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22n0407_002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第2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22 冊 » No.0407 » 第 2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會本卷第二

[0282b15] 【鈔】二釋說字二初牒釋。

[0282b16] 【疏】說者悅所懷也。

[0282b17] 【鈔】悅是暢悅懷是心懷若就此經即是如來久修久證念佛三昧蘊之在懷今機扣發說之乃暢昔之所懷。

[0282b19] ○二即十下示相據今之說正在念佛次文委示今不預陳故且通塗明其說相文二初明所說法相。

[0282b22] 【疏】即十二部經八萬法藏六度四等一切法門。

[0282b23] 【鈔】十二部經總明說相謂或作長行說或作重頌說或作未曾有說或作無問自說說等若八萬法藏乃具示所說種種法門合云四千且舉大數然應了知有多八萬且約四諦示諸八萬若言八萬法藏即苦諦八萬塵勞即集諦八萬對法門八萬三昧門八萬陀羅尼皆道諦八萬波羅蜜即滅諦今雖示一義兼三以法藏名是蘊聚義判屬苦諦復由蘊義兼得三諦蓋四名言不離陰故如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是色行蘊攝故十二八萬俱通小衍或云小乘唯有九部大則十二或云小有十二大唯九部或云大小皆有十二六度四等雖在大乘亦通三藏事度菩薩然其名數四教皆同須就所詮真中二理定其權實復論四種能趣觀行用簡偏圓使寶渚化城迃直不濫。

[0282c13] ○二又於下明能說善巧二初於一法一門明四悉。

[0282c15] 【疏】又於一法中作四門分別於一一門巧作四悉檀利益聞者歡喜讚用受行信戒進念而得開發貪恚愚癡豁爾氷消革凡成聖入法流水或三二一益若都無益則樂默然。

[0282c19] 【鈔】上之所列八萬等法既通四教即是生滅八萬無生八萬無量八萬無作八萬如生滅八萬趣舉一法須開四門四門假人同皆叵得若其實法四義不同約有門說念念無常如燈焰焰約空門說三假浮虗猶如雲霧雙亦門說二相從容雙非門說二相俱捨四中一門機生熟故四悉被之為未種者作世界說令其樂欲讚用受行為種者用中二悉善根未發作為人說令起宿善信戒進念惡未破者必對治說令其三毒豁爾氷消為者第一義說令得契真革凡成聖佛智鑑機說之必中知不入理令得三益知不破惑令得二益無善可發作世界說但生歡喜若全無益佛則不說。

[0283a07] ○二若一下例諸法諸門示四悉。

[0283a08] 【疏】若一機扣聖於一門施四益者餘三門亦如是為一緣說一法既爾諸緣諸法亦如是。

[0283a10] 【鈔】上明一門被機四悉餘之三門被機亦爾八萬中一四門四悉被機既爾其餘諸法四門四悉被機亦然一教八萬門悉既然三教亦爾八萬法藏例於塵勞及對治門三昧總持波羅蜜等一一八萬法法四教教教四門門門四悉其十二部六度四等準此可知以此略明佛說之相。

[0283a15] ○三釋觀字即所說也上十二部八萬等法豈非所說然是泛舉顯於能說下無量壽及今觀字的是此經所說義也釋觀分二初牒釋雙標。

[0283a19] 【疏】觀者觀也有次第三觀一心中三觀。

[0283a20] 【鈔】牒起觀(平聲)字以觀(去聲)釋之乃用觀法觀於勝境若非觀法將何觀之撮經所詮立茲題目經明十六以為能觀今釋題名唯論三觀經文是別題是總名總總於別別別於總若也立題收文不盡則不能應篇章之式故知今立三觀釋觀乃是經文十六觀體若就十六各各示於三觀相者其文繁廣故於釋題總而示之令其修者以茲觀法入十六門則境境皆三心心絕玅四依被物言簡意周雙標次第及以一心二三觀者此乃以次顯於不次不融別觀無以明圓如止觀中皆用思議顯不思議。

[0283b06] ○二從假下據教雙釋二初次第三觀二初列名指經。

[0283b08] 【疏】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二空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名出瓔珞經。

[0283b11] 【鈔】所列諸名釋中自見。

[0283b11] ○二今釋下釋相結果依前列名釋三觀相。

[0283b13] 【疏】今釋其意假是虗妄俗諦也空是審實真諦也今欲去俗歸真故言從假入空觀假是入空之詮先須觀假知假虗妄而得會真故言二諦觀此觀若成即證一切智也。

[0283b17] 【鈔】第一空觀而有二名假是等者見思取境無而謂有虗假凡俗知虗名諦二空之理是審實法知實名諦不究俗虗莫知真實要須照假方得入空是故名曰從假入空又假是等者迷世俗時謂虗是實則二俱不諦若悟俗虗必知真實則二俱諦故復得名二諦觀也此觀等者修觀名因證智名果釋論三智為易解故分屬三人故以聲聞對一切智即空觀果當於別教十住位也。

[0283c01] 【疏】從空入假觀者若住於空與二乘何異不成佛法不益眾生是故觀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知病識藥應病授藥令得服行故名從空入假觀而言平等者望前稱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觀此觀成時證道種智。

[0283c06] 【鈔】第二假觀亦有二名先斥住空墮二乘地若修假觀能成佛法能益眾生觀空欲作入中方便故於空智證而不住三界惑著須蕩令空諸法因緣須究本末見思重數如塵若沙以大悲心徧觀徧學名為知病諸法諸門破性破相一一對治無不諳練是名識藥隨惑淺深知機生熟神通駭動智辯宣揚四悉當宜各令獲益如此授藥方肯服行皆由證空能入此假故此觀名從空入假而言等者前除見愛破假用空今遣塵沙破空用假於空於假各一破用前後相望至今均等故復名為平等觀也此觀等者若依釋論以菩薩人對道種智即假觀果位在十行。

