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11n0271_005 楞嚴經箋 第5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11 冊 » No.0271 » 第 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之上)

[1001b18]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1001b20] 三敘結解同體疑文二。初申迷請指文五。初牒前迷結。

[1001b21] 箋云。如來雖說第二義門。是第四經。決擇雙源指密因文中。二決定義。第二決斷煩惱文云。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虗空被汝隳裂。阿難今躡前文。向此中問。意間。佛前來是垂此結解同體疑。阿難既見佛垂語。今向此中便請。

[1001c03]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

[1001c05] 二況瘧陳謙。

[1001c05] 箋云。諸無明。即根本無明也。若是諸教言。是癡之一法。此中祇是性明相。即俱生煩惱。蓋無始時來。與身與心。俱時生起。

[1001c08]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1001c09] 箋云。多聞善根。住持諸佛如來無漏言教也。名為出家。愛相出家也。如隔日瘧。法上聲聞之人。雖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如人患瘧。一日而住。一日而發。

[1001c13] 惟垂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

[1001c14] 三請指結舒。

[1001c15] 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

[1001c16] 四利通來業。

[1001c17] 作是語。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1001c19] 五度悲待旨。

[1001c20]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

[1001c21] 後廣釋除疑文二。初長行文二。初佗方共演文二。初明釋迦摩頂塵佛舒光文二。初摩頂文四。初哀問首。

[1001c24] 及諸會中。諸有學者。

[1002a01] 二愍在會。

[1002a02] 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

[1002a03] 三備未來。

[1002a03] 箋云。作將來眼。若是遠指。俱約此五密因。三修證文。若近指。下根塵同源之文。正是今時。今一切眾生。因行起智照理。如眼照物無惑。

[1002a06]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1002a07] 四伸金手。

[1002a07] 箋云。摩頂。表說此頂三昧之教。

[1002a08]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1002a09] 後舒光文三。初普搖群剎。

[1002a09] 箋云。長阿含。說六時動。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五轉法輪。六入涅槃。今約轉法輪方動。六動者。大般若經說。動涌震擊吼。搖動不安名動。嶙巄凹凸為涌。或六方為涌。隱隱為聲曰震。有所扣打為擊。碎磕發聲曰吼。出聲驚異曰。此各三。名十八相。謂動。等動。極動。乃至。等。極。倐爾小動曰動。諸處徧動。名等動。徧八傾動。名極動。准上。總名六動。十八變中。一震動。如此表說頂三昧教。警一切大眾。

[1002a18]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

[1002a20] 次眾佛舒光。

[1002a20] 箋云。微塵如來。言佛之多。住世界者。各住本國也。各有寶光。從其頂出。表離自佗之見。灌如來頂。灌釋迦佛之頂。表此頂三昧法。文表佛佛道同。生生體一。惟佛與佛。乃能知之。

[1002a24]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1002b01] 後此會獲益。

[1002b02]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惟汝六根。更無佗物。

[1002b05] 後彰外演真音通聞此會文二。初陳結本。

[1002b05] 箋云。聲別故異口。語等故同音。問。十方佛告。意在於何。答。表此圓融法門也。俱生則俱生煩惱也。無明性明也。

[1002b09] 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佗物。

[1002b11] 後述真源。

[1002b11] 箋云。如唯議無學頌云。此則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安樂。寂滅之理。解脫。離煩惱所知二障。寂靜妙常。俱約法身也。

[1002b15] 阿禮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佗物。

[1002b17] 後此佛重宣文二。初迷□再請。

[1002b18]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如空華。

[1002b19] 後愍惑重宣文四。初空華比識根境同源。

[1002b19] 箋云。根乃六根。塵乃六塵。同一真源。即如來藏。縛乃生死結縛。脫乃真如解脫。無二者。真妄同體。波水同溼。識既並華。相非可得。

[1002b23] 阿難。由塵發知。

[1002b24] 二再喻交蘆雙明互發。

[1002b24] 箋云。由所緣相分。引能緣見分。

[1002c02] 因根有相。

[1002c03] 箋云。因能依根。發所見相。

[1002c04] 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1002c05] 箋云。所緣相。與能緣見。如交蘆相倚。或因前塵發起識。性是知根。六根也。相分與見分。無其體性。二俱無實。如蘆二束相依而立皆虗。

[1002c08]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1002c09] 三標雙合一。

[1002c09] 箋云。知本來真知。見本來真見。若向此上。立能知能見。此即無明本也。

[1002c11]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佗物。

[1002c12] 箋云。苟能知能見上。不立見知。即是涅槃。此云圓寂。肇師云。夫涅槃之道。寂寥虗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而幽昇。量大虗而永久。

[1002c16]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1002c17] 四敘演伽陀。

[1002c17] 箋云。結前長行為偈。或為樂偈者。結為五字。或為後來者。重說。梵語偈陀。亦云伽陀。唐言重頌。重頌前長行故。

[1002c20] 真性有為空。

[1002c21] 後重頌文二。初棄疑雙拂文三。初雙破有無。

[1002c21] 云。真如體性上。一切有為之法。皆悉空寂。無有實故。

[1002c24] 緣生故如幻。

[1003a01] 箋云。一切許法仗因託緣而生。緣無自性。當體即空。故如幻化。無有實體。經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1003a04] 無為無起滅。

[1003a05] 箋云。起猶生也。無為之理。本自無生。今亦無滅。

[1003a06] 不實如空華。

[1003a07] 箋云。有為之法不實。如空中華。本無所有。

[1003a08] 言妄顯諸真。

[1003a09] 次兩袪真妄。

[1003a09] 箋云。外人問。妄法既不實。如今因何。又有一切妄法。經家答云。言妄顯諸真。說箇妄但是顯真而說也。

[1003a12] 妄真同二妄。

[1003a13] 箋云。又問。如今捨妄趣真。又如何。答妄真同二妄。若有一妄可捨。一真可取。真亦是妄。故云二妄。

[1003a15] 猶非真非真。

[1003a16] 箋云。猶尚也。上非真是真。是對妄之真。而今尚自非。亦無對妄之真。下非真。是對真之妄。亦無對真之妄。非真是妄也。此句牒上同一妄句。或下一非真。亦非也。

[1003a20] 云何見所見。

[1003a21] 箋云。尚無真妄之法。云何更有能見所見。

[1003a22] 中間無實性。

[1003a23] 後勸證同源文三。初牒一明雙顯如無二。

[1003a23] 箋云。中間指識。此識無有真實。脫體是妄。

[1003b01] 是故若交蘆。

[1003b02] 箋云。根境互依。是牒前來見相二分。云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1003b04] 結解同所因。

[1003b05] 箋云。生死亦汝六根。解脫亦汝六根。牒前文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1003b07] 聖凡無二路。

[1003b08] 箋云。一切眾生亦如也。眾賢聖亦如也。

[1003b09] 汝觀交中性。

[1003b10] 次迷悟同體重遣二邊。

[1003b10] 箋云。再勸觀妄識。內是根。外是塵。識交在中。

[1003b12] 空有二俱非。

[1003b13] 箋云。若言是空。諸佛又轉識成智。是識體不空。若言是有。識相又無。故云二非。

[1003b15] 迷晦即無明。

[1003b16] 箋云。迷妄晦昧。即是無明。一切眾生。迷後無真覺之明。其體昏暗。即此便是無明。

[1003b18] 發明便解脫。

[1003b19] 箋云。悟妄即真。此牒釋同源也。

[1003b20] 解結因次第。

[1003b21] 後勸擇入流懸消一六。

[1003b21] 箋云。若解此結。乃有次第隨解。如人解結。解一結了。又解一結。

[1003b23] 六解一亦亡。

[1003b24] 箋云。六根既解。無明亦除。一即無明。上二句。生六解一亡疑。

[1003c02]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1003c03] 箋云。此二句生下圓通分。隨揀一根圓通入道。如觀音以耳根入證。

