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9n2036_006 佛祖歷代通載 第6卷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49 冊 » No.2036 » 第 6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卷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六
[0517b15] 西晉
[0517b16] (一) 雷氏曰(宣景文武惠懷愍帝西晉四主五十二年)。
[0517b17] 高祖宣帝懿(姓司馬氏。王金德都洛陽。字仲達。河內溫人也。高陽氏之後。祖雋頴川太守。父防京兆尹。帝乃防之次子。事魏忠烈。大有賢能。壽七十三崩。葬高原陵)。
[0517b19] 景帝師(字子元。宣之長子。壽四十八。崩于許昌。葬峻平陵)。
[0517b20] 文帝昭(字子上。景之母弟。壽五十五。崩于露寢。葬峻平陵)。
[0517b21] (乙酉) 武帝炎(字安世。文之長子。寬惠仁厚。好莊老之書。咸熙二年受魏禪降。封晉賓為陳留王。遷于鄴。用天子儀衛之。帝自滅吳之後。奢侈縱恣。後宮殆將萬人。甞乘華車至于所寢。己酉四月崩含章殿。壽五十五。葬峻陽陵)在位二十五年。改元大始。
[0517b24] (二) 吳孫皓始即位。改甘露元年。下令遍毀神祠被及梵宇。臣僚諫。先帝感瑞剏寺。不可毀也。乃遣臣張昱往告康僧會。會挫其辭理辯鋒出。昱不能屈。歸以會才高聞。皓召至。問曰。佛言善惡報應。可得聞乎。會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則赤烏翔而老人見。以仁德育萬物。則醴泉冽而嘉禾茁。善既有應惡亦如之。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皓曰。然則周孔既明。安用佛教。會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跡。佛教不止淺言。故詳示其要。皆為善也。聖人唯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皓無以酬之。遂罷。他日宿衛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穢處蒙不潔以為笑樂俄得腫疾晝夜呻吟。占者曰。坐犯神祠。禱諸廟不効。宮人有奉佛者曰。乃不請福於佛耶。皓仰視曰。佛神若是怪乎。曰佛之威靈視神如天淵。皓乃悟曰。吾以慢像致此耳。趣迎像龕而供事之。仍請會說法悔罪。會為開示玄要。并取本業百二十願。分二百五十事。使皓行住坐臥增益善意。及授之五戒。少頃疾愈。由是奉會為師。崇飾寺塔。
[0517c19] (三) 太始元年。月氏國沙門曇摩羅奈。晉言法護。至洛陽。護學究三十六國道術。兼通其語。及自天竺大齎梵本婆羅門經達於玉門。因居燉煌。世號燉煌菩薩。後游洛邑及之江左。永嘉中隨處譯經。未甞暫停。時優婆塞聶承遠執筆助翻。垂四百卷。及承遠卒。其子道真者。詢稟咨承法護。筆授外道真自譯經六十餘卷。時晉沙門釋法炬法立支敏度及優婆塞衛仕度等。譯出眾經。外炬與立等每相參合。廣略異同編次部類。凡一百四十餘卷。復有沙門畺良婁至安法欽竺叔蘭白法祖支法度等。各出眾經。所以西晉已來宣譯漸盛。
[0518a03] 論曰。吳黃武初。陸績有言曰。從今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及泰康改元而吳平天下一統。果如績言。自是才二十載。至永寧之初。正道虧頹群雄嶽峙。趙王剏基叛逆。篡主於朝張軌繼請外遷。擅據涼土內外糜沸。仍漸亂階。劉淵所以平陽。李雄因茲井絡。懷帝蒙塵外郡。愍后播越長安。既道藉時興而兩都版蕩。法由人顯屬二主恓惶。萬姓崩離歸信靡託。百官失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釋法炬等。忘身利物志在宏宣。匪憚苦辛闡法為務。護於晉世譯經最多。且晉雖不文文才實著。翻傳妙典日有賞音。所以禮樂衣冠晉朝始備。信源道種相資而興焉。
[0518a18] (丙戌) 吳改寶鼎。
[0518a19] (丁亥) 大教東流二百年矣。
[0518a20] (己丑) 吳改建衡。
[0518a21] (壬辰) 吳改鳳凰。
[0518a22] (乙未) 改咸寧○吳改天冊。
