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55n2157_005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第5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5 冊 » No.2157 » 第 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五

總集群經錄上之五

[0799c18] 東晉司馬氏都建康(亦云南晉)

[0799c19] 從元帝建武元年丁丑。至恭帝元熙二年申。凡一十一帝一百四年。緇素一十六人。所譯經律論竝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一百六十八部四百六十八卷(八十五部三百三十六卷見在八十三部一百三十二卷闕本)

[0799c24] 東晉沙門帛尸梨蜜多羅(三部一十四卷經)

[0799c25] 沙門支道根(二部七卷經)

[0799c26] 沙門竺曇無蘭(六十一部六十三卷經戒集)

[0799c27] 沙門瞿曇僧伽提婆(五部一百一十八卷經論教授法)

[0799c28] 沙門迦留陀伽(一部一卷賢聖集)

[0799c29] 沙門康道和(一部三卷經)

[0800a01] 沙門佛陀陀羅(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經律論集)

[0800a02] 沙門曇摩(一部二卷律要)

[0800a03] 沙門卑摩羅叉(二部五卷律雜事)

[0800a04] 沙門釋法顯(七部二十六卷經戒論集)

[0800a05] 沙門祇多蜜(二十三部四十五卷經)

[0800a06] 居士竺難提(三部五卷經)

[0800a07] 沙門竺法力(一部一卷經)

[0800a08] 沙門釋嵩公(三部三卷經集)

[0800a09] 沙門釋退公(一部一卷經)

[0800a10] 沙門釋法勇(一部一卷經)

[0800a11] 新舊諸失譯經(四十部四十八卷二部三卷舊集二十八部四十五卷新附)

  • 大灌頂經十二卷(或無大字錄云九卷未詳此灌頂總十二部經後人分之卷別各一房云見雜錄)
  • 大孔雀王神呪經一卷(見竺道祖錄及僧祐錄初出)
  • 孔雀王雜神呪經一卷(見竺道祖錄及僧祐錄第三出)

    [0800a16] 右三部一十四卷(初一部十二卷見在後二部二卷闕本)

    [0800a17] 沙門帛尸梨蜜多羅。晉言吉支。西域人。國王之子。當承繼世而以國讓弟。闇軌大伯。既而悟心天啟遂為沙門。蜜天姿高朗風神超邁。直爾對之便卓出於物。況其聰辯言悟者乎。西晉永嘉中始到此土。仍過江右止建初寺。丞相王導一見而奇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名顯。太尉庾元規。光祿周伯仁。大常謝幼璵。廷尉桓茂倫皆一代名士。見之終日累歎披襟致契。導甞詣蜜。蜜解帶偃伏晤言神解。時尚書令卞望之亦與蜜致善。須臾望之至。蜜乃襟飾容端坐對之。有問其故。蜜曰。王公風道期人。卞令軌度格物。故其然耳。諸公於是歎其精神灑落皆得其所。桓廷尉甞欲為蜜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梨蜜可謂卓朗。於是桓乃咨嗟絕歎。以為標題之極。大將軍王處沖在南夏。聞王周諸公皆器重蜜。疑以為失鑒。及自見蜜乃欣振奔至一面盡虔。王公甞謂蜜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而答曰。若使我如諸君。今日豈得在此。當時以為佳對。蜜性高簡。不學晉語。每與諸公言論。雖因傳譯而神領意解盡其傳致。以為自然。縱狀非常情所測也。蜜善持呪術所向皆驗。時人呼為高座法師。於元帝代譯灌頂等經三部。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唄。傳響迄今。年八十餘咸康中卒。諸公聞之痛惜流涕。蜜常在石子崗東行頭陀。既卒因葬于此。成帝懷其風為樹剎塚所。後有關右沙門。來遊建康廼於塚處超寺。陳郡謝混贊成其業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 阿閦佛剎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漢支讖出者大同小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方等法華經五卷

    [0800b23] 右二部七卷其本並闕。

    [0800b24] 沙門支道根。履味遊方懷道利物。以成帝咸康元年乙未譯阿閦佛剎等經二部(長房等錄並云阿閦佛經太康年在西晉武帝代與咸康相去向六十年同是一人兩朝出經者恐是大懸也此應傳寫差誤多是咸康耳)

