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10n0253_005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 第5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10 冊 » No.0253 » 第 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夾頌集解講義

彌勒菩薩章

[0291a07] 四明講師曰。至論諸法本元清淨。絕名離相。尚非是一。何況有諸眾生未了常在輪迴。聖人哀之。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於不二中而辨其二。是故慈氏。究輪迴根。殷勤啟問。

[0291a11]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0291a13]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深究輪迴之根也。彌勒此云慈氏。乃是其姓也。良由此門深究愛根。蕩除細惑。窮其展轉根元。推其差別五種之性。彌勒是等覺菩薩。一生補處。表除細惑。大凡教中說等覺位。方斷四事。四事者。一劣無漏。二微細習氣。三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四內外轉依。斷此四事。方入妙覺。故當彌勒請問。

[0291a20]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

[0291a21] 菩薩讚佛。於前章開說秘密深妙之義。如動目湛水等諭。及說種種取捨。皆是輪迴也。

[0291a23] 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

[0291a24] 此讚佛。於前章辨說種種邪正。令諸眾生道眼清淨。不畏魔惱。

[0291b02] 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0291b03] 大涅槃者。不生不滅廣大法門也。決定信者。信受此法。絕無疑悔也。其信心如是堅固。又豈復入妄境起諸妄見。循環見者。即前章所謂念念相續循環往復者是也。

[0291b07]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深悟輪迴即慧眼。分別邪正即法眼。然慧眼證真。法眼達事。又慧眼即根本智。法眼即後得智。然天台以根本智為拙智。謂只證得自之性。以後得智謂能鑒機逗教。分別邪正。說法度生。言道眼即具上二眼也。決定信者。即能信之智。大涅槃者。即所信之法。無復重隨輪轉者。即指前雲駛月運等也。

[0291b14] 四明聰講師曰。彌勒補處大士。今居兜率內院。常說妙法。今預斯會。請究生死根本輪迴始末。如鐘在架非扣之則不鳴。

[0291b17]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

[0291b18] 涅槃之道。廣大深妙。故以海喻。

[0291b19] 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0291b20] 前章佛說先斷無始輪迴根本。故菩薩於此問修斷之因。

[0291b22] 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0291b23] 諸輪迴者。四生六道諸輪迴也。輪迴之相甚多。未審有幾種性。

[0291c01]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舉法以請。先斷輪迴也。大則絕對待之大。性本自靜曰寂。相本自寂曰滅。海是喻。喻如大海體深用廣。具河沙功德。遊者不住。即指無住處大涅槃也。當斷輪迴根本者。由前金剛藏章。聞佛說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今請問。未審是那箇根本。如何斷絕。并諸輪迴六趣之中。有幾般種性之人也。

[0291c08]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0291c09] 修證圓覺之法。共有幾等差別。

[0291c10] 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0291c11] 佛化身復入塵勞中。當設幾種教法。普度眾生。

[0291c12]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請悲智也。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此當大智。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者。此當大悲。又初則從假入空觀。次則從空入假觀。又初當無邊法門誓願學。次當無邊眾生誓願度。上文說云何當斷輪迴根本者。此當無邊煩惱誓願斷。然諸佛有無量無邊法門。亦要學之。何謂之無邊法門。只如一代時教修行法門。以至禪門諸方尊宿。接人差別之智。各自不同。既知諸法之門。便須依文解義。悟理見性之後。此方是自行邊事。然後却要行利他之行。何故却要行利他之行耶。緣為根本智。只了得自邊事。謂之理孤事寡終不圓通。隻翼單輪豈能飛運。譬如一水無以和其味。一木無以成大廈。一衣無以稱眾體。一藥無以療殊疾。一綵無以為紋綉。一聲無以諧琴瑟。一言無以勸眾善。一戒無以防多失。只如華嚴會上。大海龍王置十千之問普慧菩薩申二百之疑。若遇斯機。當如之何。所以釋迦老子。有後得之智。遂為龍王開八萬塵勞之門。答普慧大士二千樂說之辨。今欲鑒機說法。行利他行者。亦復如是。直須要會於無言說中假以言說。於無方便中假立方便。於無譬喻中假立譬喻。念念慈。念念悲。行無緣慈。作不請友。廣開方便。饒益有情。利樂群品。以此推之。後得智者真巧智也。所以禪宗道。大凡參玄之士。須具二眼。一眼明宗。二智眼辨惑。序云。佛稱種智修假多聞。又壽禪師云。百川雖潤。何妨大海廣含。五岳自高。不礙太陽普照也。

[0292a14] 四明聰講師曰。大寂滅海者。行法云般涅槃海。涅言不生。槃言不滅。即不生不滅也。今言寂者。即彼之不生。今言滅者。即彼之不滅也。海即無涯。佛以圓覺為性海。若入圓覺而不能了生死者。則佛海中死屍。花林中腐鼠也。豈不自警哉。輪迴根本者。法界次第云。生死根本即名色為始。以初受一期妄報歌羅邏時。但有名色二法。當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智度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智者云。一名者心也。但名字故曰名。是心及相應數法。雖有能緣之用。而無質礙可尋。既異於色而有心意識。及諸數法種種之別也。二色者。有形質礙之法謂之色。是十界及一入少分。皆是質礙之法。並無知覺之用。說異心意識法。故指為色。有幾種性者。曰心。曰意。曰識。曰色受想行識。曰六根。曰六塵。曰六識。十八界也。曰身三。曰口四。曰意三。曰見思。曰塵沙。曰無明。皆是輪迴種性。其實八萬四千塵勞。恒河沙數煩惱。皆屬幾種內。不可用心思。不可以數極。既總是輪迴根本。只合為一問也。修佛菩提者。佛名曰覺。覺有情也。菩提翻道。即大道心成就眾生也。眾生旅泊三界。無由出於火宅。只為迷菩薩之路情著不覺。大聖啟大道心。出三界獄。令諸眾生遊寂滅海。到菩薩岸。俵何法門。修行幾等。如迷方人無指路者。終無出時。智者云。如來未興於世。爾時雖有十善法之化。是為舊善。未有三寶之可歸。大聖初成正覺。先為提謂長者。開授三歸。以為入道之根本。進行之初首也。三歸正破三邪。濟三途。接三乘。出三有。況百千三昧。無量行門。非止一路。故云差別。迴入塵勞設化度生者。圭峯云。眾生無邊誓願度。即從空入假。或大悲濟物。惑病既多。方藥非一。若無方便有。如少湯添水。恐落愛見大悲。故須問也。

[0292b22]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

[0292b24] 清淨之智照了諸相。故曰慧目。心如鏡明廓然瑩徹。故曰心鏡。

[0292c02]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0292c03] 圓悟者。圓滿具足。無所不悟也。無上者。佛之知見。最尊最勝也。

