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16n0317_004 楞嚴經正見 第4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16 冊 » No.0317 » 第 4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四

[0668b24] 前三卷經。佛示妙奢摩他法。由是阿難遂悟於言下。然止悟得體。未悟得用。止悟得心。未悟得法。何者。目前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法。是有耶。是無耶。到此未免生疑。若爾。則與不悟等。葢見得一邊。不知有許多事在。以此看來。三摩提一段工夫。斷少不得矣。三摩提。此云觀。觀是觀察。觀法先後。觀法次第。觀法是無作。觀法悉不可得。若如此。猶屬照功。今則不然。須是再悟一下爾。悟了自然不疑自。不疑他。不疑目前山河大地色空等。何則。知有所自焉爾。

[0668c10] △二三摩鉢提文二。一辯明真妄。二正示觀門。

[0668c10] 辯明真妄分三。初覺明明覺相違答富樓清淨本然難。二真如隨緣自異答大性徧疑難。三因妄迷真真元無妄答阿難緣起迷理難。

[0668c13] 初覺明明覺相違分五。一申難。二許說。三正答。四明藏性生相。五重釋疑難。

[0668c15] 一申難。

[0668c16]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至)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0668c17] 富樓翻為滿願。又名滿慈。緣名取義。對半明滿。若明得已。是為一偏。明得法是為一偏。今若明得又明得法。是願滿矣。而阿難明而未明法。是其偏也。又未能發疑請益。陳義進道。不得不屈滿慈之疑。以阿難之志。然滿慈之疑有四。一疑自說法第一而不聞如來法音。二疑習漏未除反能開悟。登無漏者尚紆疑悔。據此是疑其人矣。三疑如來藏中清淨本然。何故有山河大地。四疑地水火風性不相循。何得圓融周徧。據此是疑其法矣。於是人法不齊。機教不稱。何能通其道。滿其願耶。因是起疑而有此請爾。

[0669a03] △二許說。

[0669a04]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至)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0669a05] 依俗諦說有。依真諦說無。此二皆劣。非有非無。離情離見。依中諦說。是謂勝義。若以正眼觀之。此勝義亦是交爭之地。非真勝義也。何也。維摩以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以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吾意者。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今經曰。宣勝義中真勝義性。然此勝義。為即文字語言是真勝義性耶。為離文字語言是真勝義性耶。佛曰。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以此看來。維摩默然。非是無言也。而世尊所說。亦非文字也。何者。此是一乘寂滅塲地。是真阿練若處。阿練若。此云離諠諍。寂滅塲。即是離諠諍寂靜之處。人若悟此。便是大休歇大安樂田地。我今開示之。要使定性聲聞悟此。不墮於偏空之無。未得人法二空悟此。不墮於紛擾之有。若迴向上乘阿羅漢等悟此。不墮非有非無定執有中道者。自然證得大休歇大安樂田地。故曰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0669a24] △三正答。

[0669b01]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至)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0669b02] 初垂機勘騐。富樓所述四疑。前二疑機器不齊。惑智若反。後二疑性相有異。融礙難安。世尊答中。惟釋後二。不言前二者。原其經旨。葢法齊人自齊之。人在法中。法整於人爾。是知意自足而言不煩矣。從佛言下正答。初一句牒其所計。下二句弄引。佛謂即性之體。本是這點靈明。即性之用。亦是這點靈明。我豈不常開示汝等耶。富樓不省。遂上他鈎線云。唯然。常聞斯義。佛見其有負墮處。便與下一錐云。汝謂覺明明覺者。不知作何所解。為是性明稱其覺耶。為是性不明。如今要明他。稱其覺耶。富樓益不省。遂供曰。此之性覺之體。若無所明。則何以稱為覺乎。富樓意謂這性體。原自不明底。要有所明。方名為覺爾。斷在下文。

[0669b15]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至)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0669b16] 二明真妄。初二句牒其所謬。佛曰據汝所見。性無所明。則不明矣。覺無所覺則非覺矣。若果如是。全是斷滅之見。何則。覺本來湛。性本來明。今爾曰。有所則覺。無所非明。殊不知有所覺是非覺。有所明是非明。非明而明。是妄明也。非覺而覺。是妄覺也。故今斷曰。汝言無明與明覺者。全是斷滅之見。非覺湛明性之謂矣。

[0669b23]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至)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0669b24] 三明能所。前是據欵。此是結案。據者。據其所見之謬。結者。結其妄覺之非。何也。覺本來湛。性本來明。汝謂性體不明。必有所明。方稱明性。若爾。則性體上立妄明矣。汝謂本覺無覺。必因所覺。方名明覺。若爾。則本覺上立妄覺矣。妄覺生能。妄明立所。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纔彰。同異必形。然此個性覺之上。豈有同異之謂哉。而今熾然成異矣。此個性體之上。豈有能所之謂哉。而今忽然立所矣。故曰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0669c09]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0669c10] 四明同異。此承上異字而來。夫性體至覺。人領不及。反謂之非覺。性體至明。人照不及。反謂之非明。非明非覺與至明至覺。便是異也。非明而明。非覺而覺。便是彼所異也。故曰異彼所異。又指所明所覺為異。指非明非覺為同。同者靜也。異者動也。動必資靜而發。靜必待動而明。故曰同異發明。又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動靜一形。故復立無同無異。無同無異。即小乘與外宗。因生死而立涅槃是也。同異異同。即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是也。何者。以至明至覺。成非明非覺。是一迷矣。非明而明。非覺而覺。是再迷矣。又明與不明。覺與不覺。混而為一。是展轉迷矣。展轉迷故眾生顛倒。生死相續。莫不由此也。及其推至於明所不明。覺所不覺。有情與無情。亦莫不由此同一妄爾。此意在後。臨文當見。但諸家所釋。或依三細六麤配之。此意較之於彼或親。較之於此反疎。余槩不取。止就本文釋之。要使學者切體聖意。勿至掠虗。是所望焉。

[0670a03]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0670a04] 五結示妄相。如是者。指上能所同異異同等。葢此等在覺明體上。雜然淆亂。紛擾不定。何者。纔有個所相。便有個能相。纔有個同相。便有個異相。如是能所同異異同相待不息。不息則生勞相。故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者即勞慮。勞慮久。精神昏昧。自然生塵。塵者昏而無知之物也。心地有塵。焉得不濁。故曰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細詳即三惑之因相也。何以知之。夫至明至覺。而凡非明非覺。非明即不明矣。非無明惑而何。所明所覺。必有能明能覺。能所對待。非塵沙惑而何。又所覺對所明為異。非明對非覺為同。同異互為因依。非見思惑而何。葢覺明體上。以此三惑為因。是以世間眾生業果得而有焉。問。若爾妙明覺體。而有此三惑耶。曰。不然。佛曰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立明立所。非妄乎。既成其妄矣。妄見山河大地。妄見眾生遷流變化。乃至有情無情。或依或正。莫不同是一妄所成。譬如人夢。夢見山河國土。夢見彼我是非。夢見崇高富貴。夢見卑賤醜陋。雖有如是之相。其人當夢時。不知是假。及至醒時。了無所得。故知夢者因也。體上有如是之妄果。果不越乎因。因不出於妄。妄無所依。但依無明為住。故曰此之三惑。是體上之因也。從由是下。方說果相。

[0670b01] △四明藏性生相。

[0670b03]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至)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0670b04] 初總標。由是下略明三相。由是者。由此之故也。覺明體上。由此三惑。引起塵勞煩惱。夫塵之為性者。暗覆為義。勞之為性者。數動為義。煩是煩熱。惱是違拂。由覺明不覺。暗覆真性。故曰塵。即下覺明空昧四輪等是其相也。以能明能覺。數動其心。故曰勞。即下明妄非他。六妄等是其相也。又明所不明。覺所不覺。心地違拂。是以煩熱。故曰煩惱。即下想愛同結。唯殺盜婬三根本。是其相也。此特總標。故不言其義爾。