  • 採蓮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華經一卷(亦直云採蓮違王經第二出與阿闍世王受決經同本)
  • 陀隣尼鉢經一卷(亦云陀隣鉢呪經第二出與持句神呪經等同本房錄陀隣鉢經外更存持句神呪經者非也)
  • 摩尼羅亶經一卷(亦云摩尼羅壇神呪經)
  • 玄師颰陀所說神呪經一卷(錄云幻師無所說字或作拔字亦云波陀古錄云幻王颰陀經)
  • 寂志果經一卷(出長阿含第十七卷異譯)
  • 鐵城泥犁經一卷(出長阿含第十二卷與五天使經同本)
  • 阿耨風經一卷(晉言依次出中阿含第二十七卷異譯)
  • 梵志頞羅延問種尊經一卷(亦云頞羅延出中阿含第三十七卷異譯)
  • 泥犁經一卷(或云中阿含泥犁經出中阿含第五十三卷異譯)
  • 戒德香經一卷(或云戒德經出增一阿含第十三卷異譯五十一卷異譯)
  • 水沫所漂經一卷(一名河中大聚沫經一名聚沫譬經與五陰譬喻經同本出雜阿含經第十卷異譯)
  • 經一卷(一名長者詣佛說子婦無敬經或云玉耶女經第二出與阿遫達經等同本)
  • 五苦章句經一卷(初出一名諸天五苦經一名五道章句經一名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
  • 自愛經一卷(或云自愛不自愛經房云見舊錄)
  • 中心經一卷(或云中心正行經舊錄云大忠經亦云小忠心經房錄云出六度集今撿無)
  • 見正經一卷(一名生死變識經)
  • 大魚事經一卷
  • 阿難七夢經一卷(或直云七夢經)
  • 呵鵰阿那含經一卷(一名荷鵰或作苛字)
  • 新歲經一卷
  • 比丘聽施經一卷(一名聽施比丘經)
  • 佛般泥洹摩訶迦葉赴佛經一卷(亦名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 犢牛經一卷(一云犢子經第二出與乳光經等同本)
  • 孔雀王呪經一卷(第三出與吉支所譯者同本)
  • 七佛所結麻油述經一卷(祐失譯錄重載兩本一云異本)
  • 大神母結誓呪經一卷
  • 伊洹法願神呪經一卷
  • 解日厄神呪經一卷
  • 六神名神呪經一卷
  • 檀持羅麻油術呪經一卷
  • 麻油述呪經一卷
  • 摩尼羅亶神呪案摩經一卷
  • 醫王惟婁延神呪經一卷(或云阿難所問醫王惟婁延神呪經)
  • 龍王呪水浴經一卷
  • 十八龍王神呪經一卷
  • 請雨呪經一卷
  • 止雨呪經一卷
  • 嚫水經一卷
  • 幻師阿夷那神呪經一卷
  • 呪水經一卷
  • 藥呪經一卷
  • 呪毒經一卷
  • 呪時氣病經一卷
  • 呪小兒經一卷
  • 呪齒經一卷(祐失譯錄更載一本名與此同題云異本一云虫齒二云[齒*(而/而)])
  • 呪牙痛經一卷(祐失譯錄更載一本名與此同題云異本或作齒痛)
  • 呪眼痛經一卷
  • 五眼文經一卷(今疑是聶道真所出求五眼法異名)
  • 離欲優婆塞優婆夷戒文一卷(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 罪業報應經一卷(與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同本)
  • 八師戒經一卷(第二出)
  • 萍沙王五願經一卷(一名弗沙迦王經第二出)
  • 義足經二卷(房云見吳錄亦云異出第二出)
  • 十善十惡經一卷(第二譯吳錄云異)
  • 治禪法經一卷
  • 梵天策數經一卷(舊錄云諸天事經)
  • 諸天地經一卷
  •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大元六年合僧純曇摩特竺僧舒三家本以為此一卷見寶唱錄當第二出)
  •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二卷(序加大比丘字大元六年六月二十日於謝鎮西寺合僧詳重校見舊錄及寶唱)

    [0801b11] 右六十一部六十三卷(佛般泥洹上二十四部二十四卷在犢牛經下三十七部三十九卷闕本)

    [0801b13] 沙門曇無蘭。晉云法正。西域人也。以孝武帝大元六年辛巳。至大元二十年乙未。於楊都謝鎮西寺譯採蓮違王等經六十一部。見長房錄。

  • [0801b17] 又長房等錄更有四十八經。亦云法正所譯。今以並是別生抄經。或是疑偽。故並刪之。如後所述。

    救護身命經(亦云救護身命濟人病苦厄經同錄編入正經舊錄云偽今依舊編)
  • 諸天問如來警誡不可思議經
  • 見水世界經(已上二經並出大集)
  • 龍王結願五龍神呪經。大將軍神呪經(上二經出灌頂)
  • 無吾我經(出普超經)
  • 彌蘭經(或云彌連亦云彌蓮)。摩天國王經。阿難念彌經(彌蘭等三經並出六度集)
  • 賢劫千佛名經(出賢劫經序云賢劫經說二千一百諸度無極以拘樓孫佛為首此千佛名有別譯本拘樓提佛以為初首)
  • 三十七品經(安公云出律經僧祐錄云晉大元二十年歲在景申六月在謝鎮西寺撰出)
  • 三十三天園觀經。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獄經。學人亂意經(上三經出增一阿含)
  • 佛為比丘說大熱地獄經。釋提桓因詣目連放光經。目連見大身眾生燃鐵纏身經。見一眾生舉體糞穢塗身經。眾生頂有鐵磨盛火燃經。羅婆鳥為鷹所捉經。十法成就惡業入地獄經。蛇行法經。比丘俗遇天子放光經。天於修羅欲鬪戰經。天帝釋受戒經。比丘問佛釋提桓因緣經。四天王案行世間經。佛見梵天頂經。帝釋慈心戰勝經。天神禁寶經。阿育王供養道場樹經。勸行有證經。戒相應法經。禪思滿足經(佛為比丘說下二十經並出雜阿含)
  • 野鷄經。鱉獼猴經。蟲狐烏經(或作鳥字)。弟子命過經。經。拘薩羅國烏王經(或無羅字)。孔雀經。夫婦(野鷄等八經並出生經中)。群牛千頭經。集修行土經。暴烏(群牛等三經並出出曜經)。地獄眾生相害經(出修行道地經)。赤[口*(隹/乃)]喻經。阿難多洹羅云母經(赤[口*(隹/乃)]烏等二經出雜譬喻抄)
  • 中阿含經六十卷(第二出或五十八卷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東京亨寺出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記與曇摩難提出者同本沙門同道等筆受道慈製序見道祖錄)
  •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第二出隆安元年正月出與難提本小異竺道祖筆受或四十二或三十三無定亦有六十卷成者見道祖及寶唱錄)
  • 阿毘曇心論四卷(或云阿毘曇心無論字尊者法勝造大元十六年在廬山為惠遠法師譯出道慈筆受遠公製序見僧祐錄)
  • 三法度論二卷(大元十六年在廬山為遠法師出遠公製序第二譯與難提出者大同小異或三卷別錄云一卷或直云三法度無論字或云經或云經論見僧祐錄)
  •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房云見別錄亦云在廬山出)