[0283c17] ○二空下第三中觀。

[0283c18] 【疏】二空為方便者初觀空生死次觀空涅槃此之二空為雙遮之方便初觀用空次觀用假此之二用為雙照之方便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雙照二諦也此觀成時證一切種智是為次第三觀也。

[0283c22] 【鈔】初雙標初觀空生死者別人初心信今知覺本是常住中道佛性從教道故名為但中唯善唯淨不具染惡雖無染惡其性靈知強覺忽生境界斯現分別境相執著我人不昧之知邪思邪見現前染惡既非性具皆是隨緣變造而有是變造故非性本然是故見思不即中道定須破故即義不成故不得云唯愛唯見唯色唯香設欲修中能所不絕故修空為正中觀為傍何者心既著有須別緣空破茲愛見所觀之空是二乘法既非性具乃是別修空非畢竟是故空觀但空生死次觀空涅槃者生死之有雖破除心又著空須別緣假破此空著假是建立是菩薩法非性具故亦是別修能蕩空著名空涅槃此之等者前空生死見思惑忘次空涅槃塵沙惑盡二惑既盡心無偏著是故得為雙遮方便初觀等者復因次第用於二觀觀其二諦是故得為雙照方便方便立圓觀可修於十向中即以所顯中道佛性而為能觀中道之觀諦觀不二惑智一如三觀圓融是無作行故得自然入薩婆若此觀之果名一切種智位在初地。

[0284a16] 二一心三觀斯乃稱性而觀絕待而照蓋一切法性是法身般若解脫如伊字三點三非孤立一一圓具舉一即三乃以三德而為三諦般若是真解脫是俗法身是中德既不縱不橫諦乃絕思絕議此是佛之所諦今以此諦而為所觀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故依玅諦以立觀門即於一心而修三觀此觀觀法能所雙絕況無量壽佛本修此觀成就三身法報泯然真應融即非茲玅觀寧顯玅身化主若斯徒眾亦爾正報既玅依報豈麤故十六境皆須玅觀此文為三初依智論釋二初釋相二初約法釋。

[0284b04] 【疏】一心三觀者此出釋論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秪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故名一心三觀。

[0284b07] 【鈔】三智即前次第所明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令易解故分屬三人剋性圓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三智是果三觀是因果在一心因豈前後因果不二方曰圓修故舉智後即明三觀只一觀而三觀者趣舉一觀即具三觀舉一空觀假中亦空三觀悉能蕩相著故舉一假觀中空亦假三觀皆有立法義故舉一中觀空假亦中三觀當處皆絕待故若知三觀只在一心則一一觀任運具三也觀於一諦而三諦者諦觀名別其體不殊全諦發觀觀還照諦既無別體以何義故立諦立觀若欲分別就三因說性三為諦修三為觀性了是真性緣是俗正是中諦不是了因非大真諦俗中亦然此之三諦方與三觀體性不殊頑空為真與觀體別俗中亦爾三觀互具者蓋性三本融全性成修此之謂矣。

[0284b21] ○二類如下引類釋。

[0284b22] 【疏】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如此三相在一心中。

[0284b23] 【鈔】以有為法類無為性一剎那心初生即滅兩間名住不無三相而在一心三相無常尚居促念三觀稱性無作無生具於一心其義何爽。

[0284c01] ○二此觀下結果。

[0284c03] 【疏】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種智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也寂滅相者是雙亡之力種種相貌皆知者雙照之力也。

[0284c06] 【鈔】不明智果觀法無歸故示觀成惑滅理顯豁然玅證三種智慧實在一心或具論三智或從勝說只但名為一切種智寂滅等者論自解釋一切種智雙寂二邊無明之相雙照二諦種種行類始自初心圓修三觀玅觀中道念念雙忘而即二邊念念雙照一心三觀法爾如然今入分真本智顯發全由始行亡照之功。

[0284c12] ○二引中論證。

[0284c13] 【疏】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釋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

[0284c15] 【鈔】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論通衍三今證圓觀觀所對法豈有不從因緣生者今修圓觀必先解知能生因緣及所生法皆不思議方於此境觀空假中又須了知玅諦玅觀悉是能觀因緣所生陰等諸境皆是所觀前且直云觀於一諦而三諦須知於陰等境觀一諦等也勿守略文須尋觀義又不可謂先解所觀不思議故便不得言陰及無明何者本說因緣及所生法是不思議若非無明何名因緣若非陰等何名所生有人見釋心法玅云心法在因約迷以說佛法在果約悟以說輙便難云心法稱玅何得是迷良由此人不知所以解迷是玅方曰圓人如論苦集稱為無作及十二因緣名不思議豈不得云不思議無明人雖解玅法體是迷不知理即一向在迷玅覺一向屬解中間四位迷解共俱名字即人若不觀迷何處用觀等覺之位若不破迷寧登玅覺以上上智斷下下惑惑非迷耶人之多僻其類實繁釋論三智如前釋。

[0285a08] ○三此觀下約玅結示。

[0285a10] 【疏】此觀微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觀一切觀一切觀一觀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觀攝一切觀也。