[1003c05] 陀那微細識。

[1003c06] 後再指超門文三。初標陳昔演。

[1003c06] 箋云。八之異名賴耶。唐言藏識。能含藏諸法種子故。若單言賴耶。即飜為藏識。此藏識名。寬通三藏義故。若言阿賴耶者。即飜為執藏。此名即局。於三藏中。唯得執藏義。今約寬者而說。故云藏識。從因至果。有三位。一者。我愛執藏位。即一切異生。并七地前。并前三果人皆有。緣此等有情第七識。起其我見。執第八故。二者。善惡業果。即名異熟識。前世造善惡為因。今世感得無記第八是果。因通善惡。果唯無記。果異於因。名為異熟。異熟識名。通一切異生皆有。若約顯處者。至捨阿賴耶識名時即顯。此約法執位中說。佛位即無。三者。相續執持位。即名阿陀那識。此名亦通一切位。若約顯處說。佛果方顯。以能執持根身種子。不壞散故。名阿陀那。唐言執持。三藏者。能藏。所藏。執藏。且能藏者。即八識自證分現行。能持一切舊種。故名能藏。如庫如藏。能含藏外財帛等。庫藏名能藏。財帛名所藏。法中一切本有種子。從無始來。不散失故。皆由第八自證分能含藏。言所藏者。以自證分是所熏處。故名所藏。即前七識所熏得諸法種子剎那。便落在第八識自證分。自證分中。是佗前七識新熏種子。所歸趣所藏之處。受佗前七熏故。自證分所藏。即此二藏。唯自證分。言執藏者。即第八見分。即第六所執之處。名執。本來第八非執藏故。今緣被第七妄執為我。故名執藏。

[1004a07] 習氣成暴流。

[1004a08] 箋云。習氣都有三義。一種子名習氣。氣則氣分。習謂熏習。由彼現行熏習得此氣分故。種子名習氣。二現行。亦名習氣。謂即由種子。能生現行。現行是種子家之習氣。三習氣。名習氣。如裹香帋而有氣分。此中二習氣。唯約種子說。深密經七字頌云。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成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言此習氣熾盛。如谿頭急暴流水。次第熾盛。流注而下。

[1004a16]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1004a17] 箋云。若言第八識是真。一切眾生。又執妄為真。若言是非真。又將淨分。一時撥同斷滅。恐一切眾生迷妄去。我乃尋常。不開通演暢。是四十五年前。不說此第八識。此一節。孤起之文。經意具簡。第八識中。真妄染淨。向下欲說六解一亡疑。恐佗將真。一時撥同斷滅故。或且勸佗斷妄歸真云。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又說。非幻成幻法。約妄生時。令佗知真識妄。或向下欲破識陰。此中且先簡。令佗知真知妄。此中破染分。不破淨分也。

[1004b02] 自心取自心。

[1004b03] 次推迷顯頓文四。初推妄生。

[1004b03] 箋云。自之真心。今更起能覺之心。緣彼自心。則自心取自心也。

[1004b05] 非幻成幻法。

[1004b06] 二子妄體。

[1004b06] 箋云。非幻之真。成幻之妄。

[1004b07] 不取無非幻。

[1004b08] 三指頓了。

[1004b08] 箋云。但不起能取之心。亦無真名可得。故云無非幻。非幻。真法。法執亡也。

[1004b10]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1004b11] 四顯雙除。

[1004b11] 箋云。便牒真尚自不生。是法將亡。幻妄之法。云何更立。

[1004b13] 是名妙蓮華。

[1004b14] 後目法彰超文四。初喻彰三勝。

[1004b14] 箋云。既無真妄二法。如蓮華。出凡夫淤泥。離聲聞濁水。出菩薩清水。斗頓馨香。不染煩惱。

[1004b17] 金剛王寶覺。

[1004b18] 箋云。金剛無破壞義。王者自在義。寶則可貴可重。覺乃真覺之智。

[1004b20] 如幻三摩提。

[1004b21] 箋云。一切諸法如幻。便是三摩鉢提。唐言等至。法界大定。

[1004b23] 彈指超無學。

[1004b24] 次一念懸超。

[1004b24] 箋云。彈指。立速義。超猶到也。無學。舉其證位。即佛果位也。

[1004c02] 此阿毗達磨。

[1004c03] 三妙慧堆詮。

[1004c03] 箋云。梵語阿毗達磨。唐言對法。攝大乘論云。有四一對。此法對向無住涅槃。能說諦菩提分解脫門。名對。二數。於一一法數宣說。訓釋言詞。自於共差別。名數。三伏。申此是足論處所等。能勝□佗論。名伏。四通。由此能釋。通素呾覧義名遷。又梵語阿毗達磨。唐言論藏。阿之言無。毗猶比也。達磨唐言法。是無比之法。

[1004c10] 十方薄伽梵。

[1004c11] 四十方同指。

[1004c11] 箋云。佛地論頌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言祥及尊貴。具足如是諸六義。應當總號薄伽梵。薄伽者。聲梵謂具德。若有為薄伽聲者。能破四魔。必具六德。一自在。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炎猛智火所燒鍊故。三端嚴。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佛之勝名。無不知故。五吉祥。常起方便。利有情故。六尊貴。天上天下咸尊重故。若言世尊。則少前五義。此讚佛德。

[1004c19] 一路涅槃門。

[1004c20] 箋云。一路更無二路。路。乃三乘聖人遊履之處。涅槃。乃寂滅之理。門者出入義。三世諸佛。起智合理。從此門入。或三世諸佛。從根本智。起後得智達俗。從此門出。一切眾生。造輪迴總別報業。從此門出。向三界受生。

[1005a01]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

[1005a02] 四釋六解一亡疑文二。初乘標請決文五。初承詮悟益。

[1005a03] 箋云。由前來頌云。六解一亦亡。所以阿難。便□此中請云。我今聞佛無遮大悲。乃至洗滌沈垢。既作如是請。於是世尊。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乃至若欲除結。當於結心。表大乘之人萬法皆修於心。無上慈誨者。則前是名妙蓮華。至一路涅槃門。此則無上慈悲誨喻。

[1005a09] 祇夜伽陀。

[1005a10] 箋云。梵語祇夜。唐言諷頌。此不牒長行。孤然而起。陀那微細識。向下經是也。梵語伽陀。唐言重頌。重頌前長行。是前真性有為空。向下文是也。

[1005a13] 雜糅精瑩。

[1005a14] 箋云。相雜間糅而說。或理或事。精純而瑩淨。

[1005a15] 妙理清徹。

[1005a16] 箋云。讚前所頌。微妙道理。清明廓徹。

[1005a17] 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1005a18] 箋云。心是理。目是智。起智照理。如眼照物分明。

[1005a19]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1005a21] 次歎法陳疑。

[1005a21] 箋云。無遮徧益義。世尊有同體大悲。是指前經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等文。或指前根塵同源縛脫無二文。或指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之文。性則體性性。淨為清淨。微妙圓常。是所詮理。真實乃無虗妄。法句指前頌文。是等流教法。即能詮文。

[1005b03]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1005b04] 箋云。然後請釋向下六解一亡疑。舒為舒開。即菩提涅槃。結為結縛。倫即倫流。次為次第。

[1005b06] 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1005b07] 後請宣除惑。

[1005b08]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机。引手於机。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

[1005b11] 後綰疊通疑文二。初立結微研文三。初結問酬名文六。初盤中問目。

[1005b12] 箋云。於向。整齊。斂收。攬按。引展也。師子。表無畏也。涅槃僧。唐言內衣。即今裙也。僧伽梨。即大衣。又云雜碎衣。以條數多故。從用立名。名入王宮聚落衣。亦云和合衣。有三品。從九條。增至二十五條。佛說法。入王宮降魔時。俱著此衣也。世尊前有七寶為机案。劫波羅樹名。樹上有縷。取之為巾。乃北方毗沙門太子。名曰那吒。所奉如來也。

[1005b20]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

[1005b21] 二標答結名。

[1005b21] 箋云。法合一切眾生。無明為能變。六根為所變。便先有眼根。取色塵境。名第一結。

[1005b23] 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

[1005b24] 三重結重問。

[1005b24] 箋云綰攝疊其華巾。問是甚物。

[1005c01] 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

[1005c02] 四重答。

[1005c02] 箋云。第二便有耳根。緣著聲塵。

[1005c03]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

[1005c05] 五問。

[1005c05] 箋云。如是倫流次第。三結四五六等。皆取執持問之。

[1005c07] 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1005c08] 六合。

[1005c08] 箋云。一一隨結。皆答云。此名為結。

[1005c09]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

[1005c11] 次徵相不齊體文二。初問。

[1005c11] 箋云。佛便責之。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是牒第一問。結此巾先實一條。意為性本一真。第二第三。云何汝輩。總名為結。但知前結。其餘五結亦然。大乘人。若解結時。一根既返源。六根齊解脫。