[0518a23] (丙申) 吳改天璽。明年又改天紀。
[0518a24] (己亥) ○九月會公示疾而化。
[0518a25] (庚子) 改大康(滅吳) 右吳四主六十年(而晉併之天下一統)。
[0518a26] (四 壬寅) 會稽育王塔緣起。有劉薩訶。病死入冥見梵僧。指往會稽育王塔處懺悔。既穌出家名惠達。及至會稽遍求不見。偶一夜聞地下鍾聲。倍加誠懇。經三日忽從地涌出寶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寸。佛像悉具。達既見塔精勤禮懺。瑞應甚多。明州塔此其始也。
[0518b04] (五 庚戌) 惠帝衷改永熙(字正度。武次子。生而不惠。不辨菽麥。娶賈充女南風為后。淫虐酷殘。誅滅大臣。致天下大亂。為司馬越鴆于顯陽殿。壽四十八。葬太陽陵)治十七年。
[0518b06] (六 辛亥) 改元康。又改永平。
[0518b07] 道家三皇經。乃鮑靜所撰十四紙也。彼曰。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為國王。大夫有此文者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錢財自聚。婦人有此文者必為皇后。既犯國諱。永康中被誅。出晉史。後人改曰三洞。至唐二十年貞觀間。吉州囚人劉紹妻王氏。有五嶽真仙圖及鮑靜所撰三皇經。時吉州司法參軍吉辨因檢囚。於王氏處得之申省。勅令邢部郎中紀懷業等。追京下道士張惠元成武英等勘問。得在先道士鮑靜所撰妄為墨本。非今元等所造。勅令毀除。追諸道士及百姓有此文者。其年冬並集得之。遂於禮部廳前悉焚之。
[0518b20] (甲寅) 瑞像到龜茲國(已上一千二百八十五年在西竺。是年始到丘慈。凡住六十八年)。
[0518b22] (七) 永平四年。天竺沙門耆域至洛陽。指沙門竺法淵曰。此菩薩從羊中來。指竺法興曰。此菩薩從天中來。又曰。比丘衣服華麗大違戒律。非佛意也。望見帝都宮室曰。大略似忉利天宮。然人天殊分。疲民之力繕刻如此。不亦侈乎。未幾而洛陽亂。域辭歸天竺。數百人遮道。請中食乃行。域許之。明日百餘家域分身同時赴之。家喜其來。及發跡洛南。域徐行而追者不及。即以杖畫地曰。于此訣矣。是日有出長安者。見域在寺中。有賈胡濕登者。其夕會域宿于流沙。蓋一昔萬里沙門神迹。于此為濕云。初域來交廣。並有靈異。既達襄陽。欲寄載過江。舟人見是胡僧。輕而不渡。及舡達岸域已前行。路見兩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頭。虎下道而去。見者皆敬焉。
[0518c09] (庚申) 改永康。
[0518c10] (辛酉) 改永寧(正月趙王倫纂位遂誅之)。
[0518c11] 十六國(自永寧之後所在分十六國五凉四燕二趙三秦大夏并蜀為十六)。
[0518c12] 雷氏曰。張軌據涼號曰前涼。九主六七符堅侮亡。
[0518c14] 李特據益號曰後蜀。六主四六桓溫戮辱。
[0518c15] 劉淵平陽號曰前趙。四主二六石勒平勦。
[0518c16] 石勒襄國號曰後趙。六主三二冉閔除討。
[0518c17] 符健長安號曰前秦。五主四四姚萇反臣。
[0518c18] 慕雋據鄴號曰前燕。二主二二滅于符堅。
[0518c19] 姚萇長安號曰後秦。三主三二劉裕即真。
[0518c20] 乞伏金城號曰西秦。四主二八赫連使賓。
[0518c21] 呂光姑臧號曰後涼。四主十三姚興復彊。
[0518c22] 慕容山中號曰後燕。四主四二馮跋滅焉。
[0518c23] 烏狐廣武號曰南涼。三主十九熾盤僭王。
[0518c24] 慕德廣固號曰南燕。二主十一劉裕得天。
[0518c25] 李暠燉煌號曰西涼。二主二四蒙遜威彊。
[0518c26] 蒙遜張掖號曰北涼。二主三九拓跋乃昌。
[0518c27] 赫連朔方號曰大夏。二主二五魏有天下。
[0518c28] 馮跋昌黎號曰北燕。魏滅。二主二十八年。是十六國雜晉魏間。
[0519a02] 前涼張軌(字士彥。安定烏氏人。漢張耳十七代孫。永寧初涼州刺史。建興年僭立為王。依晉王朔立十三年晉武太元滅)。
[0519a04] (壬戌) 改大安。
[0519a05] 後蜀李特(字玄休。巴西宕渠人。其先廩君之裔。自氐羌之亂。隨流人至蜀。自稱益州牧。號蜀。改年建初)。
[0519a07] (癸亥) 蜀武帝雄(字仲雋。特第三子。母曰羅氏。是年羅尚殺特而立帝。二十年改元建興。咸和八年生瘍于頭六日。而卒壽六十一)。
[0519a09] (甲子 五十) 改永興。