[0292c05] 作是語。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0292c06]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慧目即能照也。肅清則塵緣影像。一切境界。皆不能雜壞也。照耀即所照也。心是舉法。鏡是舉喻。謂欲使末世脩行之人。若於十二時中。能照之智。及所照之境。如鏡對像。互不相瞞。於中不受不拒。物來斯照。物去斯忘。應變無窮。卷舒自在。若能如是。即圓滿證悟十方如來無上知見也。圓悟即無能所。世間之法。莫能先之。故曰無上。然無上知見者。謂見聞覺知也。此舉初後攝中間耳。何謂之無上知見。古云。有所知有所不知。無所知無所不知。有所見有所不見。無所見無所不見。且有所見有所不見者。如夜秉燭相似。有所照有所不照也。無所見無所不見者。如日輪昇空天下洞然也。且行時若見有行時底。則不見住時底。坐時若見有坐時底。則不見有臥時底。唯是行時不見行。住時不見住。以至坐臥時不見坐臥底。乃至見聞覺知。於一切處一切時。不妨行住坐臥見聞覺知。千差萬別一時坐斷。觸目對境。無非是登解脫清淨法殿。無非是證大圓覺妙莊嚴域。這箇喚作無上知見。豈有世間虗幻之法。而過得此法也。如是會者。方始有大利益。所以古云。無心則十方諸佛千里同風。有知則十方諸佛對面胡越。又老子得此道理。乃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若約教家配者。無上知見即涅槃性。菩提即涅槃法也。

[0293a06] 四明聰講師曰。惟願不捨救世大悲至無上知見者。慈室云。慧目即如如智也。心鏡即如如境也。智如於境。境如於智。即文殊章圓照覺相也。若非圓覺寂照之功。此知見永失。亦是贊請之辭。作是語至終而復始者。聖智慜物。為物作則。故慇懃三請。

[0293a12]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今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

[0293a16] 實相者。無相之相也。金剛經曰。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是也。無生忍者。於無生中。堅忍不動也。般若經曰。無生法忍。能令煩惱不生。諸法不起者是也。

[0293a20]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0293a22]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心悟實相具無生忍者。實相於一切法上不動。乃無相之相。若出其體即圓覺也。忍者有五。若資粮位謂之伏忍。見道位初地謂之信忍。修道位二地至六地謂之順忍。通達位七地至九地謂之無生忍。無學位十地至妙覺謂之寂滅忍。當五忍中無生忍也。謂前章說一切眾生。未悟輪迴。妄見生滅。今既悟實相了。妄心不生。心既不生。輪迴永絕。如是即可名無生忍也。

[0293b06] 四明聰講師曰。爾時世尊至當為汝說者。無生忍非易可階。忍有多種。有生忍。有法忍。唯無生忍。圓位初住菩薩證之。一品無明既破。一分三德分顯。證無生忍。凡遇難緣。如割水吹光。分身百界。救苦眾生。何啻挾泰山以超北海也。時彌勒菩薩至默然而聽者。如犢思乳。如蜂依蜜。爭得不聽。

[0293b12]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0293b14] 佛名經云。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又法華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0293b16]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答中別釋愛本中。約欲以標指。此指四生九類。種種者。或天屬之恩。如父母等。或感事之恩。或任運生愛。或因敬成愛。因恩成愛。恩之與愛。種種不一。今貪欲者的指婬欲也。

[0293b20] 四明聰講師曰。佛頂云。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媾發生。吸引同業。以是因緣故有生死。又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故有生死。五欲貪嗔皆曰種種。若極其漏源。平等性中。無生佛名。亦無輪迴及不輪迴。生死交謝。寒暑迭遷。因於妄動。至有物遷變。今且略陳元始。四明云。良由眾生性具染惡。不可變異。其性圓明。名之為佛。性染性惡全體起作修染修惡。更無別體。全脩是性。故得迷逆之事。無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業。輪迴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長劫用理。長劫不知。不由不知便非理佛。以全是故名理即佛。今欲窮源。從真起妄。初既是真。如何以變之為妄。此理難明。須知無明法性同體。平等性內具為善惡。但性善其性則柔。性惡其性則剛。其剛柔在平等性內。如天地。天性剛而能柔。如霜雪霧露等。地性本柔亦能剛。如金銀銅鐵等皆從地生。在平等性中。未分生佛。如水如氷。未分氷水。只為妄動惡性力強。真如內熏其性惡。隨善緣起起作淨用。若極淨則為佛也。成佛了惡與妄無明業性。還在性善中。不斷纖毫。先君子為小人所化暫為小人。今遇善人所化仍為君子。即本來人也。肇云。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隣人見之曰。昔人尚在乎。梵志云。吾猶昔人。非昔人也。惡煩惱性轉為性善。亦名性善亦云理。毒害煩惱本不動纖毫。為之本來面目。四明指要云。除無明有差別。此性中之惡。與凡夫見行之惡。如何分別。如水與氷。眾生情執執氷。不知是水即氷。故云情生智隔想變體殊。終日用水只作氷想。故有天堂地獄之異。淨穢國之殊。今且要窮今身從何處來。極輪迴本。楞嚴云。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脩習。猶如煑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秪名熱沙。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即有為生滅心。此心攬妄塵為體。緣會而生。緣散而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覺。枉入諸趣。識精者。廼即今虗妄浮心也。元明者。即如來藏性也。不合隨染緣則成九法界。隨淨緣成佛界。故曰能生諸緣。雖染淨俱緣。而得失兩異。淨緣得真性。染緣失真性。今別指染緣。故曰緣所遺者。云枉入諸趣。涅槃經云。亦有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無明。二者現在愛欲。意同此經。

[0294a12]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

[0294a14] 一切種性者。諸種類性也。卵生則從卵殻中生。胎生即從胞胎中生。濕生即由濕氣而生。化生則因變化而生。如此種類之性。皆由染著婬欲。有此性命也。圓覺疏曰。但是情染總得名婬。縱使化生亦因業染。故總曰皆因婬欲也。

[0294a19] 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0294a20] 一切輪迴。皆是愛起。