[0670b12] 起為下。先略釋以明引起之意。此本明本覺之性。不起則。起則為所明所覺管定。如一念起。即被三世管定。故曰起為世界。其能明能覺之性不沉則。沉則為非明非覺陷住。即一念不覺。被頑空陷住。故曰靜成虗空。是故有知見動。無知見沉。沉則同於虗空。動則異為世界。故曰虗空為同。世界為異。下彼無二句小結。謂彼見有同異。而立無同無異。是為常理。即如見有生死而立無生無死。是為涅槃。而今看來。即彼立常理。無同無異。立涅槃無生無死。在真體上亦是有為法爾。何常是實耶。故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0670b23]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至)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0670b24] 次別釋。初別明世間。覺明下先明風輪。夫以至明至覺之性。認為非明非覺之空。昧而任之。相待生寒。搖動成風。故有風輪執持世界。葢風是動性。世界是住性故也。

[0670c03] 因空下次明金輪。空本不動搖。動搖是無明爾。因無明動。而明覺立礙。自然堅明者勝矣。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國土即無明所成也。金寶堅明可守也。故言保持爾。

[0670c06] 堅覺下三明火輪。然既以明覺堅成。無奈境風動搖。一堅一動。兩物相摩為勝。故以火光為變化性。然變化以性言者。正明火有燒性爾。燒則堅者失其堅。動者失其動。是火勝於二物者矣。寶明下四明水輪。明覺生愛故潤下。無明違拂故炎上。譬如暑蒸則汗出。心愛則流涎。二物不相勝。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0670c12] 大約十法界皆有見愛違拂等性。是以水能含浸也。上四輪。良有次第。性覺不覺成空。空能生風。風勝於不覺。故以風次一。空動覺礙。礙是堅礙。堅又勝於風。故以金次二。能覺所覺。能所敵對是兩勝。火能化之。故以火次三。能明所明。炎上潤下。是兩不勝。水能含之。故以水次四。此四輪者。所謂次第相生。次第相勝者也。

[0670c19] 下明展轉生者。其山海草木。不出於四輪所生。如山海俱於地載。地即是土。是土從火生。若草木則從水生。是故別釋之。但世問論五行。而風不繫焉。葢彼據成相而言。此從生相而論。生當依真起妄。從妄所生。得有如是之果相也。故先明四輪。而後及山海草木爾。

[0670c24] 從火騰下明遞妄發生。水流溼。火就燥。物之性也。或交發之。火先於水。是火勝。故乾為洲潬。水先於火。是水勝。故溼為巨海。如或勿信。而今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是非其証騐乎。又水火之相陵也。或水克火不勝。則水勢劣。而火則乘之。則結為高山。如勿勿信。而今山石擊則成。融則成水。是非其証騐乎。又土水之相持也。土去掩水不勝。則土勢劣而水則乘之。抽為草木。如或勿信。而今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是非其証騐乎。

[0671a09] 交妄下總結上義。謂上之諸相。非無因而生也。由前不覺。而成晦昧之空。空即無明生妄。妄立能所。妄見同異。如是一動一靜。遞相為種。由此之故。世界得以相生相續者也。

[0671a14]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至)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0671a15] 二別明眾生。前明世界生相。今明眾生生起。以理揆之。世界生相。生於不覺。眾生生起。起於妄能。前文曰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明覺非妄能乎哉。又曰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明非妄明乎哉。葢清淨心中。無端起此一念妄明之心。擾動其源。因動而有能相。眾生得生其間。若究而觀之。眾生所以生死死生而不者。迨非覺明之過歟。故曰明妄非他覺明為咎。然能獨非其自能也。必由於所相。所非其自立也。必因於能成。能屬性分。所屬界分。能所既立。眾生作業受用。不出於此。故曰所妄既立。明理不踰。所言不踰者。謂不過其域也。即如眾生性分中有妄能。是故耳能聽聲。眾生界分中有妄明。是故眼能見色。故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此二支乃單起。故離中取境。下三支能所敵對。連複而起。故合中取境。若意則隨根布穫。不局一支。於是得以六妄成就。然要知其結歸。不過總一妄能爾。只一妄能。分開見覺聞知。以成性分界分之義。故曰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0671b08] 從同業相纏下。明眾生因緣。上雖明眾生所以生起。不知眾生所以自別。今則細釋其因緣。同業下總舉其類。總舉其類者。即胎卵溼化四生之類是也。因父母業同。則感胎卵類。不因父母。但由業。合處即生溼類。或離故處以應彼。即生化類。此又四生本起之因。見明下細釋。見明即能見也。明見即所見也。此能所又分同異。同則同於想生愛。異則異於想成憎。憎為別緣。愛為種。若父母同想同愛。遇合即生。大槩以同業為因。父母為緣。由此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羯羅藍云凝滑。蒲曇云胞。胎中具五位。此前二七日。未分位之初因也。

[0671b19] 從胎卵下明眾生流類。情想合離。本四生同具。今以多分言之。如情多為胎生。想多為卵生。染著重處為合生。離散應處為化生。此情想合離輕重。各隨其所應以區分之爾。然又更相變易者。或情係之不終。或想緒之無恒。合處生想。化處著情。情重沉下。想輕逐飛。此又流類。雖不定其感報。莫不出於情想業等為因緣爾。以是之故。眾生相生相續而無焉。

[0671c03]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至)因此虗妄終而復始。

[0671c04] 三別明業果。業則有三。初從富樓那下明欲貪者。即前眾生生起。由乎想愛。想愛不止。互相為結。結者結聚一類。由想愛結聚。故父母子孫相生不斷。以理觀之。此等由清淨心中。覺明明極。見明色發。明見想成。遂動欲心。殊不知其色境一霍去矣。而猶情積不休。揣摩想像。種種染愛。故生欲心。以是知世間眾生。得相生相愛者。乃是欲貪為之本也。

[0671c11] 次從貪愛下明殺貪者。要知眾生本非一類。想愛亦非一種。由我成我私故。則取爾食。由彼成彼愛故。則取我食。胎卵溼化。隨力強弱。各全自私。遞相為食。各全自愛。遞相為殺。以理觀之。此等由清淨心中。覺明為咎。同見成愛。異見成憎。遂起殺心。殊不知彼我無差。由強立能所敵對。種種成私。故生殺心。以是知世界眾生。得相生相殺者。乃是殺貪為之本也。

[0671c18] 三從以人食羊下明盜貪者。夫因欲生貪。因貪成殺者。是必有彼我之見矣。彼我既立。強張分焉。何者。在今日以羊弱而人可以食之。異日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亦可以相食矣。然不止一羊一人如此。凡十種有生之類皆如此。以惡業故。俱生在一時而得以相食。如是死生生死。直至未來際。亦以惡業故。得以相食。何有窮時。以理觀之。此等由清淨心中妄立明覺。明覺立則能所分矣。是故起彼我之心而竊食之。不知彼我只一間。還是自生自殺。自竊自食。因覺明分能所故。以成其盜爾。以是知世間眾生。得相生相食者。乃是盜貪為之本也。

[0672a05] 從汝負我命下。釋成因果。葢殺盜婬。其實同是一本。由業次而成其三。何也。因貪濟其欲心成殺。因殺見盜。此所謂覺明心中妄業之因相也。只如汝負我命。是汝曾殺我也。今得相值。分所當償。於是我報若。若報我。以此相酬。經百千劫。常在生死。若為盡耶。又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此留戀。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又何窮乎。此所謂覺明心中妄業之果相也。果必資乎因。因必償於果。有如是之因。有如是之果。在覺明心中。妄生妄死。相續不厭者。唯此三者為根本焉爾。從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下。結前三倒也。如是者。指上世間相眾生相業果相而言。此三種相。何以稱為顛倒。葢覺明原有了知之性。不能自守。從了處發相。因相得見。此見非妄能乎。了處非妄明乎。既稱為妄。則性體上自無矣。性體自無。而今有者。非顛倒而何。由此顛倒相續。得有山河大地。得有眾生種類。得有業果相酬。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實實而論。此等有為顛倒諸相。在覺明體上。豈是有耶。不過是無明妄覺爾。然此個妄覺境界。又不止一次如此。終而復始。始而復終。展轉輪迴。至無窮劫。何有盡耶。