[0519a10] 前趙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冐頓之後。初漢祖以宗女為公主。妻冐頓。約為兄弟。故子孫冐姓劉氏。都平陽六年改光熙)。
[0519a12] (丙寅) 改光熙○蜀改晏平。
[0519a13] (丁卯) 懷帝熾改永嘉(字豊度。武帝二十五子也。生而姿奇。後無罪為劉聰虜之。壽三十歲)治六年。
[0519a15] (戊辰) 趙改永鳳。
[0519a16] (庚午) 趙和(字玄泰。淵之子。身長八尺。既立改年河瑞。未幾為銳景斬於光極臺矣)。
[0519a17] 逍劉聰改稱漢(字玄明。劉淵第四子。性極勇傑。承位自號昭武帝。改元光興。在位八年。時河東大蝗食田。唯不食黍豆。靳準率人收埋之。哭聲聞十餘里。鑽土復出。黍豆竟盡食矣)。
[0519a19] (辛未) 漢改嘉平。
[0519a20] (八 癸酉) 愍帝鄴改建興(字彥奇。武帝孫。吳王晏之子。初即位時。長安城中不盈百戶。篙棘成林官無章服印綬。唯桑板署號爾。後被劉聰虜之。使帝戎服執戟前導。降封懷安侯遇害于洛。壽十八歲)治四年。
[0519a23] 涼張寔(字安遜。在位五年。壽四十八。號昭公)。
[0519a24] (九) 吳中是年有維衛迦葉二佛石像。汎海而至。吳淞江滬瀆口。遙見浮遊道士巫師往迎。並風濤汹湧。吳縣朱膺素奉正法。乃同數人共迎像。於是乘流自到。背有銘誌。登舟其輕如羽。乃奉安通玄寺供養(今開元寺事載珠林)。
[0519b02] (甲戌) 日隕○三日並出西方○漢星隕平陽化肉。
[0519b04] (乙亥) 漢改建元。
[0519b05] (丙子) 漢改麟嘉。
[0519b06] 東晉 雷氏曰(元明成康穆哀廢簡武安楚恭。東晉十一。一百四年)。
[0519b07] (十 丁丑) 元帝睿改建武(司馬氏。王金德。遷都建鄴。避愍帝名改建康。字景文。宣帝曾孫。瑯瑘王覲之子。生于洛陽。劉聰破洛。與王導南渡據江東。壬午崩內殿。葬平陵。壽四十七)治六年。
[0519b10] 敘曰。經云。三界無常。有為非久。晉氏之基。魏室遠系。乃誅曹爽而絕其宗。設帝策而陳其績。金承土運曆數在躬。平蜀而降大吳。升平而布寬政。文既允備武亦戢戈。百六奄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亂莫匪斯焉。于時道俗崩離。朝不謀久。寄政江表法隨代興。沙門信士於是攸集。故就紀之。別號東晉。元帝者宣皇曾孫。恭王覲之子也。諱睿字景文。初生之辰。內有神光一室盡明。白毫生于日角之左。累官都督楊州諸軍事左丞相。懷愍敗後百官分離。或走江南。或為俘戮。長安失據帝幽平陽江東于時。忽有五日並出。都下勸睿宜稱晉王。統攝萬機以臨億兆。愍帝崩後遂即居尊。立元建武。因都建鄴。避愍帝諱改名建康。先是泰康二年。吳舊將管恭作亂。太史伍振筮曰。恭即滅矣。然更三十八年。楊州當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始時。望氣者云。吳金陵山五百年後當出天子。始皇忌之。因發兵鑿金陵山斷。改稱抹陵冀絕其王。凡自政至睿五百二十六年。有晉金行奄君四海。又時謠曰。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喪亂宗室中。唯瑯瑘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江表。而睿首基為帝。將知受命上感天靈。欲跨輿圖下資地勢。地負其勢。始皇鑿之而弗亡。天降其靈。劉曜殲之而莫盡。爰自建武至於元熙。凡十二主。一百四年。華戎道俗譯經律論垂六百卷。而弘法之務至是特盛焉。
[0519c10] (戊寅) 改大興。
[0519c11] 前趙劉曜(字永明。劉元海族子。少孤貧。養于元海家而承位。十二年改光初元年)。
[0519c12] (己卯) 後趙石勒(字世龍。上黨武鄉人。其先匈奴別部也。年十四至洛陽。依笑上都門。王衍異之曰。胡雛聲視有奇志。將為天下之患。遣人收之。會勒已去。後起兵據襄國一十五年。壽六十。勒初暴政。及見圖澄鉢長青蓮之驗。回心納諫。延及子虎慕德推賢)。
[0519c15] (辛巳) 涼茂(字成遜寔之弟在位四年)。
[0519c16] (壬午) 改永昌。上憂崩。
