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16n0316_005 楞嚴經寶鏡疏 第5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16 冊 » No.0316 » 第 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大佛頂首楞嚴經寶鏡疏卷第五

[0526b21] △二示結解本(二)一明結解無二(二)一疑請。

[0526b22]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至)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0526b23] 此索俱生我法結解之元也。蓋佛前來示六根生起之由。與夫結相結元。莫不詳析。其如當機雖知六根是結。將謂惟屬分別我法。然猶未知俱生細惑成結之元。又在何處。故有此請。乃問俱生我法成結之元。不知仍是六根別無他物。故躡佛語云。如來雖然前來說第二義門。詳示根結之元。以及解結之法。歷歷分明。其柰我等惑障深厚。尚未了明。何者方是俱生我法結解之元。今觀佛說。世間設欲解結之人。必要知其所結之元。然後可以盡解其結。設若不知所結之元。我固信彼。終不能解。世尊。我等有學。亦復如是。良由從無始際。與諸我法分別俱生界內界外一切無明。滅時俱滅。生則俱生。由此俱生細惑。所以流浪生死。我雖得此多聞善根。不過名為出家而。何則。佛開示時。暫似解悟。至修習處。依舊糊塗。所謂說時似悟。對境還迷。乍迷乍悟。如隔日瘧。以分別惑除。如安日。俱生仍在。如發日也。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現在。若身若心。云何乃是俱生之結。要從何處修習。然後方名為解耶。倘蒙垂示。不惟現前獲益。亦令未來八苦八難一切眾生。不落欲有色有無色有也。作是(云云)。翹佇者。如鳥張翼而望哺也。蓋當機之疑。以俱生我法。為生死結元。然且不知。又在何處。豈知即是六根。更無他物者哉。

[0526c22] △二指示(二)一經家敘瑞。

[0526c23]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至)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0526c24] 此敘瑞以表法也。爾時世尊愍念現在以及未來。欲為出世。修習真因。普示將來人天眼目。故以勝金兜羅綿手。摩阿難頂者。正表以頂法授之也。六種震動者。表六結將除也。諸佛流光灌如來頂者。表此頂法乃諸佛共證。所謂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也。問從前至此。四次放光。獨有此番諸佛同放。又何異乎。答初為說呪摧邪。次由破妄顯真。後乃顯見生信。今為修定成行。故前三次依教信解。未能破惑。今將修定必破無明。故諸佛同放。正表結解體無二也。然此結解一章。正成行取證要緊之過脉耳。以因此說。方生後文耳根圓通。故現斯瑞。預表報也。

[0527a12] △二如來正示(二)一諸佛共說。

[0527a13]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0527a14] 此諸佛共說者。以當機雖得六銷。尚未亡一。故於根中。無始虗習。生住異滅。分齊頭數。俱生無明。不能了達。將謂除此之外。別有結元。以故諸佛異口同音。而告之曰。生死結元。唯汝六根。更無他物。無上菩提。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異口同音者。以佛佛道同。所言無異也。結根者。固而不開。曰結。續而不斷。曰根。謂根中六結。與根俱生。故名俱生無明。為結元也。唯六根亦六根者。正顯結解根為之本。乃罪之魁。功之首也。無上菩提能證自覺聖智也。安樂等所證常樂我淨四德也。

[0527a24] △二本師親宣(二)一疑問。

[0527b01]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至)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0527b02] 此申疑請問也。意謂。根塵識三。名十八界。迷之則為生死結根。悟之皆為如來藏性。信固然矣。何故十方如來但言生死安樂。亦惟六根。而六塵六識不與何耶。

[0527b06] △二正示(二)一長行。

[0527b07]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0527b08] 此佛釋明亦惟六根之所以也。故告之曰。諸佛舉根。而不言塵識者。非遺乎塵識也。蓋根塵識三。自相而觀。不無彼此。約義而論。不出見相。然皆依於自證而起。遡流窮源。惟是一體。且根之與塵。雖有內外親疎。然皆相分。乃是共本同源。故縛則同縛。脫則同脫。雖同縛脫。元無二體。故舉根而塵在其中矣。所以不言識者。以識雖屬見。其性無源。乃根塵相對。互相引發。所謂前塵虗妄相想。猶若空華。了無實體。既非縛結之根。又非脫解之本。故舉根而識亦攝其中矣。由其六塵既無別體。六識又無別源。是故諸佛同言結解惟是六根。良以此也。不惟根塵識三。是為如此。阿難。即見相二分。亦無實體。何則。以六根由六塵。而始發知見。六塵因六根。而方有塵相。故相離見。無相之自性。若見離相。無見之自性。則知相見互立。俱屬依他。元無實性。如同二蘆交抱相生。單則僕地。不能獨立。由是義故。諸佛共說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無塵識與他物者。此也。由汝現今於六根門頭。不了見聞覺知。元屬依他。體性空寂。立為實有。見聞覺知。起徧計執。逐境攀緣。斯則六根即是無明結縛輪迴生死之本。若於六根門頭。了得見聞覺知。乃依他起當體虗無。不生徧計。則見聞覺知。泯然虗寂。唯一圓湛成實之性。斯則六根即是安樂解脫寂靜妙常涅槃之本。然是六根。眾生不知依他起性。起徧計情。故於本無漏中。幻為有漏。本真淨中。幻成妄染。所以知見立知。即結縛生死。是結從根結也。更非他物為之結元。知見無見。即解脫涅槃。亦解從根解也。豈容他物為之解元。是以諸佛共云。無他物也。

[0527c13] △二偈頌(二)一標偈。

[0527c14]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527c15] 蓋偈頌之義。略有四種。一阿耨窣覩婆頌。無論長行矩偈。但三十二字。便筭四句。即為一偈。二名伽陀。此云諷頌。或云不頌。謂不頌長行故。或名直頌。謂直以偈說法故。三名祇夜。此云應頌。謂與長行相照應故。或云重頌。即重頌長行。由其所說義未盡故。四蘊陀南。此云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故。然經立偈頌。又有八意。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讚嘆者多偈頌故。三為鈍根復重說故。四為後來者說故。五隨意樂故。六易持受故。七增明前說故。八長行未說故。今此經內。於前四中。二三所攝。八意之內。正惟三七。兼二五八。然長行偈頌前後相望。若准清涼。仍有五對十例。謂有無。廣略。離合。先後。隱顯。至文可知。此下頌文。共有九偈。其中應頌諷頌。彼此前後。互相交糅。大都發明六根結解。掃除真妄。融歸藏性。以成斯定之密因修證也。

[0528a07] △二正頌(二)一祇夜頌前。

[0528a08] 真性有為空(至)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0528a09] 此應長行而頌也。意謂。上來根塵識三。見相二分。設依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而論。皆是世間有為之法。當體全空。以是依他起性。無非仗因托緣而生。非有自性之實體。故皆虗幻之事也。不惟世間三科二分生滅之事。有為如幻。即出世間菩提涅槃不生不滅無為之理。由對待顯亦是不實。猶如空花。此正頌前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如空華也。若例掌珍。前半偈應立量云。真性是有法。以有為為宗。因云。隨緣生故。同喻。如幻事。後半偈亦應量云。真性是有法。以無為為宗。因云。無起滅故。同喻。如空華。下乃轉釋云。何故有為無為。俱如幻事空華。皆不實耶。以其言妄者無非為顯真也。乃對待法故。中論云。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故妄既是妄。由其對待。則真亦成妄。豈非同成二妄乎。故我所說本如來藏玅真如性。猶非出世無為涅槃之真。亦非世間有為生死之非真也。然則此性既非是真。又非非真。云何而有能見之根識及所見之塵相耶。須知內根外塵中間識性及見相二分。均無實性。由是義故。但若交蘆。設解去這邊。則那邊不立。故結則同結。解則同解。唯一所因。同是六根。更無他物。但解之則聖。結之則凡。所以生死涅槃元無二路者也。設或不達真性之理。汝且觀此交蘆中性。自可明矣。謂之曰空。蘆相宛然。謂之曰有。中無實體。則知根塵見相。亦復如是。謂之曰空。現有作用。謂之曰有。實無自性。故知此性非真空之涅槃。非有為之生死。若空若有。二俱非也。但以眾生迷晦此性。即成無明結縛六根。若能發明此性。即是六根解黏脫縛。故知真性本無凡聖生死涅槃。而迷晦者。即為縛為結。為凡為生死。發明者。即為脫為解。為聖為涅槃。法爾如然。更無他物。惟在當人發明與不發明耳。此三偈即頌前由塵發知。乃至云何是中更容物也。