[1005c16]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綰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1005c20] 後答。

[1005c20] 箋云。緝麻謂之緝績。雖本一體者。巾本一條。阿難順同小乘。執異不通。

[1005c22]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1005c24] 後研消同異文四。初勸審同生異。

[1005c24] 箋云。此巾可貴可重如寶。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法上性本一真。我六綰時。名有六結。元於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令佗審巾體是同如。性體是一。因結有異。因妄有六根。

[1006a05] 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1006a07] 二審試互成。

[1006a07] 箋云。佛將第六。為第一結。意謂大乘之人。了六根無自性。一根受用。徧緣諸境。得其互用。

[1006a10]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1006a12] 三答執異不通。

[1006a12] 箋云。盡其聰明智辨。不可將第六為第一。然小乘人。執眼不同意。

[1006a14]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厂@((既-旡)-日+口))*頁]本因。一巾所造。

[1006a15] 四比根同異。

[1006a15] 箋云。六結不同。牒佗執異不通。令佗審因起之處。此六結。皆因一箇手巾所作。法上此六知根。皆因一箇無明為能變。六根為所變。

[1006a18] 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1006a19] 箋云。牒佗不能互用一根。徧緣諸境。

[1006a20]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1006a21] 箋云。以法合之。畢竟同中。則性本一真。生畢竟異。則分成六妄。佛且順佗小乘人。祇了我執。未斷法執。

[1006a24] 佛告阿難。汝心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

[1006b01] 後比明修解文三。初徵消一異文三。初問去異留同。

[1006b02] 箋云。汝必定是嫌此六根。要不成六。願此六根返歸一體。且遣異留一。順佗小乘人。雖得我空。未忘法執。

[1006b05] 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1006b08] 次答雙銷一六。

[1006b08] 箋云。纔有一。便有六。如兩陣交鋒而起。此結非彼。執一不是六。彼結非此。執六不是一。

[1006b11]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1006b12] 後如來合理文二。初乘銷略合。

[1006b12] 箋云。答當於理。故云如是。

[1006b14]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1006b15] 後廣敘勞因文三。初述二分生由。

[1006b15] 箋云。因汝無始無初來。妄心妄性。顛狂作亂。能知能見。業轉為見分。現識為相分。發起妄識。不能止息。勞見是見分。發塵是相分也。

[1006b19]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

[1006b20] 次比勞睛華現。

[1006b20] 箋云。於湛精明。真也。無因亂起。妄也。此則本無因依。忽然而起。

[1006b22]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1006b23] 後顯比勞相。

[1006b23] 箋云。向第一義諦上觀。俱盧不實。所謂真如凡聖。皆是夢言。生死涅槃並為增語。若對世俗諦觀。便有生死涅槃。或染或淨。

[1006c02]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1006c03] 次顯解迷源文六。初引勞解。

[1006c04]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

[1006c05] 二掣疊徵舒文四。初左掣問解。

[1006c05] 箋云。左逆義。表外道。於根上修行。身臥棘。不能解脫。

[1006c07] 不也。世尊。

[1006c08] 二答左不成。

[1006c09]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

[1006c10] 三右牽徵舒。

[1006c10] 箋云。右順義。表聲聞。不依佛教。但於境上修行。厭境沈空。亦非解脫。

[1006c12] 不也世尊。

[1006c13] 四答右不解。

[1006c14]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

[1006c16] 三返問解方。

[1006c17]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1006c18] 四述除心即散。

[1006c18] 箋云。大乘之人。凡所見法。皆是見心。心若不生。萬法何狀。但了一心無實。六結自亡。華嚴云。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造。

[1006c21]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1006c22] 五將修比喻。

[1006c23]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

[1006c24] 六勸隨根入證文三。初述比談因邃。

[1006c24] 箋云。言佛法。影取世間法。從因緣生者。是當除結心。

[1007a02]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

[1007a03] 次彰鏡智窮微文二。初總牒雙因。

[1007a03] 箋云。世出世法。皆從心變。伏心為緣變起。此心約八識。若是出世法。從淨智上生。是真因緣。若是世間法。從根本無明生。是妄因緣。

[1007a07]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1007a08] 後單陳世法文三。初述現相窮微。

[1007a08] 箋云。三界唯心。心外無法。或諸佛淨智。悉能了知。

[1007a10]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

[1007a11] 次了無情曲直。

[1007a11] 箋云。一切眾生。內心招感故也。

[1007a12] 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1007a13] 後知羽族相殊。

[1007a14]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1007a16] 後勸擇圓根速證。

[1007a17]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

[1007a19] 後指根修證文三。初問六結同除。

[1007a19] 箋云。縈結也。世尊意問。但一根既返源。六根齊解脫。

[1007a21] 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1007a23] 次答如因漸解。

[1007a23] 箋云。阿難答時。執異不通。

[1007a24]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

[1007b01] 後合明修證文二。初顯根同喻比不同除。

[1007b01] 箋云。佛雖順佗小乘人。道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意但解一根。其餘五根。一時解脫。

[1007b04] 此根初解。

[1007b05] 後明漸證二空獲無生地。

[1007b05] 箋云。六根初解也。

[1007b06] 先得人空。

[1007b07] 箋云。我法將亡。

[1007b08] 空性圓明。

[1007b09] 箋云。結人空圓明。

[1007b10] 成法解脫。

[1007b11] 箋云。證法空真理。

[1007b12] 解脫法

[1007b13] 箋云。結法空。

[1007b14] 俱空不生。

[1007b15] 箋云。亦無法空。亦無人空。人法俱空也。

[1007b16]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1007b17] 箋云。三摩地。唐言等至。無生亦無滅。是二空真如理。忍者。即認之義。是二空真如智。此約全證二空真理。位登極果。疏中。又更一義和會言。若論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得。今此中言人法俱空登極果。此約全證。七地乃分證也。或此約果談因。人法二空是果。無生忍是因。或圓中漸說。

[1007b23]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

[1007c02] 第二明修證分文三。初明慧觀圓通修證分文二。初總陳通悟文三。初阿難請演文八。初承詮蕩惑。

[1007c04] 箋云。從此後。明修證。是顯果體圓滿。名出躔。號大法身。就此文。科分三段。初慧觀圓通修證分。次二力加持修證分。三萬行圓□修證分。且初慧觀圓通修證分。謂二十五聖人。各說圓通觀門。觀音一人。猶稱最上。初憍陳尊者。於音聲下。悟明四諦。終至大勢至菩薩。說念佛三昧。乃至觀音菩薩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二者。下合六□一切眾生。同一悲如。乃至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等事。於是世尊。大慈平等。不生簡擇。遂勑文殊菩薩。於二十四聖人中。簡是何聖者。契此界眾生之機宜。所以文殊菩薩。承受聖旨。從座起來。對佛說偈云。覺海性登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乃至向下便簡云。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乃至二十四大勢至菩薩云。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染令殊感。云何獲圓通。既簡云。二十四聖人。不契此界眾生之機。遂乃獨□觀音一人圓通之理。深契此方眾生。經云。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一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人。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上來敘慧觀圓通修證竟。蒙佛開示慧覺圓通者。前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等。或可。是故汝今選擇六根。至不真何待。或前五密因。皆是開通指示。慧是一百法。別境中慧之一法。此目智覺之理。圓滿通達也。身皎然不執我。心皎然不執法。

[1008a08] 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1008a09] 二尚昧修根。

[1008a09] 箋云。雖復悟知。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然猶未達根選擇圓通。□□成正覺。

[1008a11] 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

[1008a12] 三傷久沈生。

[1008a12] 箋云。飄則人天善道。零者落也。即落在三塗。積謂積委。劫者時分。無母謂之哀。無父謂之孤。父母俱無謂之露。言二乘無法空智。六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