[0672a24] 五重釋疑難。

[0672b01] 一申難。

[0672b02]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至)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0672b03] 初陳疑富樓疑難有二。一疑覺與不覺為異。二疑常與不常為別。何故。謂此妙覺明性。原與如來心不增不減。平等無二。因不覺故。無狀忽生山河大地等諸相。若爾。山河等諸相是不覺故。妙明真性是覺故。故云覺與不覺為異。然現定如今山河等諸相是有是實是常。而妙明真性有覺有不覺是不常。故疑常與不常為別。然則此等諸相。悟則無不悟則有。我安能保今日悟而異日為畢無耶。又如來而今是覺故。是無諸相。我又不知如來何時不覺。有為習漏。何時復生耶。此雖常情之惑。而不知實理如是。何者。異日若有執覺明是真。而山河等諸相是妄。未到與麼田地。只管說真說妄。如何得心地平穩。故今正答之後。復補這段文字。以足前義云爾。

[0672b16] △二答釋。

[0672b17]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至)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0672b18] 次答釋。佛答喻有四。前二喻釋迷解難。後二喻顯法無惑。

[0672b19] 初喻迷方者。從佛告下先釋迷。謂本是無迷。而亦無悟。乃今有迷有悟者。正對迷者說悟爾。假如此人既悟是南北。自然不迷。亦如覺本無迷。似有迷覺。假如其人既悟是覺。自然不迷。是謂釋迷也。

[0672b23] 次喻空花者。從亦如下解難。謂空本無花。花是眼翳。眼若無翳。花亦無有。而今愚人。於空花滅地。待花更生。是人為愚為慧可知。喻如性本無妄。妄是其迷。既覺是妄。便不生迷。而今愚人於妙空明覺。何時再迷。是人狂之與癡可知矣。是謂解難也。

[0672c04] 三喻金鑛者。從富樓那言下先顯法。佛見富樓領喻意曰。是狂癡者非他。就是汝之謂矣。何則我前說性覺必明。汝謂性覺非覺。要假所覺方覺。我說覺非所明。汝謂性覺非明。要假所明方明。只此便是汝之迷矣。因此迷故。山河大地由此而生。世間眾生及業果由此而起。我恁地說。汝猶不省。而今又言諸佛如來妙覺空明。何時不覺。山河大地何當更出。是非汝之狂癡乎。殊不知妙明真性如金在鑛相似。其金一純。豈更重襍於鑛耶。喻迷既覺是性。豈更有再迷乎。是謂顯法也。

[0672c13] 四喻者。從如木下明無惑。若悟了不惑者。如林木相似。既燒成。又豈能重為木耶。喻如諸佛如來。既悟菩提。到那涅槃地位。又豈有習漏再生乎。斷無是理也。是謂無惑。

[0672c17] △二真如隨緣用異答大性徧疑難分三。初略釋。次合釋。三重釋疑難。

[0672c18] 今初略釋。

[0672c19] 富樓那又汝問言(至)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0672c20] 從富樓那下。初牒疑。前富樓疑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徧。火則不生。云何又說水火二性俱徧虗空。又虗空是無性。大等是礙性。不合相容。云何俱徧法界。此富樓之所疑也。前問過。佛今牒其所疑而將答之也。

[0672c24] 從富樓那下。二標喻。喻如虗空之體。非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即如藏性之體非相。而亦不拒彼大性發現。何者。彼大性是循業故。而藏性是無作故。若藏性有作。不容彼大性矣。何者。彼諸相是有為故。而虗空是無為故。若虗空是有為。亦不容彼諸相矣。以是知虗空無為。故能圓映諸相。而藏性無作。故能圓融大性矣。

[0673a06] 所以者何下。三釋其喻相。問。諸相無性。何得云有為耶。曰以虗空是無為故。對彼明暗等七相。明是有為矣。以藏性是無作故。循彼大等七相。顯是有作矣。然大等雖是有作。究竟出不得藏性故。諸相雖是有為。究竟離不得虗空故。

[0673a11] 於意云何下。四徵問喻相。殊方者。不一其相也。虗空者。無所有相也。今問殊方之相為是日等自生耶。為是虗空有耶。即如藏性非大性。大性非藏性。不知藏性生大性耶。不知大性自生耶。藏性與大性。必有所分矣。而彼日等與太空亦必有所屬矣。

[0673a16] 若彼所生下。五辨明喻相。此等諸相。若是日等所生。十方世界就該日明。不當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何故中宵雲霧之中。不見光耀。以此看來。說日也不是。說空也不是。說非日也不是。說非空也不是。然亦不異於空日。此是真妄之關頭。要見得清楚。纔是大等七性亦然。說藏性即大性不是。說藏性非大性也不是。然亦非異於藏性。此是性相之關頭。要見得分曉纔是。

[0673a23] 觀相元妄下。六結歸法義者。大抵此事以慧眼觀之。無俗不真。以肉眼觀之。無真不俗。何以故。以世俗之見。觀彼諸相。宛然成有。以出情之見。觀彼諸相。類皆是妄。既達是妄。將何指陳耶。既無可指陳。又安論其是空耶日耶。若道是空是日。豈非邀空花。望結空果乎。今以大等七相言之亦然。若以肉眼觀彼大等七相。似乎成有。若以慧眼觀彼大等七相。明是非真。既明非真。將何指陳耶。既無可指陳。又何詰其陵滅耶。不陵滅耶。若道是相陵滅不相陵滅。是非邀空花待結空果乎。總而言之。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性元真。唯一妙覺明爾。若以法眼觀之。此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乃是如來藏性。既是如來藏性。焉問容乎不容乎。若以道眼觀之。此妙明真性。即非水火。元是如來藏性。既是如來藏性。何問容乎不容乎。

[0673b14] △次合釋。

[0673b15]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至)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0673b16] 真妙覺明下。初引義合顯。葢虗空是無相。而真覺亦是無相。以真覺無相故。妄立所明。謂之覺明。以虗空無相故。日照則明。謂之空明。然空豈謂我是明耶。因汝心中妄生分別。故空現爾。若明暗等相。各各發明。則各各現。且一人如此發明。而多人俱各如此發明。則有俱現矣。而真覺之性亦然。因妙明體上妄立所明。故分明覺水火風等諸相。於性體上各各發妄。則各各現。且一人如此發妄。而多人俱各發妄。則有俱現矣。如是所現妄相。豈有他哉。葢由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攬妄而成也。如前所云。一處執鏡。一處火生。徧法界執。滿世間起。起徧世間。寧有方所。總之皆是循業發現而

[0673c04] 云何俱現富樓那(至)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0673c05] 云何俱現下。二重喻其妄。且云何是俱現底道理。譬如水中現於日影相似。影本是一。良由二人東西各行。故所觀隨別。只如隨別之影。豈日有分乎。但二人所行各別。是以日隨之俱現。由是而知分在於觀者。不分於日也。今觀七妄原自無性。良由妄能。所觀隨別。故成七妄之相。只如七妄之相。豈藏性有分乎。但妙明強覺立所。是以七妄隨之俱現。因是而知。分在於妄能。不分於藏性也明矣。

[0673c13]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至)宛轉虗妄無可憑據。

[0673c14] 不應難言下。三辯其相難。夫天上之日惟一。而水中之影無二。良由二人東西各行。故影隨之各現。影雖各現。本影不移。故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且藏性之體是一。而妙明之用不二。良由強覺忽發。故七妄隨之各現。妄雖各現。本性不動。故不應難言。此性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且如日本無心留影。影亦不曾異日。畢竟影現是假。而所觀隨別。因假影而展轉俱現。影雖俱現。日體元一。故不應難言。各日既雙。云何現一。且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於是能所分而展轉成妄。妄雖俱現。覺性元一。故不應難言。水火二性不相陵滅。虗空大地不合相容。何者。夫言明覺。非真矣。況立能所哉。水影非是日矣。況計隨影哉。隨影現而諸相起。能所立而七大生。宛轉成虗。宛轉成妄。不知擬何物為憑。擬何物為據。故偈云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大槩說個真尚不是。況非真耶。