[0528b18] △二伽陀開後。

[0528b19] 解結因次第(至)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0528b20] 此直頌以開後也。意謂。前來雖說結解同因。然欲解結。必因次第。但得六根結解。須知一亦不立。俱同偕亡。此正開後六解一亡之疑也。因次第者。即後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俱空不生之次第也。一亦亡者。即後云。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此一亡義也。然欲解結。必須選根。苟能擇得圓通一根。方可入流忘所。始得寂滅現前。而成等正覺也。此復開後圓通修證也。然當機雖聞根塵同源。猶不知其源是何物。然雖聞交中之性。而且不達何者為性。雖聞六解一亡。而又不知以何為一。故此示之。蓋源性一者。即是第八識。梵語陀那。此云執持。以能執持一切染淨種子。與夫根身器界。令不散失者。是也。謂此識即如來藏。一念受熏。轉為藏識。遂有一切種習。含藏於中。故其為體。淵深莫測。微細難知。二乘不克測其源。等覺未能窺其際。然而此識自無始來。為妄習氣分展轉受熏。遂成見相。前七轉識。任運攀緣。渾如瀑流。莫能堵禦。若謂是真。其柰含藏妄習。若謂非真。其柰體即真如。設說即真。恐其迷妄為真。未免將磚以當玉。設說非真。又恐迷真逐妄。以致棄水而求波。所以真與非真。二皆難說。我故尋常權小教中。不輕為人開示演說者。此也。由其不達根塵識三見相二分元本一心。誤以能見為心。妄取所見為境。是將自心。仍取自心。乃從本無根境非幻體中。攬塵結根。幻成根境。此則從畢竟非幻之中。而成畢竟之幻法也。但能旋轉六根。脫黏內伏。不取六塵。則永無世間有為生死之幻法。與出世間無為涅槃之非幻法矣。由其妄取故。有幻與非幻。若不妄取。不惟無幻。亦無非幻。則非幻之法尚然不生。而有為幻法云何立耶。以故是定名之曰妙蓮花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也。以此法門自性本具。在有為而非有。在無為而不無。於淨無著。於染無汙。說真非真。名幻非幻故。如妙蓮華。處汙泥而不染。此顯法身德也。以根境結惑觸之則銷。無始無明撞著便碎。故云金剛王寶覺。此顯般若德也。以此根性即有即空。非生非滅。無修而修。不妨幻修。無證而證。不妨幻證。故云如幻。此顯解脫德也。合此不思議一心三德。以為旋根脫塵。修習正定。故名三摩提也。此即本經所詮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也。亦即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也。然其名目雖殊。而理體則一。苟能於此。外脫塵緣。內旋根性。一彈指間。可超無學。所謂狂心歇處。即菩提耳。須知此根性三昧。是無比法門。乃十方如來入涅槃門一條大路也。梵語三摩提。此云正受。以不受諸受欲。亦云正定。揀非偏邪。故阿毗達磨云無比法。薄伽梵。具有六義。謂自在熾盛及端嚴。名稱吉祥與尊貴。若據大論。薄伽云破。梵云煩惱。謂能破煩惱故。此中門字。正應前請要因門入。故此指示。如幻三摩提。以為入華屋之正門也。

[0529a22] △二明六解一亡(二)一敘益呈疑。

[0529a23]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至)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0529a24] 此敘悟結解惟屬六根。而單不知解結次第。六解一亡尚未了然。故復請示也。慈誨指前偈也。祇夜云應頌。亦云重頌。即應長行而重頌也。伽陀云不頌。亦云直頌。又名孤起。更名諷頌。即不頌長行。竟直孤起。諷美而頌也。雜糅者。謂諷應交呈。前後照應。文迴織錦之機。義走盤珠之妙也。精瑩者。謂能詮之文。辭華精彩。字句瑩明。故所詮之理。微而且妙。清楚透徹。皎然可知。寧不令人心開意解。而眼目清明者乎。始自嘆曰。若非如來開演藏性。何由得知自性本定。此真從來未曾有也。以故合掌頂禮。謝前益而呈後疑也。無遮大悲者。謂此根中之性。如來尋常恐人迷惑。遮而不演。今則無蒙大悲而開演矣。我今悟得根中之性。本來清淨。本來微妙。本來真常。始知如來往從前。皆是真語實語。不誑不異。如所如說正法之句也。然我心中。猶有未達。前佛既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斯則結無前後。解無倫次。六根若解。一覺應顯。云何又說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此固不解者也。惟望再示舒結倫次。一亡所以。殊使而今而後一切眾生。洗滌根中。積生虗習。深沉垢染。塵沙無明。以獲清淨也。

[0529b21] △二舉事辯答(二)一辯結巾喻迷。

[0529b22]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至)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0529b23] 此先答其結解倫次。辯定同異。以喻迷也。即時下。正明如來言相並彰。令人易曉善巧說法意也。整謂整頓。涅槃僧云裏衣。即是下裙。僧伽棃云雜碎服。即是大衣。劫波羅云時分。即夜摩天。綰結者。取其華巾。左右交加。互相穿插。挽成一結。以示阿難。此名何等。俱言為結。次則如來又綰一結。又如是問。亦答名結。由是次第。綰至六結。一一持問。皆答為結。此示結起之時。元有次第明矣。蓋以身中六結基於藏識。人固難知。故取巾比況。令其易知也。然喻意大槩不可不辯。佛以寶疊華。喻如來藏性。緝績成巾。喻如來藏隨緣轉成阿陀那識。即第八含藏識也。巾本一條。綰成六結。喻藏識現起見相二分。而此二分元是一體。猶一巾然。但見為能緣。相為所緣。故根塵相偶。發起識心。則名為結。設使根塵不偶。識心亦無。是於結心解即分散矣。佛告阿難下。是以一巾喻藏識。巾有兩頭。喻藏識現起見相二分。綰成六結。喻相見因依而結成六根也。意謂。巾實一絛。應成一結。至如我初綰時。汝等名結。這是理當。如何第二第三以至第六。汝曹復皆名結。此何謂耶。此正如來推情問事。設法拿人。欲令不打自招。以故返詰第二第三。不當名結。要使當機自說。巾體元一。因結成六。以顯一是對六而稱。六乃藉一以名。若以巾體論。則元是一。若以結相論。則現成六。正見名目雖然有一有六。而實本體非一非六也。佛告阿難。此巾既知。元是一條。因我六綰。而名六結。汝且審的仔細觀察。未結之先。巾體無異。本來是同。元無有一。既結之後。因結有六。遂而成異。由是名六。於意云何。我今欲將第六結。喚為第一。如以意根當眼根用。果可得乎。此佛以性中相知。故詰其可能互換不。當機則曰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名第六。終非第一。縱盡明辯。不能令第六結顛倒錯。亂成第一結名也。此當機見用中相背。故答其不能互用也。故佛迎而許之曰。汝言。如是六結。雖然不同。若還循順。顧其本因。元是一巾。造成六結。若欲令其前後互換。錯亂其名。終不得成。則汝現前六根。亦復如是。蓋未結之先。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本無同異。原非一六。既結之後。見相俄興。各分疆界。故有同異。遂成一六。故見相根塵。望陀那而言。則為同為一。自陀那對見相根塵而論。則為異為六。此正迷真逐妄。從畢竟本無一六之同中。而生出畢竟一六之異也。

[0530a16] △二辯解巾喻悟(三)一喻六解一亡。

[0530a17]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至)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0530a18] 此復審明六解一亡。欲令當機自悟解結之方法也。佛告阿難。我雖綰巾成結。汝必不喜。嫌此六結。不欲成六。惟願喜樂還成一巾者。然復依汝當用何法。方可得乎。阿難言。六結若存。則彼此各有定位。復有定名。若以六作一。則彼是此非。諍論鋒起。決不可得。以此結非彼結。彼結非此結故也。如來今日。若將六結。一總解除。結既不有。自無彼此。彼此既無。則一之名尚不可得。而六之義何出而成耶。佛見阿難。將有亡一之機。故就其所解以導之曰。須知六解一亡亦如是也。由汝無始逐妄迷真。故有一六耳。心性者。指如來藏心妙真如性全體大用也。此合上寶疊華也。狂亂者。謂真為妄。轉如來藏。隨緣而成阿賴耶第八藏識。合前緝績成巾也。知見妄發發妄不息者。由藏識而現見分。勞見發塵者。由見分而復成相分。見根既成。則根塵識備。合前一巾而成六結。下復舉喻以明法。勞目喻見分。狂花喻相分。湛精明無因起者。謂於如來藏湛精圓明清淨本然之中。一念隨緣。遂成藏識。而有見相根塵。情與無情。一切世間。故器世間則有山河大地。情世間則有生老病死。正覺世間則有菩提涅槃。若以正眼而觀。總屬心性狂亂。如勞目所見。無有異也。故心性顛倒。則有情與無情。根塵一六。正猶勞目顛倒。妄見虗空華相也。設能返妄歸真。自住三摩地中。則見與見緣。併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是一尚無名。何有於六哉。

