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85n2811_001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序釋 第1卷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85 冊 » No.2811 » 第 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No. 2811 [cf. No. 2810]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序釋
[1065b20] 夫遍知委照渾真俗於心源深慈普洽演半滿於言派(云云)所言夫者。發語之端緒也。緒者蠶口總絲曰緒。此總因總而有故。又總者頭緒之義。能成疋帛以蔽寒熱滿人所願也。
[1065b24] 言遍知者。謂凡夫迷闇都名不知。二乘雖知知有分齊。起智不遍不得遍知。地上菩薩超過前二。世出世間雖則有知。猶具微細所知障故。不能同佛號不遍知。唯有諸佛如來遍知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名曰遍知(云云) 言委照者。委者細也。照由明也。二乘之智能照人空。凡夫妄情執一切有。諸佛菩薩悟人法空。了真俗二諦。世間出世間並能委照 言渾真俗於心源者。混者雜和也。謂以真俗之法和雜於一心源。一心源能容於萬法。諸佛菩薩為如是故。方可深慈普洽。洽者潤澤也(云云) 言深慈者。凡曰眾生盡沒邊執。佛因正智而超大悲。普運三界令出有無。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離相之慈斯為深矣。見相慈悲而有二種。愛見合者客塵煩惱。依定發者是二乘人。無緣大慈離自他相。平等法界凡聖是同。寧於一如見自他別。凡聖同證慈具三種。凡人起我後方慈濟。名我緣慈。於自朋友親眷之所生慈愍也。二乘之人見有眾生。常被三苦五苦八苦交逼。以法度彼見眾可度。號曰法緣慈。諸佛菩薩得平等之智。悟同體之悲。觀一切眾生如自子相。平等平等怨親不偏(云云) 言演半滿於言派者。且如世小兒上學。初學上大夫等為半字。後聚多字成一字者。令盡識會為滿字。初為淺根之人。說應四諦十二因緣等小乘之教。隨轉理門但說六識。名半字教。後為諸菩薩信根深厚者。說諸了義大乘。建立八識中道之教。名滿字也。派者分支引也(云云)。
[1065c24] 寔由性相更會萬法歸於一如文義互融八藏馳於四辯 言寔由性相更會等者。寔者實也。若愚迷者性相將為異途。若融會者則萬法同歸一轍。若論舉性不離其相。舉相不離其性。亦舉波不離水。舉水不離波。水波同源本無異濕。所以萬法同歸一如也(云云) 且緣眾性體本非異。都由見相翳真如。乳酪醍醐元一味。不了本末覩差殊。言文義互融等者。文者名句文也。義者所詮之理也 言八藏者。經律論雜藏等。大小乘各四藏也 言馳於者。馳者奔騖也。如鳥之翹驟於虛空。今馳四辯解暢之義。由四辯故馳驟於波濤。文義淺深藉海口而宣演(云云) 言四辯者。說法之時隨其言音辭理無礙。名辭無礙辯。所說教法義理相從曠劫無盡。名義無礙辯。諸佛如來隨機設教。性相咸說無有疑礙。名法無礙辯。如來所說辭義多端。一音演說隨類得解。巧便多慧恒無厭惓。所設辭理無有蹇澁。名為辨說。所說之法無有擁滯。目之無礙(云云)。
[1066a14] 曷空有之異轍奚廣略之殊途 喻此記千□一轍萬□ 曷者何也。轍者途路也。空有之名密意權說。論茲究極有空不殊。有即蘊實約執見論。空即假成悟性非有。明知迷悟自別源體空有非殊。廣略之言實亦無二。悟則四句便足不假多求略也。迷乃雖讀萬卷真言。還同墜妄廣也。但利鈍有殊廣略無二。奚者何也(云云)。