[0674a08] 富樓那汝以色空(至)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0674a09] 富樓那汝以色空下。四真俗用異。色即是地大。空即是空大。又色不特是地大。凡水火風等及明暗等有相可以擬議形容者。皆屬色邊際收。是故舉色空。以見法之該廣矣。大抵舉色則礙於空。舉空則礙於色。故謂之相傾。又舉空時說色不得。舉色時說空不得。故謂之相奪。又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明覺生而性覺隱矣。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明立而真明隱矣。故謂之相傾。能覺非所覺。能明非所明。故謂之相奪。汝性中如是生生滅滅。相傾相奪。合如來藏。而如來隨為色空相傾相奪。生生滅滅。周徧法界。法界者十法界也。一法界如此。十法界亦如此。有情正報如此。無情依報亦如此。故汝纔見境風動而無明便起。日明雲暗。種種諸相。令眾生心地迷悶。背清淨之覺心。合塵勞之濁性。此所謂世間相俗諦所用。佛意不然。我這裏不見有一法生。不見有一法滅。只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即照法界亦不見有生相。不見有滅相。既無生滅。乃見全體即用。故曰一為無量。全用即體。故曰無量為一。小中觀大者。以一尺之鏡。現重重之輝。大中現小者。以重重之輝現在一尺之鏡。此即廣狹自在一多相容也。又如一莖草上。見十方界。彼亦不來。此亦不往。故曰不動道場徧十方界。此即主伴圓明具德也。要見十方虗空。只在一莖草上。此亦不往。彼亦不來。故曰身含十方無盡虗空。此即同時具足相應也。又如毛端現剎。依正歷然炳現。此即因陀羅網境界也。微塵轉法。正見攝德無邊。此即托事顯法生解也。上即是不思議之妙用。若準華嚴有十種玄門。此舉五六。餘俱含攝。當細揀之可以意得。然此玅用。本非神通。亦非法爾。總是滅塵勞之濁妄。發無漏之智覺。體用雙資。隱顯不二。所謂真諦之妙用也。

[0674b17]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至)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0674b18] 而如來藏下。五明三諦者。實實而論。此如來藏。明圓明心體之上。無有空等七大之性。無有眼等根塵識性。無有明無明盡因緣還滅之性。無有苦集滅道四諦之性。無智無得。兼無六度之性。乃至無有怛闥阿竭如來三號之性。亦無有涅槃四德之性。上從三科七大及苦集等。是世間相。從滅道併緣生觀智等。是出世間相。此世出世間相。在妙圓心上。總皆無有。以是俱非之。非之者。正見藏性之真體也。教謂之真諦。

[0674c02] 故知真諦不立一法。然亦不廢一法。何以故。此妙圓明心。何常離了世間相。別有一法也。以無有別法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隨緣建立空等七大之性。建立真等根塵識性。建立明無明盡因緣還滅之性。建立苦集滅道四諦之性。建立有智有得六度之性。乃至建立怛闥阿竭如來三號之性。建立涅槃四德之性。上若世間若出世間。皆是藏性。攬真成立。以是俱即之。即之者。正見藏性之妙用也。教謂之俗諦。

[0674c10] 俗諦成一切法。真諦泯一切法。泯即性相皆離。即非俱遣。故曰離即離非。離即離非者唯一妙心也。教謂之雙遮。

[0674c13] 成即性相皆明。即非俱是。故曰是即非即。是即非即者唯一妙明爾。教謂之雙照。

[0674c14] 若說雙照。則雙遮不得。若說雙遮。則雙照不得。直須遮照都忘。名言不立。方盡藏性之大體大用也。教謂之道諦。

[0674c16] 之三諦。如世伊字。不縱不橫。不並不別。猶摩醯首羅天王頂上三目。非凡目也。到此地位。不可以語言道。不可以寂默通。此是道之極則處。難可以尋常見識作露布爾。怛闥阿竭。秦翻如來。阿羅訶。秦言應供。三耶三菩。秦言正徧知。

[0674c22]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至)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0674c23] 如何世間下。六結責其錯。三有者。總指世間眾生也。聲聞緣覺者。總指出世間二乘也。以上若世間若出世間。不明如來至明至覺之性。妄立所明所覺之心。或滯於空。或著於有。謬以涅槃為可作。以語言為可辯。以此欲窮理盡性。以此欲測度如來。又焉能哉。何者。以所知心為究竟故。殊不知此個道理。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如何以所知心。而擬於大覺境界。寧非是其錯用心也歟。譬如琴瑟箜篌。必得妙指。然後徽音可作。若無妙指。縱有妙音。終不能發。即如富樓與諸眾生亦然。各各寶覺真心。與如來無二圓滿。有如琴瑟箜篌然。但無妙指。故妙音不得發爾。何故。葢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徧法界。如來則不然。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將妙指發徽音相似。我纔一按指。便海印發光。汝不得妙指。纔一舉心。便塵勞先起。此無他。由汝耽著權乘。不勤求覺道故也。縱有所得。不過是其小者。豈不可惜耶。

[0675a16] △三重釋疑難。

[0675a18]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至)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0675a19] 初別申妄因。富樓前疑如來幾時復迷。今疑眾生何因有妄。前疑覺與不覺為異。今疑佛與眾生不同。何則。同一寶覺無二圓滿。佛則諸妄圓滅。獨妙真常。眾生自蔽妙明。受此淪溺。若爾。生佛永別。真妄迥異矣。此富樓不知生佛本來平等。迷妄元是無因。良由眾生顛倒。迷逐物。而諸佛悟之。背塵合覺。雖則迷悟在人。究竟不干本來之事。

[0675b02]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至)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0675b03] 二舉事釋疑。演若達多。此云祠授。魑魅。山澤之怪也。本頭喻性覺。鏡頭喻所覺。狂喻能覺。演若迷謂鏡頭是假。能見眉目。本頭是我。而反不見。由是發狂以為魑魅。奔走出外。此是城中之實事。汝不聞之乎。且此人之狂者。是何所因耶。富樓答。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何者。本頭不失故。本頭不失。則不干於頭事矣。鏡頭無性故。鏡頭無性。則不干於鏡事矣不干於頭。又不干於鏡。還是妄覺自迷。是以發狂爾。於是知狂在於心。不關其餘也明矣。

[0675b12]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至)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0675b13] 三約事明妄。且如妙覺明圓。本圓明妙。何甞有妄。何嘗有因。因汝不覺強立能所。便是責本頭不見而謂鏡頭可見。於是發狂。妄覺生矣。妄元無體。便是不干於性覺矣。所必由能。便是不干於所覺矣。既不干於性覺。又不干於所覺。還是強覺自迷。是以為妄爾。於是知妄在於能。非關其餘也審矣。今汝所問一切眾生。何因有妄。妄若有因。云何名妄耶。即如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如是展轉相因。無有了日。所謂一人傳虗。萬人傳實。因是從迷積迷以歷塵劫。何以故。佛今如是開示。如是發明。汝尚不悟。猶問眾生何因有妄。況無人說而能自覺耶。是故從迷積迷流蕩不返。可哀

[0675c02]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至)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0675c03] 四引喻合顯。要知眾生之妄。但觀演若之迷。識得演若之迷無因。便知眾生之名無依矣。何者。眾生之妄因於無明故。有無明則無所依。既無所依。安問何因耶。演若之狂。因於心迷故。有心迷則無所因。既無所因。安問所迷耶。如是迷尚無生。欲何為滅。如是妄本無體。欲何為因。今汝問我眾生何因有妄。我今曉汝。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裏縱然精明。記得夢中之相。欲何因緣。取得夢中物耶。葢夢物是無體。故不可取也。假饒諸佛得菩提者。心裏縱然精覺圓明。能盡因中妄惑。欲何因緣說得因中妄因耶。葢妄體是無因。故不可說也。