[0294a21]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二約受生。即欲界六天。及六趣雜居之中。正者受也。古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娑婆者。皆因愛欲之心重也。止如忉利天以交抱為行欲。兜率天以執手為行欲。化樂天以戲笑為行欲。他化自在天以相視為行欲。以至鴉以觜傳氣。鵲以枝傳繞。此皆因婬欲受身命也。凡世間之人。臨命終時。若一生作十善法之人。先從下冷上至齋。自腰以上煖氣後盡者。即生人道。若至頭面熱後盡者。此人即生天道也。若一生造十惡者。與此相返。從上至腰熱後盡者。墮於鬼趣中。從腰至膝熱氣後盡者。墮於畜生中。從膝下乃至脚熱氣後盡者。墮地獄中。無學之人入涅槃者。或在心煖。或在頂煖。又死之後。若一生善法功德多者。即生善道。若惡業重者。即墮惡趣。若善惡相半未定者。遂於暗昧之處。謂之中有身。須四十九日自定之。如秤秤物相似。若善業稍勝。即先受善趣。若惡業稍勝。即先受惡報。後受善報。滿足之後隨還受生。臨受生時。所有託生之處雖遠。由業力故見在目前。有福之者。或聞大眾歌舞聲鐘鈴羅鼓聲。兼寂靜美妙種種可意之聲。無福之者。或聞風雨雷電聲。江河泛漲聲。及紛亂種種不可意之聲。是時或妄見自身入臺觀宮殿之中。或見身入荊棘叢林蘆葦之中。若變成男者。於母胎中即起男人欲心。背外而面向內。在其左脇。若變成女者。即於父身上。起女人欲心。背內而面向外。在其右脇。是時父精母血和合。靈即生歡喜乃托彼生矣。在母腹中生臟之下熟臟之上。母噉一盃熱食之時。其體如在鑊湯。母飲一盃冷水之時。其體猶如寒氷切身。母飽之時。迫窄體痛不可具言。母飢之時。腹中亦似倒懸。其苦無量。前說卵胎受生。若濕化二生者。則又不然。濕生但染香故。若至生處。此香或淨或不淨。隨其宿業所感也。若化生者。但愛樂所依之處。或好或惡。亦隨宿業所感。俱捨去顛倒處欲境。濕化染香處。凡在胎中三十八箇七日。方得出生。一七如生酪。二七如凝酥。三七如藥杵。四七如溫石。五七體形漸現。六七現肘膝。七七生手足。八七現二十指。九七生眼耳等。十七如浮囊。十一七身孔通。十二七生腹胃。十三七生飢渴想。十四七生筋。十五七生諸脉。十六七諸孔出氣。十七七眼鼻等明淨。十八七諸根長。十九七具三根。二十七生諸骨。二十一七生肉。二十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七生膚。二十五七生肉增長。二十六七生髮毛爪甲。二十七七各隨善惡業若想一一覺智。二十八七生顛倒想。二十九七現形色。三十七毛爪增長。三十一七至三十三七人相具足。三十六七生厭離想。三十七七生五種惡想。三十八七欲生之時。母腹風起。或上或下。轉其兒身。令倒懸頭向於產門。猶如兩石夾山。其有福者。時心自念言。我投浴池水中遊戲。如墮高床花香之處。其無福者。時心自念言。吾從高山墮落懸崖溝坑溷中。或如地獄羅網荊棘之上。及曠野石劍戟之中。愁憂無量。又如欲生之時。母危兒怖。生墮草上。身體細軟。風草觸身。如履刀劍之上。忽然失聲大呌。其痛苦亦無量。出生之後一七日內。身中方生八萬戶虫。以此推之。四生九類。莫不皆因婬欲中而受其身。以至竛竮五趣匍匐四生。無由解脫者。皆為愛欲為根本。根是舉喻。本是舉法。何以知之。伐樹不盡根。數數更生樹。斷愛不盡本。數數得生苦。良可為證。

[0295a08] 四明聰講師曰。受生別者。且言六道輪迴。最初一念。於大覺性。熏起迷妄無明宿業。順六道性。處處受生。因風火二大。馳我神識。酬其宿債。作福相似。來生我家。皆由起自貪欲。貪屬愛。愛欲為因。愛命為果。遂攬父母遺棄。成五蘊色身。故有胎卵濕化四生之始。殻中生曰卵。胞胎生曰胎。濕潤而生曰濕。無而倐有曰化。天道地獄純是化生。修羅具四生。人亦具四生。鬼道胎化生。畜生具四生。人有卵生者。昔西土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為三十二子。濕生人者。如柰女。於柰樹上生一池水。水中生一女。既無父母。以柰為姓。故曰柰女。值佛證果。亦云菴提遮女。後瓶沙王得之生一男。曰耆婆。天醫也。淫是躭染愛著。但是情染總名為淫。縱是化生亦初依業。有如斯之類。皆由心染氣傳。受性稟命。既性命由淫。淫復由愛。故云愛為根本也。

[0295a23]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0295a24] 因有一切可欲之境。助發一切貪愛之心。彼此染著。隨業受報。所以生死不息。

[0295b02]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欲助成因也。由者因也。諸欲即境也。愛性即無量劫來種子。由外塵境。牽起愛心種子。所以十二時中。愛繩萬結。情網千重。因此愛心貪欲故造業。造業故受報。由此生死不斷。因緣相牽。譬如磁石吸針。針乃北方銕。北屬陰。石乃南方之物。南屬陽。由陰陽相感耳。楞嚴云。我愛汝色。汝憐我心。以是因緣。百劫千生常在繩縛。肇云。眾生所以久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於心。無復生死也。

[0295b11] 四明聰講師曰。眾生欲心在內。若未見境。欲心未起。以由境故。牽起欲心。所以佛頂云。爾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生死不斷。如膏助火。寧不轉熾。欲助愛心。造業受報。肇云。眾生所以久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於心則無生死。潛神玄默與虗空合其德。是名涅槃。遺教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是以鑊湯雖沸。不煑無欲之人。如佛弟難陀。著其妻故。佛引之游天宮。見一宮天女勝妙而獨無夫。難陀遂問天女。天女答曰。佛弟難陀持戒。生此為我丈夫。難陀為欲持戒要生天上。佛又引之遊大地獄。忽一獄空。陀亦問佛。佛云。爾自問獄卒。卒曰佛弟難陀為欲持戒。報盡來生此獄。以斯念之。五欲無常。如花上露。見陽則晞。若知而不戒。則遺教所謂老象溺深泥者是也。

[0295c01] 欲因愛生。

[0295c02] 一切欲心皆從愛起。

[0295c03] 命因欲有。

[0295c04] 眾生身命。因欲而有。

[0295c05] 眾生愛命。還依欲本。

[0295c06] 眾生愛命。念念不捨。是謂復依婬欲之本。

[0295c07] 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0295c08] 始愛欲而受生故為因也。始愛命而受報故為果也。

[0295c10]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明因欲故因果展轉更相依倚不斷。欲謂貪婬。命謂身命。若無愛欲。則不生此身。當知一切眾生欲。從能愛之心上有。既於過去因有婬欲生得此身。今生又就此身之上。又生愛惜保護貪著之心。由愛此身所以之故。又依傍此身。作來生婬欲之因。因此又感來生生死果報。如是展轉相續無窮。故云愛為因果。