[0519c17] (十一) 天竺沙門。吉友抵建康。丞相王導見之曰。我輩人也。太尉庾亮光祿周顗廷尉柏彝。一時名公皆造門結友。聲名著搢紳間。甞對王導解帶盤礴。尚書卞望之適至。友正容肅然。有問其故。對曰。王公風道期人。卞令軌度格物。吾正當以此應之耳。柏彝欲為友作目。久之未得。友曰尸黎密(此云吉友)可謂卓朗。彝絕嘆以為盡品目之極。大將軍處仲。聞友為諸公器重。心未然。及見不覺手足增敬。周顗為僕射。領選將入局。過友嘆曰。為朝廷選賢。得如君真令人無愧耳。及顗歿友慰其孤。對靈作梵唄。清響凌雲。又呪語千餘言而去。王導甞戲之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友笑曰。使我如諸君。今日豈得在此。時以為名言。譯孔雀經。梵名尸黎密。蓋讓王位出家。如吳泰伯然。
[0520a05] (十二 癸未) 明帝紹改太寧(字道畿。元之長子。敏有機斷。故能以弱制強。克復大業。惜乎降年不永。未致太平崩。壽二十七。葬于平陵)治三年。
[0520a07] (乙酉) 涼駿(字公建。寔之子。立二十二年。壽四十)。
[0520a08] (十三)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樂。初母夢得神劍。因而有孕。既誕拳左手。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密受心印。後適南天至中印度。彼國王名迦勝。設禮供養。時有外道。號無我尊。先為王禮重。嫉祖之至。欲與論議。幸而勝之以固其事。乃於王前謂祖曰。我解默論。不假言說。祖曰。孰知勝負。曰不爭勝負。但取其義。祖曰。汝以何為義。曰無心為義。祖曰。汝既無心。安得義乎。曰我說無心。當名非義。祖曰。汝說無心。當名非義。我說非心。當義非名。曰當義非名。誰能辨義。祖曰。汝名非義。此名何名。曰為辨非義。是名無名。祖曰。名既非名。義亦非義。辨者是誰。當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翻。外道杜口信伏。于時祖忽然面北合掌。長吁曰。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斯可傷焉。即辭王南邁。達于南天潛隱山谷。時彼國王名天德。迎請供養。王有二子。一兇暴而色力充盛。一和柔而長嬰疾苦。祖乃為陳因果。王即頓釋所疑。又有呪術師。忌祖之道。乃潛置毒於飲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禍。遂投祖出家。祖即與受具。後六十載太子德勝即位。復信外道致難于祖。太子不如密多以進諫被囚。王遽問祖曰。予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祖曰。王國昔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滅已千二百年。師從誰得邪。祖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王曰。予聞。師子比丘不能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祖曰。我師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於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盡如故。王即追悔致禮。師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家。祖問太子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曰我若出家不為其事。祖曰。不為何事。曰不為俗事。祖曰。當為何事。曰當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諸聖降迹。即許出家。六年侍奉。後於王宮受具羯磨之際。大地震動頗多靈異。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聽吾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本性。無道亦無理。不如密多聞偈再啟祖曰。法衣宜可傳授。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汝身無難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祖現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剏浮圖而祕之。當東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歲也。