    [0802a03] 右五部一百一十八卷(前四部一百十七卷本在後一部一卷本闕)

    [0802a04] 沙門瞿曇僧伽提婆。晉云眾天。或云提和。音訛故也。罽賓國人。入道修學遠訪明師。學通三藏多所誦持。尤善阿毘曇心洞其纖旨。常誦三法度晝夜嗟味。以為道之府也。為人朗有深鑒。儀止溫恭務在誨人。詢詢不怠。苻秦建元中來入長安。宣流法化譯論二部。備於秦錄。後以晉孝武帝世太元十六年辛卯遊化江左。先是廬山慧遠法師翹勤妙典廣集經藏。虛心側席延望遠賓。聞其至止即請入廬嶽。即以其年請出阿毘曇心及三法度等。提婆乃於般若臺。手執梵文口宣晉語。去華存實務盡義本。今之所傳蓋其文也。至安帝隆安元年丁酉來遊建康。晉朝王公風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時尚書令衛軍東亭侯瑯瑘王珣(準高僧傳僧祐錄長房錄等並云王珣中阿含經序云王元琳元琳乃是珣之字也)

    [0802a20] 雅有信慧。荷持正法建立精舍廣招學眾。提婆既至珣即延請。仍於其舍講阿毘曇。名僧畢集。提婆宗致既精詞旨明析振發義奧眾咸悅悟。其冬珣集義學沙門釋惠持等四十餘人更請提婆。於其寺譯中增一阿含。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梵本。提婆翻為晉言。至來夏方訖。豫州沙門道慈筆受。吳國李寶唐化共書。提婆於廬山建康二處共出五部一百一十八卷。提婆歷遊華戎備悉風俗。從容機警善於談笑。其道化聲譽莫不聞焉。不知所終。

  • 十二遊經一卷(第二出與畺良譯者少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見寶唱錄)

    [0802b03]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0802b04] 沙門迦留陀伽。晉言時水。西域人。弘喻有方懷道遊國。以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譯十二遊經一部。

  • 益意經三卷(第二出見竺道祖晉世雜錄朱士行漢錄云二卷不顯譯人)

    [0802b08] 右一部三卷本闕。

    [0802b09] 沙門康道和。戒德有儀軌範群物。以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景申。譯益意經一部。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初出元五十卷後人分為六十沙門支法領於于闐得梵本來義熙十四年三月十日於道場寺出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訖法業筆受見祖祐二錄)
  •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或云新微密持經於廬山譯第五出與支謙無量門微密經等同本見祖祐房等錄別存新微密持誤也)
  •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或直云如來藏經第三出元熙二年於道場寺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僧祐錄)
  • 觀佛三昧海經十卷(或云觀佛三昧經或八卷見竺道祖晉世錄亦見僧祐錄或云宋世出)
  •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梵本是法顯摩竭提國將來義熈十二年十一月於鬪場寺共法顯出見竺道祖錄祐在顯錄據共譯故耳)
  •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亦云摩訶僧祇戒本第二出於道場寺譯見寶唱錄祐在法顯與覺賢共出年載皆得)
  • 達摩多羅禪經二卷(一名庾迦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於廬山出一名不淨觀亦名修行方便禪經祐云修行方便凡十七名遠公製序見僧祐錄)
  •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或加偈字元熙二年於鬪場寺出見僧祐寶唱二錄經後記云外國四部眾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
  • 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永初二年於道場寺出見僧祐寶唱二錄第八譯與世高支讖支謙僧顗等所出同本)
  • 菩薩本業經一卷(亦直云本業經是華嚴淨行品見僧祐長房二錄大周入藏有今闕且復存之)
  • 淨六波羅蜜經一卷(見僧祐長房二錄)
  • 方便心論一卷(共法業出見高僧傳初出)
  • 過去因果經四卷(房云見別錄第五譯)

    [0802c08] 右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文殊發願上八部一百一十六卷見在新無量壽經下五部九卷闕本)