[0675c14]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至)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0675c15] 五就事指歸。即如城中演若之狂。豈有因緣耶。若有因緣。便不在本頭矣。而今不然。因責本頭不見。故發狂者。若無因緣。便不在於鏡頭矣。而今不然。因愛鏡頭可見生迷。然亦非是因緣。非不是因緣。何以故。狂也本頭不失。不狂也本頭不失。本頭既不失。說非鏡頭也不是。說非不是鏡頭也不是。何以故。迷性是無因故。眾生之妄性亦如是。說有因也不是。說無因也不是。何以故。妄性是無體故。妄性既無體。云何說得在耶不在耶。而今真實告之。此妙圓真性。汝若不隨分別明與非明。而真心當下便了。心若了得。世間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緣。自然斷矣。三緣若斷。則殺盜婬三因之性亦不生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不隨分別鏡頭與本頭。見與不見。則狂機當下便歇矣。狂機若歇。則真心定矣。妄心若歇。則覺心顯矣。覺心既顯。自然知得自勝淨明心。本周法界。然此勝淨明心。豈藉他人開示得乎。豈是自揑造得乎。古德云。本來元具足。祇欠自承當。若承當得。何用劬勞肯綮修證耶。骨間肉曰肯。筋肉結處曰綮。莊子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骨*瓜]乎。言不消如此。此是頓教法門。當下會去始得。

[0676a12]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至)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0676a13] 六重喻本來。葢道在躬。豈假別求。而人不覺。向外馳走。汩沒迷流。雖受淪溺。而道不會失也。譬如珠繫衣裏。不假外尋。而人弗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而珠不曾失也。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富饒。而道亦然。忽有智者指示其道。頓獲本心。得大安樂。方悟本來非從人得。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0676a19] △三因妄迷真真元無妄答阿難緣起迷理難分五。一述疑伸難。二引事明法。三覈其邪正。四斥其徒學。五勸其真修。

[0676a21] 初述疑伸難。

[0676a22]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至)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0676a23] 阿難謂只就世尊所言。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據此世間眾生業果得相續在。亦是因緣矣。又云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據此世間眾生業果得相續滅。亦是因緣矣。又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據此狂性歇。覺心現。亦是因緣矣。即如我阿難。昔緣乞食次。遭登伽之難。今因蒙佛如來。提獎垂救。心得開悟。據此。亦是因緣而得悟也。且不特我年少聲聞。會中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從老梵志邊。聞佛因緣。發心得成無漏。據此。亦是因緣而入聖教也。今說菩提不從因緣。若爾。王舍城拘舍棃外道。所說自然。成第一義耶。此所謂緣起迷理難也。葢阿難不知緣起無生。只管說因緣。說自然。礙在胷中。何日是了。不知如來言教。不過是眾生之鞭影。祇要調馴而。又如渡海之船筏。祇要登岸而。而今戀筏不捨者。只管說船說筏。心未調馴者。只管說鞭說影。便是阿難之謂矣。問。緣起無生與緣起迷理。若為定當。曰。不見古德問僧。面前是甚麼聲。僧云雨滴聲。德云眾生顛倒。迷逐物。僧云和尚何如。德云既不迷。此即是無生。亦即是迷理也。請定當看。

[0676b19] △二引事明法。

[0676b20]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至)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0676b21] 從佛告下。牒其所計。即如演若之狂性。若除了因緣。即有自然。是汝之計。不出於此。是謂理窮於是。此總標其所計也。後徐徐破之。

[0676b23] 從阿難下將因緣破其自然。謂頭是自然者。則無非不是自然矣。今且不然。由因緣故狂怖走出。若因緣狂怖走出。便非自然矣。

[0676c02] 若自然下。將自然破其因緣。謂頭是自然者。由因緣故狂。若爾。就該由因緣故失矣。今乃本頭不失。雖是狂走。曾無變易。頭既不失。又無變易。何藉因緣乎。

[0676c05] 從本狂下牒其轉計。謂頭自有狂性故。其狂亦是自然。其不狂亦是自然。其狂亦是自然者。姑且勿論。假如未狂之際。其狂性潛在何處耶。不狂亦是自然者。姑置勿論。假如正狂之際。其自然性又藏在何處耶。若狂性無所潛。是知狂非本有矣。若自然性無所藏。是知頭本無妄矣。頭本無妄。性本無迷。今日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耶。

[0676c11] 悟下結歸本旨。若悟得頭本無妄。則知性本元真矣。若達得性本無迷。則知狂走是妄矣。識得妄本無從。則知因緣自然俱成戲論矣。故言世間眾生業果。若三緣斷即菩提心。然若見有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猶是生滅知見爾。故曰此生滅。連這滅生之心俱不可得。到這裏無你用心處。無你湊泊處。故曰滅心俱盡。無功用道。以此看來。生滅心盡。方見本來如是也。

[0676c19] △三覈其邪正。

[0676c20]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至)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0676c21] 或者見說無生無滅不假功用。謂是自然性。如是則有自然心生矣。若見有自然生滅心滅。此猶是生滅知見爾。故曰此亦生滅。連這滅生之心俱不可得。到這裏尚不見有生。況見有滅。故曰無生滅者。名為自然。以此看來。若是真自然者。必無生滅知見也。

[0677a02] 從猶如下況顯。猶如世間諸相襍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指物之自相。非和合者名本然性。本然即自然也。和合即因緣也。此世間相也。於性體上。有個本然者。便不然矣。於覺體上。有個和合者。便非合矣。何者。和合與本然。在性覺體上俱用不著。故曰合然俱離。連這離合離然之心。亦不可得。到這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曰離合俱非。如此看來。若見真無功用處。方是無戲論法也。

[0677a09] △四斥其徒學。

[0677a11]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至)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0677a12] 上來雖恁地說。不過遣其執情。斥其戲論。若是菩提涅槃尚在遙遠。何也。葢說處即是。行處未是。解處即是。證處未是。故云遠也。大槩此事如大死人相似。實實到此田地始得。不然。縱使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會得清淨妙理。於自分上只成戲論亦無益矣。

[0677a17] 從汝雖下引事為證。如汝說因緣說自然。豈不是明得底。世間稱汝多聞第一。何以不免摩登伽難。又我神呪一宣。而使登伽婬火頓歇。而汝愛河乾枯。此豈不是其證驗乎。

[0677a20] △五勸其真修。

[0677a22]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至)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0677a23] 由前說摩登伽聞佛神呪。遂得婬火頓歇。法中成精進林。阿難解得十二部經。而不免娑毗邪術所攝。由此觀之。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無漏者。即楞嚴大定之謂。葢真見自心之人。自然不墮邪見。不漏生死。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憎愛即生死之本。八苦之中二者最甚。

[0677b04] 從如摩登伽下再引事證。何以知其一日之功。而超歷劫之憶持。即如登伽累生為婬女。非一世矣。一聞呪功。消其愛欲。今名性比丘尼與耶輸同悟宿因。所言出纏。即是指登伽。所言授記。即是指耶輸。總是責阿難堂堂丈夫。甘狥於聲色。尚留於觀聽。反不如二女子。聞法捷證之速。此非是汝自欺耶。

[0677b11] 或者謂登伽穢而進三果。阿難信而尚列初機。又謂阿難解圓而現小。事在施權。登伽因實而果深。惟顯呪大。余則不然。若謂登伽穢而阿難信。此則世諦見也。若謂阿難權現而登伽因實。此則彼我見也。事不如此。殊不知登伽一法也。頂呪一法也。事在當人。人或一念染即凡。一念淨即聖。只一心而染淨有異。然異則異於法。不異於心。故此經藉以開示而作緣起云爾。問既是一心。云何有淨有穢。曰。譬之於水。投諸石蜜則甜。投諸黃連則苦。然則連蜜非水之性。水非連蜜之媒。因緣和合自然有淨有穢。若各究其本。則連性是苦。蜜性是甜。水性是淡。諸法各住本位。眾生不達。妄見有甜有苦。有淨有穢。其實一心。原無有異。今經開示。正指一心與本水無異。脫有真妄之說。不過對機助顯爾。豈真然哉。