[0295c17] 四明聰講師曰。光明云。是身虗偽。猶如空聚。良由眾生最初攬陰成身。陰者五陰。和合假名為身。如攬五指故有拳名。凡夫不了。執此假名而為我等。廣有十六我人知見。今諸經略云五陰我者。聚陰等法。於中若即若離。計我我所之實人者。亦於五陰妄計我是行人。眾生相者。於五陰中。此五共生。故曰眾生。壽者。亦於五陰妄計我受一期報壽。命者。亦於陰法中。妄計我命根連持不斷。以執此故計有我身。故名身見。今於十六中。具出四見。皆是妄想並無實事。男托胎時。見母為所取境。見父為所競境。於母起貪。於父起嗔。父流為是有。乘茲妄念故得托胎。女人反此。委在涅槃經。男女之名。由是妄想而為始也。此身幻質。名為假名。既由妄想及從精血。以驗此身名為虗偽。如上二空境中。是生空境也。欲謂貪婬。命謂身命。若無愛欲。諸緣不生。身亦不有。當知欲因愛身。身因欲生。既有此身。還生於愛。由愛身故。還為欲因。復感未來生死果報。如是展轉相續無有窮也。

[0296a11]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

[0296a12] 因彼可欲之境。有違我者。有順我者。故違順之境雜然而起也。

[0296a14] 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0296a15] 所見之境。或違我之愛心。則心生憎嫉。小則罵辱。大則殺害。種種惡業從此而有。

[0296a17]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0296a18] 既有惡業。即受惡報。隨業受生。墮於惡道。

[0296a19]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惡業招苦報也。違者不可意。順者可意。由愛彼境。境不順心。便生熱惱憎嫉。起嗔之故。或殺或害。或打罵凌辱。種種惡業。若境順愛心。而生染著。婬盜飲啖侵奪綺妄種種惡業。若於十二時中。如此用心者。遂感三途之報。若起嗔心。感地獄之報。若起癡心。感畜生之報。若起貪心。感餓鬼之報。不言畜生者。有二義故。一欲成文。二舉初後攝中間也。

[0296b03] 四明聰講師曰。欲境者。則色聲香味觸五欲境也。眾生見此五境。起違順相。且如色境。順則成喜。逆則成嗔。或不相從。謂之境背。背愛心便生憎嫉。即嗔心生。便有打罵殺害種種惡業因色而起。餘四欲境亦復如是。順逆者。色若順心。而乃躭著淫盜飲啖侵凌綺語。亦造眾多惡業。以此逆順二業。招惡強報。先墮地獄。次作畜生。後作餓鬼。受三惡報。次生人間貧窮下賤。復與宿昔冤債。始相酬對。(廣如楞嚴經文)此經文。雖無畜生報。意亦含攝之矣。當知色欲能生於火燒諸世間。如西竺述伽婆。市魚為業。一見貴公主出。忽生愛樂。因而久病。其母問其故。說如上事。母由是常供貴人之魚。公主問其供魚之意欲何所求。母乃言。子愛欲事。公主設計相期於自在天庿。尅日而至。漁者先到。其神以睡魔著之。令彼熟寐。貴人左右求之無有。忽看紙錢堆中。見彼睡著不醒。用物遺之而去。覺來聞異香見物。知貴人來。忽然思念。身上欲火發生。先燃其紙錢。次燒及天廟。故云欲火燒天廟。將繩繫子咽(出龍樹大論下明善業樂報)

[0296b22] 知欲可厭。

[0296b23] 知欲是惡因。深可厭離也。

[0296b24] 愛厭業道。

[0296c01] 愛彼厭離惡業之道也。圓覺疏亦曰。於離惡法門。深生愛樂。

[0296c03] 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0296c04] 捨諸惡業。樂修善業。善業既熟。即現天人之果。天人者。天道人道也。

[0296c06]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造善招樂報也。謂前文說眾生則不知不覺。起惑造業。隨於惡道。今知覺悟前來起貪欲之心非是善道。深可厭捨。念念只是愛。厭於三途惡業之道。遂捨去能造十惡之心。却起樂十善法功德之心。脩信進念定慧。得十善之法。若於十二時如此用心。遂感人間及六欲天福報。雖然如是。亦未為善。何也。為人間有八苦。天上有五衰。八苦者。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五衰者。一衣垢染。二花鬘萎顇。三兩腋汗流。四體便臭穢。五不樂本座。廣說五衰八苦。見文殊章。

[0296c18] 四明聰講師曰。欲者五欲。唯色最切。人畏之焉。若論欲性。本菩提性。如帶刀入陣。不獨衛身。亦獲名利。菩薩用色觀色法界。離五欲境。別無佛性。今且論厭欲樂善。如大論云。有須陀洹。在人間住。亦有妻。正斷欲界九品思。斷思盡即超欲。而於欲境倍勝常情。妻不喜。每憂之。忽有一聖人至。言及此事。彼云。吾教汝但云須陀洹果法應如是。妻如其言語於其夫。夫欲心頓斷。如湯消氷。飛烟滅。隣人不知其故和之。夫取一畫瓶出。五彩裝成。甚是可愛。云若與吾翫此畫瓶。妻貪此瓶常不釋手。夫忽討此畫瓶。妻度與夫。夫閃此瓶墮地破碎。臭穢流出。夫云。與吾拾此畫瓶來。妻云。畫瓶打破。夫云。以吾翫汝猶如畫瓶。復說偈曰。猛者入定觀。身心所與塵。見生穢惡。猶如彩畫瓶。豈非知欲可厭也。又如佛在世時。一婦人生三四子。悉皆死亡。其母以憶子心狂。披髮裸形而走。忽一日直至祇園寺。徑造佛前。佛威神故。忽然猛省無禮蹲地。佛令阿難取袈裟與之。披後歸去。同夫來見佛。皆證阿羅漢。若是厭惡樂善。極則止生人天。若於欲深省者。可登聖階。人天五戒。三歸五戒為首。種種福利。皆天人果報也。上來通言人天之善。向下四禪天。初禪梵王。二禪少光等。三禪少淨。四禪無雲福生廣果等。此四禪天。皆因脩禪定得生。

[0297a17]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

[0297a18] 既知種種愛心可厭可惡。乃棄諸愛。專樂捨法。不知此心亦生於愛。故曰還滋愛本。

[0297a20] 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0297a21] 既有棄愛樂捨之因。即現聲聞緣覺之果。因脩而得。在諸善果之上。故曰有為增上。