    [0802c10] 沙門佛陀陀羅。晉言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祖父達摩提(此云法天)甞商旅於北天竺因而居焉。父達摩修利耶(此云法日)少亡賢三藏孤與母居。五年復喪母為外氏所養。從祖鳩摩利聞其聰敏兼悼其孤露。乃迎還度為沙彌。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但以習誦為業。眾皆一月賢一日誦畢。其師歎曰。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少以禪律馳名。甞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同處積載。達多雖服其才明而未測其人也。後於密室閉戶坐禪。忽見賢至驚問何來。答云。暫至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知是聖人未測深淺。後屢見賢神變反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僧明嚴西至罽賓。覩法眾清勝乃慨然東顧曰。我之同輩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莫由。即諮訊國眾孰能流化東土。僉云。有佛陀跋陀羅者。出生天竺那呵梨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其童齔出家已通解經論。少受業於大禪師佛大仙。仙時亦在罽賓。乃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禪法者佛陀其人也。嚴既要請苦至。賢遂愍而許焉。於是捨眾辭師裹糧東逝。涉驟三載綿歷寒暑。既度蔥嶺路經六國。國主矜其遠化並欣懷資俸至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餘里忽風轉吹舶還向島下。眾人方悟其神咸師事之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有先發者一時覆敗。後於闇夜之中忽令眾舶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唯一舶獨發。俄爾賊至留者悉被抄害。頃之至青州東萊郡。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欣共論法相。振發玄微多所悟益。因謂什曰。君所釋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耳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諮決。時秦主姚興專志經法供養三千餘僧。並往來宮闕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眾同。後語弟子云。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既而弟子便告外人。關中舊僧咸以為顯異惑眾。又賢在長安大弘禪業。四方樂靜者並聞風而至。但染學有淺深得法有濃淡。澆偽之徒因而詭猾。有一弟子。因少觀行自言得阿那含果。賢未即檢問遂致流言。大被謗讟將有不測之禍。於是徒眾或藏名潛去。或踰牆夜走。半日之中眾散殆盡。賢乃夷然初不介意。時舊僧僧[契-大+石]恒等謂賢曰。佛尚不聽說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將至虛而無實。又門徒誑惑互起同異。既於律有違理不同止。宜可時去勿得久留。賢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懷抱未申以為慨然耳。於是與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俱發。神志從容初無異色。識真者咸歎惜焉。白黑送者數千人。姚興聞去悵恨。乃謂道恒曰。佛賢沙門挾道來遊欲宣遺教。緘言未吐良用深慨。豈可以一言之咎令萬夫無導。因勅令追之。賢謂使曰。誠知恩旨無預聞命。於是率侶宵征。南指廬岳。沙門慧遠素飲風德。乃遣使入關致書祈請。後至廬岳忻然如舊。遠以賢之被擯過由門人。若懸記五舶止說在同意。亦於律無犯。乃遣弟子曇邕致書姚主及關中眾僧解其擯事。遠乃請出禪數諸經。賢志在遊化居無求安。停山歲許。復西適江陵遇外國舶主。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土庶競來禮事。其有奉施悉皆不受。持鉢分衛不問豪賤。時陳郡袁豹為宋武帝太尉長史。宋武南討劉敦。豹隨府屆于江陵。賢將弟子慧觀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飽辭退。豹曰似未足。且復小留。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今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盡。豹大慚愧。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測。豹深歎異以啟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資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請與俱歸安止道場寺。賢儀軌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有淵致。楊都法師僧弼與名德沙門寶林書曰。鬪場禪師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風流人也。其見稱如此。先是沙門支法領於于闐國得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到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即請為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曇義等百有餘人於道場寺譯出。詮定文旨會通華戎妙得經體。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又沙門法顯於天竺所得僧祇梵本復請賢譯。賢從安帝隆安二年戊戌。訖宋永初二年辛酉。於楊都廬山二處譯華嚴等經總一十三部。並究其幽旨妙盡文意。賢以宋元嘉六年泥洹。春秋七十有一矣(又僧祐長房二錄復云賢出新微密持經即出生無量門持經是不合雙載對彼支謙先譯故加新字又有菩薩十住及本業經此之二經並是華嚴別品覺賢既譯大部不合別出此經其本業一經同入藏錄有未見其本且復存之十住一經刪之不立)

  • 雜問律事二卷(初出見長房錄)

    [0803c15] 右一部二卷本闕。

    [0803c16] 沙門曇摩。晉翻云法。善於律學。以安帝隆安四年庚子三月二日。於楊都尚書令王法度精舍。沙門釋僧遵等二十餘德請譯雜問律事。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齊。差殊甚要須善防護。

  • 十誦律毘尼序三卷(亦云十誦律序今合入十誦末後三卷是房云毘尼誦注云是十誦後善誦也其善誦有四卷是十誦中第十誦也見二秦錄)
  • 雜問律事二卷

    [0803c24] 右二部五卷(前毘尼序三卷見在後雜問事二卷本闕)

    [0803c25] 沙門卑摩羅叉。晉云無垢眼。罽賓國人。沈靜有志力。出家履道苦節成務。為人眼青時亦號為青眼律師。先住龜茲弘闡律等。四方學者競往師之。鳩摩羅什時亦預焉。及龜茲陷沒。乃避地烏纏。頃之聞什在長安大弘經藏。又欲使毘尼勝品復洽東國。於是杖錫流沙冒險東入。以姚秦弘始八年達自關中。什以師禮敬待。又亦以遠遇欣然。及羅什棄世。又以安帝義熙年中乃出遊關左。逗于壽春止石澗寺。律徒雲聚盛闡毘尼。羅什所譯十誦五十八卷。最後一誦謂明受戒法及諸成善法事。逐其義要名為善誦。又後改善誦為毘尼誦。故猶二名存焉。復出三卷律序置之於後總成六十一卷(高僧傳及長房錄乃云開前五十八卷為六十一卷者小非詳審也其毘尼序三卷或有近代經本編在第九誦後第十誦前卷當第五十五六七者非也今撿古十誦本乃在第十誦後卷當第五十九至六十一今者依古本為正)頃之南適江陵。於辛寺夏開講十誦。既通晉言善相領納。無作妙本大闡當時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明條知禁者數亦殷矣。律藏大弘叉之力也。後出雜問律事二卷。道場慧觀筆受(高僧傳云。道場慧觀深撿宗旨訖其所制內禁輕重撰為二卷。送還京師僧尼披尋競相傳寫。時閭里諺曰。卑羅鄙語慧觀才錄。都人繕寫紙貴如玉。今謂雜問律事乃是道場慧觀於教有疑隨事諮問。卑摩為決聞便錄之。撰成二卷。流行於世。即非別有梵本。卑摩譯之其曇摩出者。亦即比是錄家誤載也)冬復遷壽春石卒於寺焉。春秋七十有七。