[0677c01] △二正示觀門分五。一示發覺初心。二示一門深入。三驗斷常。四明解結之法。五明六解一亡。

[0677c03] 一示發覺初心分五。一請觀。二總標二決定義。三別釋第一義。四別釋第二義。五勸其詳擇。

[0677c05] 今初請觀。

[0677c06]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至)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0677c07] 阿難下經家所敘得法益。葢向來人執未破。我相猶在。是以身不得輕安。向來法執未破。法相猶存。是以意不得輕安。今則人法二空。是以身意俱得輕安矣。

[0677c10] 而白佛言下。阿難自述得法益。清淨寶王即離垢摩尼珠也。此珠本來清淨。但有所求。無不如意。然究竟遠離世間一切色相。故稱為王。喻藏性本來清淨。但有作用。無不如意。然究竟遠離世間一切有為。故喻之為寶。今日如來開示我者。得非此摩尼珠乎。何善開我心出於苦海耶。

[0677c15] 世尊下正請觀門。十方世界。即是此心出生。故曰含育如來。十方國土。即是此心妙境。故曰妙覺王剎。以是知此心如是廣大。豈可學習得耶。此法如是周徧。豈可憶持得耶。故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然此法既不許學習。又不許憶持。教人如何得入。華屋喻如來藏性。門喻修行證入。以此觀之。阿難一往悟得心。未悟得法。悟得體未悟得用。猶如旅泊之人。實未到家。於此可見。

[0677c23] △二總標二決定義。

[0677c24]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至)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0678a01] 決者決擇。定者定當。初學人先要決擇因地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有個定當。決擇六受用根。誰圓誰不圓。有個定當。如此決擇定當了。方可入道。決擇即是觀也。定當即是法也。此初心觀法二決定義。學者須知。

[0678a05] △三別釋第一義二。

[0678a05] 一覈因果同異。

[0678a07]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至)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0678a08] 先云何下標義。審觀因地即有生有滅。果地即無生無滅。今審入佛知見。是生滅耶無生滅耶。觀因地與果地。為同耶為異耶。

[0678a10] 次阿難下揀非。今若以生滅心而求不生滅法。無有是處。何者。此是實相不生滅法。而以生滅心去學他。豈可哉。無是理也。

[0678a13] 三以是下舉喻。以明生滅與不生滅義。假如虗空是不生滅法。器世間是生滅法。葢器世間是造作有生滅。終當爛壞。虗空是無作不生滅法。終無有壞。於是知因地有生滅心必壞。而果地無生滅者不壞。於此二義中。決擇定當看。若決擇定當得。方可入道。

[0678a18] △二揀真妄清濁。

[0678a19]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至)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0678a20] 先則汝下總標濁相。以切近者而言。無過人之一身。就身而言。不出四大。由此四大分纏湛圓妙心。從始入終故成五濁。是為生滅法也。

[0678a22] 云何下釋其濁因。葢生滅之心名濁者。譬如清水與彼塵土。一清一濁。性不相循。生滅與不生滅和合。五蘊成就。名之為妄也。亦如世人取彼塵土。投之清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名之為濁也。故曰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0678b04] 阿難汝見虗空徧十方界(至)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0678b05] 次阿難下別釋濁相。一明劫濁。即色陰也。梵語劫波。此云時分。謂一剎那時最極短者。名曰劫波。汝擡眼見空時。有空無體。有見無覺。以無覺故。領會不及。以無體故。是非不分。全是昏鈍之性。故名劫濁。

[0678b09] 二明見濁。即受陰也。即前一念無明昏鈍。流入性中。搏體成覺。相觸成知。以有知則水土留礙。以有覺則風火相旋。由是性相參襍。故名見濁。

[0678b11] 三明煩惱濁。即想陰也。轉前無明之體為過去。發六塵知見之心為現在。誦習即是能相。容現即是所相。能所相織。故名煩惱濁。四明眾生濁。即行陰也。只這一念生滅不停。以現在知見。留戀六塵。以三世業性。遷流國土。國土眾生之妄境也。六塵。業運之待相也。心思六塵。業流三世。性相假合。故名眾生濁。五明命濁。即識陰也。見聞指六受用根。眾塵指六塵等相。異生指識性。以識性無體。故曰無狀。以塵相各別。故曰隔越。塵相雖隔。識體是同。故曰無異。言其無異。則又用中相背。言其隔越。則又性中相知。因同異失準。故名命濁。

[0678b23]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至)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0678b24] 三汝今下揀妄依真。見聞覺知是因地心。常樂我淨是果地覺。五蘊是生死根本。圓湛是不生滅法。學者於此要決擇此是因地心。此是果地覺。有個定當。決擇此是生滅心。此是不生滅法。有個定當。假如今日。要契如來常樂我淨。你須依不生滅法。方纔契得。要除五蘊生死根本。你須依圓湛性。方纔除得。圓湛性即是妙奢摩他。所謂止也。此奢摩他。止眾生一切虗妄。若虗妄心滅。自然復還元覺。得元明覺。方見得自本來無生滅。本來無虗妄。只此無生滅無虗妄。為因地發心。將來圓成果地修證。

[0678c10] 如澄濁水下況顯。譬如濁水。貯之靜器。靜深不動。自然沙土沉而清水現。名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無明永斷。自然性覺純而心水現。名合涅槃妙德。此妙奢摩他之力。在因地中第一決定妙法。斷少不得者也。

[0678c14] △四別釋第二義三。

[0678c14] 初教其觀法。

[0678c16]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至)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0678c17] 汝等下初標義。前是修止。此是修觀。審詳即所修之觀也。誰作誰受。即所觀之法也。且如觀法者。要觀察生死是誰作。煩惱是誰受。有個定當。要審詳虗妄從何起。根塵是何物。有個定當。如此觀察。如此審詳定當得。則學道有趨向分矣。前不云乎。觀法先後。觀法次第。三平禪師云。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即此意也。

[0678c23] 次阿難汝修下揀非。然觀法有二種不入道。一是有智。二是無智。有智過之。無智不及。有智者不觀察不審詳。會得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他看得易了。一味打入平常格裏。臨事又居然生死。此智慮之賊。所謂過之也。無智者不觀察不審詳。不知生死果何物。煩惱從何起。他看得難了。一味打入昏鈍局裏。臨事居然生死。此愚而無知。所謂不及也。此二種皆不入道。何者。煩惱虗妄根塵尚不知。云何取如來位耶。

[0679a07] 三阿難汝觀下況顯。譬如解結相似。若見所結。則知所解。若不見所結。則不知所解。何則。你心得似虗空無形相。則不庸解。今則不然。滿目生死。滿目塵勞煩惱。烏可不觀察。不審詳耶。

[0679a11] △二辯明德相。

[0679a12]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至)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0679a13] 一則汝下先明過患。眼等諸相為賊之媒。牽引外六塵內六識。自劫家寶。家寶即妙圓明性也。以妙圓明性。播遷於世界。纏縛於生死。非六賊為之媒。何耶。葢眾生是正報。世界是依報。依正同是一纏。故不能超越爾。

[0679a18]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至)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0679a19] 二阿難云何下。釋其名數。過現未來為世。四維四隅上下為界。界位有十。流數惟三。妙明性中。無端一念潰動為眾生。又以一念。流入三世四方。初疊成十二。次變三世四方各三十。流入四方三世二疊成百二十。次變四方三世各三百。流入三世四方三疊成一千二百。所謂三四四三宛轉十二也。此總括始終流變之數。以見六根功用如是。又此中意思。若以織妄言之。迷則徧迷。故一念妄動。十界俱迷。是以三世四方乘之。則有倍十倍百倍千之數也。若以功德論之。覺則徧覺。故一念妙明。則十界通明。是以亦三世四方乘之。則有倍十倍百倍千之數也。總而觀之。雖迷悟在人。而所用在法。今不論其人。而論其法。故以功德稱也。