[0297a23]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感色界不動業也。依報謂又不知其前來愛造惡。及愛造善之心。俱未免苦輪。遂棄彼愛心及樂修善心。一時皆捨去。又不知此之捨心與彼愛心一般。依前潤起愛心之本。如此用心。乃是有為之心。感得色界。漸漸增上。無色界正報及依報。俱舍論云。梵王天人。身長十由旬。無色界之人。身長三十六由旬。不動業者。謂因不動果不動也。因則不被下欲界境之動。果則不被四禪心定之所動也。如初禪不被欲界境之所動。二禪又不被初禪境界所動。三禪又不被二禪境界之所動。如是漸增至四空處天也。

[0297b10]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0297b11] 謂惡果善果。及有為增上善果。皆屬輪迴。不成佛道。

[0297b13]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總結也。以是上來所說。愛欲之心不斷。受三途之報。捨心不斷。受上二界之報。此皆三界輪迴。不成佛道也。

[0297b16] 四明聰講師曰。入道之門先須伏愛欲。前云捨惡樂善者。在人間脩三歸五戒。孝養父母。行世仁慈。修橋布路。寫經造佛。掃塔塗地。種種善利。得生天上。初是四天王天。二忉利天。極至六欲天。或生人間富貴。故云復見天人。今云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音落)捨。禪是棄者。棄前欲界欲樂麤強。此人厭棄生梵天。若加修四無量心為王愛者二禪天。此天有四支禪。內淨支喜支樂支一心支。既存喜樂故曰愛禪。樂者三禪天。此禪第一快樂。勝前二禪。亦有五支禪。怡悅之心。名之為樂。捨者四禪天。此天有四支禪。斷苦樂故。滅憂喜故。不苦不樂行捨念淨行者。欲離前三禪時。種種呵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捨俱發。離樂不悔。此心名捨。如上棄愛樂捨。此四反生禪味。著於定心。藥反為病。還滋愛本。此上色無色界。非可易登。因離欲故。脩增上善得生此天。雖然仍是輪迴。不成聖道。若望脩圓覺者。霄壤之殊。故云不成聖道。

[0297c09]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0297c10] 生死輪迴。貪愛為本。欲免此苦。先斷貪愛。渴者謂眾生愛心如渴故也。

[0297c12]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勸斷根本。以此之故。一切眾生。欲脫三界生死。出六道輪迴者。必先依佛說。斷除貪婬之心。及能起愛渴之心。愛心喻渴。求水之謂。報應云。事起必由其心。報應必由其事。是故自報以觀事而事可變。舉事以責心而心可反。譬如世人欲要流軋。先須竭其水源。欲要湯不沸。先須除其火。所以古云。擁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揚其湯者。未若撲其火。由源出於水。源未杜而水無窮。火沸於湯。火未撲而湯誰息。故有杜源之客。不擁流而自乾。撲火之賓。不揚湯而自止。類斯而談。可得詳矣。厭其果者。未若絕其因。怖其苦者。未若懲於惡。因滋於果。因未絕而果未窮。惡生於苦。惡未懲而苦詎息。故使絕因之士。不厭果而自亡。懲惡之賢。不怖苦而自離。凡百君子書而誡歟。所以道。一切眾生輪迴根本。只是貪欲及愛三字也。前文殊章。無明為生死根本。此即發業也。今彌勒章。以貪愛為輪迴根本。此即潤業也。諸經或說發業。未若此經文簡而具備矣。

[0298a06] 四明聰講師曰。貪欲愛渴。此二輪迴根本。不得不除。貪是三毒之首。愛因此起。乃著物之端。因愛故攬五陰為體如鱗集仰流。此貪愛大凡皆有。但輕重之殊。殺戮重者即地獄。輕者鬼畜報。愛亦有輕重。勝則生天。劣則人界。貪愛體是無始無明。修圓覺者。能觀貪愛皆是佛性中道。終日貪愛不礙菩提。文殊自云。我是貪欲師利。此如抱虎弄虵。不達性則為物所傷。善達性者不獨入佛。亦能入魔。

[0298a14]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0298a16] 菩薩示現受生。非本於愛也。盖起慈悲心。攝化眾生。令捨諸愛。故假借婬欲之事。入於生死海中。與之同事而化之爾。非實有貪欲心也。

[0298a19]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通妨。慈能與樂。悲能苦。恐有此疑。害其觀智。只如龐居士。豈是真箇縈妻育男養女貪著世間之事耶。又如猪頭和尚等。皆菩薩化現。但是示現受生。同於凡夫。為欲利益調伏攝受教化一切眾生故也。

[0298a24] 四明聰講師曰。如傅大士。布袋和尚。和須密多女。如觀音為馬郎婦。猪頭稠樹。皆以欲法化人。雲門南泉德山等。皆用魔法入佛。菩薩慈悲利物。若純用善。其間惡逆重者善化不受。示惡入惡。於惡達惡。為性惡法門。以攝惡者皆是菩提。蓋麤惡重者從惡入易。從善入者不傷物。如把線放。縱未成佛。不失人天也。

[0298b07]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0298b09] 無一切念。即免輪迴。淨圓覺心。豁然開悟。

[0298b10]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顯覺也。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者。此一段文。約禪宗說之。乃是熟處放教生。其次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者。乃是生處放教熟。約教家說者。先是出鑛後方成金。

[0298b15] 上經文。總答彌勒前問。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今告云愛欲二字也。

[0298b17] 四明聰講師曰。欲愛大小乘俱斷未盡。聲聞尚有習氣。如迦葉聞琴起舞云。吾於三界。五欲吾竟。此是界外勝妙五欲。吾聞之不能自安。界外五欲亦云法愛。亦云法塵。今且就末世眾生修圓覺人。先降心治性愛心習盡。如氷清玉潔。不牽輪迴心。純是法與法相應。更念茲在。茲求圓覺。速得開悟。圓覺即止觀。散即止。昏則即。憎愛自然消落。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0298c01]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0298c03] 因本來貪欲之心。發揚一切妄幻。遂顯出五種差別不同之性。圓覺疏文。論五性。一曰二乘性。二曰菩薩性。三曰不定性。四曰外道性。五曰無性。

[0298c06]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0298c07] 理障在心故曰深。事障在境故曰淺。

[0298c08]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二明種性中。總標因依。發則顯發。揮則揮散。無明即根本煩惱。謂一切眾生。因背覺合塵貪欲之故。遂發顯揮散根本無明。是時便顯出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外道性。不定性。各各差別不同。何故如此為始初。若遇著邪師教者。則於人法二我上。堅執不捨。此障對於二乘為深。若遇著二乘之教說人空理。雖知人空。其於法執未忘。對前邪師為淺。若遇著菩薩之教。對二乘又為淺也。然此眾生。覺性之上。本無淺深之障。但隨其所熏習耳。

