謂開章第三科明麤玅一科也。法門及觀等。謂第四法門第五觀心。皆是有判開也。

[0614b13] ○明事眷屬伏聽學等一段。即次寄此文後總明功德一科。

[0614b15] 十利益玅。

[0614b15] ○神通玅中略辨竟。謂前神通玅第四明麤玅科中。

[0614b16] ○佛入王三昧等。大品經初品中。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跏趺坐。直身繫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大論第十卷末云。先舉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即便得度。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先墮。若未熟者。更復後搖。又如捕魚。前網不盡。後網乃得。

[0614b21] ○法寶普照等。淨名佛國品初敘菩薩眾文。

[0614b22] ○思益經第二。彼經第九菩薩光明品云。佛告網明。現汝福報光明因緣。令諸天人一切世間皆得歡喜(云云)。于是網明即從右手赤白莊嚴爪指間。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云云)。其中地獄畜生餓鬼盲聾瘖瘂手足拘躄(云云)。貪欲瞋恚(云云)。慳貪破戒乃至無慧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快樂。

[0614c03] ○佛又放六度等。是彼經初卷第一如來光明品。佛告網明。如來有光。名寂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見佛身。不壞眼根。乃至又如來光名曰能捨。佛以此光能破眾生慳貪之心。令行布施。乃至光曰能解。佛以此光能令愚癡眾生皆得智慧。華嚴文句第三上。及輔行三十一卷引。

[0614c09] ○皆沾七益。下文自明七益十益。

[0614c09] ○明橫竪不及等。謂藥艸喻品。是譬說周中第三述成段。先略述成中。先雙述善哉。二領所不及。謂退進橫豎。亦橫亦豎非橫非豎皆不及也。

[0614c12] ○具如前文十界中說。即前論十界感應料簡三世也。八大地獄。長阿含十九卷世記經地獄品云。第一大地獄名想。第二名黑繩。第三名堆[石*甲]。第四名呌喚。第五名大呌喚。六名燒炙。七名大燒炙。八名無間(云云)

[0614c16] ○稱為火塗等。集註第三卷明三塗。又明塗有二義。一取殘害義。二取所趣義。

[0614c18] ○八熱地獄。小通寒熱。大唯在熱。

[0614c18] ○一百二十八。皆名遊增地獄也。

[0614c19] ○捺落迦。此云不可樂。又苦器苦具。

[0614c20] ○且準他文。指正理論也。

[0614c20] ○一皰二皰烈。此二從身相受名。三是脣動不得。舌作此聲。四是舌動不得。脣作此聲。五是喉內振氣作聲。此三並從聲為名也。六肉色細拆。似青蓮華也。七肉色大折。華開相似也。故云紅蓮華大紅蓮華。此三從瘡相受名。並從身色為名也。籤文聲字悞。

[0615a01] ○鬼本處閻摩王界亦閻摩羅。此云雙世等。婆沙等鬼趣收。瑜伽論地獄收。論文琰摩界。此云靜息等。

[0615a03] ○觀佛三昧經。第五卷明。正法念處經。五卷至十五卷明。婆沙第九卷明。俱舍唐譯第一卷明。

[0615a05] ○止觀第八記。在輔行三十五卷。

[0615a05] ○因益。一果辨多果即難等。即輔行二十卷果隔因通之意。

[0615a06] ○前三具如正法念等。謂四王忉利夜摩也。

[0615a07] ○止觀第七記。輔行三十一卷。

[0615a08] ○止觀十心中。謂止觀第一卷發心中。

[0615a09] ○麤住細住等。如禪波羅蜜中明。

[0615a10] 聲聞益中。

[0615a10] ○如救頭然。中阿含七卷云。猶人為火燒頭。急求方便救頭(云云)。止觀第七記。止觀第七止末有如救頭然。記中不見。

[0615a12] ○兼除四思。即四趣之思。出飜譯名義。

[0615a13] ○用十三昧力加之。謂四洲人有。與六天有。共十三昧也。

[0615a14] ○四緣覺益中。論云有國王觀華等。在大論第十八卷。

[0615a15] ○六度益中。出地持菩薩戒本。有云即重譯菩薩戒本一卷。即地持戒品重譯出。

[0615a17] 通益。

[0615a17] ○用二十一三昧。謂二十五中。除四趣有也。

[0615a17] 七別益但心期在果如前廣釋。謂如前行玅中慧聖行廣明也。

[0615a19] ○二名二義同異永別。謂此圓人一念繫緣等名義。永異前別教也。輔行第六卷明繫緣等。

[0615a20] 變易益中三人生變易土。勝鬘經云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楞伽云。即四卷楞伽第三卷初。輔行十三卷引。又前玄第五卷上明。

[0615b01] 次問答料簡。

[0615b01] ○仁王法性色法性受等。仁王經上卷。佛告波斯匿王。法性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識。亦不住非非住。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世諦故。三假故。名見眾生一切法性實故。

[0615b05] ○尚取本行菩薩道時等。前玄第二卷下云。從本行菩薩道時。而為眾生作華臺方便。乃至本來所化入華臺者自是一邊。

玄籤證釋卷第六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8 冊 No. 0592 法華經玄籤證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