[0285a12] 【鈔】初一句總歎微玅次二句約三一歎玅一不定一一即是三三不定三三即是一釋論以不決定解不可思議次三句對十六歎玅上明一三融即總一玅觀也即此一觀徧入諸門名一觀一切觀雖入諸門只一玅觀名一切觀一觀觀若定一莫入多門觀若定多不可為一實不可以一多思議故云非一非一切後二句結示雖非一多能攝一切是故十六無非玅觀。

[0285a19] ○四釋無量壽正示三觀所觀境也前明三觀且以三德及以三因而為諦境蓋示所觀融即用顯能觀絕玅須知性中三德體是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為我一心三觀若不然者則觀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圓宗絕待之觀亦可彌陀三身以為法身我之三觀以為般若觀成見佛即是解脫舉一具三如新伊字觀佛既爾觀諸依正理非異塗此意不明非今觀佛釋此為二初牒名從梵。

[0285b04] 【疏】無量壽者天竺稱阿彌陀。

[0285b05] 【鈔】無量壽者是華言天竺梵語稱阿彌陀。

[0285b05] ○二佛本下從真出俗二初約本無三標無量壽乃以無量而為其量是則題中言壽量壽量依身乃成二義故約三義而論有無。

[0285b09] 【疏】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

[0285b10] 【鈔】所言佛者究竟覺也理智既極始本兩忘無相無名不可說示寧得立其身及壽量。

[0285b11] ○二隨順下隨世俱立二初列三身各三。

[0285b13] 【疏】隨順世間而論三身亦隨順世間而論三壽亦隨順世間而論三量。

[0285b15] 【鈔】據究竟覺第一義諦則不可言身及壽量為度生故乃順世間立名立相故說三身及三壽量是則真佛無三隨世故有然須了知有無之意言佛本無身無壽量者但無有相隨情之三非無性具微玅身等是故真佛究竟一切淨穢法門若一向無何異小乘所詮真理故真無俗有真有俗無皆是悉檀不可偏執今文意者蓋立三身釋無量壽恐執定有是故先言佛本無三隨世說有得此意分別三身三壽三量則無滯也。

[0285b23] ○二法身下釋三身三義二初約義分別二據理融即以有次文盡理融即故今且約修二性一一塗分別初自為三初法身二初別釋三。

[0285c03] 【疏】法身者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為身此身非色質亦非心智非陰界入之所攝持強指法性為法身耳。

[0285c06] 【鈔】初法身者師軌釋法捨通從別通則生佛俱軌法性然其九界雖軌而違如人依師不順師教唯有諸佛從初發心軌法而修今能究竟冥合法性故大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順法性故名法為師實非所師與能體別故即所師法而為其身雖名為身出五陰故非色質及非心智色是初陰心智即四陰既其非陰亦非入界故非三科任持攝屬此則簡分段變易以二生死陰等攝故亦可色質簡應心智簡報三科簡因既非此等何以狀名為物機故強指法性名為法身。

[0285c16] ○二法性下壽。

[0285c17] 【疏】法性壽者非報得命根亦無連持強指不遷不變名之為壽。

[0285c19] 【鈔】連持之壽親依命根今法性壽非識息煖報得命根亦非三事連持之壽為物顯德乃指法性非八相遷非九世易強名為壽。

[0285c21] ○三此壽下量。

[0285c22] 【疏】此壽非長量亦非短量無延無促強指法界同虗空量。

[0285c24] 【鈔】壽之分量合論長短及以延促今法性壽實無此等分量之相此則通簡若別簡者長是報佛短是眾生能延能促即是應身非此等量為成觀故強指法壽同虗空量。

[0286a03] ○二此即下總示。

[0286a04] 【疏】此即非身之身無壽之壽不量之量也。

[0286a05] 【鈔】法性三義非陰聚身非報得壽非長短量強於法性說身說壽說量故也。

[0286a06] ○二報身二初稱法有報二初引經。

[0286a08] 【疏】報身者修行所感法華云久修業所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

[0286a10] 【鈔】報即酬報也修行是因感於玅報而酬因也法華證智德經云慧光照無量久修業所得大般涅槃證斷德也此二果德酬答修因是故名報。

[0286a12] ○二如如下釋相。

[0286a14] 【疏】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相冥相應者如函蓋相應相冥者如水乳相冥。

[0286a16] 【鈔】感報之時其相何似故以一法二喻顯之如名不異所觀差別不名如境智外有境不名如智各二如者境如如智智如如境此之境智故得應冥智慧名通故以果覺菩提簡之即是無上菩提之智與法性境相應相冥先舉函蓋喻其相應恐謂函蓋雖際畔相當終存兩相故重舉水乳以喻相冥令知始本同是覺性其體泯然正同水乳則顯境外無智智外無境水乳可見。

[0286a23] ○二法身下於報立三即身壽量也三中一一言法身者報智所冥離法無報故初身。

[0286b02] 【疏】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應冥亦非身非不身強名此智為報身。