[0530b19] △二喻解結唯心。

[0530b20]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至)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0530b21] 此明解結當解心也。阿難問言。此勞見發塵之六根。固同一巾綰成之六結。但不知以何方法便可解除。如來以中偏掣其左。故問之曰。如是解不。曰不也世尊。此喻執見分為實有者。不得心空。未可解也。旋牽右邊。又故問曰。如是解不。曰不也世尊。此喻執相分為實有者。不得境寂。未可解也。於是如來欲其自悟。故返問云。吾今左牽右掣。竟不能解。汝當自設方便。云何計較。便解得成。阿難意謂此易事耳。但當於結中心空處。下手一解。即便分散。有何難哉。須知當機喻則了然。法猶未在。故佛且印之曰。喻既如是。法亦如是。若欲解除六根之結。非從結心下手。則不可耳。蓋結心者。喻陀那識中也。能現前。內旋根伏。外絕塵緣。如是則現行不生。種子自滅。而陀那識中半分生滅。由此銷融。則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全體轉為如來藏性。而無始無明。當下俱成大圓鏡智。如是方名灸病得穴。解結當心也。然恐當機於此疑曰。因解結妄。緣此證真。是則因緣皎然明白。如何前來屢排斥耶。以故釋云。阿難。我說成佛之法。從因緣生者。非取四大和合發明世間諸變化相之麤因緣也。如來今日之所發明。世間六凡之染法。出世四聖之淨法者。一一知其本因隨所緣出也。蓋六凡四聖之因。本於如來藏性隨染淨緣。成十法界。所謂隨心應量。循業發現者也。此即藏性隨緣而為成事無明。故我教汝解結從心者。正以無明體空。即是不動真如。乃明本來不動之因。妙能成事之緣。豈汝尋常所知之麤相哉。不特此也。如是世出世間。聖凡染淨。與夫一切山河大地。明暗塞空。乃至恒河沙界之外。一滴之雨。我亦知其分齊頭數。以及現前所有物相。至如松何以直。棘何以曲。鵠何以白。烏何以玄。我皆了達。知其元由者何故。以其聖凡染淨。情與無情。大而世界。細而微塵。莫不皆因如來藏心以成其體。我今既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圓照法界。是以一切皆自心物。所以洞悉纖毫無差。良由徹法底源。能如是耳。以故阿難隨汝志願心中歡喜。選六根內。擇一圓根。但能一門深入。則餘五根應圓脫。但得根結若除。則見分種盡。心即空矣。塵相自滅。則相分種盡。境乃寂矣。果爾見相諸妄。種習銷亡。則根塵結相。俱為烏有。此際心空境寂。猶皓月當天。則自性真定。全體現前。設或不爾。復何待耶。

[0531a14] △三喻結解即定。

[0531a15] 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至)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0531a16] 此明根結俱解。即正定現前也。以上章發揮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既無餘蘊。此正顯示根結俱解。當下乃是自性真定。即大佛頂首楞嚴王如幻三摩提也。以故世尊仍約解結之喻。而問阿難曰。此巾現前六結。吾將同時解其縈縛。未審可得不須次第同時除不。對曰不也世尊。是結本以自一至六。次第綰生。今欲解之。亦當自一至六。次第而解可也。以六結雖同一巾之體。如來綰結。元不同時。則結時既有次第。而解時亦應次第。云何能得一時同除耶。若以法合次第者。乃心性狂亂。知見妄發。勞見發塵。是也。非先解眼結。次解耳結。後解鼻結之謂也。六結不能一時同解者。以初學者心無二用。力當專一。設於六根。齊做工夫。未免分心。返成散亂。故須擇一圓根。於此下手。但得一根先解。則餘五根應拔圓脫矣。此因當機既知結由次第。不可同除。故佛見有可接之機。而導之曰。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者。則一解一切解。以其性無二體故也。所以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根既不緣。塵無所偶。識亦不生。則分別俱生二種我執。從此先斷。故得人空。既得人空。則知世間五蘊非有。四大本空。返觀生死。悉屬空華。由是圓悟。明知萬法之性。當體全空。則分別俱生二種法執。因此頓斷。成法解脫。既得法空。則知出世間無為不實。菩提本無。返觀涅槃。俱成幻事。由是人法俱空。解脫後。不可便作到家念頭。若然則墮法身邊矣。必須空其二空。併俱空之念。亦不可生。如是方名性修菩薩。從大佛頂首楞嚴王如幻三摩地中。真得無生無法無生法忍者也。須知一經所詮。圓通正修。唯在於此。即下諸聖各述。不過從此出身之履歷耳。所以古解不達斯義。牽引配合。類皆蛇足。今槩不取。庶不知本經自有一心三觀。而返晦之。且以臆說。妄生枝蔓。是何異舍家雞而愛野鶩者耶。蓋本經之一心者。即前一體三名如來藏性也。三觀者。即今一定三名。人法俱空也。以如是心。修如是觀。依如是觀。證如是心。方謂因心果覺。名目相應也。故後文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吾弗知矣。此則稍酬妙奢之請。略明有三摩提。名大佛頂之義也。或曰。此經自唐宋下。解疏雜出。昭若日星。並垂於世。可無論矣。即有好事諸師。硬配三觀。強抬六識。然其辭義。相習成風。非一日。今子拂之。能禁來者。必無諍乎。予曰。非然也。蓋諸師之註楞嚴者。或自述悟證。或自附本宗。乃諸師之楞嚴。非釋迦之楞嚴也。今所述者。唯釋迦之楞嚴。乃十法界。其具之楞嚴。非予一人之楞嚴。何諍之有哉。固知今後凡有公心。具擇法眼者。不我諍也。即或不然。知我罪我。又何辭焉。

[0531c14] △二直示一門(五)一當機求示。

[0531c15]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至)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0531c16] 此求示圓通本根。為修定方便。即前所謂入華屋之門也。阿難大眾。蒙佛開示。雖達一心三觀。乃名慧覺。一解六亡。即是圓通。由知六解一亡。而得人空。故身無礙。解脫法。俱空不生。故心無礙。然猶未達六根之中。誰為圓通。修習本根。應當選取者也。良由我輩萍游六道。生死飄零。積劫迷真。無依無恃。義如孤子。雖獲華屋。尚未入門。事猶露處。何心何慮者。喜出望外也。預猶在也。天倫者。以父子兄弟天性之親。自然倫序。當機乃佛堂弟。故云爾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者。久失法乳。今幸得也。若復因此遭際幸會。便得成道。不亦快乎。設或不然。則我前來蒙佛開示。所悟所得。陀那根性。一解六亡。三空觀智。如是密言。皆為無用。何故。既無用力之處。則還同昔日本未悟時。元是一樣。而與未聞陀那。一亡三空。無以異矣。惟垂大悲。愍其苦惱。必定惠我秘密法門。當屬何根。以便趨進妙莊嚴路。成就我等圓通修習。足見如來成始成終。指示性定之最後開示也。作是語。五體投地。退居一面。內藏密機。惟冀如來冥冥傳授。以前佛云。隨汝心中選擇六根。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其增進。當機至此。既不能自擇。又不敢再請。故但求佛冥熏加庇。或可傍通一線而授之也。

[0532a14] △二如來徧詢。

[0532a15]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至)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0532a16] 此佛徧詢諸聖。令述圓通。以應密機之請也。爾時世尊普告眾曰。汝等當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在我教法之中。得成菩薩及四果無學者。吾今問汝。最初乃因何法。發菩提心。悟此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中。誰為圓通。始從何法。為最初下手修行方便。然後得入三摩地耶。問向下二十五聖。據所觀法。有三科七大。今佛止曰三科。不及七大。何耶。答三科七大。乃開合之殊耳。以彼識大合此六識。彼之根大合此六根。彼餘五大總合六塵。以六塵之體不出地水火風空故也。但言三科。即攝七大。故前文云。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者。是也。又此三科。設復合之。不開塵識。唯是六根。故前文云。令汝生死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者。此也。