[0520b28] (十四 丙戌) 成帝衍。改咸和(字世根。明帝長子。五歲即位。庾后臨政。壽二十五)治十七年。
[0520c01] (十五) 三藏理法師名惠理。西竺人也。東晉咸和初。來遊此土。至杭州見山岩秀麗曰。吾國中天竺靈鷲山之一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時多為仙靈所隱。今此亦復爾耶。洞舊有白猿。遂呼之。應聲而出。人始之信。飛來由是得名。師即地建兩剎。先靈鷲後靈隱。常宴坐岩中。號理公岩。今瘞塔在焉。
[0520c09] (戊子) 趙改太和。
[0520c10] (庚寅) 後趙改建平。
[0520c11] (壬辰) 燕慕容皝立。
[0520c12] (癸巳) 蜀斑(字世文。雄兄之子。初署南平將軍後立為太子。雄疾。斑侍。卒而立。一年復為雄子越殺之。壽四十一)。
[0520c14] 趙弘(字大雅。勒之次子。立一年改元建熙。壽四十二)。
[0520c15] (甲午) 趙石虎(勒弘自立。盡殺勒種。改元建熙)。
[0520c16] (乙未) 改咸康○趙改建武。
[0520c17] 蜀期(字世運。雄第四子。立三年改元玉桓。後自縊死。雄諸子皆為壽所殺)。
[0520c18] (丙申) ○後趙大旱。斗米直金一斤。
[0520c19] (戊戌) 蜀壽(字武考。驤之子。雄之弟。殺期自立。六年改元漢興。國號漢)。
[0520c20] (十六) 咸康六年。成帝幼冲。庾氷以元舅輔政。奏沙門應盡禮王者。尚書令何充等議。不應致拜。下禮官詳議。博士議與充合。而門下承氷風旨為駁。尚書令充僕射褚翌諸葛恢尚書馮懷戴廣等奏曰。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肅祖明皇帝。聰聖玄覽。豈于時沙門不易屈膝。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臣等謂。宜遵承先帝故事於義為長。氷固謂應盡敬。下制曰。夫萬方殊俗神道難辯。有自來矣。達觀旁通誠當無怪。況跪拜之禮。何必尚然。當後原先王所以尚之之意。豈直好此屈折而坐遘盤辟哉。良有以也。既其有以。將何以易之。然則名禮之設。其無情乎。且今果有佛耶無佛耶。有則其道固弘。無則義將安取。縱其信然。將是方外之事。方外之事豈方內所體。而當矯形體違常度易禮典棄名教。是吾所甚疑也。名教有由來。百代所不廢。昧旦丕顯後世猶殆。殆之為弊其故難尋。而今當遠慕茫昧依稀未分。棄禮於一朝。廢教於當世。使夫凡流傲逸憲度。又是吾所甚疑也。縱其信然。縱其有之。吾將通之於神明。得之於胸懷耳。軌憲宏謨固不可廢之於正朝。凡此等類皆晉民也。論其才智又常人也。而當因所說之難辨。假服飾以凌度。抗殊俗之傲禮。直形骸於萬乘。又是吾所弗取也。諸君並國器也。悟言則當測幽微。論治則當重。
[0521a19] (十七) 國典。苟其不然。吾將何述焉。充等重抗。表曰。臣等暗短。不足以讚揚聖旨。宣暢大義。伏省明詔震懼屏營。輒共尋詳有佛無佛。固非臣等所能定。然攷其遺文鑽其旨要。五戒之禁實助王化。賤昭昭之名行。貴冥冥之潛操。行德在於忘身。抱一心之精妙。且興自漢世迄至于今。雖法有隆衰而弊無妖妄。神道經久未有其比也。夫議有損也。況必有益。臣之愚誠。實願塵露之微增潤岱岳。區區之況上裨皇極。今一令其拜。遂壞其法。修善之俗廢於聖世。習實生常。必致怨懼。隱之臣心竊所未安。臣雖愚蔽。詎敢以偏見疑誤聖聽。直謂世經三代人更明聖。今不為之制無虧王度。而幽冥之格可無雍滯。是以復陳愚誠。乞垂省察。氷猶以為不可。復下制曰。省所陳具情旨。幽昧之事誠非寓言所盡。然較略其大。人神常度粗復有分例用。大率百王制法雖文質隨時。然未有以殊俗參治恢誕雜化者也。豈曩聖之不達。來聖之宏通哉。且五戒之才善粗擬似人倫。而更與世之略其禮敬服禮重矣。敬大矣。為治之綱盡於此矣萬乘之君非好尊也。區城之民非好卑也。而尊卑不陳。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則亂斯曩聖。所以憲章國體宜而不惑也。通才博採往往備其事。修之家可。以修之國及朝則不可。斯豈不遠耶。省所陳。果亦未能了有之與無矣。縱其了。猶謂不可以參治。而況都無而當以兩行耶。充等三上章執奏曰。臣等雖誠愚蔽不通遠旨。至乾乾夙夜思循王度。寧苟執偏管而亂大倫。直以漢魏逮晉不聞異議。