[1008a16] 何心何慮。預佛天倫。

[1008a17] 四愧蓮華□。

[1008a17] 箋云。預廁也。言我是何妄心。是何念慮。廁佛世尊□先弟後。天然倫流次序。

[1008a19] 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1008a20] 五喜逢慈育。

[1008a20] 箋云。言我聲聞之人。根機狹劣。大似小兒生下。失於母乳。不存性命。今日得遇世尊。開示道眼。似彼孾孩。逢於母乳。

[1008a23]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

[1008a24] 六會指如無。

[1008a24] 箋云。言我忽於佛一一相際會得成道果。

[1008b02] 所得密言。

[1008b03] 箋云。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秘密之言也。

[1008b04] 還同本悟。

[1008b05] 箋云。則起始覺智。合本覺理。本悟即是本也。

[1008b06] 則與未聞。無有差別。

[1008b07] 箋云。悟了還同未悟時。

[1008b08] 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1008b09] 七請示秘門。

[1008b09] 箋云。此經。是四十五年後說。則最後開示也。或三修證。是最後開示。

[1008b11] 作是語。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1008b12] 八申儀冀授。

[1008b12] 箋云。冀猶望也。藏為藏隱。密為秘密。機為心機。是第六不與五同緣。專注一心。望佛世尊冥然教授。

[1008b15]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

[1008b17] 二勑眾談因文二。初告。

[1008b18] 生我法中。得成無學。

[1008b19] 箋云。法華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1008b20] 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

[1008b21] 後問。

[1008b21] 箋云。最初發心。悟入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三六一十八界。

[1008b23] 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1008b24] 箋云。從何根。得圓徧通達。從何方法巧便之門。入是能入三摩地。則法界大定。是所入。

[1008c02]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

[1008c04] 後聖從依述文二。初眾聖申因文九。初拂塵圓覺證文六。初因聲悟諦文四。初述因聲悟諦。

[1008c05] 箋云。五比丘。五俱輪也。梵語俱輪。唐言親。是佛之親。陳那在五人數。鹿苑者。世尊因地。會在鹿野苑中。為鹿王。教化群鹿。雞園者。佛滅度後。一百餘年中。即摩伽陀國。號無憂王。王之子。因大五比丘起諍。王入寺和淨。因聖眾部。現大神通。王乃起信造伽藍。名雞園。此是新雞園。佛在日。是舊雞園。

[1008c12]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

[1008c13] 箋云。然世尊。十九逾城向雪山修行。六年苦行。五載修禪。此五人。在山伏事世尊。十一年斷盡結使。向菩提樹下。順同小乘八相成道。先住鹿苑。執五人之恩。為佗說十二行法輪。說了。問此五人阿若多。其時陳那云。阿若多。唐言解義。解四諦理。成阿羅漢。諦者。實義。理如實理。事如實事。

[1008c19]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1008c20] 二印解彰名。

[1008c21] 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1008c22] 三尅證因聲。

[1008c22] 箋云。微妙音聲。秘密圓滿也。則不順聲塵。起道諦智。證滅諦理。

[1008c24]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1009a01] 四結標音戶。

[1009a02] 優婆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

[1009a04] 二沙陀諦色文二。初因觀色證。

[1009a04] 箋云。或佛教之修不淨觀。或隨佛見佛作不淨觀。不淨觀門者。則五停心之一也。一多貪眾生。作不淨觀。二多思覺眾生。作數息觀。三著我眾生。作戒分別觀。四愚癡眾生。作緣起觀。五多嗔眾生。作慈悲觀。且如不淨觀有四。一顯色貪。多緣赤白起。作青瘀想。二形色貪。多緣長短起。作壞爛想。三妙觸貪。多緣細滑起。作蟲蛆想。四供奉貪。多緣歌舞起。作死屍想。又不淨有四。一種子。父母精血。二住處。生熟藏中。三自體。三十六物。四畢竟。歸屍陀林。是觀不淨因。作不淨觀也。

[1009a15] 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虗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

[1009a17] 箋云。生極厭離。悟前塵色性。以從不淨觀。此身皮肉壞爛至白骨。然後白骨散壞成微塵。從微塵歸頑空。頑空與質礙之色。悉皆無故。證真空理。

[1009a20]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1009a22] 後印號標通。

[1009a22] 箋云。妙色。是悟色性秘密圓通。乃捨無常色。獲得常色。我從色相。悟色相也。

[1009a24]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

[1009b02] 三香嚴了齅文六。初敘承先教。

[1009b02] 箋云。因香悟道。故號香光莊嚴。言童子。不犯欲塵童真之子。諸有為相。乃內心外身。根身器世等。

[1009b05]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

[1009b07] 二宴晦聞香。

[1009b07] 箋云。安心不動為宴。不逐前境名晦。絕諸煩惱喧撓為清。洗滌心慮名齊。香沈於水。曰沈水香。

[1009b10] 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1009b12] 三入觀亡心。

[1009b12] 箋云。非木。香且無相。非空。齅且有香。非煙。無可熏蒙。非火。絕諸熱焰。去無所著。無滅相。來無所從。無生相。由是意銷。第六不與五同緣。

[1009b15]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

[1009b16] 四如來印號。

[1009b17] 塵氣倐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1009b18] 五述證登果。

[1009b18] 箋云。妙香密圓。悟香性周徧法界。

[1009b19]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1009b20] 六標顯通問。

[1009b20] 箋云。六塵之中。此童子向香塵作觀。

[1009b22]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并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

[1009b24] 四藏眼通甞文六。初述凡中習藝。

[1009b24] 箋云。藏眼通甞者。如藥王藥上授記經云。成佛名淨藏淨眼如來。藥王者。了諸藥味。得大自在。藥上者。醫治眾生。世稱第一。法王子。則紹隆佛日。即應正覺。良者善也。醫者意也。本草云。蓋善以意量。得病之節。

[1009c05] 口中甞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徧知。

[1009c08] 二明藥性通閑。

[1009c08] 箋云。凡藥。宜用一君。二臣。五佐。或一君。三臣。九佐。養命之藥。多君。養性之藥。多臣。療病之藥。多佐。和合者。諸味雜和。俱生者。苗實一味。變異者。苗實不同。

[1009c12]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

[1009c13] 三達味心開。

[1009c14] 非空非有。

[1009c15] 箋云。非空。賴耶之性不空。非有。賴耶之相不有。

[1009c16] 非即身心。

[1009c17] 箋云。身心相不可得。

[1009c18] 非離身心。

[1009c19] 箋云。身心外。無有別性。或非即身心。不即妄識是真。非離身心。離妄外。別又無真。

[1009c21] 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1009c22] 箋云。知眾味根元。從此開通悟解。

[1009c23]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

[1009c24] 四號連昆季。

[1010a01] 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

[1010a02] 五位登菩薩。

[1010a02] 箋云。因此味塵。覺察明了。

[1010a03]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1010a04] 六顯味通門。

[1010a04] 箋云。此菩薩。六塵之中。向味塵作觀。

[1010a06] 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

[1010a08] 五賢護浴塵文四。初出家逢佛。

[1010a08] 箋云。陀婆羅。唐言賢護。慈恩云。具大賢德。護持佛法。故云賢護。思益經第十一云。十六賢士。一陀婆羅。二寶積。三星德。四諦天。五水天。六善力。七大意。八殊勝意。九增意。十善發。十一不見空。十二不休息。十三不少息。十四導師。十五法藏。十六持地。

[1010a14] 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今得無學。

[1010a17] 二悟浴心開。

[1010a17] 箋云。無記之身。不能分別。由第六識心。分別垢淨。水是大性。無情。亦不能言我能洗塵。既不洗塵。又不洗體中間識心安然。宿習無忘。得宿住智通。

[1010a21] 彼佛名我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1010a22] 三印號彰超。

[1010a22] 箋云。觸性開宣圓明。紹隆佛日。是佛真子。住佛座下。

[1010a24]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1010b01] 四結標因指。

[1010b01] 箋云。此六塵之中。向觸塵作觀。

[1010b02]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

[1010b05] 六飲光觀法文四。初昔佛修行。

[1010b05] 箋云。於此界中者。是向此堪忍世界之中。今此經言日月灯明佛。彼付法藏傳云。昔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四部弟子。咸生悲戀。收取舍利。起七寶塔。時彼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處缺壞。時有一貧女。遊行乞食。得一金珠。見佛像。將欲修補。迦葉爾時作鍛金師。女即持往。請令修造。是時金師。聞福歡喜。為治用補像面。因共立願。願我二人。常為夫婦。身真金色。恒受快樂。常修梵行。至得見佛。夫婦俱成聖果。

[1010b15] 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自爾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