[0532b06] △三諸聖各說(二)一諸聖略明(四)一六塵圓通(六)一陳那觀聲。

[0532b08]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0532b09] 此從聲塵入圓通也。憍陳那云火器。以先世為事火外道。因此為姓。阿若者。名也。此翻無知。非無所知。乃知無耳。即是真知無知。無所不知也。或云拘鄰。此翻知。亦翻最初解。五比丘者。父族三人。即提。俱利也。母族二人。即憍陳那。十力迦葉也。以佛初入山時。父王思念。遣彼待衛。然此五人。三喜五欲。二喜苦行。佛苦行時。三即捨去。及受乳糜時。二又捨去。俱往鹿野苑中。同修異道。成佛道後。三七思惟。先尋度之。為說四諦。陳那先悟。佛三問知解否。三答解。以此尊者在一切人天羅漢眾前。初聞佛法。最先知解得道故也。雞園者。智論云。昔因野火焚林。林中有雉。入水漬羽。以救其焚。因而名地。即纂要所謂雞頭摩寺也。陳那意謂。我見如來最初成道。於此二處。三轉四諦。皆借音聲。我等發明。亦賴音聲。以最初先解。佛即以解。印證我名。以初聞四諦微妙音聲。不循聲轉。返聞自性。故得根塵併脫。能所皆空。由是密契四諦。而獲圓通。我實於佛三轉音聲。得阿羅漢。佛今問我所證圓通。當以音聲而為上也。蓋此二十五聖。各述圓通者。正為如來前說三科七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之明證也。佛欲指示當機大眾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定。故寄諸聖。令其發揮。以明三科七大。無非入華屋之門。莫不究竟堅固。靡不真實圓通也。然則此中始於聲塵。終於耳根者。是就阿難及此方一類之機耳。以故文殊特簡之曰。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者。此也。

[0532c11] △二沙陀觀色。

[0532c12] 優婆尼沙陀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0532c13] 此從色塵入圓通也。優婆尼沙陀云色性空。亦云近少。以微塵是近空之少分也。因多貪欲。佛令作不淨觀。以對治之。令轉貪心而成厭心也。觀不淨者。即九想之前。先觀不淨死想也。謂觀身中三十六物。外則九孔常流不淨。以自受生。則種子不淨。及乎入胎。則住處不淨。將出胎時。則生處不淨。及至於死。則究竟不淨。從此遂作九相觀法。一胖脹。二青瘀。三爛壞。四血塗。五膿爛。六蟲噉。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由作是觀。固知此身從生之始。至死之終。無有一淨。乃至白骨。燒作微塵。亦是不淨。所以生大厭離。悟諸世間。傾國傾城之色。笑為雲為雨之性情。莫不磨滅歸於白骨。化作微塵。畢竟成空也。蓋初以九想與空。對治色想。是以色為患。而空為藥也。既知是空則病好藥除。故能空之空。所空之色。二俱不立。一併掃除。由是空色二無。頓除結使。成無學道。以故如來印我名字。為色性空。以知欲塵之色既是不淨。其性本空。故獲勝淨妙明之色。密證斯義。以入圓通。我從塵色麤濁之相。因悟妙色勝淨之相。得阿羅漢。佛今問我所證圓通。我以色相因之修習而為上也。

[0533a09] △三香嚴觀香。

[0533a10]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0533a11] 此從香塵入圓通也。昔者如來教我。於十八界一切法中。審諦而觀諸有作為虗幻之相。我時辭佛。晏然靜坐。晦跡潛修。清淨齋中。偶見比丘燒沉水香。其香之氣。無聲無相。非色非烟。寂靜悄然。來入鼻中。蓋香氣者。乃有為之一也。我因諦觀此之香氣。非屬於木。何則。以徒木無火。則不生香。故知非木。非屬於空。何則。空性常在。香應常生。今燃則有。不燃則無。故知非空。非屬於烟。何則蒙烟嗅香。可說烟生。今未蒙烟。寂然有香。故知非烟。非屬於火。何則。若火能生。凡燒應香。今燃他木。又無香氣。故知非火。審其散去處。則無東西南北之住著。觀其飄來時。又非木空烟火之從生。由是審觀。非木不自生。非空不無因。非火不他生。非烟不共生。四處無生。忽然了悟。塵意銷亡。無生智顯。當下發明。頓成無漏。故如來印我。以香嚴為號。我以香塵之氣倐然銷滅。五分法身妙香現前。由斯密證。獲入圓通。故從香嚴得阿羅漢。佛今問我所證圓通。我以妙香莊嚴。因之修習而為上也。問既云童子。則從菩薩受稱。云何得阿羅漢耶。答此敘昔證。非謂今也。正如月光童子。初得小果。後於佛所。得童真名。預菩薩會耳。

[0533b08] △四藥王觀味。

[0533b09]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至)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0533b10] 此從味塵入圓通也。法王子者。以二菩薩堪紹佛種。令不斷絕也。五百梵天。乃其徒屬也。為醫嘗藥。敘遠因也。以諸藥雖多。不出草木金石。然其為味。我悉知之。若苦酸醎甘辛。此皆有味之味。以及於淡。經乃無味之味。併眾味共成之和合。直爾采用之俱生。修煉炮炙之變異。其中之性。或是冷者。或是熱者。或有毒者。或無毒者。悉能徧知。今雖承事如來。宿習不忘。即從味性。觀察了知諸味之性。以其味性熾然在舌。故知非空。又無形質。故知非有。身即舌也。心即識也。然觀味性。非即舌識。何故。以諸味不來。則舌與識。常自淡然。故知味性非即舌識而生也。非離舌識。何故。以舌識不嘗。則甘苦等味不能自現。故知味性。非離舌識而有也。一一分別味性之因。非空非有。非即非離。從是開解悟入圓通。彼時佛印我兄弟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楞嚴會中。忝為法王之子。昔以分別味性之因。方獲本覺妙明之體。今佛問我所證圓通。我以分別味性之因而為上也。按觀藥王經云。過去有佛。號瑠璃光。有比丘。名日藏。宣布正法。有長者。名星宿光。聞說法故。將呵黎勒諸藥。奉日藏大眾。願我未來能治眾生身心二病。舉世歡喜。立名藥王。弟名電光明。復以醍醐上妙之藥。供日藏大眾。因名藥上。以是觀之。此菩薩名。乃彼時佛印。非今得也。

[0533c09] △五賢護觀觸。

[0533c10] 陀波羅并其同伴(至)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0533c11] 此從觸塵入圓通也。陀婆羅云賢護。亦云賢守。謂自守賢德。復護眾生也。或云賢首。以位居等覺眾賢之首也。開士者。菩薩之異稱。謂自能開悟。復能開悟眾生之大士也。先於威音等者。敘其宿昔以從水因忽悟圓通也。正明洗浴身於水。合冷暖澁滑俱觸之時。提起正念。窮究此觸因何而有。若謂此觸既因洗塵而有者。則塵本無情。何能生觸。是不因洗塵而有。明矣。若謂此觸是因洗體而有者。則四大本空。何能有觸。是不因洗體而有。明矣。由是推究。塵既不生。根亦不有。中間覺觸之心。安然不動。因此便得悟入圓通。了知外塵內體。能洗所洗俱無所有。以其宿生曾習斯觀。雖經多劫。元無忘却。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亦由斯觀。令得無學。彼時威音王佛。即字我為陀婆羅。我以妙悟觸塵。宣發了明如來藏性。得無生忍。成佛子住。佛今問我所證圓通。我以觸塵之因而為上也。

[0534a03] △六迦葉觀法。

[0534a04]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至)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0534a05] 此從法塵入圓通也。摩訶迦葉云大龜氏。亦云飲光。姓也。名畢鉢羅。是母禱樹得故。尼名婆陀。在家時婦也。自敘燃燈塗佛二種勝因。故感歷劫紫金光身袒衣吞日也。六塵者。由法塵乃五塵謝落影子。故云六也。變壞者。以法塵托意識。暫現即無。於剎那間念念生滅。厭其變壞。唯以空寂。修滅六盡七之定。此定能滅六識。空法塵。盡七半分染末那故。仍留半分淨末那。以持定故。入是定者。若身若心。忘處忘時。能度多劫。如彈指頃。故現在天竺國鷄足山。入此定。以待彌勒出世者。是也。我以空觀。銷除法塵。斷諸結使。成阿羅漢。以故世尊尋常說我頭陀為最者。以能抖擻法塵故也。我由生滅法塵既滅。則微妙法性現前。故得開悟。了明藏性。頓入圓通。所以銷滅世間一切諸漏。佛今問我所證圓通。我以法塵之因而為上也。頭陀新譯杜多。俱云抖擻。約理即抖擻法塵。塵業自盡。故名抖擻。約事則有十二種行。一阿蘭若。二常乞食。三次第乞。四一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塚間。十樹下。十一露地。十二但坐不臥也。