  • 大般洹經六卷(經記云方等大般洹經或十卷第四譯義熙十三年十月一日於道場寺共覺賢出寶雲筆受至十四年正月二日訖見道祖僧祐二錄)
  • 大般涅槃經三卷(或二卷是長阿含初分遊行經異譯詳錄並云顯出方等泥洹者非即前大泥洹經加方等字此小乘涅槃文似顯譯故見僧祐寶唱二錄)
  • 雜藏經一卷(第二出與鬼問目連餓鬼報應經等同本見僧祐寶唱二錄)
  •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比丘尼波羅提木叉僧祇戒本共覺賢譯見長房錄)
  • 歷遊天竺記傳一卷(亦云法顯傳法顯自撰述往來天竺事見長房錄)
  •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第二出與符秦僧伽提婆等所出同本見僧祐錄房云顯與覺賢共譯)
  • 佛遊天竺記一卷(見僧祐錄)

    [0804b04] 右七部二十六卷(前五部一十二卷見在後二部一十四卷闕本)

    [0804b05] 沙門釋法顯本姓龔。平陽人也。顯有三兄齠年次喪。其父恐懼及顯數歲。便放出家。居家數年病篤欲死。因送還寺信宿便差。不肯復歸。母欲見之不能得。為立小屋於門外以擬去來十歲遭父憂。叔父以其母寡獨不立逼使還俗。顯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遠塵離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頃之母喪。至性過人。葬事既畢仍即還寺。甞與同學數十人於田中刈稻。時有飢賊欲奪其穀。諸沙彌悉奔走。唯顯獨留語賊曰。若欲須穀隨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此生飢貧。今復奪人恐來世彌甚。貧道預為君憂故相語耳。言訖即還。賊棄穀而去。眾僧數百人莫不歎服。及受大戒志行明潔儀軌肅然。常慨經律舛闕誓志尋求。以安帝隆安三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發自長安西度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真過險難。有頃至葱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昔有人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餘梯。又躡懸絙過河數十餘。皆漢時張騫甘父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風暴起。慧景噤戰不能前。語顯云。吾其死矣卿可時去勿得俱殞。言絕而卒。顯撫之泣曰。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凡所經歷三十餘國。至北天竺次往中國。未至王舍城三十餘里。有一寺逼暮仍停。明旦顯欲詣耆闍崛山。寺僧諫曰。路甚艱險且多黑師子亟經噉人。何由可至。顯曰。遠涉數萬誓到靈鷲。身命不期出息非保。豈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雖有險難吾不懼也。眾莫能止乃遣兩僧送之。顯既至山中日將曛夕遂欲停宿。兩僧危懼捨之而去。顯獨留山中。燒香禮拜翹感舊跡。如覩聖儀。至夜有三黑師子來蹲顯前舐脣搖尾。顯誦經不輟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下尾伏顯足前。顯以手摩之呪曰。汝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便退去師子良久乃去。明晨還反路窮幽深。榛木荒梗禽獸交橫。止有一徑通行而已。未至里餘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麁素而神氣俊遠。顯雖覺其韻高而不悟是人。須臾進前逢一年少道人。顯問曰。向耆年是誰耶。答曰。頭陀弟子大迦葉也。顯方惋慨良久既至山前。有一大石橫塞室口遂不得入。顯乃流涕致敬而去(今謂顯所涉者是鷄足山大迦葉波入寂之所非佛舊居處鷲峰山也)至迦施國精舍裏有白耳龍。每與眾僧約令國內豐熟皆有信効。沙門為起龍舍並設福食。每至夏坐訖日。龍輒化作一小蛇兩耳悉白。眾咸識是龍。以銅盂盛酪置於其中。從上坐至下行之似若問訊。遍乃化去。年輒一出。顯亦親見此龍後却至中天竺。於摩竭提巴連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祇律。又得薩婆多律抄雜阿毘曇心綖經方等般泥洹等(此方等泥洹即六卷大般泥洹經之梵本也准經後記名為方等大般泥洹經非謂二卷方等泥洹也)顯留三年學梵書語躬自書寫。於是持經像寄附商客到師子國。顯同旅十餘或留或亡。顧影唯己常懷悲慨。忽於玉像前見商人。以晉地一白團扇供養。不覺悽然下淚。停二年復得彌塞律長雜二阿含及雜藏本。並漢土所無。其師子國中有佛齒。每年三月彼之國王預前十日。莊嚴白象遣一貴重辯說智臣。著王衣服象上擊鼓大聲唱言。如來在世四十五年。說法度人無量億數。眾生緣盡乃般泥洹。自爾已來一千四百九十七載。世間長昏眾生可愍。却後十日佛齒當出無畏精舍。可辦香華各來供養。時正當晉義熙元年計從義熙元年太歲乙巳。至今開元十八年歲次庚午。便成一千八百二十二載矣。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東還。舶有二百許人。值大暴風舶壞水入。眾人惶怖即取雜物棄之。顯恐商人棄其經像。唯一心念觀世音。乃歸命漢土眾僧。舶任風而去得無傷壞。行九十日達耶婆提國停五月。復隨他商侶東趣廣州。舉帆月餘日夜忽大風合舶震懼。眾共議曰。坐載此沙門使我等狼藉。不可以一人故令眾俱亡。欲推棄之。法顯檀越厲聲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門亦應下我。不爾便當見殺。漢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當罪汝。商人相視失色僶俛而止。既水盡糧竭唯任風隨流。忽至岸見藜藿萊依然。知是漢地。但未測何方。即乘小舶入浦尋村遇獵者二人。顯問此何地耶。獵人曰。是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獵人還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聞沙門遠至躬自迎勞。顯持經像頃之欲南歸。時史請留過冬。顯曰。貧道投身於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建康。於道場寺就外國禪師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等經六部。撰遊天竺傳一卷。顯既出大泥洹經。流布教化咸使見聞。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楊都朱雀門世奉正化。自寫一部讀誦供養。無別經室與雜書共屋。後風火忽起延及其家。資物皆盡唯泥洹經儼然具存。煨燼不侵卷色無異。楊都共傳咸稱神妙。後到荊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眾感慟惜焉。