[1010b17] 二果乘先福文二。初自述承修。

[1010b17] 箋云。梵語設利羅。亦云舍利。唐言骸骨。續明者。相續照明也。

[1010b19]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1010b20] 後妻因共果。

[1010b21]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

[1010b22] 三觀塵入證。

[1010b22] 箋云。六塵是法塵影象。念念生滅。

[1010b23] 唯以空寂。

[1010b24] 箋云。謂生滅證不生滅。

[1010c01] 修於滅盡。

[1010c02] 箋云。謂滅盡定。滅六兼盡七。滅七染分。淨分不滅色。

[1010c04]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1010c05] 箋云。度猶越也。言超越百千劫事。如頃刻之間。

[1010c06]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1010c07] 箋云。言了法塵空寂。而證果也。

[1010c08] 世尊說我頭陀為最。

[1010c09] 四顯志標因。

[1010c09] 箋云。頭陀者。亦云杜多。唐言抖擻。亦云淘汰。如水淘汰塵土。以手抖擻塵土。其行有十二。一衲衣。二三衣。三乞食。四不作餘食法。五一坐食。六摶食。七阿練若。八塚間。九樹下。十露地。十一隨坐。十二長坐。

[1010c14] 妙法闡明。

[1010c15] 箋云。謂悟法塵空了。法性現前。開通明了。

[1010c16] 銷滅漏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1010c17] 箋云。六塵之中。此向法塵作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五上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之下)

[1011a08]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

[1011a11] 次拂迹旋根證文五。初半頭迥照文三。初述訶眠失目。

[1011a12] 箋云。阿那律。佛之堂弟。白王之子。如來訶云。咄咄胡為寐。甕螺蚌蛤類。一睡百千年。佛出無由值。睡眠則身心不自在。昏沈為性。障急不生。然睡是眼之食。既七日不眠。眼則枯。西圖記云。阿那律被佛訶。則以竹抨眼七日。則失其雙目。問。眼者何義。以照了為義也。

[1011a18]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1011a19] 次因□超明。

[1011a19] 箋云。愛樂觀見。照了明白。是智家功用。金剛是智。三昧是理。則起智合於理。

[1011a21] 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

[1011a22] 箋云。精真之智洞然。周徧法界。二□之人有三品。下品見小千界。中品見中千界。上品見大千界。即何那律也。

[1011b01] 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1011b03] 後印號標因。

[1011b03] 箋云。旋見則眼根。順其本元真見。也。六根向眼根作證。

[1011b05]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

[1011b07] 二一偈凝虗文五。初彰懵鈍。

[1011b07] 箋云。周利槃特迦者。華嚴入如來智德經。飜為繼道。善現律。飜為路邊生。有一長者。祇有一女。與奴私通。遂逃佗國。久而有孕。垂生思婦。行至路邊即生。因名焉。或云。兄名路邊生。弟名繼道。言相繼道路而生也。我闕誦持者。言我無智慧之能也。背文曰誦。持謂任持。

[1011b13] 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

[1011b15] 二闕聞持。

[1011b15] 箋云。然槃特鈍根。如律廣明。如世尊授彼掃二字。或得掃忘。得忘掃。由是思惟。者。即是除去糞穢之義。遂乃起智證果。

[1011b18]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1011b19] 三授觀修。

[1011b19] 箋云。數息觀行者。則五停心觀中第二。多思覺眾生。作數息觀。須具六因。一數者。為數息風。從一至十。終而復始。其有三失。一數減失。二為一。二數增失。一為二。三雜亂失。於入為出。第二隨者。謂所繫心隨緣出入。三止者。謂隨所樂者。安止其心。不令分散。四觀。謂觀息風在身。如珠中縷。五轉。謂移息風。乃至世第一法。六淨。謂勝進入於見道。乃至無生。又要具四緣。一息所依地。二風道通。三毛孔開。四出入息地。麤心現前。

[1011c04] 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

[1011c05] 四依成聖。

[1011c05] 箋云。問。生住異滅。豈非大乘細四相。小乘之人。焉得知之。答。有二義。然第六識中。亦有麤生住異滅。或此尊者。目大權聲聞。示現小乘故。知細四相也。

[1011c09] 其心豁然。

[1011c10] 箋云。了□息出入生滅。悟不生滅理。

[1011c11] 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

[1011c12] 箋云。真空不礙。乃有發揮。能隨緣而成辨。或無礙。□空智現前。無罣礙也。

[1011c14]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

[1011c15] 五結悟因。

[1011c15] 箋云。返迴也。言迴息。順歸真空之理。此向鼻根作證。

[1011c17] 憍梵鉢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1011c19] 三憍梵旋甞文四。初果承先業。

[1011c19] 箋云。憍梵鉢提。或云□房鉢底□言□□。今經。言輕弄沙門。因果經。云過去因偷。□□□□禾數顆墜地。五百生中作牛。賞佗。今雖得人身。常作牛蹄牛呞之相。

[1011c23]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1011c24] 次蒙示觀門。

[1011c24] 箋云。觀諸味性。悉皆空寂。唯一味現前。更無餘味。清淨□離煩惱所知□障也。心。是真心。地。是實際理地。法者。軌生□解□。門者。出入自在義。此但約真理說。乃佛示佗實際理也。

[1012a04] 我得滅心。入三摩地。

[1012a05] 箋云。滅心者。滅盡定也。入是能入。三摩地是所入。此約親證。此定前理。名別體同。

[1012a07] 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1012a08] 三定觀超凡。

[1012a08] 箋云。非體。和是妄識不是真。非物。為非舌非食。然食不自知。舌不自覺。唯第六妄心分別。

[1012a11]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

[1012a12] 箋云。脫身無依佗性。脫心無徧計性。此心則第六識。或云第八識。非也。然六識對六根。或可。內脫身心。無能依見分。外遺世界。無所依相分。言能依所依。見相二分。俱空也。

[1012a16] 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

[1012a17] 箋云。法眼是智。清淨是理。言起智照理也。

[1012a18]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1012a19] 四顯標因悟。

[1012a19] 箋云。六根向舌根作證。

[1012a20]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

[1012a22] 四畢陵銷覺文五。初頻承佛教。

[1012a22] 箋云。唐言解習。正云畢[車*閵]陀伐蹉。唐言餘習。五百生為婆羅門。惡性麤言。今雖得果。餘習尚在。如罵恒河神。為婢□是也。

[1012b02] 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1012b03] 箋云。內身外器等法。一身之內。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多少不淨。

[1012b05] 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傷足。

[1012b06] 足因思。

[1012b06] 箋云。以心思□此不淨觀行法門。

[1012b07] 舉身疼痛。我念有知。

[1012b08] 三因痛觀心。

[1012b08] 箋云。此知痛之知。

[1012b09] 知此深痛。

[1012b10] 箋云。知此是痛之□。

[1012b11] 雖覺覺痛。

[1012b12] 箋云。雖覺是能覺。覺痛之覺覺是所覺。能痛之心。

[1012b13] 覺清淨心。

[1012b14] 箋云。起智照理。

[1012b15] 無痛痛覺。

[1012b16] 箋云。無能痛之心。亦無覺痛之覺。

[1012b17]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虗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

[1012b19] 四雙融入證。

[1012b20]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1012b21] 五顯標因理。

[1012b21] 箋云。六根向身根作證。

[1012b22]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1012b24] 五善現窮空文六初宿承通智。

[1012b24] 箋云。得宿住□通也。

[1012c02]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1012c03] 二住腹知空。

[1012c03] 箋云。便悟真空理。

[1012c04]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1012c05] 三變界成無。

[1012c06] 亦令眾生證得空性。

[1012c07] 四令佗獲益。

[1012c08]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

[1012c09] 五妙悟通真。

[1012c09] 箋云。性覺是智。真空是理。

[1012c10] 空性圓明。

[1012c11] 箋云。理智冥一。

[1012c12] 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

[1012c14] 箋云。寶明即智。空海即理。

[1012c15]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

[1012c16] 六標顯悟因。

[1012c17] 諸相入非。

[1012c18] 箋云。非者無也。破諸有相。入於無相。

[1012c19] 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1012c20] 箋云。上之一非。是能空之心。所非。是所空之境。二俱空寂。故云盡。或可。非所。無所緣境。非盡。無能緣心。能緣□心。因何言非盡。謂前起能緣心。非却所緣境。如今非所之心。亦盡也。此六根之中意根作證。