[1066a22] 究其本者必同味於百川滯其末者競紛流於五謗 言究其本者。究者窮也。本者體也。亡名絕相也。真理也。取通會為言。若本得其源。則知眾流歸同一海。甞大海之滴水。則知眾流之味 言滯其末者。滯由迷也。末者執空有教法之徒。約偏執論也。二夜經云。某夜成正覺某夜般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不說是佛說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明知本體之法言詮。所不及。是心欲思而慮亡。口欲言而辭喪。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輒有僻見之流立斯五謗。且五謗名目。一增益謗。二損減謗。三相違謗。四戲論謗。五愚廢謗。如是五謗一一說者。一言諸法有。法本不有。言有者增益謗。法性本空。何得言有。二者言諸法無。本法不無。言無者損減謗。依他性有。何得言無。三亦有亦無。本法離有離無。相違謗。空有並與理將違越。四者非有非無。本法無來不有。即今不無。是戲論謗。非有者言空。非無云有。空有不定。明知戲論。又第一義中無有少法可得。若立一法起名相者。皆成戲論。五非以有以無。本法無有文字語言。若言法無名字。是愚癡謗。翻第四成第五。四言非空者是有。有非是有。言非有者是空。無非是無。有非是有。還成無義。無非是無。却成有義。若如是者。明知迷愚實非智者。
[1066b19] 是以小乘漂於有有部執繁興勝義溺於空空諍論紛起 言是以小乘漂於有有者。漂者浮也。人我法我二俱定有。故言二有 言勝義溺於空空者。溺者沈也。上之二義悉皆是空。故名二空。前宗執有。後者滯空。空有相違諍論競起。言人我者。五蘊假和合處橫計有人。離我我所人無我矣。言法我者。執因緣法實為起生皆有自性。故稱為我。因緣生法悉皆虛妄。本自不生體無動搖。法無我矣。
[1066b28] 尚驅妄境未越昏衢徒向真風虛霑法雨 言尚驅妄境者。沈空住有總名妄境 未越昏衢者。闇道也。若也起上僻見。未越於沈輪 言徒向真風者。偏執者徒勞趣向於真宗 風者化也。如風之靡草也。背見之徒狀若枯木之。露澤法如雨也(云云)。
[1066c05] 故我補處彌勒大闡瑜伽杜兩見門開一實道 言補處彌勒者。如世帝王預補東宮紹其國政。一朝王崩次補東宮為國主。今一生菩薩者。佛受記云。次當已後人壽八萬四千歲。輪王禳佉之時補處成佛。梵語云彌帝隸迦。此略呼為彌勒。彌勒是姓。此翻為慈氏。阿逸多者是名。此云無勝。無人過勝。此菩薩故號曰無勝。慈氏者。此菩薩有深慈悲故。救苦心慇曰慈。二乘小慈唯觀欲界。佛之大慈通濟三界 闡者說也楊也 杜者塞也 兩見門者空有二門也 開一實道者即中道也 然以理該事博旨散言弘前修倦於傳通後進疲於就業 言然以者。然由生也。以由共也 該者括也都也。橫布曰該 博者通也 旨者意也 弘者大也。
[1066c20] 辛酉年十二月十二日了
[1066c21] 爰有菩薩厥號世親位極三賢德隣十聖製論千部聲高五天妙契佛心雅扶懸記 爰者於也 厥者其也 位極三賢者。此菩薩與世天為親交。號世親亦云天親也。在地前三賢。後加行位人也。極者尊也。賢者想心稍微。行善調順曰賢。又賢和真之行曰賢 言德隣十聖者。德業近於十地也。非入正地。地者。一能生成佛智。二起同體大悲荷負一切故喻也。言聖者。為契理通神權變無礙故曰聖也。言三賢之人雖體悟真宗。然習障未遣。漏惑由在故曰內凡。十信初心都而言之。三十心皆作空無我觀。舉別而論。初十住作人無我觀。次十行作因緣法無我觀。次十迴向作真如法無我觀。次十地作三空二無我觀。次等覺作照寂觀。如覺唯作寂觀。觀照平等佛地大寂也。此聖者於大小二乘中各造五百論。西方稱為千部論師 五印度者。此云天也 契者會也合也 雅者妙也 懸記者。佛記此人我滅度後第二十二傳法主也。果如斯記快合聖心也(云云)。
[1067a12] 乃軫時僥代薄根淺性微怖法海而長睽怯義山而永沮 言軫念也 怖伽論之大由如其海。生絕分睽隔之心。睽者隔也別也 怯伽論之玄理。狀若於山實難可度。生沮隔之意。