[0286b04] 【鈔】言非身者非應佛有分齊身非不身者非報佛無分齊身又非身則非有非不身則非空中道法身乃本覺體如覺冥此能冥亦忘為成觀故強名報智。

[0286b07] ○二法壽下明壽。

[0286b08] 【疏】法壽非壽非不壽智既應冥亦非壽非不壽強名非壽為壽。

[0286b10] 【鈔】言非壽者非應同連持之壽非不壽者非報智不連持壽雙非二邊冥中法體強名之意同前身也。

[0286b12] ○二法量下明量。

[0286b13] 【疏】法量非量非無量智既應冥亦非量非無量強名無量為量也。

[0286b15] 【鈔】非應有量非報無量及非二邊義同身壽。

[0286b15] ○三應身三初明應物有三初身。

[0286b17] 【疏】應身者應同萬物為身也。

[0286b18] 【鈔】如谷答響大小隨聲如鑑現形端醜在質應萬物感現勝劣身。

[0286b19] ○二應同下壽。

[0286b20] 【疏】應同連持為壽也。

[0286b21] 【鈔】身既同物壽豈差機。

[0286b21] ○三應同下量。

[0286b22] 【疏】應同長短為量也。

[0286b23] 【鈔】隨宜長短示量無量。

[0286b23] ○二智與下明依二有應三初法。

[0286c01] 【疏】智與體冥能起大用。

[0286c02] 【鈔】智即報身體即法身此二冥合應用無方。

[0286c02] ○二如水下喻。

[0286c04] 【疏】如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

[0286c05] 【鈔】真金上色須水銀和方能塗(去聲)物闕此一緣金無塗用。

[0286c06] ○三功德下合。

[0286c07] 【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

[0286c08] 【鈔】報智功德契會法身隨有機處應無不往。

[0286c08] ○三能為下明應徧三土二初雙明報應二有量下單示應身。

[0286c11] 【疏】能為身非身能為常壽為無常壽能為無量能為有量。

[0286c13] 【鈔】初義者上所說報但論冥法即自受用也今明垂應以他受用常住之應對於生身無常之應示二迹用是故雙明身等身即生身有分齊相故名為身非身是報無分齊相故曰非身小般若云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大身者乃他受用身也無分齊身其壽則常故無量也有分齊身壽則無常故有量也此二應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機依事業二識而見住理廣如金光疏說二識委在起信論明論意要在事識見則取色分齊故名應佛業識見則離分齊相故是報身此義至後釋觀佛觀鈔中辯之行者須知常身無量通應三土無常有量但應同居所以者何蓋實報機分證論見他受用身方便土人唯稟別圓所見佛相雖小優降然匪生身悉是報佛若同居土具四教機稟別圓者能覩報佛故法華明常在靈山華嚴說法盡未來際及諸大乘即於應相見是法性尊特之身故知常身徧應三土若無常身唯應同居逗藏通機生凡夫善也。

[0287a06] ○次義分二初明有量二義。

[0287a07] 【疏】有量有二義一為無量之量二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祗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量。

[0287a10] 【鈔】上之所說自受用外垂三土身皆名為應其他受用雖就對機名之為應而是實因之所感剋復名為報非是差別逗機之用若論逐物隨緣參差長短身壽量者須就同居無常用說故今別示應身之相但於有量開出兩量而此兩量依於事識但空見故唯屬無常若依業識不空見者即此無常全體是常則常無常二用相即二鳥雙游也若上二土機息應轉亦是無常以非八相故且言常言七百等者首楞嚴三昧經云堅首菩薩問佛壽幾何佛令往東方過三萬二千佛土於莊嚴國問照明莊嚴自在王佛彼佛答云如釋迦壽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壽七百阿僧祗劫堅首迴此白佛阿難云彼佛乃是釋迦異名雖機勝見長而七百猶可數故亦是有量之量若阿彌陀人天莫數故是有量之無量也。

[0287a24] ○二應佛下結應佛皆然。

[0287b01] 【疏】應佛皆為兩量逐物隨緣參差長短。

[0287b02] 【鈔】佛佛既皆三身圓證應身被物物壽長短豈不隨順各示兩量故彌陀現長亦能現短釋迦現短亦能現長故大論第三十六云當知釋迦文佛更有清淨國土如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釋迦文佛國又第三十八云此間閻浮惡故釋迦壽應短餘處好故佛壽應長故涅槃二十二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沙有無勝國所有莊嚴如安樂世界我於彼土出現於世斯皆隨逐物機也。

[0287b10] ○二然下據理融即。

[0287b11] 【疏】然此三身三壽不可並別一異即乖法體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會玄文釋名竟。

[0287b13] 【鈔】上辯三身法是本有報約修成應論現往其言似縱須知報應二種之修性德本具雖是性德修相宛然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三一冥泯思說莫窮不可等者如上竪論顯非並一若言性具三身壽量顯非別異若作並別一異之解即乖所詮圓常法體即一而三故不橫即三而一故不縱非縱非橫不可思議如此解者乃會能詮玄玅之文也。

[0287b20] 【鈔】二辯體前文解釋能說所說能觀所觀皆能詮名今辯此名所詮之體欲令學者因筌得魚尋名顯體尋名意在忘名顯體知無別體此乃今師釋名辨體之玅意也復應了知釋名是總總三法故三章是別別三法故是故解釋通別二名無不義具教行理三能說之佛既具三身所說觀境各具於三故云釋名總於三法體章別在法身宗用別當餘二教相一章分別總別今之辯體雖在一法一必具三故明體禮體底體達三種之義雖論三義但是法身中三未明餘二各三故涅槃玄云總唱秘藏故當其名法身攝一切法不縱不橫以當其體般若攝一切法如面三目以當其宗解脫攝一切法如三點伊以當其用如此敷演即是其教非但經體義成餘義亦顯(文畢)今出其意空假皆中故三屬體假用皆空故三屬宗中空皆假故三屬用用是解脫特喻三點點是文字故宗當般若特喻三目目能照明故法身之三特泯縱橫彰離念故故知釋名總於九法辯體別在法身中三然九不多三不為少方是圓教總別之義此自分三初牒起略示。