尊卑憲度無或暫虧也。今沙門之守戒專專。然及為其禮一而已矣。至於守戒之篤。亡身不恪。曷敢以形骸而慢禮敬哉。每見燒香祝願。必先國家欲福裕之。備情無極已。奉上崇順出於自然。禮儀之簡蓋是專一守法。是以先聖御世。因而弗革也。然天網恢恢疎而不失。臣等慺慺以為。不令致拜於法無虧。因其所利而惠之。使賢愚莫敢不用情。則上有天覆地載之施。下有守一修善之人。謹復陳其愚淺。願蒙省察氷議遂寢。何充字次道。廬江潛人。魏光祿大夫宴之孫。少以文義見稱。初為王敦掾。敦兄含守廬江貪污。敦甞於坐稱之曰。家兄在郡定佳。廬江士人稱之。充正色曰。充即彼郡人。所聞異此。敦默然。坐客皆為不安。充宴然自若。丞相庾亮甞薦之於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若能總錄朝端為老臣副。及充拜尚書令。推能用功不私樹恩。世甚重之。初阮裕甞戲之曰。卿志大宇宙。勇邁前古。充審其故。裕曰。我圖數千戶郡。尚未能。卿圖作佛不亦大乎。卒年五十有五。其後門世事佛甚精。厥孫尚之及點胤等。並建大義闡明佛法云。
[0521c16] (癸卯) 康帝嶽。改建元(字世同。成之母弟。年二十一即位。庾亮為相專權。後崩式乾殿。壽二十三。葬昌陵)治二年。
[0521c18] (甲辰) 蜀勢(字子仁。壽之長子。身長七尺九寸。腰十四圍。善俯仰。立五年改元太和。後死建康)。
[0521c19] (十八 乙巳) 穆帝聃。改永和(字彭祖。康之長子。二歲即位。母褚后臨朝。壽十九崩于顯陽殿。葬永平陵)在位十七年。
[0521c21] (丙午) 蜀改嘉寧。
[0521c22] (丁未) 涼張重華(字大臨。駿次子。立七年。壽二十七)。
[0521c23] (戊申) 後趙佛圖澄。諫殺太子宣。
[0521c24] (己酉) 後趙改太寧。即帝位。尋死而國亂。
[0521c25] 前燕儁(姓慕容。字子英。祖名廆。字奕。昌黎棘城鮮卑人。其先有能之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晉封燕王遷都龍城。生子皝儁。乃皝之次子也。居鄴十一年。壽四十二歲)。
[0521c27] (十九) 天竺佛圖澄至洛。自言百餘歲。常服氣自養。能積日不食。善誦呪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綿塞之。夜讀書則拔綿出光照室。又每臨溪從孔中出腸胃洗濯還納腹中。能聽鈴音言吉凶。莫不奇驗。會洛陽寇亂潛伏草野以觀時變。時石勒屯葛陂多殘殺。澄杖錫謁勒。勒命試以道術。澄取滿鉢水呪之。俄青蓮花生鉢中。光色耀目。勒由此神敬。延之軍中。未幾劉曜求戰以決雌雄。左右以為未可。勒以訪澄。澄曰。相輪鈴音云。秀支替戾岡僕谷劬禿當。此羯語也。秀支軍也。替戾岡出也。僕谷劉曜胡位也。劬禿當捉也。言軍出捉得劉曜。又令童子潔齋三日。取麻油合臙脂。躬自塗於掌中。舉手示童子。燦然有輝。童子驚曰。有軍馬。一人白皙以朱絲縛肘。澄曰。此即曜也。勒遂出戰。果生擒劉曜。勒稱趙王行皇帝事。敬澄彌篤。每舉事必咨而後行。勒殂。弟季龍襲其位。徙都鄴城。尤傾心事澄。下令衣以綾錦乘雕輦。朝會引見。常侍御史悉助舉輿升殿。太子諸公扶翼而前。主者唱大和尚。坐者皆起。勅司空季農朝夕問候。時支道林聞之曰。澄公其以季龍為鷗鳥耶。及晉軍侵淮泗。季龍怒曰。吾奉佛供僧返更致寇。佛無神矣。澄入見曰。陛下前身為商人。經罽賓寺設大會。會有六應真。吾其一也。有聖者曰。此檀越報盡為雞乃王晉地。今陛下為天子。豈非奉佛供僧而致耶。疆場侵噬有國之常。何為怨謗三寶興毒念乎。季龍悔謝。因問曰。佛法不殺。朕為天下掌生殺。恐違佛戒。澄曰。帝王事佛在恭儉慈忍。顯讚法道不為暴虐不害無辜。民有為惡化之不悛者。其可不罰乎。但殺不可濫。刑不可不恤耳。尚書張離家富事佛。而所為不法。澄曰。事佛在清淨無欲。君雖崇飾寺塔。而貪冒不已無益也。及將去世詣辭季龍。驚曰。大和尚遽棄我。國有難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無由增損。但道貴行全德貴不怠。苟德行無玷雖死如生。咸無焉千歲尚何益哉。然有可恨者。國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當蒙祉福而布政猛虐賞罰交濫。特違聖教致國祚不延也。季龍號慟嗚咽。澄安坐而逝。後有沙門自雍州來。見澄入關以聞季龍。命發塜視之。唯塊石存焉。季龍大惡之歎曰。石吾姓也。大和尚埋我而去。其能久乎。未幾石氏果滅。澄度弟子數千萬人。凡居其所。國人無敢向之涕唾。每相戒曰。莫起惡心。大和尚知汝。其道化感物如此。自大教東來。至澄而盛。