[1013a01]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

[1013a03] 三息□澄流證文三。初鶖子鑒通文五。初陳心久淨。

[1013a04] 箋云。心見清淨。則眼識現量心緣慮以[仁-二+解]心。八識總名心或心見清淨則不對前境也。

[1013a06]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1013a07] 二宿智遐鑒。

[1013a08] 世出世間。

[1013a09] 三妙慧雙通。

[1013a09] 箋云。言世間。則內身外器。三科七大等法。出世間。則聲聞緣覺。真如涅槃。無為之法。

[1013a11] 種種變化。

[1013a12] 箋云。結世間法。影取出世間法。非變化也。

[1013a13] 一見則通。獲無障礙。

[1013a14] 箋云。一具徧通無□見也。

[1013a15] 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

[1013a16] 四逢因悟證。

[1013a16] 箋云。諸經。說逢馬勝。今言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則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1013a19] 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

[1013a20] 箋云。說偈云。諸法從緣生。緣離性即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1013a22] 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

[1013a23] 箋云。見覺。是眼識變成。智光圓滿也。

[1013a24] 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1013b01] 箋云。諸佛皆以智為首。舍利弗。有大智故。從佛金口宣說。從所說法教化。而生佛家。

[1013b03]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

[1013b04] 五顯標知見。

[1013b05] 心見發光。

[1013b06] 箋云。目眼識現量心。發智慧光也。

[1013b07] 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1013b08] 箋云。智光窮極。法界成真知見。六識之中。向眼識入證。

[1013b10]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

[1013b12] 次普賢心聽文六。初廣助法王。

[1013b12] 箋云。普賢古云徧吉。普者徧也。徧入塵毛國土。教化眾生。有大賢善。又梵語曼哩囉。唐言普賢。普是法。賢是人。人法雙舉也。又一切即一曰普。一即一切曰賢。

[1013b16] 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1013b17] 二佗名就

[1013b17] 箋云。十方如來。皆以行為初心。

[1013b18]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

[1013b19] 三心聞洞見。

[1013b19] 箋云。心聞。即是耳識現量心發明。分別眾生所有知見。

[1013b21] 若於佗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

[1013b23] 四遠應群心。

[1013b23] 箋云。六牙表六根。清潔白。表行門瑩淨。問。此菩薩行門。周普如是。因可簡之不得圓通。答。此但約發普賢之行。是大心者。故簡之。

[1013c02] 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1013c04] 五隱相慰凡。

[1013c04] 箋云。外人問。忽有業障深重者如何。經答云云。

[1013c06] 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1013c07] 六結因心見。

[1013c07] 箋云。此向耳識作證。

[1013c08]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

[1013c11] 後難陀化息文三。初心多散動。

[1013c11] 箋云。難陀有三。一名喜。則牧牛人也。二孫達羅難陀。唐言豔喜。三阿難陀。是慶喜問。豔是妻名。喜是號。令稱號。何著妻名。答。此簡非二人。是佛親弟。長一丈五尺二寸。是大勝主之子。化緣出寶積經二十六卷。淨王有三妃。一瞿夷主。二大術主。亦云幻□主。生難陀。三摩耶夫人。生世尊。

[1013c18] 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

[1013c20] 次觀息超塵。

[1013c20] 箋云。觀鼻端頭一點白。令攝一聚心所使。心不散亂故。

[1013c22] 身心內明。圓洞世界。徧成虗淨。猶如琉璃。

[1013c23] 箋云。身心內明。徧成智光。是此智。虗明清淨也。

[1013c24] 煙相漸銷。鼻息成白。

[1014a01] 箋云。乃智體光明。或白者。眾色之本。表智。

[1014a02] 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成阿羅漢。

[1014a03] 箋云。化為光明者。則智光照用也。

[1014a04] 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1014a05] 後獲記標因。

[1014a05] 箋云。法華云。五百羅漢。二千聲聞。俱得授記。恐在其數。

[1014a07] 佛問圓通。我以銷息。

[1014a08] 箋云。銷停鼻中出入氣也。

[1014a09] 息久發明。

[1014a10] 箋云。觀行將圓。則化成智。發起光明。

[1014a11] 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1014a12] 箋云。此向鼻識作證。

[1014a13]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

[1014a15] 四縱辨摧邪證文三。初辨才無畏。

[1014a15] 箋云。宣說無常苦空。乃等流教法。是能詮文。

[1014a17] 深達實相。

[1014a18] 箋云。是所詮理。

[1014a19] 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祕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1014a21] 箋云。祕密法門。則等流教法。二乘不知。謂之祕。凡莫能測。謂之密。如今富樓那。為何却知□然是大權聲聞。內祕菩薩行也。

[1014a24]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1014b02] 次助轉超凡。

[1014b02] 箋云。音聲如輪。能摧碾一切邪魔外道。或一人傳授多人。如輪能迴轉故。然佛是正轉。富樓那是助轉。法華云。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云。而大饒益。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1014b09] 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1014b10] 後顯標因辨。

[1014b10] 箋云。六識之中。向舌識作證。

[1014b11]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1014b12] 五轡勒鉗神證文三。初執□超塵。

[1014b12] 箋云。轡是鞍轡。勒為勒住。鉗為鉗捉。神為神識。言一切眾生。妄身妄心。喧囂動掉。猶如生馬。若不以戒戒束之。終乃起惑造業。如馬以鉗勒勒住。不令散動。梵語優波離。亦云鄔波離。唐言近執。佛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太子。執事之□也。

[1014b18] 我親隨佛。踰城出家。

[1014b19] 箋云。佛為太子。年登十九。夜至三更。空中有神報云。太子出家時至。佛乃向城西北角。四天王捧其馬足。踰城而出。住雪山中。

[1014b22] 親觀如來六年勤苦。

[1014b23] 箋云。六年苦行。一麻一麥。要伏苦行外道。五載修禪。十一年斷盡結使。向菩提樹下。三□四心。成等正覺。

[1014c02]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1014c03] 箋云。佛成道後。欲界頂有諸魔王。作□境順境中庸境惱亂。世尊入慈心三昧。放月愛慈光爍之。諸魔王等。悉皆退散。

[1014c06]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

[1014c07] 箋云。沙門有二百五十戒。每戒具十二。共三千也。或就三根本。每根本具一千之根本。具三千。

[1014c09] 八萬微細。

[1014c10] 箋云。將前三千威儀。向七支上。配身三殺盜染。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每支上。具三千。三七二十一。都成二萬一千。更向貪嗔癡三根本上配。每根戒。具二萬一千。四个二萬一千。成八萬四千。經言八萬略也。

[1014c15] 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

[1014c16] 箋云。性業是根本。不可懺。如斷多羅樹。不復再生。如斷人頭。不復再活。其餘俱約遮業。防外道俗人譏嫌。然二百五十條戒。殺盜染大妄語等。是性。其餘俱是遮戒。大乘戒亦喚作性戒。此四重亦名性戒。大乘戒是體性。性此四重。體性是惡。名為性戒也。怡山然禪師云。大乘戒作是持止是犯。如佛因地。曾為婆羅門。與五百人。同共一船。時有一賊。在彼船中。欲殺此五百人。世尊知彼賊心。即殺其賊。貴存眾多之命也。

[1015a01] 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無上。

[1015a02] 次紀綱辟眾。

[1015a02] 箋云。大繩曰綱。戒如其細。但舉其綱。眾目皆張。如今但二百五十戒清淨。其餘八萬四千法。皆悉清淨。尊者則眾中頭。有持戒第一。

[1015a05]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

[1015a06] 後標因王戒。

[1015a06] 箋云。執身。持小乘戒。唯以執身。不令造惡。

[1015a08] 次第執心。心得通達。

[1015a09] 箋云。執心。持大乘戒。但隔壁聞敘鐺鐶釧。起心分別是男是女。便犯根本。唯持心戒。怡山然禪師云。大乘戒者。不必與境相交。失念受樂。始犯根本。是舉念才起行一步。漸重前念。二步三步漸重。直至與境交。

[1015a14] 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1015a15] 箋云。然後身心。是持二種戒。六識向身識作證也。

[1015a16] 大目揵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1015a19] 六湧沒淩虗證文四。初遇緣心悟。

[1015a19] 箋云。諸經皆云。遇馬勝比丘。此經二處皆云。遇此親兄弟三人。宣說因緣。偈云諸法從緣生等。

[1015a22]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𦊱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