[0287c16] 【疏】次辯體者體是主質。

[0287c17] 【鈔】名傍是實體正是主名是假名體是實質一切名下皆有其質。

[0287c18] ○二釋論下正釋主質四初據二文定體。

[0287c20] 【疏】釋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大乘經以實相為印為經正體。

[0287c22] 【鈔】諸法當處不生不滅非有非空無能無所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此等相名為實相無相之相也誰人不具何法不然若論證知唯有諸佛故法華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稟圓說者初心即用佛智照境故能信解諸法實相既解實相亦解諸法實性實體實力實作實因實緣實果實報實本末究竟等十法既實即是實生實佛實依實正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既一切皆實實外無餘復何得云餘皆魔事應知此說以理簡情若離心緣能所等相名為實相介爾有相即為魔事故別教下至六道法皆有能所心緣等相魔能說之悉名魔事故知一切皆魔一切皆佛以情分別一切皆邪離情分別一切皆正今簡情取理而為經體應知實相全體照明稱為真心亦名本覺覺體徧故諸法皆實若指其要不離現前分別之念念即本覺覺即經體無別經體以為所詮以此覺心觀於依正能所即絕待對斯忘玅觀之宗自茲而立若不爾者何須得體方立經宗實相印者印即符印亦信也亦印定義乃以所詮定其大小及以邪正理符佛旨方可信從小乘三印無常無我此之二印印於生死寂滅一印印於涅槃小乘涅槃與生死異故各印之所詮符此則可信受是小乘經非魔外說大乘一印即一實相二種生死三德涅槃其體是一究竟真實義符於此可以信受是大乘經非小非外今據此經圓實為大若從彼論三藏對衍通別二教亦名一印今不取二唯圓實相名一印也則能說之人所觀依正四種淨穢五逆罪等其性不二以此一印為經正體。

[0288b02] ○二無量下為四章所歸。

[0288b03] 【疏】無量功德共莊嚴之種種眾行而歸趣之言說問答而詮辯之。

[0288b05] 【鈔】無量功德等者經用歸也經之力用亦名功德力有滅惡之功用有生善之德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是故功德受無量名如此功德共嚴實體其猶帝王治亂育民以此功德莊嚴聖躬種種眾行即經宗也從理起行全理成修如水為波波還歸水宗必會體故云歸趣通則萬行別觀十六故名眾行言說問答即經名也能詮之名在於言說言義幽奧復須問答種種詮辯以立經名而彰實體問題目為名何嘗問答等耶答名能詮體一部言句皆能詮名加法華經本迹十玅以為其名但題是總故就題釋名餘之四義皆徧始終故一經之名問答詮辯等從後向前示能歸法不別云教兼在名中自稟曰名化他為教自他雖異俱是能詮故知四章同歸一體。

[0288b18] ○三譬眾下約二喻顯尊。

[0288b19] 【疏】譬眾星之環北辰如萬流之宗東海。

[0288b20] 【鈔】體於四章猶如北辰眾星環拱又似東海萬水朝宗以其四章不暫離體一切諸法無理不成經體既然安得不辯。

[0288b22] ○四故以下以一印結示。

[0288b23] 【疏】故以實相為經體也。

[0288b24] 【鈔】三書家下具明體德體對釋名但在一德所謂法身蓋釋名中總示三法利根雖解鈍者未明何者以總示文帶於宗用體混其中情想叵忘本性難顯故於總後別示靈源永異四魔諸法皆實於彼圓伊當上一點絕思絕議非用非宗而其性融一不定一如伊一點點不孤然故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故別顯體而談三義雖彰三德意在法身以空假皆中是故明三名為體德中三初約禮義明法身。

[0288c09] 【疏】書家解禮者訓體也體有尊卑長幼君父之體尊臣子之體賤當知體禮之釋是貴極之法也。

[0288c11] 【鈔】書既以體而釋於禮故今以禮而釋於體禮別尊卑意崇君父前明魔事簡偏邪今之臣子唯簡宗用故君父體即是法身諸佛所師萬法朝會體非修證理絕言思欲使標心強稱貴極斯是本覺非寂非照亦是法性非深非廣第一義諦名為本性法身德也尋能詮名欲識此體體顯故行令修觀者以此體德體彼依正一一貴極成玅宗矣。

[0288c18] ○二復次下約底義明般若德。

[0288c19] 【疏】復次體是底也窮源極底理盡淵府究暢實際乃名為底釋論云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以底釋體也。

[0288c22] 【鈔】空即中故故般若德是諸法底亦名本源淵府實際若得中體則能窮暢也論云智度即實相般若佛以觀照般若於諸法中證此智體故云窮底然法性甚深無有底際云窮底者良由佛以無底際智稱性而證義言窮底七方便人以有底智故不能到諸法源底若圓教人從名字即以信解心窮智度底五品觀行窮底十信相似窮底四十一位分證窮底唯佛與佛究竟窮底以此底義辯於經體則彰法性甚深第一義空名般若德也尋名識體體顯故行令修觀者以此體德窮彼依正一一到底成玅宗矣。

[0289a08] ○三復次下約達義明解脫德。

[0289a10] 【疏】復次體是達義得此體意通達無壅如風行空中自在無障礙一切異名別說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釋論云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故以體達釋經體也。

[0289a14] 【鈔】假即中故故解脫德是一切法自在之體復具一切真實名義若識此體則於諸法通達自在復於世間及出世間一切異名一中解多多中解一論云般若亦實相般若般若解脫名殊義一故互舉也前明底義以觀照般若窮實相底今明達義以文字般若說實相般若種種名也七方便人迷此體故於諸異名壅塞障礙圓教行人名字體達觀行體達相似體達分真體達論今舉佛究竟體達達義辯體則彰法性無量如來藏義名為真性解脫德也令修觀者以此體德達彼依正一一無壅成玅宗矣。