[0522b20] 論曰。大覺璉禪師有云。妙道之意聖人甞遇之於易。由生民已來淳朴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迨為秦漢則無所不至。而天下至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世尊之教入東土。示以性命之理。教以慈悲之行。冬也。旨哉斯言。觀澄公區區西來。當石勒季龍磣暴虓噬之際。而能憫物垂軌。示以玄言德祥。導以慈悲之行。卒使二暴革心道化融洽。於戲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而聖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厥有以哉。
[0522c05] (庚戌) 趙石祗(三月即位。襄國改永寧。去帝號。劉顯殺祇。冉閔以顯為大單于。稱帝於襄國。引兵攻鄴。敗還。魏克襄國。殺顯及公卿焚宮室。遷其民于鄴。至辛亥國除)。
[0522c07] 魏冉閔(殺石虎。子孫十八人。及胡羯二萬人。壬子克襄國。殺劉顯。後為慕容儁所滅。殺閔於遏。徑山七里之內草木皆枯。半年不雨。祭之乃雨。國除)。
[0522c09] (辛亥) 前秦符健(字建業。洪第三子。洛陽臨渭氏人。其先有扈之裔。父洪字廣世。為西戎酋長。初住石虎。滅洪。有師十萬。自稱秦王。生健。背有草付字。改姓苻氏。僭立四年。都長安。改元皇始。壽二十九。而終)○符子朗(堅之兄。英潔不仕。著書二十篇。曰符子多讚釋)。
[0522c12] 世尊入滅一千三百年矣。
[0522c13] (壬子) 燕改元璽。
[0522c14] (甲寅) 涼張祚(改和平元)。
[0522c15] (乙卯) 符生(字長生。健第三子。立二年改元壽光。二十三為堅殺之)。
[0522c16] 涼張玄靚立。
[0522c17] (丁巳) 改升平。帝加元服。
[0522c18] 符堅(字永固。洪之子。雄武智略。盡有中原。以百萬之眾伐晉。為謝石所敗。立二十七年。壽四十八終。改元永興)。
[0522c20] 燕改壽光。
[0522c21] (二十) 釋涉公。本蜀人也。預言多驗。遊化至長安。時天大旱。堅命師祈雨。呪龍鉢中。其雨沛然。恪加敬事。師不食五穀。日行五百里。是年示滅而歲復旱。堅謂祕書朱彤曰。涉公若在。豈使朕焦心于雲漢哉。其思仰如此。
[0522c27] (己未) 秦改甘露。
[0522c28] (庚申) 燕慕容暐(字景茂。俊第二子。僭立十年。改元建熙)。
[0523a01] (二十一 辛酉) 沙門于法開。蘭公徒弟也。善放光法華。尤精醫法。甞值婦人在草危急。開曰此易治耳。主人宰羊欲祀神。開令取肉為羹進竟。因氣針之。須臾羊瘼裹兒而出。或問。法師高明剛簡。何以醫術經懷。答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調九候以療風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
[0523a08] (二十二 壬戌) 哀帝丕改隆和(字千齡。成之長子。即位修身。後斷穀服長生藥。過度中毒。崩于西堂。壽二十五。葬于安平陵)治四年。
[0523a10] 栴檀瑞像(已上六十八年。在龜茲。此下一十四年。在西涼府)。
[0523a11] (癸亥) 改興寧。
[0523a12] (甲子) 涼張天錫立(駿之少子。玄靚委政。與臣謀殺。自立。至丙子。為符堅所虜)。
[0523a13] (二十三) 是年哀帝。詔法師竺潛。講般若於禁中。甞著屐至殿中。人聚觀歎道德高風。初不省有市朝。時簡文輔政。沛國劉惔甞遇潛於簡文座中。嘲曰。道人亦遊朱門乎。對曰。君自見朱門。貧道以為蓬戶。及辭還剡山。支遁寓書求買沃州小嶺歸隱。潛答曰。欲來當給。未聞巢由買山而隱也。寧康二年卒。武帝下詔曰。法深理悟虛遠風鑑清高棄宰輔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世外篤懃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從遷謝用痛于懷。其賜緡錢十萬。助建塋塔。潛字法深。凡中國勅葬沙門。自潛而始。