[1015a24] 二善證神通。

[1015a24] 箋云。智用自在曰神。往來無壅曰通。又陰陽不須曰神。通達發明是智。

[1015b02] 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1015b03] 三佗佛談功。

[1015b03] 箋云。密迹金剛力士經云。目連。欲試釋迦佛音響。到光明幡佛世界。佛名光明王。其佛身。長四十里。菩薩身。長二十里。其諸菩薩。所食鉢器。其高一里。目連行鉢際上。時諸菩薩。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此虫何來。披沙門服。行鉢際上。於時彼佛言諸族姓子。慎勿發心輕慢此賢。所以者何。今此少年名大目連。是釋迦文佛聲聞弟子中。神足第一。時光明王佛。告大目連。吾土菩薩。及諸聲聞。見卿身小。咸發輕慢。仁者當顯神足之力。承釋迦文威德。目連稽首足下。右繞七迊。却在佛前白言。今欲跏趺此地。容不。佛言。如意所樂。時大目連。踊在虗空億百千仞。在彼寶城。化作一床。跏趺而坐。從其床座。垂眾寶珠。億百千姟。一一珠瑛。出百千光。一一光明。各有蓮華。一切蓮華。現釋迦文身坐蓮華上。其所言說。如釋迦文。音響清淨。班宣經典等無有異。目連顯神足。復住佛前。時諸菩薩。歎未曾有。

[1015b20]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1015b22] 四標因顯悟。

[1015b22] 箋云。旋妄識。歸湛寂真空之理。心光發宣者。智也。煩惱盡。真性清淨。如澄濁流久成清瑩。向意識作證。

[1015c01] 烏蒭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

[1015c03] □了相凝空證文五。初烏蒭凝□文七。初陳躬染習。

[1015c04] 箋云。梵語烏蒭。唐言頭。瑟摩。唐言火。應云火頭。蓋西天先所而後能。

[1015c06]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支。諸冷暖氣。

[1015c08] 二遇佛教觀。

[1015c08] 箋云觀冷暖大無自性轉識成智。

[1015c09] 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

[1015c10] 三滅習騰輝。

[1015c10] 箋云。智光內發也。智火能燒煩惱之薪。

[1015c12] 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1015c13] 四因□□□。

[1015c14]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

[1015c15] 五願因超證。

[1015c15] 箋云。火光三昧力。智力也。

[1015c16] 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1015c17] 六述願降魔。

[1015c18]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

[1015c19] 七結標因證。

[1015c19] 箋云。智火內發。無繫留罣礙。流徧通達。

[1015c21] 諸漏既銷。生火寶。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1015c22] 箋云。寶智也。則轉識成智。向火大作證。

[1015c23]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

[1016a03] 二持地平田文三。初多生密行文五。初普光行行。

[1016a04] 箋云。持平持也。地實際理地。因悟心地故。以為名。此約理說。或事說如經云云。普光者。五十三佛第一佛名。

[1016a07] 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

[1016a08] 二多佛乘因。

[1016a09]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1016a11] 三負物無傭。

[1016a11] 箋云。崔豹古今注云。市垣為闤。市門為闠。

[1016a13]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

[1016a15] 四逢災取直。

[1016a15] 箋云。毗舍浮正云毗□婆部。毗□婆。唐言徧一切。部者。自在。言一切皆自在。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釋迦又經中第三毗舍浮。是過去劫佛。爾雅云。糓不熟曰饑。果不熟曰荒。我為負人。言我作負物之人也。

[1016a20] 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1016a21] 五推輪救畜。

[1016a22]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

[1016a23] 次遇佛超登文三。初治衢待聖。

[1016a24] 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1016b02] 次摩頂心開。

[1016b02] 箋云。淨名云。其心淨則佛土淨。欲求淨土。當淨其心。前平地是行。今當平心地。是解。須以行解相應。方為究竟。

[1016b05] 我則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

[1016b06] 箋云。見身微塵。是內四大四塵八法。假合成身。與造世界。是能造世界。是外四大亦四塵八法。假合而成。既了內外四大。皆虗妄。便不執內外。乃無徧計性。是第六識心。周徧計度。

[1016b10] 微塵自性。不相觸摩。

[1016b11] 箋云。了內外。皆是四塵所變。無有實體。

[1016b12] 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1016b13] 箋云。身是微塵大性皆空。不執身為我。刀兵何可傷。此約悟法界理性。

[1016b15] 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

[1016b16] 箋云。前平地。是法相。如今悟心。是法性。

[1016b17] 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

[1016b18] 後迴趣上乘。

[1016b18] 箋云。法華云。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此則宣妙蓮華也。

[1016b21] 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1016b22] 箋云。本唯一實。假說三乘。是開。佛知見照唯三是名一。是示。亦一亦三雙照。是悟。非一非二。是入。又云。色即是空。是開。空即是色。是示。亦空亦色。是悟。非空非色。是入。地者。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1016c02]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

[1016c03] 後顯標因理。

[1016c03] 箋云。身。是能依有情。界者。所依器世界。俱是微塵故。或了身界二塵無自性。一時空寂。然後便悟法身是正報。悟法界是依報。此則依正二報身□交參也。此約圓成實性。

[1016c07] 虗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1016c08] 箋云。虗妄發塵。是四塵法所造。此向地大作證。

[1016c09]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精入三摩地。

[1016c12] 三月運清波文四。初□成觀法。

[1016c12] 箋云。月光童子。起智照理。如月光明瑩淨也。

[1016c14]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

[1016c16] 箋云。唯是水□周徧法界。諸大不相凌奪。水大外。更無諸大也。在鼻曰涕。在口曰唾。

[1016c18] 身中旋復。水性一同。

[1016c19] 箋云。內身水是穢。與諸佛香剎乳海水是淨。□穢淨一同。俱是水大攝。此時不分是淨是穢。具在身旋復。

[1016c22] 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1016c23] 箋云。浮浮流也。幢幢相也。幢者高顯義。王者自在義。剎是諸佛國剎。是依報。此諸佛國剎。唯是香水乳海。喻此周旋宛轉。然此徧計性。雖忘依佗性。猶在內身外器。俱是水火。等無差別。無徧□心。計度內身外器。

[1017a04]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

[1017a05] 二定過違緣文六。初見水□存。

[1017a06] 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窻觀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而去。

[1017a09] 二定中遭激。

[1017a09] 箋云。問。化身成水。此身。是第八識親變相分。如今入觀成水。豈非第六識。莫犯返緣根本過否。答。此第六識。仗佗八識親變相分。為本質。然後自變一重影象緣之故。故不犯。亦非心外取法。

[1017a14] 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1017a15] 三散心彰患。

[1017a15] 箋云。舍利弗入定時。遭此鬼戲以一搭。尊者出定後。覺心微痛。緣此鬼若擊須彌。碎如微塵。緣定力故。唯微痛也。問。舍利弗入定。定是無為。鬼是有為。有為何甞于於無為。答。或約小乘定。亦是有為也。或是鬼約大乘心。亦見佗大乘無為定。

[1017a21] 我自思惟。今我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

[1017a23] 四內省達緣。

[1017a23] 箋云。問阿羅漢人。久離病緣。因何有病。答。聲聞之人。但能伏惑。未能斷惑。然身雖無病。遇緣病生。蓋以根本未除。問。月光乃得佗心通。因何不知童子拋於瓦礫。答。知則甚知。意顯觀門成就。

[1017b04] 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

[1017b05] 五童子因告。

[1017b06] 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1017b08] 六□除如舊。

[1017b08] 箋云。外人問。夫作觀者。唯可自見。何故童子亦見。答天觀有二。若是獨影境。唯局自見。若是性影境。則通佗見。此性通漏無漏。地前地上。故言未得無身。及童子見。

[1017b12] 逢無量佛。

[1017b13] 三述證標乘文三。初述逢多佛。

[1017b14] 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

[1017b15] 次山海融身。

[1017b15] 箋云。山海自在佛。乃五十三佛中。第四十八佛。方得亡身。是無依佗性。然依佗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四大假合成身故。此時方依佗性。合真空也。

[1017b19]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1017b21] 後釋迦登位。

[1017b21] 箋云。既亡其身。則內外性。皆合真空之理。無二無別。預猶□也。

[1017b23]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1017c01] 四結修因法。

[1017c01] 箋云。此童子。向水大作證。

[1017c02]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1017c05] 四琉璃照動文三。初昔承觀法。