[0289a24] ○三明宗宗謂宗要此經之要在修心玅觀感於淨土心觀即是一心三觀釋名之中其相委感土之相此文備論今經玅宗在此因果且分為二初標列。

[0289b04] 【疏】次明經宗初簡宗體次正明宗。

[0289b05] 【鈔】二有人下隨釋二初簡示宗體以其宗體一異之相人多惑之故須簡示文二初簡二初簡宗體一二初牒言略斥。

[0289b08] 【疏】有人言宗即是體體即是宗今所不用。

[0289b09] 【鈔】宗是因果此屬於事體是一性此屬於理雖不相捨二義須分定執是一於義實乖故云不用。

[0289b10] 二何者下據義廣破三初約義破。

[0289b12] 【疏】何者宗既是二體即不二體若是二體即非體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0289b14] 【鈔】宗是宗趣趣果趣理趣果必因若趣理者要須修觀觀有明昧理有證不皆成因果故云宗既是二體本是理觀雖趣理理非明昧因果依理理非因果如波依水波有千差水常是一故云體即不二不談諸法同一理性則不最為大乘經體故云二即非體不論修證因果一法則非佛經所證宗趣也。

[0289b20] ○二如梁下立喻破。

[0289b21] 【疏】如梁柱是屋之綱維屋空是梁柱所取不應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

[0289b23] 【鈔】屋空梁柱雖不相離若謂是一則無虗實也。

[0289b23] 三宗體下舉過結。

[0289c01] 【疏】宗體若一其過如是。

[0289c02] 【鈔】二簡宗體異二初牒言破。

[0289c03] 【疏】宗體異者則二物孤調宗非顯體之宗體非宗家之體宗非顯體之宗宗則邪倒無印體非宗家之體則體狹不周離法性外別有諸法。

[0289c06] 【鈔】雖破是一不可執異若其定異則二物孤調宗異於體則非全性而起成修觀行有作屬於八倒既不符理信非圓宗故云邪倒無印體若異宗則理不即事事外之理其體不周法性之體既異因果則一切法皆成別有。

[0289c10] ○二宗體下舉過結。

[0289c11] 【疏】宗體若異其過如是。

[0289c12] 【鈔】二今言下示。

[0289c13] 【疏】今言不異而異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體也。

[0289c14] 【鈔】今據普賢觀經驗其宗體不定一異故彼經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諸法實相是實相因果不異而異非倒有印此為玅宗因果實相不一而一非事外理此為玅體豈同他立定一定異他不聞此偏說奈何講茲疏文合知宗體唯想事境三觀靡施正同次家邪倒無印可傷之甚。

[0289c19] 二今此下就體明宗三初依經直示。

[0289c21] 【疏】今此經宗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經宗致。

[0289c22] 【鈔】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具難解故止觀云因通易識果隔難知故觀自觀他皆修心觀今觀淨土須求於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淨土淨此猶通示未是的論的在一心頓修三觀此觀觀於安養依正畢竟清淨名心觀淨此觀能令四佛土淨如是方為此經宗致。

[0290a03] ○二四種下約土廣明三初列四土。

[0290a05] 【疏】四種淨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也。

[0290a07] 【鈔】二各有下立淨穢隨文釋義教觀俱沉用義解文解行可發前釋觀字文中明示一心三觀又文頻示心觀為宗至結宗云修心玅觀能感淨土今消此文四土淨穢須準此觀為四淨因若依諸文逐其四土各論土因何能通貫前後之文焉令聞者證無生忍。

[0290a13] 【疏】各有淨穢五濁輕重同居淨穢體拆巧拙有餘淨穢次第頓入實報淨穢分證究竟寂光淨穢。

[0290a15] 【鈔】初五濁輕為同居淨者此淨甚通須知別意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濁輕薄感同居淨而圓觀輕濁感同居淨依正名淨如此經說地觀去一一相狀比於餘經修眾善行感安養土其相天殊言體折巧拙有餘淨穢相者此土人眾淨相亦寬折觀感穢可在三藏體觀感淨不專通人衍門三教對三藏折俱明體法通但空體別次第體圓不次體三人生彼俱感淨相圓人最淨如觀音疏別向圓修圓七信去見彼依正同於實報住行及通見相俱劣今經玅體須異三人故同居有餘所明淨相文通意別須以前後頓觀之文玅宗之語解此通文令歸的趣言次第頓入實報淨穢者若論實證此土唯有圓聖所居別人初地證與圓同稱實感報有何優降今就教道十地不融致所感土異於圓人故約漸頓分於淨穢言分證究竟寂光淨穢者若就別人同圓證實論寂光者唯約真因對圓極果而分淨穢今論教道詮於極果但斷無明一十二品寂光猶穢圓知須斷四十二品名究竟淨仍要了知圓人始終能用上品常寂光理而為觀體今談究竟意成行人修心玅觀也。

[0290b11] ○三娑下釋名相但釋土名略指淨穢若的論四淨能感之因唯一圓觀如向述文四初釋同居。

[0290b13] 【疏】娑婆雜惡荊棘瓦礫不淨充滿同居穢也安養清淨池流八德樹列七珍次於泥洹皆正定聚凡聖同居上品淨土也。

[0290b16] 【鈔】同居約人淨穢約土謂凡人聖人同居穢土也淨土亦有凡聖同居二處凡聖凡即是實聖通權實始證為實應來為權次於泥洹者泥洹涅槃梵音新舊爾生安養者煩惱調伏近於涅槃故名為次皆正定聚者三聚判也若如此土博地凡夫屬邪定聚發心修行未不退者屬不定聚得不退者屬正定聚若生安養不論高下五逆罪人臨終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起信論明初心生彼住正定故小彌陀經云生彼皆得阿致同居淨中極樂當其上品土也若依今經十六觀門圓玅修者通惑縱存生於彼土常覩勝相如此土華嚴諸大乘會機所見也。