  •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華嚴十住品異譯見長房錄)
  •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或一卷一名無極寶三昧經第二出與無極寶經同本見房錄)
  • 大智度經四卷(第五出與支讖道行經及大般若第四會等同本房云見南來新錄)
  • 普門品經一卷(第一出與法護普門品及寶積文殊普門會同本見僧祐錄及竺道祖錄)
  • 阿述達經一卷(第三出與寶積無畏德會等同本見長房錄)
  • 如幻三昧經二卷(第三出與世高如幻三昧及寶積善住意會等同本見竺道祖晉錄)
  • 彌勒所問本願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彌勒本願及寶積彌勒所問會同本見長房錄)
  • 十地經一卷(第三出與法護菩薩十地經等同本見長房錄)
  • 維摩詰經四卷(第五出與嚴佛調古維摩經等同本房云見南來新錄)
  • 無所悕望經一卷(第三出與象腋經等同本見長房錄)
  • 浮光經一卷(或作乳光第四出與犢子經同本見房錄)
  •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第三出與世高自誓三昧經同本見長房錄)
  • 普賢觀經一卷(初出一名觀普賢菩薩房云見道慧錄)
  • 瓔珞經十二卷(一名現前報初出與竺佛念菩薩瓔珞同本或十四卷房云見南來新錄)
  • 昭明三昧經一卷(第二出見長房錄)
  • 禪經四卷(房云見南來新錄)
  • 法沒盡經一卷(見長房錄)
  • 菩薩正齋經一卷(第三出見長房錄)
  •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或作威華第二出見長房錄出中阿含第三十三異譯)
  • 指鬘經一卷(或作指髻出增一阿含第三十一異譯見長房錄)
  • 所欲致患經一卷(第二出見長房錄)
  •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第二出見長房錄)
  • 分衛經一卷(見長房錄)

    [0805c11] 右二十三部四十五卷(初二部三卷本在大智度下二十一部四十一卷闕本)

    [0805c12] 沙門祇多蜜。或云祇蜜多。晉云謌支。西域人。識性通敏聰達宏遠。志存弘化無憚遠遊。爰於晉代譯菩薩十住等經二十三部。諸錄盡云祇多蜜晉世譯未詳何帝。若非咸洛應是江南。一部見僧祐錄。房云。已外並彰雜別諸錄。

    [0805c18] 又有寶施女經(出大集經)摩調王經(出六度集)既是別生刪之不錄。

  • 大乘方便經三卷(元熈二年譯第三出或二卷與法護大善權經等同本見始興錄今編入寶積當第三十八會)
  •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囉尼呪經一卷(亦直云請觀世音經第二出見法上錄)
  •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晉宋間於廣州譯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異譯見始興及寶唱錄)

    [0805c26] 右三部五卷(前二部四卷本在後一部一卷本闕)

    [0806a01] 居士竺難提。晉翻云喜西域人。志道無倦履遠能安。解悟幽旨言通晉俗。以恭帝元熙元年己未爰暨。宋世譯大乘方便經等三部。

  •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一名樂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第七譯正度錄與世高支讖支謙僧鎧白延法護等所出同本)

    [0806a06] 右一部一卷本闕。

    [0806a07] 沙門竺法力西域人業行清高智道崇峙。善通方語妙稱經微。以恭帝元熙元年己未二月譯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部。

  • 日難經一卷(第二出即是越難經後說事少異見趙錄及始興錄)
  • 萍沙王五願經一卷(亦名弗沙王經第三出見趙錄及始興錄)
  • 迦葉結集戒經一卷(第三出見趙錄及始興錄)

    [0806a13] 右三部三卷(其本並闕)

    [0806a14] 沙門釋嵩公。或云高公。於晉末譯日難等經三部。群錄並云晉末。不知何帝之年。

  •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名摩訶比丘經一名真偽沙門經初出見始興錄)

    [0806a17] 右一部一卷本闕。

    [0806a18] 沙門釋退公。譯迦葉戒經一部。云於晉末。未詳何帝之年。

  •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一卷(出長阿含第十三卷異譯見趙錄)

    [0806a21] 右一部一卷闕本。

    [0806a22] 沙門釋法勇譯。梵志阿颰經一部。云晉末出。亦未詳何帝之年。

  • 那先比丘經二卷(或云那先經或三卷初出見僧祐失譯錄賢聖集見在)
  • 陀羅尼章句經一卷(祐無章字見僧祐失譯錄第三出與持句神呪經等同本大乘經闕本)

    [0806a27] 右二部三卷。長房等錄東晉失譯。總有五十三部五十七卷。今除二部三卷之外。餘五十一部五十四卷。並是房錄錯上。或後漢失譯錄中已載之者。及有譯人別生經等。委列如右。

  • 觀無量壽佛經。三世三千佛名經。千佛因緣經。五十三佛名經。八部佛名經。十方佛名經。賢劫千佛名經。稱揚百七十佛名經。南方佛名經。滅罪得福佛名經。比丘諸禁律經。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優波離問佛經。沙彌威儀比丘尼十戒經。受十善戒經。沙彌尼戒經。賢者五戒經。優婆塞威儀經。波若得經。觀世樓炭經。般舟三昧念佛章經。庾伽三摩斯經。禪要呵欲經。七佛所結麻油術呪。五龍呪毒經齲齒呪。七佛安宅神呪。安宅呪(已上二十呪部二十九卷後漢失譯錄中已有此中復載故知重也)
  • 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呪經。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呪經。十二萬神王護比丘尼呪經。百結神王護身呪經。宮宅神王守鎮左右經。塚塞因緣四方神呪經。伏魔封印大神呪經。摩尼羅亶大神呪經。召五方龍攝疫毒神呪經。梵天神策經。普廣經(已上一十一部一十一卷並是尸梨蜜所譯大灌頂經從第一卷至第十一)
  • 遺教三昧經二卷(或云遺教三昧法律經西晉法炬譯偽錄中亦有)。阿那含經二卷(晉智嚴譯偽錄亦有)。未曾有因緣經二卷(或直云未曾有經已曾再譯一存一闕)
  •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後漢安世高譯)。七佛神呪經(吳支謙譯)。賢者五福經(西晉白法祖譯)。摩尼羅亶神王呪案摩經(或無王字竺曇無蘭譯)。本行六波羅蜜經(宋求那跋陀羅譯)。優婆塞五戒經(宋沮渠京聲譯)。三歸五戒神王名經(抄灌頂經)
  • 定意三昧經(出十住斷結經)