[0534a24] △二五根圓通(五)一那律觀眼。

[0534b01]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至)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0534b02] 此從眼根入圓通也。阿那律云無貧。亦云如意。乃白飯王子。是佛堂弟也。以過去世增將一飯。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無貧窮苦。受如意樂。按增一阿含。佛在祇園。為眾說法。那律眼睡。佛呵之曰。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那律於是奮志不眠。遂失雙目。世尊示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者。令其攝心。於見性中。一心樂見。專欲照明。唯此一念。別無他念。以正念不動。猶如金剛。故此三昧能破壞一切。而一切不能破壞。以念力堅固。則金剛眼睛。半頭而現。所以不因眼根觀見十方。故知此見精則不雜於塵。識真則非同於妄見矣。乃是如來藏中。發本明耀。故能洞鑑大千。昭然若邇。猶觀掌中菴摩勒果也。以是之故。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今佛垂問所證圓通。我以外不隨塵。故能旋見。內不依根。故能循元。由是以葡萄朵。換金剛眼。而入圓通。即當以斯循元之見。為第一也。元者。乃吾人本有真見。即前矚暗之見。外繞之見。前云彼見真精。故不名見者。此也。故謂循元而不曰循見者。良由是焉。

[0534b21] △二槃特觀鼻。

[0534b22]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至)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0534b23] 此從鼻根入圓通也。周利。槃特迦。兄弟二名也。周利亦云周陀。此名大路邊生。槃特迦亦云莎伽陀。此名小路邊生。亦名繼道。其母乃長者之女。隨夫他國。垂產當歸。行至中途。即誕其子。如是兩度。皆於路邊。凡生二子。故以大小而目之也。繼道者。以其兄弟相繼而生于道路也。其弟即誦比丘。於過去世。為大法師。秘吝佛法。不肯誨人。感愚鈍報。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五百比丘同教一偈云。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之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三年。日日教之。不能成就。兄見其弟誦不能得。乃謂之曰。若不能誦。何不仍作白衣。槃特聞。遂持繩。泣至後園樹下。欲尋自盡。佛化樹神而斥之曰。迦葉佛時。卿作三藏。弟子五百。吝法不誨。故獲斯報。但當自責。何為自殘。仍現佛身而語之曰。勿怖。成無上覺。不由汝兄。佛乃以手。牽詣靜室。教誦埽一句伽陀。經於百日。憶得前埽。遺忘後。持得後。遺忘前埽。由是日久。漸漸馴熟。佛將埽。更名除垢。槃特思念。土埽除。則清淨也。我今結縛是垢。智慧是除。若以智慧。埽除結縛。不亦可乎。佛知其機。且愍其愚。教令九旬安居。授以安那般那調息之定。謂調鼻中出息入息也。我於爾時。但觀鼻根調出入息。工夫漸熟。心漸微細。先唯調其出入。後便窮其生滅。盡悉生住異滅。此之四相。乃名諸行。於一息中。具此諸相。於一相中。有九十九剎那。於一剎那。復具九十九生滅。生相一法如此。住異滅三亦然。由是觀察諸行無常剎那生滅。不唯出息入息當體是空。即內根外塵一切具空。故得其心豁然開悟。證入圓通。得大智慧。自在無礙。乃至諸漏一切皆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特蒙印證。成無學道。佛今垂問所證圓通。我以返窮生滅之息。循順無漏真空。而入圓通。即當以斯返循鼻根。為第一也。

[0535a07] △三憍梵觀舌。

[0535a08] 憍梵鉢提即從座起(至)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0535a09] 此從鼻根入圓通也。憍梵鉢提云牛呞。以不食時。亦事虗嚼。此其病也。昔見老僧無齒而食。笑其似牛。故世世感生牛舌之相。佛為遮謗。賜之數珠。令常念佛。且教即其舌根返觀知味之性。於知淡時。知非是淡。乃至知苦時。知非是苦等。由是了味無味。故名一味。不雜餘緣。純一清淨。即是自心本地法門。故我方得滅其知味之心而入正定也。以其觀察知味之知。非生於舌根之體。非出於甜苦之物。由是根塵俱脫。應念得超世出世間一切諸漏。因悟非體。故內脫身心。因悟非物。故外遺世界。既超諸漏。故遠離三有。既脫根塵。則如鳥出籠。所謂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者。至此皆遠離而銷滅矣。故得法眼清淨。證入圓通。成阿羅漢。復蒙如來親口印許。登無學道。佛今詢問所證圓通。我以還味脫塵。旋知內伏。而入圓通。即當以斯還旋舌根。為第一也。

[0535b01] △四畢陵觀身。

[0535b02]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至)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0535b03] 此從身根入圓通也。畢陵伽婆蹉云餘習。呼恒河神為小婢。非有故心。由過去世。為婆羅門。我慢餘習耳。最初入道。聞佛所說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世間諸法皆不可樂。因行乞食。思入此觀。不覺毒中路傷足。以思不可樂事。便遭不可樂境。亦悟證之機緣也。彼時毒延於身。舉皆楚痛。我念此身有知。方能知此深痛。正當深痛之時。立定脚根。不為痛轉。即便觀察此知痛者。畢竟是誰。由是而知。雖然身有知覺。覺知深痛。然我本覺清淨之心。實無有痛。痛此覺心。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覺痛之知覺。又有痛不能及之知覺。豈此一身有雙覺耶。設有雙覺。應成二佛。有是理乎。因而把住牢關。攝其心念。循歸清淨覺心。未久之間。楚痛妄身。知覺妄心。忽爾雙忘。心空及第獲入圓通。不過三七日中。一切諸漏虗盡無餘。純一本覺清淨真心。永離虗妄一切知覺。成阿羅漢故得如來親蒙印記。發明真心。成無學道。佛今垂問所證圓通。我以純一本覺。遺妄身心。而入圓通。即當以斯純覺身根。為第一也。

[0535b22] △五空生觀意。

[0535b23]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至)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0535b24] 此從意根入圓通也。須菩提云空生。亦云善現等。以生時現空。心達於空。常行空行。故以為名。言曠劫來。由自心空。萬法皆空。故得一切而無阻礙。自憶捨生受生猶如恒河沙數之多。曾無隔陰之昏。處胎之迷也。即此生初在母胎時。即知諸法當體空寂。雖然隨世受生。而空理不昧。了知五蘊身心。一一皆不可得。不惟空正報。依報亦然。自母身外。乃至十方。悉成空寂。及至出胎。則廣化眾生。各各證得空寂之性。所謂人法皆空。自他俱寂。然尚未達真空妙有。復蒙如來為我發明性覺真空。性空真覺。即得根本正智。乃證自性真空。且無能證之智。亦無所證之空。由是智理一如。方能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時悟入如來藏心。寶明妙性。真空藏海。遂而知同佛知。見同佛見。蒙佛印許。成無學道。雖悟自性本空。然不滯空。故能解脫空性。而入圓通也。佛今垂問所證圓通。我以一切諸相皆入非相。能非所非。二皆除盡。內旋根法。歸於本無。即當以斯旋根脫法。為第一也。此上非字無字盡字。乃空字之變文耳。初以單空。空於諸相。故云諸相入非。次以重空。復空非相。故云非所非盡。此正人法俱空也。

[0535c21] △三六識圓通(六)一舍利眼識。

[0535c22] 舍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至)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0535c23] 此從眼識入圓通也。舍利弗云鶖子。心見即眼識也。不於色塵而起惑染。故云清淨。於世出世間。即是因緣所生諸法。以染因緣故。則有世間種種變化。淨因緣故。則有出世種種變化。但經眼識。一見則通。了然明白。獲無障礙。不勞意識起念窮究而後方知。正顯多劫眼識明利如此。然在今生。先未知佛。我於路中。偶逢迦葉波。同彼兄弟相逐而行。為我宣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一聞此偈。因而便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因心成體。法本無生。心空三際。所謂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元無。妄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於是發心。從佛出家。向者見識雖能了徹。尚未明圓。今則惑盡真窮。故得真正見識。識精明圓。而入圓通。所以於理於事。莫不了然。得大自在。具四無畏。以有真正見識。故所說無畏耳。由是斷結成阿羅漢。且於眾中。智慧第一。以智德居長。為佛長子。以聞佛說而獲法身。是從佛口生也。在教法中。熏淘漸染。長養聖胎。是從法化生也。今佛見問所證圓通。我以眼識。顯發智光。智光極處。徹佛知見。即當以斯心見發光。為第一也。此上見覺心見。指眼識也。