[0290c03] ○二釋有餘三初約修斷釋名。

[0290c05] 【疏】方便有餘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言有餘。

[0290c07] 【鈔】九種行人合生彼土藏二通三別住行二既修空假皆方便道別向圓信所修雖實猶居似道判屬方便不生分段蓋除四住約此修斷得名方便斷通餘別故曰有餘。

[0290c10] ○二釋論下據經論釋相。

[0290c11] 【疏】釋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法華云若我滅後實得阿羅漢不信此法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0290c14] 【鈔】小乘雖云同入法性而執法性體類虗空子果若忘永無身土大乘法性體具色心子果若忘身土廣大釋論以大對破小乘界外無土特云出界而有淨土小乘法性無有色心是故特云受法性身又引法華遇餘佛者即有餘土佛也此約滅後不值四依不生實信自謂永滅而生有餘蒙佛開權即能決了。

[0290c20] ○三就中下明利鈍淨穢。

[0290c21] 【疏】就中復有利鈍指上為淨指下為穢也。

[0290c22] 【鈔】彼土利鈍唯約大說若在此二修中觀生彼則利佛乃為說不次第法若在此土未修中觀生彼則鈍佛乃為說次第法也利根居上故云指上指下例此利根所見同彼實報故名為淨鈍根所見相劣於上故名為穢以今利鈍驗前體折唯圓名體前三皆折別向觀中稍同圓體。

[0291a03] ○三釋實報三初約因果釋名。

[0291a05] 【疏】實報無障礙者行真實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妨故言無障礙純菩薩居無有二乘。

[0291a07] 【鈔】行真實道者圓人從初別人十向能於諸法稱實觀中也中理今開即感玅報色心不二毛剎相容純是法身菩薩所居尚簡圓似況七方便收簡語寬宜善分別。

[0291a10] ○二仁王下依經論釋相。

[0291a11] 【疏】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即是其義釋論云菩薩勝玅五欲能令迦葉起舞華嚴云無量香雲臺即其土淨玅五塵。

[0291a14] 【鈔】仁王借別而名圓位三賢十聖借別名也住果報者名圓位也三賢既與十聖同住果報驗是實報不證中道寧住實報故知名別其義屬圓今取果報證實報土問前明實報無有二乘今那忽云迦葉起舞答須知四土有橫有竪仍知橫竪只在一處如同居土趣爾一處即是實報若破無明轉身入者斯是法身同佛體用稱實玅報則六根淨人亦莫能預豈居二乘此則一處竪論實報若未破無明即身見者此乃諸佛乃大菩薩為堪見者加之令見實報土也蓋有機緣雖未破惑中觀如華嚴會及諸座席雜類之機感見身土難思者是今引論文乃方等中為彈斥故示實報土勝玅五塵令迦葉等頓忘少欲起動舞戲欲令聲聞知大法玅生欣慕心鄙棄小道此等皆是一處橫論實報土相故八部二乘機熟皆見也今以劣喻顯於勝土如其鬼趣居人境界有人捨報墮彼趣者即同彼類非他人共有人即身能見彼趣不妨他人同見其相墮譬竪入實報土者見譬橫論實報土也實報既爾方便寂光橫論同處亦復如是於同居處論三土橫竪於方便處論二土橫竪於實報處論一土橫竪至寂光處無橫無竪當處亦無問論云迦葉對於菩薩勝玅五欲生愛之甚不安起舞至法華中迦葉敘昔聞菩薩法遊戲神通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二事皆是菩薩之法因何愛惡頓爾相乖答應知二心俱是別惑愛於玅欲即同體思惡於度生即界外塵沙如不肖子但愛富貴而怠修學例淨名中斥身子云結習未盡華則著身畏生死故五欲得便既畏生死乃指塵沙為結習耳又引華嚴無量香雲即前所明同居橫示實報之相。

[0291b19] ○三就中下明漸頓淨穢。

[0291b20] 【疏】就中更論次第頓悟上下淨穢等也。

[0291b21] 【鈔】四釋寂光三初尅體立名。

[0291b22] 【疏】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是三點不縱橫並別名秘密藏。

[0291b24] 【鈔】前三在事故從居人修斷因果而立土名此土屬理故從本體三德為名問分證寂光三障未盡何得一向就理立名答障未盡邊自屬實報今就因果分忘之處名為中下常寂光土。

[0291c03] ○二諸佛下約能居示相。

[0291c05] 【疏】諸佛如來所遊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土。

[0291c06] 【鈔】金光明云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過諸菩薩所行清淨無量即寂甚深即光法性即常又普賢觀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此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樂波羅蜜離身心相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故知此土乃從四德究竟處立以四彼岸顯於三德常我即法身樂即解脫淨即般若三德互具一一論三故法身等各具四德雖云三四實非十二學者知之如是方名不縱不橫秘密藏也。