[1017c05] 箋云。起智照理。內心瑩明。猶如琉璃。無量聲者。經舉不全。應云無量音聲王佛。是五十三佛中之一數。本覺妙明。是理。第四經說。性覺是妄。本覺是真。觀此世界。乃是風大所成。眾生妄身。亦是風大任持。

[1017c10] 我於爾時。觀界安立。

[1017c11] 次修尅上乘文五。初等觀三動。

[1017c11] 箋云。言觀此世界。初成之時。是速疾風成。壞之時。亦是此風。梵語毗嵐。唐言速疾。

[1017c14] 觀世動時。

[1017c15] 箋云。過去世。遷現在世。現在世。遷未來世。

[1017c16] 觀身動止。

[1017c17] 箋云。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1017c18] 觀心動念。

[1017c19] 箋云。此心是六識妄心。念念攀緣逐境。起惑造業。

[1017c20] 諸動無二。等無差別。

[1017c21] 箋云。言觀此皆風大所攝。

[1017c22] 我時了覺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虗妄。

[1017c24] 二了動知虗。

[1017c24] 箋云。來無所從。無生相。去無所至。無滅相。同一虗妄。同一風大也。

[1018a02]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皷發狂丙。

[1018a04] 三比喻群□。

[1018a04] 箋云。□了□風是妄。自悟其心周徧法界。乃觀見器世間。是一佛化境。三千大千國土。究極邊際。猶如一分一寸。不得廣大。其中眾生。如一器中云云。皷發狂丙者。為音聲語言。俱為風大所攝。

[1018a09] 逢佛未幾。得無生忍。

[1018a10] 四尅無生忍。

[1018a10] 箋云。逢佛未經幾時也。

[1018a11] 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1018a13] 五心通助化。

[1018a13] 箋云。東方四萬之上。萬物發明之初。日輪初昇之處。皆表起始覺淨智。入法界理。梵語阿閦。唐言不動。表法寂。寂無所轉故。乃見東方不動佛國。此約根本智。為法王子。至洞徹無礙。約後得智。身心發光者。發起□□也。

[1018a18]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令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1018a20] 後顯標因證。

[1018a20] 箋云。風無形。故無依也。傳一妙心。法華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乃一乘中道理。

[1018a22] 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1018a24] 五虗空妙用文四。初定光□證。

[1018a24] 箋云。虗空者。取無礙周徧之義。藏者包含義。虗空中現藏。名虗空藏。定光佛。是釋迦。與然燈同遇。此久遠劫前佛。釋迦見然燈。□曾與然燈遇也。

[1018b04]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

[1018b05] 二運化奇通文四。初持珠發耀照剎同虗。

[1018b05] 箋云。手執是定力確觀。四大可貴可重如珠一般。照察明了。是惠。從定發惠。然後觀內身外界。俱是一真空。

[1018b09] 又於自心。現大圓鏡。

[1018b10] 二心鏡騰輝光流空際。

[1018b10] 箋云。轉八識□大圓鏡智。

[1018b12] 內放十種微妙寶光。

[1018b13] 箋云。十表□圓之義。微而且妙。寶者可貴可重。光乃智光。

[1018b15] 流灌十方。盡虗空際。

[1018b16] 箋云。起智照理。虗空際則真空之理。

[1018b17] 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

[1018b18] 三躬含佛土。

[1018b18] 箋云。諸幢王剎。則所依依報。來入鏡內。則能依五報。依正二報。身上交參。因果兩門。互相涉入。身同虗空。同空理也。不相妨礙。互相涉入。得其自在。

[1018b22]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

[1018b23] 四質入塵方。

[1018b23] 箋云。身能善入微塵國土者。乃後得智也。前身土交參。則根本智。證真。此則後得智。達俗。廣行佛事。作其四事。□化眾□。

[1018c02]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

[1018c03] 三述證無生。

[1018c04] 四大無依。

[1018c05] 箋云。依佗亡。

[1018c06] 妄想生滅。

[1018c07] 箋云。徧計常存。

[1018c08] 虗空無二。

[1018c09] 箋云。了此二性。俱是一真空理。無二無別。或內身空。與外界空。無二無別。乃圓成實性。

[1018c11] 佛國本同。

[1018c12] 箋云。一切眾生。同一真性。是起如覺智。合本覺理。

[1018c13] 於同發明。

[1018c14] 箋云。言於本同之理。發起後得智。即認前本同之理。

[1018c16] 得無生忍。

[1018c17] 箋云。無生亦無□□本同之理。忍者印認之□。

[1018c18]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虗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1018c20] 四標因顯悟。

[1018c20] 箋云。向空大作證。

[1018c21]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1018c22] 八一心唯識證文□。初心重浮名。

[1018c22] 箋云。梵語勒。或云梅呾利曳那。此飜為慈氏。母□性不理。因懷兒後性乃慈。善相師。乃與立名慈氏。慈則性慈。氏則氏族。

[1019a02]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1019a04] 箋云。法華云。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二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號之為求名。則彌勒因地也。

[1019a07]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1019a09] 二定門遊歇。

[1019a09] 箋云。唯遮外境。識簡心定。經云。心生故。種種法生。以滅故。種種法滅。此三昧。是唯識定也。

[1019a12] 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1019a13] 箋云。則徧計心亡。此俱約識相。

[1019a14]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1019a15] 三然燈尅證。

[1019a15] 箋云。則釋迦所遇佛也。

[1019a16]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1019a17] 四化土麤微。

[1019a18]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1019a19] 五多佛心流。

[1019a19] 箋云。此識心。目法身。能現報化二身。

[1019a21]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1019a22] 箋云。唯心定。則根本智。流出無量。是生得智。或法身。是出生義。如母能出其子。

[1019a24] 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1019b01] 六陳今補記。

[1019b01] 箋云。上生經云。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

[1019b03]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佗及徧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1019b05] 七述證標因。

[1019b05] 箋云。識心圓明。則圓成實性。遠離依佗。不執四大妄身。及徧計執。求世名心亡。唯識論云。由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佗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於彼常遠離前性等。此約第八識。作唯心識證。

[1019b10] 大勢至法王子。

[1019b11] 九妙剎□安證文三。初述因逢佛教。

[1019b11] 箋云。大勢至。應云得大勢至。言所至之處。世界振動。□大威神眾生遇者。自然苦息。獲大勝樂。觀音授記經云。次補觀音後作佛。名善住功德寶三佛。

[1019b15]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

[1019b17] 箋云。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者。恐是淨名經初。五十二菩薩。始於等觀。終至文殊。

[1019b19]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1019b20] 箋云。十二如來。亦佛名經中。十二如來。不定也。

[1019b21]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1019b22] 箋云。□至無念。無念□無分別智。無分別智。與理相□乃見諸佛常現在前。

[1019b24]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1019c02] 次喻顯教門文二。初母子相逢喻文二。初立文二。初彰憶忘不□相逢不定。

[1019c03] 箋云。如張人憶王人。王人又□忘張人。此二人相逢。似不相逢。□不相逢相見□□相見。法上。如諸佛念其眾生。眾生不念諸佛。從生至生。逢佛如其不逢。見佛如其不見。

[1019c07]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1019c09] 後顯二人同念歷劫相隨。

[1019c09] 箋云。如張人亦憶王人。王人亦憶張人。二人從生至生。不相捨離。法上諸佛又念眾生。眾生又念諸佛。當來必定見佛。

[1019c12]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1019c13] 後合喻文初合文二。初顯佛□心常眾生忘背。

[1019c14] 箋云。是合前第一。一人專憶。一人專忘。若子逃逝。雖憶何為。言若眾生不念佛。佛雖憶眾生又何為。

[1019c16] 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1019c17] 後比子同母憶現□蒙光。

[1019c17] 箋云。法上。眾生念佛。如佛念眾生。佛與眾生。歷劫不相遠。此合第二。二人齊憶。形影不乖。

[1019c20]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1019c22] 後勸。

[1019c23]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1019c24] 後染香熏證喻。

[1020a01]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1020a02] 後述證標因。文三。初指因。

[1020a03]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1020a04] 次現行同因。

[1020a05]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提。斯為第一。

[1020a07] 後標因□淨。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五下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1 冊 No. 0271 楞嚴經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