[0298c18] 四明講師曰。本貪欲者。即根本無明。具十法界善惡之性。發揮無明。枝末無明也。此無明隨染淨緣成凡成聖。凡夫雖迷而其迷中假實。依正未始離性。須知染緣熏於性染方成染法。淨緣熏淨方成淨。用性染性淨。其體本融全體而起。隨染緣則染淨俱染。隨淨緣則染淨俱淨。不二門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今此無明。具染淨緣。發揮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五性者。永嘉云。一闡提性枝末無明。二決定性。三不定性。四菩薩性。根本無明也。五佛性。別教果佛也。一障全在信不具者。名闡提性。二破事障見思之惑。名決定性。取滅度想者也。三破見思。不取滅度想者。如方等會。有密求耻小者。名不定性。四菩薩性者。破理障者。破障理無明也。佛性者。就當教。究竟破也。此非是被機立五性教。亦非為聲聞緣覺立。此教名佛點出。迷圓覺之人成五差別。亦是惑有厚薄。證有淺深。答彌勒生死根本之問也。

[0299a11]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0299a12] 修證之理一有所執。正知正見曷能明了。

[0299a13]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0299a14] 一切有為皆名事障。隨業受報。生死相續。

[0299a15]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所依二障也。凡夫有我執。即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故曰事障。所以竛竮四生。匍匐六道。二乘有法執。故曰理障。所以有智無悲。考此二障。若在起信論謂之。我執法執。蓋起信說。初於本覺上。一念不覺動心為業相。有所見為轉相。境界現為現相。起分別心為智相。此心不斷為相續相。此五者皆為之法執。起取著之心為取著相。於取著處。計度其名字。為計名字相。此二相屬我執。若在唯識謂之。煩惱障。及所知障。為煩惱障障心。心不解脫。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脫。若在此經謂之。理障事障。若二障之體在起信論。二障之義在唯識論。二鄣之名在今經也。又天台教。煩惱曰界內見思。所知曰界外見思。注云。我執即一蘊之色。法執即四蘊之心。在參同契。謂之執事猶是迷。契理亦非悟。故楞嚴經云。初伏客塵煩惱。又云永斷根本無明。大意皆同。

[0299b07] 四明聰講師曰。一名理障者。即根本無明也。能覆出世間真明之慧。而能增長生死礙正知見。屬菩薩斷。二名事障者。起信論謂之六麤。亦從見愛而起。初受一期妄報歌羅邏時。四大五蘊根塵等。此惑謂之見思。屬聲聞緣覺所斷。若不斷者。生死相續。輪迴不息。

[0299b13] 云何五性。

[0299b14] 解在前。茲不重述。

[0299b15]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徵問也。性字從心從生。謂從心而生。謂之性。

[0299b17]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0299b18] 既為事理所障。安得成就佛果。

[0299b19]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簡未熏之者。正當楞伽經中無性。此經本以發心修證。約二障故成五性。此一種人都未曾聞佛教。求熏修性。二障未曾斷故。不當其五性中之數也。

[0299b23] 四明聰講師曰。此文諸說不同。圭峰云。本以發心修證。約斷二障。故成五性。此都不斷。故非五數。慈室云。此總勸。非指根性於通途敦勗。又一說云。未曾斷惑。不當五教。與圭峰同意。又與楞伽五性中無性同。圭峰亦云。若據楞伽文。即當第五無性也。諸說不同。在人取捨。今觀此文。諸經中有闡提性。未破見思無明。即今云。未破二障。此種性本是佛法中外人。亦有佛性。又有經文。貶之為無佛性人若不是一種性。如何云善男子。此二障未斷滅等。驗此是闡提性也。涅槃云。佛告純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麤惡言。誹謗正法。無慚愧。不改悔。名為趣向一闡提道。又梵行品云。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教戒。名一闡提也。

[0299c13]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0299c15] 於事雖不攀緣。於理尚有所執。但能悟入聲聞緣覺之道。未能顯。然安住菩薩境界也。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

[0299c18]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五性中。此當第一聲聞性第二緣覺性。此之聲聞緣覺。皆是二乘之數。於中聲聞。乃聞佛三緣四諦法門而悟道。當二乘中鈍根之人。所以華嚴經云。隨他語解故。號聲聞。辟支伽此云緣覺。此人出無佛世。但觀四時遷變代謝而悟道。更不假師繩。所以道。春觀百華開。秋見黃葉落。此當二乘中利根者也。此二乘之性。不先求了悟覺性。但知生死苦。遂止息攀緣。先除事障。我執。尚有法執。理障未除。雖云超出三界。於台教四土之中。約居方便土。未到菩薩境界。此人一向厭下苦麤障。欣上淨妙離也。

[0300a05] 四明聰講師曰。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息諸攀緣。斷見思惑為聲聞。更侵息氣名為緣覺。緣覺亦多種不同。有部行部黨而行。如今時社會有稟十二因緣。先觀無明至于老死盡。此是依教修行人。又一種獨覺。春觀百花競秀。秋觀萬卉咸衰。覩外境榮枯類內心起滅。謂之獨覺也。

[0300a10] 圭峰云。雖至長者之家。猶在後園除糞。止宿草菴。法華云。雇汝除糞。正二乘也。

[0300a13]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汎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0300a15] 二障伏者。謂理事平。不作障礙也。止能悟入菩薩境界者。二障雖平。尚未能盡滅故也。

[0300a17] 若事理障。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0300a19] 二障俱空。即成正覺。

[0300a20]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第三菩薩性。先當發願者。似令修證不是分別五性。此譯人之訛。今文只要分別出五性差別不同。當云唯先發願。又悟入者。當作順入。此中亦只先願斷障不先了心。未覺了真性。而二障又伏之不行。此當地前菩薩雙伏自然潛同菩薩。故云順入。永斷者。此約地上果位。蓋地上方雙斷也。大涅槃者。即無住處大涅槃也。

[0300b03] 四明聰講師曰。此菩薩修圓覺者。獨圓之教不無於別發大心修大行。先當發願即四弘誓也。自未得度。先度於人。要心懃斷二障。無明業識伏。若石壓草入品。非遙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居此位伏無明。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二障斷。名銅輪位。即十信菩薩既斷見思。謂之事障也。若斷理障。即登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作佛。龍女成佛即此位也。故云二障永斷。永斷之言該四十二位住行向地等覺并後心。方無明永盡。破阿梨耶無明業識最後一品。如貼體汗衫著時最先脫時。最後亦云天剛水際入妙覺位。如十五夜月更無斜光。

[0300b14] 古云。昨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故云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也。

[0300b17]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0300b18] 圓覺妙性。眾生本有。