    [0806c02] 已下新附此錄。

  • 決定毘尼經一卷(一名破壞一切心識初出與寶積優婆離會同本異譯祐云眾錄並云於燉煌出不顯譯人傳云晉世未詳何帝時)
  • 彌勒來時經一卷(第三出與羅什彌勒下生經等同本見法上錄)
  • 稻芉經一卷(與了本生死經等同本)
  • 造立形像福報經一卷(與作佛形像經同本)
  • 報恩奉盆經一卷(與盂蘭盆經同本)
  •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一卷
  • 華聚陀羅尼呪經一卷(上二經同本異出)
  • 六字呪王經一卷(與六字神呪王經同本)
  •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一卷
  •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一卷(上二經同本異出)
  • 菩薩本行經三卷
  • 七佛所說神呪經四卷(初出亦云七佛十一菩薩說大陀羅尼神呪經)
  • 薩羅國經一卷(或云薩羅王經)
  • 般泥洹經二卷(或直云泥洹經亦云大般泥洹經是長阿含初分遊行經異譯諸藏中一卷者唯是上卷缺下卷也)
  • 緣本致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卷異譯)
  • 古來世時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三卷異譯)
  • 梵志計水淨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三卷異譯)
  •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異譯)
  • 箭喻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異譯)
  • 食施獲五福經一卷(一名施色力經一名福德經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四卷異譯)
  • 滿願子經一卷(僧祐失譯錄中有晉言故移此出雜阿含第十三卷異譯)
  •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一卷(第五出與摩鄧伽舍頭練經等同本)
  • 餓鬼報應經一卷(第三出一名目連說地獄餓鬼因緣經與鬼問目連經等同本)
  • 得道梯橙錫杖經一卷(題云得道梯橙錫杖品第十二亦直云錫杖經)
  • 僧護經一卷(或云僧護因緣經)
  • 護淨經一卷
  • 木槵子經一卷
  • 無上處經一卷
  • 盧志長者因緣經一卷
  • 五王經一卷
  • 沙彌十戒法并威儀一卷(亦名沙彌威儀戒本)
  • 沙彌尼離戒文一卷
  • 舍利弗問經一卷
  • 五百問事經一卷
  • 阿育王譬喻經一卷(題云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古經呼佛以為天尊即佛說也)
  •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一卷(亦云撰三藏經及雜藏經)
  • 彌勒作佛時事經一卷(祐錄無事字第二出與彌勒來時經等同本見寶唱錄)
  • 道樹三昧經二卷(第二出與私呵昧經同本見支敏度錄)

    [0807a18] 右三十八部四十五卷(末後二部三卷闕本餘並見在)前三十六部四十二卷。是入藏見經莫知譯主。諸失譯錄闕而未書。似是遠代之經故編於晉末。庶無遺漏焉。

    [0807a22] 通前舊失譯經二部三卷。總四十部四十八卷。並為東晉失源云。

[0807a24] 秦符氏都長安(亦云前秦)

[0807a25] 起苻健(為明帝)皇始元年辛亥。至苻登(無)初九年甲午。凡經五主四十四年。沙門六人。所譯經律論等。總一十五部合一百九十七卷(於中七部六十五卷見八部一百三十二卷闕本房云元始元年甲寅延初元年丁酉與諸家年曆不同校三年向後准公增一序其甲子房錄錯矣)

[0807b02] 符秦沙門曇摩持(三部三卷戒本壇文)

[0807b03] 沙門鳩摩羅佛提(一部三卷集)

[0807b04] 沙門僧伽跋澄(三部二十七卷論集)

[0807b05] 沙門曇摩鞞(一部五卷經)

[0807b06] 沙門伽提婆(二部四十六卷論)

[0807b07] 沙門曇摩難提(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經論集)

  •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或云十誦大比丘戒初出見僧祐錄)
  • 比丘尼大戒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戒第二出見僧祐錄)
  • 教授比丘尼二歲壇文一卷(或無尼字僧純於龜茲國得梵本來佛念譯語惠常筆受見寶唱錄)

    [0807b12] 右三部三卷其本並闕。

    [0807b13] 沙門曇摩持。或云侍。秦言法慧。亦云法海。西域人。善持律藏抄入契經。以苻堅(莊烈天王)建元三年丁卯四年戊辰。於長安譯十誦戒本等三部。竺佛念傳語。慧常筆受(安公僧戒序云。佛念寫其梵文。道賢為譯。惠常筆受其比丘尼戒。僧祐錄云。晉簡文帝時。沙門僧純於西域拘夷國得梵本。到關中令佛念曇摩持慧常共出。謹案長房等錄皆以惠常為其譯主。今主與曇摩持竺佛念共譯。今以秦僧慧常元不遊於天竺。常雖共出尼戒執本乃是曇摩佛念傳譯。常為筆受與其僧戒何別此乃引標惠常。推校本末事乃分明。常為助翻。曇摩為主。故入曇摩之錄。惠常不別存焉)