[0679b08]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至)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0679b09] 三阿難下別示功德。克定一句總標。

[0679b09] 如眼下別釋。

[0679b10] 初眼根。前方全明者。兼二隅而言也。二隅各五十。合正方二百。則是一方三百矣。傍觀三分之二者。左右各得二百五十成五百。及全明三百。總成八百。又後方全暗者。全暗一方三百。兼二隅各五十。以三分而言。三分言功。一分無德。故說眼根唯八百。功德不全。是為劣也。二耳根。動是耳家之境。靜乃聞性之體。境有分限。故指彼邇遙。體無邊際。故周聽十方。今不取有限之境而論無涯之性。故說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是為優也。三鼻根中交。心所存之地也。鼻家但有出息入息。出息取境。入息開香而闕中交。以三分言之。一分無功。二分有德。故說。鼻根唯八百。功德不全。是為劣也。四舌根。世間所言是俗諦。出世所論是勝諦。勝諦之理而無窮盡。俗諦之言乃有分限。今取其勝。不取其俗。故說舌根圓滿一千二百。是為優也。五身根。離合違順。是身家之用。離則根境兩開。故云一。合則根境一覺。故云雙。雙具違順二分。一無覺知成闕。以三分而論。一分無功。二分有德。故說身根唯八百。功德不全。是為劣也。六竟根。默容。乃性所存之地。法塵。即意家所緣之境。當知法塵是無涯。而性地亦是無涯。今不論其法塵。而論其性地。故說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是為優也。

[0679c08] 上所示六根功德者。亦有故爾。或者聞說根等是妄。便乃離身求道。空外覔天。不知此性如烜赫虗空。一一根塵識。俱是放光三昧。但不取著。即是解脫。問。若爾。何故前義中說五濁耶。曰。前義中說五濁者。譬如人見說有穢物。便即掩鼻。不欲聞之。如來說奢摩他。祇要人遠離世間過患。悟自來面目而。今義中說六根功德者。譬如人聞說有好物。便即羨慕。心欲取之。如來說三摩提。要人達得一味平等妙門。證自法性三昧而。雖然。物無美惡。人自著之。今說五濁說六根功德。豈人之一身有二物耶。請思之。

[0679c18] △五勸其詳擇。

[0679c19]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至)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0679c20] 初阿難下勸其詳擇。上來示六根功德。今勸阿難詳擇。鼻舌身三支。合中取境。眼耳二支。離中取境。深為優。淺為劣。圓指一千二百。不圓指八百。流根。即圓湛性也。眾生無始生死是順流。學道反此。逆流而入。故云逆也。佛意謂六根雖有優劣淺深不同。當自詳擇。故云誰也。若詳擇得悟得。則圓與不圓。其功不可同日語矣。二我今下。許為發明。此六湛明性。若優若劣。若圓若不圓。數量備明於此。汝若詳擇。不必皆明。即就一門有可入者。我當證明令汝增進。三十方下。舉果人為證。謂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修行。無有優劣。無有彼多此少。總是圓通境界。唯一心法爾。玄沙云。十方世界。更非他物。祇是仁者。更教誰聽。更教誰聞。都來是汝心王所為。全成不動智。以玄沙之意。觀十方如來所證。便是同旨矣。

[0680a10] 四但汝下揀圓。阿難下劣器量小。不能及十方如來一肩擔荷。圓自在慧。祇可就一門深入。若深入得。便見得這道理。本來無妄。彼六知根。亦本來無妄。何優何劣。何有彼多此少耶。總是圓通境界。唯一心法爾。

[0680a14] △二示一門深入。

[0680a14] 一請益。

[0680a16]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0680a17] 阿難疑謂體性是一。六用區分。如眼司見。耳司聞鼻舌身等各有所司。何言一門深入耶。又知覺是一。六戶各封。如眼不待聲。耳不待色。鼻舌身等各有疆限。何言一時清淨耶。且若根塵是實。尚不得言一。若根塵是妄。尚不得言六。若爾。不知孰為一。孰為六。一六且不成。何言逆流而入耶。於是懷疑。重申請益。大抵阿難我執雖破。法執猶縈。是以不能脫灑。殊不知六妄無體。一心假立。心尚假立。何有於妄體乎。妄體尚無。何有於法塵乎。問。審如是。何得言一門深入。六根一時清淨耶。曰。言一門深入者。不過權教汝返本還源。作個路頭。言一時清淨者。不過權教汝歸家坐地。作個歇處。豈是實法。而有一六云哉。不見僧問古德。如何是西來意。德云汝聞偃溪水聲麼。僧云聞。德云從這裏入。這豈不是一門深入底道理。又仰山問溈山。百千萬境一時來作麼生。溈云青不是黃。長不是短。諸法各住本位。非干我事。這豈不是一時清淨底道理。雖然此二人。斷斷不在這裏。更須參好。

[0680b10] △二廣釋。

[0680b11] 佛告阿難汝今(至)生住異滅分齊頭數。

[0680b12] 一示惑。見所斷一句。乃指三界八十八使。即見惑也。修所斷一句。乃指九地八十一品。即思惑也。阿難一往以來。初斷見惑。初破我執。是登初果者。然法執未忘。思惑未除。尚餘塵沙無明惑在。今說根中積生虗習。即是指塵沙惑。生住異滅。即是指無明惑。此二惑未除。焉能辨一六之由。一六未辨。心地未了。如何進道。是故此中先辨一六之由。然後示根結之妄也。

[0680b20]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至)受用根亦復如是。

[0680b21] 二辨一六。今汝下雙徵。謂既疑一與六。則汝身中。必然有個一。有個六矣。今問六根為是一耶。為是六耶。阿難下破一。若言是一。則耳可以見色。眼可以聞聲。頭能步履。足能說話。汝必不然。則知非是一矣。

[0680c01] 若此下破六。若言是六。如耳聞法。則身不應起欽承。口不應來問義。汝必不然。則知非是六矣。

[0680c03] 是故下雙破。此六知根。不可說是一非六。又不可說是六非一。何以故。難道汝身有個一。又有個六。無是理也。

[0680c05] 阿難下結責。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以來。性覺顛倒。故見有六。由無始以來元常淪替。故見有一。於是知有一有六者。總是無始積妄所成也。

[0680c08] 汝須陀洹二句正責阿難。須陀洹名入流。不入色聲香等。即是六消。執六根是一體。即是未忘一者。阿難雖登初果。不受六塵。是名六消。猶執法見。故未忘一爾。

[0680c11] 如太虗下喻顯。猶如太虗。以器形異。故說空為一。彼太虗豈有一異等耶。因不入六塵。故說根為一。彼藏性豈有一六等相耶。今汝執有一有六者。與彼太虗成異成一何別。

[0680c15]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至)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0680c16] 三示根結之妄。初先示六根之相。由明暗下一眼根。明暗相也。妙圓性也。性與相會。黏湛成見。即前文覺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是也。見精是能覺。映色是能見。即前文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是也。結色成根者。即勝義根也。以勝義根。雖是能造所造八法所成。然無形不可見。以不可見故。目為清淨。因名眼體者。即浮塵根也。以浮塵亦是能造所造八法所成。然有形可見。以可見故。如蒲萄朵。即前文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者是也。言浮根四塵流逸奔色者。以浮塵根。是無覺無見者也。勝義根是有覺有見者也。如青黃等色到根時。有覺有見者即留。以無覺無見者不留。故云奔逸也。又虗假不實曰浮。無見聞覺知曰塵。能造。即地等四大者是。所造。即色等四微者是。此能造所造非有別體。總一妄心之所為也。下倣此。

[0681a06] 由動靜下二耳根。發聽。妄所也。聽精妄能也。卷聲成根者。指勝義根也。耳體如新卷葉者。指浮塵根也。葢妙圓之性不能自聞。乃卷聲而成妄聽。由聽而成妄能。能所相熏。是故浮塵不能拘留。流逸奔聲。以成根爾。