[0536a20] △二普賢耳識。

[0536a21]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至)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0536a22] 此從耳識入圓通也。普賢者。行彌法界曰普。位隣極聖曰賢。菩薩根者。圓頓根也。普賢行者。即十大願王。凡舉一色一香。俱周法界者。是也。皆從立名為普賢行者。足見垂範之廣也。心聞者。謂不假耳根。而於意根便發耳識。則知一根能發六識。明互用自在也。心中發明者。謂既不出口。若非心聞。孰得而知。此正感應之妙也。若於下。明顯機顯應。縱彼下。明冥機冥應。此又機應相符啐之妙也。意謂。佛今顧問所證圓通。我說最初修證本因者。心聞即指耳識。由觀耳識。發明藏性。獲入圓通。故得神化莫測。妙應無方。而分別自在也。即當以斯心聞耳識。為第一也。問何不取此。而返取根耶。答塵非根則不了別。識非根則不發生。根親識疎。是以不取。且心聞之義。雖是真因。其如初心絕分。故文殊揀之。若於觀音論同異者。一因異。是初心方便。二境異。乃耳根圓通。三聞異。彼以拔苦為先。故不同耳。

[0536b15] △三難陀鼻識。

[0536b16]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至)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0536b17] 此從鼻識入圓通也。孫陀羅云好愛。妻名也。難陀云歡喜。己號也。慈恩兩名。共翻曰艶喜。為別牧牛難陀。故標其妻。乃如來親弟也。以初出家。愛情不息。佛令同拘絺羅觀鼻端白。以治散亂也。初三七日。觀出入氣。其狀如烟。蓋鼻息出入。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故其為狀如烟焰也。此明初做工夫。且於粗處觀起。以見散亂之者。欲氣麤濁故也。從此漸觀。則根身器界。俱成烟焰。漸入漸深。淨觀現前。煩惱銷薄。故得身心內發光明。圓滿洞徹。依正二界徧成虗明。一時清淨。當此之時。內外映徹。猶如瑠璃。此則觀心純淨。發將空慧。故見烟相漸漸銷滅。而其鼻中出入之息。轉成白矣。倐忽之間。心開意解。證入圓通。一切諸漏從此永盡。向之出息入息。為烟為焰者。到此俱化為光為明。不唯圓然一身。且徧十方世界。由身與界。圓照無遺。遂成無學。故世尊記我。能轉煩惱。當得菩提。今佛見問所證圓通。我以鼻識。知出知入。銷化濁息。轉為淨息。久而發明。光明圓滿。即滅諸漏而證圓通。即當以斯鼻識銷息。為第一也。問此與槃特有何異乎。答前約鼻根。令其調息攝心。以生智慧。今約鼻識。令其緣白駐心。以除散亂。機教各別。自不同耳。

[0536c14] △四滿慈舌識。

[0536c15]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至)消滅諸漏斯為第一。

[0536c16] 此從舌識入圓通也。父名富樓那。云滿。母名彌多羅尼。云慈。此尊者依父母而立名。故云滿慈子。我曠劫來。敘遠因也。辯才有四。一法無礙。知諸法總相。二義無礙。知諸法別相。三辭無礙。無斷盡故。四說無礙。無疲厭故。苦空乃三乘權義。實相即一乘實義。深達者。即悟世間生死不淨無常苦空。當體即是出世涅槃常樂我淨。權實不二也。如是一佛二佛。乃至恒沙如來。幽深秘密。隱奧法門我能一一於大眾中。以精微義理。用巧妙言辭。而開示之。此皆因得四無所畏。能如是耳。蓋佛有三輪。應物無滯。所以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鑑機者也。乃因我才授以口輪。助揚法化。始自阿含。終至般若。轉教菩薩。皆其事也。故能助轉。則上輔佛教。因而師吼。則下化眾生。由其善說法要。大眾敬順。猶師子吼。威攝羣獸也。是以上輔下化。自利利他。皆其舌識。以獲圓通。成阿羅漢。故世尊印許。說法人中。我為第一。再無有上。今佛詢問所證圓通。我以舌識。辯別法音。降退三界魔羅。伏除五陰怨賊。銷滅結使。盡諸有漏。莫不賴此而獲圓通。即當以斯辯才舌識而為上也。

[0537a12] △五波離身識。

[0537a13]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至)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0537a14] 此從身識入圓通也。優波離云上首。以其持律為眾綱紀故。又云近執。以佛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執侍之臣故。所以親隨踰城。親觀苦行。親見降魔。解脫世間。不貪五欲。盡諸欲漏有漏無明漏也。由是我得親承佛教授之以戒。乃二百五十比丘戒也。所謂四重。十三。二不定。三十。九十。四提尼。一百眾學。七滅諍。總論二百五十戒。如是漸增。乃至授我以菩薩戒。所以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靡不精研。以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各具二百五十。對三聚戒。則成三千威儀也。仍配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復配貪嗔癡等分。此四煩惱。成八萬四千細行也。性業者。謂所戒之法。體性即惡。不待制止。犯則成業。如殺盜婬等。是也。遮業者。謂所戒之法。體性非惡。但能導惡。為前方便。故禁止之。以遮諸惡。如食葷酒等。是也。由是大小二乘所具戒法。悉皆能持性遮二業。莫不清淨。以持比丘律儀故。得幻身寂靜。由達菩薩心地法門故。得妄心銷滅。從是因戒生定。由定發慧。而入圓通。成阿羅漢。我是如來律中首領。於大眾中。能以戒法。整綱肅紀。佛親印我。持菩薩戒了明此心。持比丘戒修省此身。由是身心寂滅。言行相符。所以四眾推為上座。今佛見問所證圓通。我以身識持比丘戒。以執此身。故令身得自在。次以身識持菩薩戒。以執此心。故令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不待執持。一切通利。而入圓通。即當以斯能持身識。為第一也。

[0537b15] △六目連意識。

[0537b16]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至)久成淨瑩斯為第一。

[0537b17] 此從意識入圓通也。目犍連云萊茯氏。姓也。名拘律陀。云無節樹。以禱此樹而生也。優樓頻螺云木瓜林。謂依此林住故。又云木瓜癃。頸項有癃。如木瓜故。伽耶云城。亦云山。即象頭山也。那提云河。亦云江。皆依處而標名也。因彼宣說因緣生法甚深之義。非彼世間和合麤相。我頓了悟。遂而發心。投佛出家。以聞因緣深義。得大了悟。遂即意識而通達藏性也。如來不棄。惠然納我。故得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成比丘也。然我游行十方世界。如雲出岫。似月流空。得無罣礙者。良由開悟藏性。分別不生。意識不起。乃能以湛旋其虗妄滅生。伏還元覺。湛性既深。心光獨露。正定現前。故得神通妙用。由此發明於眾見推為無上也。不唯娑婆一佛化境。即使十方一切如來。亦讚嘆我神力無上。此故何哉。以能即此圓明了知之意識。而深達清淨本然之藏性也。所以得大自在。游行無畏。如師子王。今佛見問所證圓道。我以意識。不緣諸塵。旋歸湛性。故得心地光明。而發宣神通妙用。以獲圓通。蓋此旋湛工夫。如澄濁水。須靜而不動。久成清瑩也。即當以斯意識旋湛。為第一也。

[0537c13] △四七大圓通(七)一烏蒭觀火。

[0537c14] 烏蒭瑟摩於如來前(至)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0537c15] 此從火大入圓通也。烏蒭瑟摩云火頭。以觀火性得道。因之立名。即火頭金剛也。不言從座起者。以金剛立於佛前。衛護侍從。不坐故也。我憶遠劫。作凡夫時。性多貪欲。遇空王佛說多貪婬欲之人。皆因煖觸迫發。生名欲火。死為業火。業力增勝。成猛火聚。遂而教我徧觀四大。蓋百骸四肢地也。諸冷煖氣水火風也。以多淫之人火大偏勝。故令觀火。先於煖觸下手。觀此煖相。於百骸四肢五臟六腑。週身徧體。莫不皆然。則知生為欲火。死為業火。通身皆成一大火聚。信固然矣。於是生厭。婬心頓歇。遂成正定。故能轉欲火而為神光。由內凝而攝外散。所以化多婬多欲之心。成大智大慧之火。從是之後。一切諸佛皆以善觀火性。故呼召我。名為火頭。然名所以召實也。以我能得火光三昧。故立是名。我實以此正定力故。斷諸結縛。證入圓通。成阿羅漢。由是我心因發大願。凡佛成道。我為力士。頭現火焰。手執寶杵。親伏魔怨。今佛詢問所證圓通。我以火大。諦實觀察若身若心。一切煖觸。無非欲火。究其起處。了不可得。從茲始悟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故無阻礙。循業發現。故有流通。由此斷除諸漏。永絕貪淫。既銷大火聚之業因。便生大寶焰之智火。轉凡成聖。登無上覺。以獲圓通。即當以斯諦觀火大。為第一也。