[1067a16] 遂乃摭精華於廣部綰宗要於略文誘彼初機纂斯小論 所言摭者。拾也採也。採拾之義也 廣部即是伽之大論也 綰者攝也 誘者引也 機者根也 纂者集也 小論者即百法論也。
[1067a21] 欲使留連至教漸染真乘示弱喪於歸方引疲徒於捷逕 留連至教者。留蓮者連留也。合大伽論不沈微故。因小悟大。因淺履深。使大法久留紹隆不絕曰連留也 漸染真乘者染習也。漸學易成。頓染難就。如世受色。習已成聖漸染得真。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墨。近侫者諂。近賢者德 使弱喪歸方等者。弱喪者如幼童兒喪失父母迷其所居。須假智人示其方若小子。喻迷倒眾生。歸方喻至教 引疲徒者。即僻見人二乘迷其大教。錯入邪途懃苦備蹊。聖訶有背恐生絕分路遠難登。故示疾逕。即此論是也。
[1067b04] 前明百法之有後顯二我之空首末交輝終始相映 前明百法之有者。依他圓成緣生之理。相因而立。假藉得生。圓成之性體本如如。常性不易。顯二有也 後顯二空者。人法二執是迷計心但是妄情。虛妄計度。想迷若息人法本空。顯本無我執也 言首者初頭也 末者後也 言交輝者暉者明也。前文說有為遣執空。末後說空為除有見 終始相映者。將前映後空然不空。將後映前有然不有。明知不空不有已遣。偏執既遣遣者除也。
[1067b15] 邊執既遣中觀肇彰識浪由是湮微真源賴之澄廓 言中觀者中道也 肇者初也 彰者明也 識浪者。識心由如波浪 言湮者湮沈也 微者弱也 真源者本性也 賴者因也 澄者淨也 廓者清也。波息即海澄。妄除乃性廓 一是數之始。十乃數之終。共成士人。士人者須存首尾。號為上士。
[1067b22] 至矣哉此論之幽趣也 至者大也 幽者深也 趣者意也向也。
[1067b24] 首稱大乘百法明門論者舉所宗之勝益建自部之通名 舉所宗之勝益者。此論以大乘為宗云所宗 以將此乘利益群品曰勝益也 建者立也 自部通名者。於大乘中云百法論也。
[1067b29] 復云本事分中略錄名數者標論起之殊依簡異詮之別目 標論起之殊依者。此論定從瑜伽本事分中出來。不從對法諸餘分中來也 簡異詮之別目者。此論雖從本事分中出來。別立異名名百法論。且不言瑜伽論。亦不號本事論。
[1067c06] 大乘以廣運崇號百法以體數彰名。
[1067c07] 大者遮小得名 乘者運載為義。亦遮詮立號。遮詮者簡小乘故非是表詮也 百者數也。十十相資曰百 法者體也。約體而論楷定一百 明者慧也 門者通也。此百法是慧遊履之門。方能開佛知見故以為功 論者。詮量正理辯竅是非名論 言本事者即本體也。是百法體也 究者窮也 極者妙也。
[1067c15] 分中是當段義門 言分中者。是本事分中。非餘分中也。
[1067c17] 略錄謂抑彼繁詞名數乃舉此綱要 略則略却繁猥之辭 錄則錄其綱要妙旨 抑者至也。
[1067c20] 用旌雅趣建以鴻名故言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旌者表也旗也。夫舉旌方知軍謀堅表用彰自真。欲擬知其軍勢但觀旌旗。欲知此法甚深表詮來號 雅者正也妙也 鴻者大也。
[1067c25] 十四日說竟
[1067c26] 辛酉年十二月十三日了。從序□□□□□了。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85 冊 No. 2811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序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瀏覽次數: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