[0681a10] 由通塞下三鼻根。真妄性相如前釋。凡氣皆上騰。根必下合。故鼻狀如雙垂瓜。亦業性使然也。

[0681a12] 由恬變下四舌根。真妄性相如前釋。然味生於物。必用絞而後出。故舌狀如初偃月。偃者低而受嘗者也。

[0681a14] 由離合下五身根。真妄性相如前釋。搏是搏取。觸是觸擊。如鼓必擊而後有聲。身必觸而後有知。故身狀如之。

[0681a16] 由生滅下六意根。真妄性相如前釋。葢意者像也。如幽室無所見。心必意像其物而逆知之。然不言物而言法者。葢生滅無體。而取虗影者是也。

[0681a20]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至)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0681a21] 四明根結之由。前文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今言由彼覺明有明明覺。於是知本覺妙明。元自具足。由明了知性。妄為明覺。妄覺生。本覺沒矣。妄明起。真明隱矣。然則如今六根黏湛發光者。得非明了知性為之由乎。

[0681b01] 是以下結成。明暗是相。所見是妄。何以。若離前塵等相。則無有見體。以見體。但緣塵相假色。不緣塵相實色。故說所見是妄。下動靜通塞等無不皆然。總一妄爾。

[0681b05]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至)諸餘五黏應圓脫。

[0681b06] 五示入一之法。不循者不隨也。不隨動靜等諸有為相。妄體自無。妄體既無。不真何待。是故教汝不必六根皆然。但取一根脫黏。伏歸元真。諸餘自然圓脫矣。問。何謂圓脫。曰譬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六戶固閉。一竇能通。葢心無二體。覺非兩覺。一根拔得。五黏圓脫。又何疑焉。

[0681b12]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至)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0681b13] 六直彰本用。向由前塵所礙。是以不得相通。今不由前塵所起。則是明不循根。即有發用。直亦寄焉爾。且既稱為寄。事不妨隨根互用矣。問。何謂互用。曰。譬如江河溝澮。水性不分。釵釧盂盤。金形豈異。葢真如不變隨緣。即隨緣亦不變。又何惑乎。

[0681b18] 阿難汝豈不知(至)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0681b19] 七約人為騐。阿難下例舉他人。阿那律。此云無貧。斛飯王子。佛之從弟。以多睡故。如來呵之。七日七夜精進行道。因失雙目。佛令脩天眼。後得半頭明。徹視三千世界。難陀龍。此云賢喜。常護摩伽陀國。雨澤以時。即目連所降者。殑伽。河神也。從無熱惱池銀象口出。流至東印土國。莊子稱為河伯也。憍梵鉢提。此云牛相。牛食物多虗哨。尊者有此病。亦宿報爾。舜若多。空神也。無有色質。如來光中暫令得見。摩訶迦葉。大迦葉也。久滅意根。得常定故。維摩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又永嘉云。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又古德云。了了常知。言之不及。此即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之意。阿難下正示當機。如上六人。是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故能發得妙用。如今阿難若是諸根圓亦能內瑩發光。若果內瑩發光。則彼浮塵等如湯消氷。亦云易也。若果妙用掀騰。則應念化成無上知見。又何難哉。

[0681c12]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至)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0681c13] 八約事為騐。如世人所見皆聚於眼。設眼若合。不但不能辨物。即自頭足不能類分矣。何者。六根黯然故也。或彼人以手循體一繞。彼眼雖合。不待思惟。其心曉然。頭足可辨。何者。知覺是同故爾。

[0681c16] 見下指妄顯真。以是參之。則有見為明。無見為暗。隨根塵所發者。便是妄相也。以是騐之。則明不能翳。暗不能昏。隨自性所發者。便是真覺也。故曰根塵既消。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0681c20] △三斷常。

[0681c20] 一伸疑。

[0681c22]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慈開我蒙恡。

[0681c23] 阿難下述聞。覺者是佛所證。故曰菩提。不滅不生是真理。故曰涅槃。離諸虗妄。性無遷改。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曰佛性。無垢無染。曰菴摩羅識。一法不立。曰空如來藏。周鑒萬物。曰大圓鏡智。號雖有七。其體則一。總是清淨堅凝。金剛王常住不壞之性也。

[0682a04] 若此下質疑。前文云以湛旋其虗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此世尊所示之語也。阿難謂若依如來所說。因地覺即是無生滅性。果地覺即菩提等七覺位。今說不由前塵所起知見者。若謂不由前塵所起則可。若謂離了知見則不可。何哉。此見聽離了明暗動靜。則無我所矣。若離了念體。則無我心矣。於是微細思惟。進之於果地。則無我心。將何辨覺。退之於因地。則無我所。將誰求道。於是進退推求。本無我心。又無我所。全成斷滅也。豈以如今畢竟斷滅為修因耶。若畢竟斷滅。而如來又說湛精圓常。若就圓常。而我無心却成斷滅。不依佛語。別有道理。則又違越誠言。若依佛說。則又無是理處。終成戲論。於今思之。若為可耶。

[0682a17] △二斥其顛倒。

[0682a18]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至)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0682a19] 阿難廣學多聞。心中自然知得顛倒之因。特以真倒現前。實未能識。何則。如說不由前塵所起知見者。乃是直指其本來也。而阿難不薦。錯認以為斷。一切諸法假名不實而阿難不會。謬指以為常。是非其惑耶。如若不信。試將塵俗之事以除其疑。

[0682a23] 三垂勘。

[0682b01] 即時如來勅羅睺羅(至)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0682b02] 初約事顯倒。佛一問一審。各有所以。

[0682b02] 即時下先約根以驗性。葢鐘擊有聞。鐘歇無聞。此乃聞中之有無。非關於聞性者也。何以故。性元自在故。設性不自在。亦不能為有為無矣。

[0682b05] 如來又勅下。二約塵以驗根。葢鐘擊有聲。鐘歇無聲。此乃聲中之有無。非關於聞根者也。何以故。根元不動故。設根有動。亦不能聞有聞無矣。

[0682b08] 佛語阿難下。三約妄以驗真。兩番驗之。阿難自語矯亂。非由於聞性。及聞根何也。若實無聞。聞性滅。則汝身同於枯木矣。誰知聲之有無耶。夫知有知無是聞性。或無或有是聲塵。聲塵有生滅。而聞性無生滅。設聞性有生滅。焉能為汝有無哉。斷不然矣。

[0682b14]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至)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0682b15] 二斥迷顯常。大槩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是聞性有生滅。今阿難不知聞性不動。而乃惑聲為聞。於是聲有言有。聲無言無。何怪聞性昏迷。阿難不悟真性自在。而乃惑常為斷。於是聞有言有。聞無言無。得非自生顛倒。是故我言。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即是本常。非是離諸動靜通塞等。遂謂無性也。

[0682b21] 如重睡人眠熟牀枕(至)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0682b22] 三約喻釋成。重睡喻迷妄。是葢昏而遺身者也。舂音是真境。聞舂是真性。鐘聲是別境。木石是別識。別識無性。別境。無體。無體與無性。非妄而何。正夢喻聞塵之有無。忽寤知心境之俱空。靜搖通塞等。六妄皆虗。命謝形銷等。一真無損。喻阿難在夢。惑聲為聞。是以報答無定。真覺受聞。惑常為斷。是以首尾矯亂。不能自聞自覺。同彼睡人。了無異焉。

[0682c05]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至)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0682c06] 四結指歸元。眾生無始但隨聲走。是以聲生則生。聲滅則滅。是故逐念流轉。眾生一向但循所常。是以聞有言有。聞無言無。是故生生雜染。今厭離雜染。須斷生滅。欲棄流轉。須守真常。若使常光現前。而棄生滅。根塵識心。應時銷落矣。所以者何。葢目前有物。所以不明。堆阜若去。次自然開豁矣。良由心地有塵。所以不明。雜染若袪。法眼應時清明矣。夫心地既明。法眼又開。云何不成無上知覺耶。想相識情。指根塵識而言也。葢情即是根。相即是境。根境合生識。此根境識三。淹染心地。所謂垢也。

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四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6 冊 No. 0317 楞嚴經正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