[0538a14] △二持地觀地。

[0538a15]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至)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0538a16] 此從地大入圓通也。以此菩薩先平土地。次平心地。因持平等之心。悟入佛知見地。故名持地。我念往昔。普光佛時。我為比丘。行平地行。常於陸地要路。水程津口。除田地之外。凡有高深而險。迫狹而隘。有高不可上。深不可下。迫狹而不便通行者。如是不如法地。未免有妨於車。傷損其馬。我於高則平之。深則填之。或作橋梁以利津口。或負沙土以修要路。行如是行。經無量佛。曾無少懈。或有眾生。於市垣之闤。市門之闠。在此二處。要人擎物者。我為擎之。至其所往之處。放下其物。轉身即行。不取顧直之價。豐時捨力如此。至毗舍浮佛。時世饑荒。我為負荷饑人。遷移就食。無問遠近。惟取一錢。聊資身命。其荒年節取又如此。故感福報。而有神力。或有車牛俱被泥溺者。車則為其推輪。牛則拔其苦惱。力助人畜又如此。蓋平地之行。期於普利。擎物之行。不擇親踈。則我之心亦平矣。然屬事相。尚未悟理。時國大王。請佛供齋。我於爾時。平所過地。以待佛行。毗舍如來愍我勤苦。久行事行。因而攝受令其入理。乃摩其頂而謂我曰。地由心造。但當平心。汝若心平。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聞此語。心即開悟。始知心岐也千差競起。心平也法界坦然。了見身內地大微塵。與夫所造外器世界所有微塵。平等無二。亦無差別。故知內身外界所有微塵。悉無自性。各不相觸。互不相摩。乃至刀兵亦無能觸所觸。能摩所摩也。由我能於色法地大之性。徹悟身界一切微塵。彼此性空。本自無生故耳。於此忍可決定分明。而獲圓通。成阿羅漢。由是迴小乘心。今入菩薩大乘位中。故凡聞得諸佛如來。但有宣說妙法蓮華。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之地者。我即先往。證明心地而為上首。今佛見問所證圓通。我以地大。諦實觀察內身外界二種微塵。平等無異。元無差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莫非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但以虗妄循業發現。故有內外二種微塵。今悟微塵無性。則身界既銷。鏡智自圓。所以成無上身。而入圓通也。即當以斯諦觀地大。為第一也。毗舍浮云徧一切自在。乃莊嚴劫最後佛也。

[0538c04] △三月光觀水。

[0538c05]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至)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0538c06] 此從水大入圓通也。月光者。以月乃太陰。能生於水。水性圓明。故號月光。童子者。菩薩之異稱。表童真德也。往昔下。敘宿因也。佛名水天者。謂從水大悟徹性天也。教習水觀者。以所證而示人也。蓋此水大三昧。先觀身中水性。如涕唾精液等。在一身中。雖有旋復不停。清濁不等。而性體則一。故無傾奪也。觀內既成。引伸于外。擴而觀之。見此身中之水。與世界外華藏海中。有大蓮華。其蓮華中。有無量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華。擎二十重華藏世界。壘高如幢。故曰浮幢王剎。了明身中之水。於諸香海之水。平等無二。本無差別。雖則觀行成熟。未得亡身。故入定時。別無他物。但見清水。由其定中尚存能觀之心所觀之水。故出定後。仍有身累。故知觀力雖增勝外人皆見。但定果色未得盡除。以其能所未忘。故有激水作聲。頓覺心痛之事耳。如舍利弗入定。耆闍崫山。時有二鬼。從虗空過。一名為害。二名復害。于時復害與為害言。我欲以拳打沙門頭。為害勸云。勿興此意。復害不聽。為害即去。復害以拳便打其頭。舍利出定。白世尊言。體素無患。今苦頭痛。佛告之曰。有伽羅鬼。手打汝頭。彼鬼大力。打須彌山。便成二分。汝若無定。身應破碎。此鬼受報。身陷入阿鼻獄矣。今云為害者。舉同時所逢也。彼時出定心痛。猶如遭鬼。乃思惟曰。我今證阿羅漢道。果縛雖存。子縛斷。久離生老病死如是四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四果而致此耶。爾時童子乃述上來投礫之事。我則告言(云云)。身質如初心不痛也。從茲之後。更經多劫。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盡亡能觀之心所觀之水。打成一片。能觀身心既空。則所觀水相亦亡。始悟內身水性。於十方界香海水性。俱合真空。所謂性水真空。性空真水者。無二無別矣。故今獲於如來會中。證得童真之名。參預菩薩之會。以入圓通。今佛詢問所證圓通。我以水大之性清淨本然之一味。周徧法界。以流通了悟水性空寂。本自無生。得是忍。圓滿菩提。而徹證圓通也。即當以斯諦觀水大。為第一也。或問徧室清水。何所從來。答定心所化定果色耳。故世有黃頭。凝神而化石。思婦痴想以成峯。彼尚凡愚。業力如此。而況聖賢定心化水。何足異哉。

[0539a21] △四瑠璃觀風。

[0539a22] 瑠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至)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0539a23] 此從風大入圓通也。具云吠瑠璃。此云遠山寶。由觀依正。風力所轉。觀成得用。依正洞徹。猶彼瑠璃。故以名焉。所值之佛名無量聲者。亦由觀風從萬竅怒號處。認得根源。以立名耳。蓋此佛尋常說法。開示菩薩本有覺性妙明真心。全體大用者。謂本覺乃不動之體。妙明乃周徧之用。以觀世界及眾生身。皆由本覺一念隨緣。自蔽妙明。妄循無明。風力所轉。故有風輪。執持情器二種世界。但能觀得風性本空。動相非有。則旋妄還真。便是本有覺性。妙明真心矣。我於爾時。聞佛此說隨即觀察界之四方安立位。次由於風輪執持世之遷流過現未時。由於風力密移身之語默。一動一止。莫非風力所轉心之動念。而有生住異滅者。皆由境風皷動心海。而起生滅識浪也。如此觀察。外而世界。內而身心。諸動雖多。本非二致。等無差別。究其所因。莫不皆從本覺一念無明妄動而生。豈有他哉。我於此時。覺悟了明此等羣動所有之性。本自虗妄。究其來處。則無所從而來。察其去處。亦無所向而至。以此觀之。依正二界。同一虗妄。皆是妄緣風力所轉。一界如是。乃至大千亦復如是。然諸眾生雖則各居一世界內。猶如一器之中貯百蚊蚋。其聲啾啾。然亂鳴亂呌。於此分寸小器之中。鼓猖狂之氣象。發混閙之心胸。殊為可嘆。蓋妄動之相。是為如此。故我逢此無量聲佛。未有幾時。即能悟得。無來無至。無滅無生。速能證得無生法忍。而入圓通。當爾之時。心目開明。乃見東方。為羣動之首。而有不動佛國。故知動即非動。非動而動。當體寂然。本來不動。即於彼佛為法王子。不惟止事一佛。而復徧事十方一切諸佛。以紹法化也。由是觀察虗妄身心。皆屬風力。妄緣所轉。既能了妄無因。洞見本覺。則妙明發光。故得若身若心內外洞徹。而無障礙。故我之名曰瑠璃光也。今佛見問所證圓通。我以觀察風大之力。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虗妄無依。從此悟得菩提真心。入三摩地。而獲圓通。始知性空真風。性風真空。本如來藏妙明真心。即將此心。上合十方一切諸佛。仍將此心。下傳六道一切眾生。然雖上合下傳。唯一妙明真心。更無餘事者也。即當以斯觀察風大。為第一也。