[0300b19]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

[0300b20] 利根之人便能頓悟。鈍根之士須假漸修。

[0300b21]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0300b22] 大根者頓悟。小根者漸悟。若遇圓覺法門。不拘根器大小。皆得成佛。

[0300b24]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第四不定性。問既是四生九類。皆證入十方如來圓覺了。何故更要依倚善知識所教示。修習因地法門耶。若據圭峰注。以謂譯師訛之。當云證諸眾生皆有圓覺。謂吾佛大聖人。普為一切眾生。保任作證。人人具有此廣大靈明圓覺之性。此之性上本無菩提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中無萬行可修。所以道。人人壁立千仞。箇箇常光現前。一道恩光何人無分。人人平肩佛祖。各各鼻孔遼天。本來具足。本來無欠。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於是有褁粮。負笈。撥草瞻風尋。師訪道之事。或逢箇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底善知識之教。因修心地法門。行稱性法行也。若遇頓師教之。則成頓證。若遇漸師教之。則成漸證。然彼眾生覺性之體。與佛一般。初無頓漸。若遇如來之教。並許成佛。良由此不定性之人。遇善則善。遇惡則惡。如一張白帋相似。褁香則香。褁臭則臭。孟子所謂。人之性其猶於水。決諸東則東流。决諸西則西流。論語所謂。中人上可以語上也。可以語下也。老子謂。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也。又如大智論云。昔王不立廐於寺者。謂此王有象。可敵諸國。每有爭戰。莊嚴器仗。令象前戰。無不克勝。而諸國皆懼。久而無敵。遂立廐養。僧寺之久。聞僧眾持念之聲。其象遂乃心善。後有敵國兵眾相侵。依前以象前敵。其象皆不肯戰。其王憂愁。慮國衰敗。有智之臣白於王前。此象久處僧舍。見聞善事。與之俱化矣。今可移處屠坊。令常見殺。往未經久。其象惡心還起。畜生尚爾。況復於人。近善不善。近惡不惡耶。故儒典。亦常令學者。擇其所習。可不信哉。

[0301a04] 四明聰講師曰。圭峰云。皆證圓覺者。譯師訛也。應云證諸眾生皆有圓覺。可謂聰明人。前有三尺暗。豈不聞。上文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成。豈非證耶。法華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既無佛出世證明。眾生應無圓覺耶。見今眾生有不遇佛。後五百歲眾生。應無圓覺也。又須知圓覺之性常自現前。只未遇緣。如兩木相因方能生火。修圓覺者。逢善知識。依彼因地法行。修妙奢摩他深觀也。觀力有淺深。修證有漸次。此漸根性利鈍。遲速之漸也。若遇真正導師。訓以正修行路。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融融。如入鑪鞴。念念化成無上知覺。若入此煅。銅銕鍮鉐化為真金。故云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0301a16]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0301a18] 唯信邪師。不明自性。是名外道種性。外道種性者。

[0301a19] 非佛性也。此乃邪師薰習之過。非眾生之過也。

[0301a20]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第五外道性。此有二義故。若約事。則西天有九十六種外道。若約理。則心遊理外。便謂之外道。不必六師也。邪師過謬者。謂眾生覺性。不同諸佛正覺之體。但是遇著邪師熏成雜種。謂之外道。此非眾生之過。乃邪師妄謬之過。所以道。我眼本正因師故邪。故仁王經云。天王國有一太子。名班足。登位時有一外道。名善施。與王灌頂。乃令班足取千王頭。以祀家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班足自登位。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地行萬里。見一王。名普明。班足欲取之。普明乃曰。願聽一日禮敬三寶飯食沙門。班足許之。普明遂敷百高座。請百法師。一日二時講說般若。班足即證空定。遂告諸王言。我為外道邪師所誤。非汝等咎。因以國付弟。出家得果。是知修行之人。創初發意持心。宜須揀擇邪正也。

[0301b11] 四明聰講師曰。人之學道。最初須擇師選友。若不別邪正。雖勞苦行。非涅槃因。迦葉尊者尚云。未聞涅槃。皆名邪見。何況去聖遙遠。邪師充滿世間。龍樹初學隱身術。幾乎喪命。後遇十三祖。捨邪歸正。佛世有二人。一人犯婬。一人犯殺。求優波離懺罪。反為結罪。後求淨名懺悔。居士云。汝將罪來我與懺悔。二人覔罪相不可得。淨名云。我與汝懺罪竟。永嘉云。有二比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又西土天親菩薩。先學小乘。廣造眾論。毀大乘教。後遇無著。始知大乘。欲截舌懺悔。無著云。汝以舌毀。今復以舌讚。何須截舌。今之邪正且指兩教。二乘三教菩薩都屬邪。至法華開顯涅槃談常。方名曰正。若是九十五種外道。都是邪法。師徒弟子總是邪見。即非論修圓覺者。若是正修行人。須求真善知識具擇法眼。具擇法眼者。佛世五品滅後四依。昔有一蛇。頭尾相爭大小。頭云。我是大。我有眼能見。有耳可聞。有舌可甞。尾云。我是大。我有尾。若我不隨你。你終去求食不得。其尾一日待頭將欲求食。以尾綰著樹根。其頭果然去不得。終日受飢事無奈何許。尾做大尾在前行。忽遇溪坑。不知險阻。墮坑喪命。無有慧眼。不擇良友正知見者。亦復然也。古云。親慕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0301c10]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0301c11] 圓覺鈔曰。習近聲聞則成聲聞性。習近緣覺則成緣覺性。習近菩薩則成菩薩性。習近三乘則成不定性。都不習近則成無性。此即眾生五性差別也。

[0301c14]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結答。彌勒前問世尊云。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今答有五種差別不同也。

[0301c16] 四明聰講師曰。差別者。荊溪云。遇熏自異非由性殊。五種人與圓覺不異。於不異中過熏自異。仲尼有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如今之世魔強法弱。正廢邪興。一木安能支泰山之頹乎。

[0301c21]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

[0301c22] 菩薩以大慈悲心方便化身。入諸塵勞。開發一切未悟眾生也。

[0301c24]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

[0302a01] 菩薩變化。示現種種形相。隨機接化。如觀音之示現三十二身是也。

[0302a03] 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0302a04] 所惡之境曰逆。所愛之境曰順。佛化身於此二境中。與眾生同在塵勞。而攝化之。令證佛果。

[0302a06]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0302a07] 菩薩接化眾生。皆乘無始劫來清淨願力。清淨者。於一切法無所染著也。願力者。誓願深固。魔不能壞也。