[0291c14] ○三分得下明分滿淨穢。

[0291c16] 【疏】分得究竟上下淨穢耳。

[0291c17] 【鈔】分得名穢從證者論常寂光名從極理立。

[0291c17] ○三故以下據義結示。

[0291c19] 【疏】故以修心玅觀能感淨土為經宗也。

[0291c20] 【鈔】釋題觀字明圓三觀至今明宗初云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經宗致次即廣明四土淨穢今乃結云故以修心玅觀能感淨土為經宗也若其不用圓玅三觀感四淨土則標結文全為無用釋題三觀為被何人為何處用若謂欲感實報寂光二種淨土須圓三觀若有餘淨但修體空若同居淨只用事行不須三觀者此義不然偏空體法種種事行雖是二種淨土之因非是此經的示宗致蓋以此經本為韋提厭同居穢求同居淨故談玅觀觀彼依正那得輙云感同居淨不須三觀三觀若成麤垢先落非有餘淨更生何處豈有餘淨非玅觀耶須知正為生同居淨故說三觀良由觀玅能破三惑不獨感於同居淨土隨其惑斷淺深之處自然感得有餘等三如病須藥本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輕骨身安可喻生同居淨輕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藥効乃深勝如一玅觀能淨四土起信論說初心修行大乘正信懼在此土不當值佛信心退失乃教求生極樂世界令觀彼佛真如法身畢竟得生住正定故非圓三觀寧照法身那謂極樂因唯事善。

[0292a15] ○四論用宗是自行所修之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自行趣理故明玅觀化他攝機合通眾善他宜玅觀亦須教修自行助道豈廢眾善是故宗用法必齊等但有自行化他之異耳文二初標名略示。

[0292a20] 【疏】次辯經用用者力用也生善滅惡為經力用。

[0292a21] 【鈔】力方有用故言力用力用何為生善滅惡也行者應知體宗用三別明三法乃從一性起於二修體是法身所顯性也宗是般若能顯智也用是解脫所起力也二雖修成須知本具一雖是性全起成修故非縱橫不可思議二德在性全指惑業即是性具善惡二修今體逆修既全性具當處融玅乃化他德故以此二為經宗用用徧一切非無惡用以順性故生善滅惡故染惡用稱性用之最能滅惡。

[0292b05] ○二滅惡下約義廣釋二初約善惡具明。

[0292b06] 【疏】滅惡故言力生善故言用滅惡故言功生善故言德此皆偏舉具論必備也。

[0292b08] 【鈔】既施力用必成功德是故一用而有四名偏論滅惡須施功力偏論生善在於德用斯是一往若二往說力用功德皆能滅惡力用功德皆能生善須知滅惡極至阿鼻生善理合至於玅覺方是圓經力用功德。

[0292b12] ○二苦是下就滅惡偏釋二初無惡不除。

[0292b14] 【疏】苦是惡果貪恚癡是惡因惡因不除果不得謝。

[0292b15] 【鈔】所言滅惡須滅惡因方除惡果如果報修因二種行人不除三毒眾苦之本縱暫免苦終非永謝今明化他修淨土觀則令諸惡因果俱滅惑縱未斷生彼不起斷在不久故能永滅惡因惡果以要言之此經力用滅五住因除二死果。

[0292b19] ○二是故下從重別顯。

[0292b21] 【疏】是故此經能令五逆罪滅往生淨土即是此經之大力用也。

[0292b23] 【鈔】惡之重者莫過五逆五逆是業從於上品煩惱而起招無間苦此經大力能滅此等極重三障即生淨土若此三障性非三德何能無間轉為極樂從極鈍根且論十念生最下品若從利根非不能生上之八品以其五逆體是寂光故可於此淨四佛土。

[0292c04] ○五判教相教是聖人被下之言相是相狀覽而可別上之四義皆是言教謂詮名教詮體詮宗詮用之教若以其相而分別之則令覽者觀之顯了故約五時二藏漸頓而示其相文二初正判所說教三初約五時判二初明教部。

[0292c09] 【疏】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攝。

[0292c10] 【鈔】於大小乘此屬大乘經中亦有頻婆證小然非此教正所被機今從正為韋提希等宣淨土觀尚非通別豈是小乘於五時中是其第三方等時也。

[0292c13] ○二赴機下明廣略。

[0292c14] 【疏】赴機適化廣略不同大本二卷晉永嘉年中竺法護譯此本是宋元嘉時畺良耶舍於楊州譯兩經皆在王舍城說復有小本名阿彌陀在舍衛國說阿彌陀無量壽彼此方言。

[0292c18] 【鈔】且辯文相未論定散。

[0292c18] ○二約二藏判。

[0292c19] 【疏】二藏明義菩薩藏收。

[0292c20] 【鈔】約人判法此屬菩薩阿含等經雖說三乘從多從正屬聲聞藏大乘諸部雖有二乘非部正意是故判藏歸菩薩也。

[0292c22] ○三約漸頓。

[0292c23] 【疏】漸頓悟入此即頓教正為韋提希及諸侍女並是凡夫未證小果故知是頓不從漸入。

[0293a01] 【鈔】若約化儀論漸頓者華嚴屬頓三時皆漸經在方等非化儀頓今經頓者乃於化法以圓為頓故就韋提即身得忍判教為頓且無生忍位別在初地圓在初住別教凡夫經無數劫方至此位唯有圓教即生可入若將結益判教偏圓最為明顯是故今文就其當機證位定之是頓非漸。

[0293a06] ○二題稱下傍簡能說人。

[0293a08] 【疏】題稱佛說簡異四人弟子諸仙諸天化人等說也。

[0293a10] 【鈔】若四人說如來印之亦得稱經今經始末皆出金口故稱佛說。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會本卷第二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2 冊 No. 0407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