[0539c13] △五空藏觀空。

[0539c14] 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至)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0539c15] 此從空大入圓通也。虗空藏者。准宗鏡云。大集會中。虗空藏來時。純現虗空相。謂阿難言。我以自身證知。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何以故。我身即是虗空。以虗空證知一切法。為虗空印所印。爾時五百聲聞。各以所著多羅僧。奉虗空藏。一時同聲說如是言。智法藏中。不墮其外。所奉之衣即便不現。諸聲聞問。衣何至耶。虗空藏言。入我藏中。又此菩薩以虗空為庫藏。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寶物衣服飲食。故偈云。虗空無高故。下亦不可得。諸法亦如是。其性無高下。虗空藏菩薩。得虗空庫藏。充足諸有情。此藏無窮盡。由觀四大虗妄有生。本來無性。同於虗空。莫不徧周。無不含攝。故名虗空藏也。定光即然燈佛也。故瑞應經。翻為錠光。定應作錠。有足曰鐙。無足曰錠。故摭華云。錠乃音定。得無邊身者。乃明悟得十身之中虗空身也。雖與法身無有異體。而法身則徧融一切。此身則徧融空大也。以虗空無邊。此身亦然。故名無邊身也。蓋由觀彼四大無我。獲證真空法身。爾時乃能翻轉八種識心。而成四寶智珠也。即以此珠照明塵剎。則塵塵剎剎。依正二報。莫不皆。化成虗空矣。然此四珠。應准華嚴出現品云。譬如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珍寶。此四寶珠。一切凡夫龍神。悉不得見。娑竭龍王以此寶珠。置於宮中深密處故。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於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緣覺學無學位及諸菩薩。所謂無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寶。即一大圓鏡智。菩分別有為無為大智慧寶。即二平等性智。分別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大智慧寶。即三妙觀察智。知時非時未嘗誤失大智慧寶。即四成所作智。若諸如來大智海中。無此四寶。有一眾生。得入大乘。無有是處。此四智寶。薄福眾生而不能見。置於如來深密義故。又能於此自己心中所現大圓鏡智之內。放出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者。蓋以一智而現十智。照十法界。窮盡真空妙有。正從體起用也。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者。乃顯真空智體。徧周剎海。含攝森羅。以明攝用歸體也。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者。是以一身徧應諸土。分形散影。隨類化導。體用互融也。故華嚴云。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者。是也。如是上來體周一切。身入一切。及體用互融。此諸神力。果何至耶。良以凡小誤認此身。妄執四大心外實有。故成妨礙。由我諦觀此之四大。本無所依。空其身相。亦無妄想生住異滅。空其心相。既得若身若心一切諸法皆同虗空無二無別。何有佛國而不空耶。以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乃畢竟之同耳。故能於此同性開發了明。得無生忍。而入圓通。今佛見問所證圓通。我以空大。諦觀審察虗空之性。周徧無邊。入三摩地。故得色空不二。身土相入。微妙神力。圓智照明。而獲正定。即當以斯觀察空大。為第一也。蓋此文中。得無邊身。是證真空法身。體大也。四珠圓照。是表觀照般若。相大也。身土互入。是明微妙解脫。用大也。乃以真空妙有。為三德秘藏。則此菩薩名不虗矣。

[0540b21] △六彌勒觀識。

[0540b22]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至)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0540b23] 此從識大入圓通也。具云梅怛利曳。此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以生具相好。聖德無過。故今以姓稱。但云慈氏。然有三義。一由本願。過去值大慈如來。因立大願。願得斯稱故。二由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懷時。便有慈心故。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故。我憶往昔下。至入三摩地。乃敘從凡入聖。因中事也。以凡夫時。不悟唯識。故背心逐境。身雖出家。心不染道。惟重世間名聞利養。只好交游貴族大姓也。爾時世尊。因而教我修習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定。以入三摩地者。乃對證之劑也。以重世名族妄生馳求者。為見心外有法。取著名相。故授之以唯心識定。蓋唯遮境有。識簡心空。若得此定。則攝境歸心。返觀一切名聞利養豪族貴姓。皆如幻化。不啻獘屣。何貪求之有哉。自是之後。歷劫來。即便以此唯識三昧。事奉恒沙一切諸佛。修習既久。定力亦深。了知萬法唯本自心。但修內觀。無復外求。故求世名心。方能頓歇。銷滅無有。如是漸進。至然燈佛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頓悟性識。明知覺明真識。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不惟能空世間一切名聞豪族。乃至盡空出世間一切如來自證境界常寂光土。以其出世之淨。世間之染。六道之有為。四聖之無為。莫非是我自識心所變現耳。世尊我既了此如是世出世間聖凡染淨唯心唯識之所變現。更無他物。所以從此識性。尚然流出無量寂境。無量諸佛。何況九界依正而不流出者耶。此明自心作佛。自心即佛。自心是佛。一切依正。唯識唯心。更無別法。既明斯旨。以故今得授菩薩記。次補吾佛之處也。蒙佛垂問所證圓通。我以識大。諦實觀察一切唯心十方唯識。了得識心無二。一體圓明。故能圓滿成就真實之性。以此實性。情無理有。相無性有。故能遠離相有性無之依他。情有理無之徧計。蓋圓成是真。徧計是妄。依他淨分同真。染分同妄。由其遠離依徧二種情執。得無生忍。而入圓通。即當以斯諦觀唯識。為第一也。唯識云。一徧計所執性。頌曰。由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論曰。周徧計度。故唯徧計。品類眾多。說為彼彼。以六七二識徧於一切染淨法上。計實我法。名徧計所執。如繩上蛇。二依他起性。頌曰。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論曰。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皆依他眾緣而得起故。以依他眾緣和合互起。猶如幻事。如麻上繩。三圓成實性。頌曰。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論曰。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徧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然依他起性。是唯識體。從依他起分別。即是徧計。從依他悟真實。即是圓成唯一真空圓滿成實真如之性。故云圓成實性也。此則如麻獨存。故攝論云。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繩。圓成性如麻。麻上生繩猶是妄。何況繩上更生蛇。

[0541a24] △七勢至觀根。

[0541b01]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至)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0541b02] 此從根大入圓通也。蓋七大次第。先根後識。今先識後根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之機。末世津梁。多賴此故。且此三昧亦名三昧中王。亦能統攝一切三昧故也。准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名大勢至。悲華經云。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為次子。今在極樂。居佛左右。為輔化也。同倫猶等類也。十二如來者。謂無量光。無邊光。無著光。端嚴光。愛光。喜光。可觀光。不思議光。無等光。不可稱量光。映蔽日光。映蔽月光。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然此三昧。復有三種。不可不辯。一者惟念自佛。二者惟念他佛。三者自他俱念。若惟念自佛。了得自心是佛。則於二十四種圓通是同。此則該攝一切諸教。一切禪宗直指法門。罄無不盡。若惟念他佛。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有別。以六根為能念。彌陀為所念。淨念相繼。以求往生。此則該攝彌陀藥師上生等經。以及蓮社事想法門。罄無不盡。若自他俱念。則於二十四種圓通。同而復別。先須開圓頓解。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心他佛。本元不二。乃托他佛。以顯自心。此則開圓解處。與諸聖同。托他佛處。與諸聖異。故觀經所謂勝異方便也。今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以其方便最為勝異故。更不假餘方便也。然此念法。譬如現今有此二人。一人專憶。喻佛念眾生也。一人專忘。喻眾生之念佛也。以佛念眾生。曾無暫捨。故曰若逢或見也。其柰眾生無心念佛。故曰不逢非見也。設若二人彼此相憶。乃至不相乖異者。喻如佛生同念。猶形之與影。一步不離。又豈止逢見而哉。蓋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合上喻一人專憶也。若子逃逝雖憶何為者。合上喻一人專忘也。子若憶母如母憶子。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者。合上喻二人相憶。乃至形影不離者也。若是眾生。果然專心憶佛念佛。則現前見佛。現前既見。則知當來必定見佛。而無疑矣。雖未即速成佛。然亦去佛不遠。以知自心即佛故。亦不假諸佛方便。而自得心開。見諸佛矣。此如染香之人。身有香氣。喻憶佛念佛。自有成佛氣分故也。香光莊嚴者。喻念佛人常以諸佛法身之香。智慧之光。莊嚴自也。我本因地之中。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而獲圓通。以故現今於此娑婆世界。攝受有緣念佛之人。歸於西方極樂淨土。蓮花化生也今佛見問所證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以眼所見無非佛色。凡耳所聞無非佛聲。即鼻所嗅無非佛香。而舌所宣無非佛號。此身所觸無非佛境。意下所緣無非佛法。但要不雜餘緣。一心淨念。如是念念相繼而不間斷。自能見佛。悟無生忍。得三摩地。以獲圓通。即當以斯都攝六根一心念佛。為第一也。蓋禪定淨業。此之二門。乃出生死。入菩提之要路也。故觀音勢至。各開門戶。一以念佛利生。一以禪定誨眾。無非隨機施設。引歸最上一乘。其如末世。人我山高。彼此相尚。故修禪定者。不知念佛之深義。修淨業者。罔措參禪之妙訣。倘非一心不亂之義參禪。則禪必不悟。若非如猫捕鼠之訣念佛。則佛必不成。勿謂念佛易而參禪難。須知難則俱難。易則俱易。唯在當人信力淺深。種子成熟與不成熟耳。然此二十五門。尋常六塵。皆始於色。今始於聲。且特留耳根為殿後者。正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始音而終聞。所以為教體綱領。獨逗此方之機也。即七大應始地大。此以火大為先者。以多淫召火。正明此經墮淫發起。警多聞者。除欲漏也。且七大應終識大。今終根大者。以勢至念佛。與觀音禪定。互相表裏。皆為華屋之正門也。乃示吾人若不參禪。即當念佛。所謂方便多門歸無二路者也。此固經文不終識大。而終根大之深意焉。

大佛頂首楞嚴經寶鏡疏卷第五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6 冊 No. 0316 楞嚴經寶鏡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