[0302a10]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答前問修大悲心。又問云。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今答。大凡菩薩之人亦現世間之時。此乃是獨用昔日修行發大悲拔苦願力。遂作方法便宜。入四生六道之中。種種說法教化。開示發覺未明心地之人。使其達真本有。了妄本空。捨權就實。棄小從大。所謂或現天人身。或現比丘身乃至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如楞嚴經典法華經說。逆順境界者。如華嚴說。婆須蜜女起貪婬心。此乃示現諸順境。又如無厭足王。以起嗔心。此乃示現逆境。其間或為眷屬。或為親友。或為冤家。或喜或怒。與一切眾生同行同坐。同住同臥。以至士農工商。莫不皆同之。然後漸漸陳善閉邪。令一切眾生歡喜生善破惡入理。於四攝中當同事攝也。四攝者。一布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也。如南華經人間。世云。孔子教顏回往衛國化衛君子。告云。彼且為嬰兒。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町畦。亦與之為町畦。彼且為無涯。與之為無涯。達之入無瘕。

[0302b03] 今菩薩示現世間度脫眾生者。皆不忘因地修行之時。發無邊眾生誓願度之願也。

[0302b05] 清淨者。謂凡為眾生說法。不染著名利。又非希望恩報。即是無漏菩提之心。與本覺相應。故曰清淨。所以高僧傳云。夫說法者。應如履劒不貪利養。不憚劬勞。方可為一切人剪萬古之槃根。破百年之暗室。

[0302b10] 四明聰講師曰。菩薩從涅槃空出。建立假破塵沙惑。有五事可出假。一者大悲。二者方便。三者精進。四者忍辱。五者智慧。今此經具二大悲方便也。大悲者。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如觀音七難二求。皆拔苦與樂。三十二應皆為眾生作則。釋迦因地化為魚山肉。唐世民荒人取螺蚌為食。次年歲豐。人亦取食忽得一蚌。長二三尺。打破擘開。眾皆不能。遂乃送往水處放之。臨水忽然自開。內有一身佛像 唐文宗皇帝好喫蛤蜊唇。御厨盈盤。而進忽一擘不開者。帝乃異之。燔香禱祝。忽亦自開。一身菩薩形相可敬。如楞嚴云。佛滅度後勑諸菩薩及阿羅漢。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奸倫。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0302b24] 法華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凡此皆依宿昔願力。現同事攝以設化也。

[0302c02]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0302c04] 修證圓覺。起增進向上之心。當發清淨廣大誓願。

[0302c05] 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

[0302c07] 菩薩發願時。當曰。願我今日安住圓覺最上乘法。親近大善知識。以為師友。永不遭值一切外道邪師。及聲聞緣覺二乘也。

[0302c10]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

[0302c11] 依清淨願。修行圓覺。漸次斷除一切障礙。

[0302c12] 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0302c13] 諸障既除。本願圓滿。一切處解脫清淨。故曰法殿。一切處圓覺光明。故曰妙莊嚴域。

[0302c15]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答前問修佛菩薩幾等差別。今答云。一切眾生。於十方諸佛廣大圓覺性中。發起決定起向殊勝增上心。更當發菩薩清淨大願。願我修起圓覺求知真識。妄知病識藥之人誓願決定。不隨前五性中外道。及小乘之人。依發願之力修行。問。今經屬頓教。何云漸斷障耶。答。若據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漸斷諸障。障盡則行住坐臥一切時中。觸向無非大解脫門。故以法殿說之。願滿則觸目對境。一切諸法無非是大圓覺。故以莊嚴域喻之。問。法殿與妙莊嚴域何異耶。答。殿者乃王者之所居處。今借用心。然法王宮殿有二。若受法樂即涅槃。若令他同。即處慈悲宮殿。今障盡常在解脫。故喻如殿。如華嚴第一卷中。初以宮殿喻於涅槃。涅槃者即解脫故。解脫曰殿。

[0303a05] 莊嚴者。此未證真法之時但空但假。然圓覺超絕空假逈。然獨立不名涅槃。今願滿全證一境三諦。一心三觀。觀諦無二故。諸法無非圓覺。而圓覺性中具此無量無數一切諸法。是莊嚴覺性也。域者如國界王都三京。觸目皆是圓覺彊界境域。然解脫是一向超絕之義。非莊嚴之流類。圓覺與諸法本末相攝。離於諸法無別所在。無可住處故。與宮殿亦非流類。以此二事各喻一法可見也。

[0303a13] 問。前彌勒請問者。先問大智即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文。次問大悲即回入塵勞文。今佛何故。先答悲而後答智耶。答。悲智相即故。若智不即悲者。為小乘觀智之所寂。遂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希求出離。如教頭燃。如獐獨跳不顧後群。若悲不即智者。在在處處不能離相。起貪愛心。即落凡夫愛見。

[0303a19] 如楞嚴云。我愛汝色。汝怜我心。以是因緣。百劫千生常在纏縛。

[0303a20] 若智即悲者。不為小乘觀智之所寂。不妨在生死界中。度脫眾生饒益群品。

[0303a21] 若悲即智者。不為凡夫愛見之所動。終日度生。而不見有眾生可度也。如金剛經前三紙經文。教示行人悲智相。即同此意。彼文從一切眾生之類。至而滅度之。此正發大悲心。

[0303b01] 又從如是滅度。至得滅度者。此兼發大智心。此乃是悲即智。又從復次須菩提菩薩。至不住於相。此不住色與不住相。皆正發大智心。布施二字。兼發大悲心。此乃智即悲。然對彼經文。可解今意也。

[0303b06] 四明聰講師曰。後五百歲。魔強法弱。非同佛世人純道真故。今之時世紅紫亂朱。附佛法外道熾盛。世間無力量者隨染。其化以盲引盲。所以吾佛付囑起增上心。須青白眼甄別邪正。

[0303b09] 楞嚴中阿難讚佛偈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又云。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若遇修圓覺人。用寂照止。其昏散。昏散既去。心鏡自明。惡人邪法自不入。心用正觀觀察。心緣大極。目注玄虗。一念法界含褁十方佛。之與魔相去幾何。邪之與正有何欠剩。□□其間云□□□□□□□□莫值外道。及二乘者。此被願力不深人。迷真重者。無擇法眼人也。

[0303b17] 增上心者。修圓觀也。不思議境。境觀融融。二障銷落。行住坐臥無非解脫。觸目對境。無非圓覺。如登清淨殿。入莊嚴域矣。

[0303b20]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0303c04] 唐圭峰定慧禪師宗密彌勒菩薩章曰。

 彌勒推究輪迴本  若斷貪愛生死盡
 愛欲為因過既深  愛命為果緣難泯
 二障就於五性分  四生遂成六道蘊
 若親善友愛見亡  自然悟入無生忍

[0303c10] 彌勒菩薩章終五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0 冊 No. 0253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