  • 四阿含暮抄解二卷(亦云四阿含暮抄經安公製序見僧祐錄)

    [0807b22]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0807b23] 沙門鳩摩羅佛提。秦言童覺。西域人。以苻堅建元十八年壬午八月。於鄴寺譯阿含暮抄一部冬十一月乃訖。佛提執梵本。佛念佛護譯為秦文。沙門僧道僧叡曇究筆受。

  •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十卷(或云婆須蜜經或十二卷或十四卷建元二十年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訖跋澄難提提婆三人執本佛念傳譯慧崇筆受安公製序見僧祐錄)
  • 鞞婆沙論十四卷(或無論字亦云鞞婆沙阿毘曇亦云廣說或十五卷或十九卷建元十九年四月出至八月末訖難提錄為梵文佛圖羅剎傳譯敏智筆受安公製序見僧祐錄)
  • 僧伽羅剎所集經三卷(或云僧伽羅剎集初出或五卷建元二十年出十一月二十日訖佛念傳譯慧崇筆受安公製序見僧祐錄於長安石羊寺出亦云佛護傳譯)

    [0807c07] 右三部二十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僧伽跋澄。或云跋橙。秦言眾現。罽賓國人。毅然有淵懿之量。歷尋名師修習精詣。博覽眾典特善數經。暗誦毘婆沙貫其妙旨(毘婆沙即鞞婆沙是非大毘婆沙也)常浪志遊方觀風弘化。符堅建元之末來入關中。先是大乘之興未廣。禪數之學甚盛。既至長安咸稱法匠焉。堅祕書郎正字文業。博學有才崇御大法。嘗聞外國宗習毘婆沙而跋澄諷誦。乃四事禮供請譯梵文。澄以建元十七年辛。至二十一年乙酉。共名德法師釋道安等。譯婆須蜜等二部。涼州沙門竺佛念外國沙門佛圖羅剎傳語。沙門敏智慧嵩祕書郎趙文業筆受。安公法和對共校定。跋澄戒德整峻虛靖離俗。關中僧眾則而像之。後不知所終。佛圖羅剎不知何國人。德業純粹該覽經典。久遊中土善達秦言。其宣譯梵文見稱當世(祐等群錄並云鞞婆沙論僧伽提婆譯今淮安公論序云僧伽跋澄譯今準論序為正祐等群錄復云跋澄譯譯雜阿毘曇毘婆沙論十四卷者即鞞婆沙論是)

  • 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五卷(或無鈔字或七卷亦云般羅若一名須菩提品亦名長安第六出與道行小品明度等同本見僧叡二秦錄及僧祐錄)

    [0807c28] 右一部五卷其本見在。

    [0808a01] 沙門曇摩鞞秦言法受。印度人。器宇明敏志存弘喻。以苻堅建元十八年壬午。譯般若鈔經一部。佛護傳譯(佛護即佛圖羅剎也)慧進筆受安公校定并製序。共傳云與大品放光光讚同本者。或恐尋之未審也。

  • 阿毘曇八揵度論三十卷(或無論字或二十卷或云迦旃延阿毘曇或云阿毘曇經八揵度初出與害譯發智論同本建元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出至十月二十三日訖見僧祐錄)
  • 阿毘曇心十六卷(初出或十三卷建元末年於洛陽出見僧叡二秦錄及僧祐錄)

    [0808a09] 右二部四十六卷(前一部三十卷見在後一部十六卷闕本)

    [0808a10] 沙門僧伽提婆(或云提和亦云僧祐禘婆盖是言音楚夏耳)秦言眾天。罽賓國人。姓瞿曇氏。以苻堅建元十九年癸未。遊於長安。沙門法和請令翻譯。起十九年訖建元未。出八揵度等論二部(其鞞婆沙十四卷准安公序是跋澄譯今此除之)

    [0808a15] 涼州沙門竺佛念傳譯。慧力僧茂筆受法和理其指歸。安公製序。後以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遊。於廬山及往建康更出經論具。如晉錄所顯。

  • 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建元二十年出是第一譯竺佛念筆受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僧祐錄)
  • 增壹阿含經五十卷(第一譯建元二十年甲申夏出至來春訖為四十一卷佛念傳譯曇嵩筆受見安公經序僧叡僧祐寶唱錄並載祐云三十三及二十四卷恐誤)
  • 三法度論二卷(初出或云三法度無論字僧晉世僧伽提婆出者小異見長房錄)
  • 僧伽羅剎集二卷(佛去世後七百年僧伽羅剎造初出見寶唱錄)
  • 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一卷(第三出姚秦建初六年辛卯於安定城為尚書令姚旻二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訖佛念傳譯兼製序見秦錄此應入後秦從多附此)

    [0808b01] 右五部一百一十四卷(前四部一百一十三卷闕後一部一卷見在)

    [0808b02] 沙門曇摩難提。秦言法喜。兜法勤國人。髫年離俗聰慧夙成。研諷經典以專精致業。遍觀三藏闇誦中增一阿含。博洽多聞靡不該練。是以國內近共推服。少而觀方遍涉諸國。常謂弘法之體宜宣布求聞。故遠冒流沙懷寶東逝。以苻堅建元二十年至于長安。難提學業既優道聲甚盛。符堅深見禮接厚致供施。先是中土群經未有四含。堅侍臣武威太守趙政志深法藏。乃與安公共請出經。政於長安城內集義學僧。寫出二含梵本。亦始翻譯。佛念傳語惠嵩筆受。提以符堅建元二十年甲申。至姚萇建初六年辛卯。譯中阿含等經五部。提後還西域不知所終。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五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5 冊 No. 2157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