[0523a25] (二十四) 法師支遁字道林。與謝太傅安王右軍羲之厚善。安守吳興。以書抵遁。略曰。思君日積北辰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自頃風流得意事殆磨滅都盡。唯終日戚戚。遲君一來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載也。及竺潛辭闕。有詔遁。繼講法於禁中。一時名士殷浩郄超孫綽柏彥表王敬仁和充王坦之袁彥伯。並與結方外交。天下想見其標致者劉系謁于白馬寺。談莊周以適性為逍遙。遁曰。不然。桀跖以殘虐為性。豈亦逍遙乎。於是注逍遙篇。學者宗之。王濛甞極精思作數百語。詣遁曰。與君別久。而君了不長何也。濛慚汗曰。絳鉢之王何也。郄超甞問謝太傅曰。遁談何如嵆中散。太傅曰。嵆努力裁得半耳。又曰。何如殷浩。太傅曰。亹亹論辨恐當抗衡。超拔淵源殷有慚德。超後與親舊書曰。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隆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太和二年。廢帝海西公在位。遁抗表辭還山。有詔資給敦遣。諸公祖餞于征虜亭。蔡子叔者。先至近道林坐。適起而謝。萬亟趨其處。子叔還合褥舉萬投諸地。萬曰。幾損我面。子叔曰。吾初不為卿面計。其為當時所慕如此。晚居山陰講維摩。許詢為都講。遁通一義。眾意詢不能難。及詢設難。又意遁不能通。而賓主之難相尋無窮。聽者多言。自得遁旨。詰之輒失。著即色遊玄聖不辯知等論。有遺其馬者。畜之曰。吾愛其神駿耳。有遺其鶴者。縱之曰。冲天之物豈耳目玩哉。君子多其達。及卒戴逵過其塔歎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計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也。
[0523b28] (二十五) 郗超字嘉賓。少有曠世之度。談論義理精微。標志慕佛加好行檀。大將軍桓溫辟為參軍。時王珣同府。珣為主簿。超美髯。珣身短小。府中語曰。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謝安王坦之詣溫府。溫先令超臥帳中。听其論事。俄風動帳開。安笑曰。郄生可謂入幕之賓矣。超喜隱遁。聞拂衣者。必為起屋具器用遺之。支道林每謂。其造微之功足參正始。甚重之。又與汰法師厚善。甞約先歿者。凡幽冥報應當以相報。俄而汰卒。一夕見夢曰。向與君約報應之事。今皆不虛。願君無忘脩德。以昇濟神明。超由是循道彌篤云。
[0523c12] (二十六 乙丑) 秦改建元。
[0523c13] (丙寅) 廢帝奕(字延齡。哀之母弟。後大司馬桓溫。廢為海西公。十月卒于吳。壽三十五)。
[0523c14] 改太和在治五年。
[0523c15] (丁卯) 大教東被三百年矣。
[0523c16] (二十七) 釋道安者姓衛。常山扶柳人。圖澄之門學。家世英儒。早失覆廕。為表兄所養。早年讀書一覽無忘。十一出家而能日記萬言。終為緇林奇表。寧康初。安於襄陽檀溪寺。建浮圖鑄銅像。能起自行。至方山而止。光明燭天傾都瞻拜。歡呼動山谷。秦主符堅送外國金飾倚像金縷結珠彌勒等。安每講設以作證。一夕像光照室。視之頂有舍利焉。習鑿齒襄陽高士。先以書通好。廼詣安自稱曰。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相得歡甚。即以書抵謝東山。稱安蓋非常勝士。恨公不一見耳。孝武帝聞安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未幾符堅攻陷襄陽。得安而喜。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安入關。沙門萬數皆隨師姓而名。安曰。師莫如佛世也。應沙門宜以釋為氏。及增一阿含經至廼云。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遂與符合焉。世益重之。又藍田得古鼎。容二十有七斛。腹有篆文。朝無識之者。有以問安。安曰。魯襄公所鑄也。由是符堅勅三館學士有所疑皆師於安。國人語曰。學不師安義不禁難。時符氏東極滄海。西併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唯建康未服。堅雅意欲取而有之。群臣諫不從。太尉符融者叩頭請安。為蒼生一言。安諾。及堅出東苑。命安升輦同載。僕射權翼進曰。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道安毀形寧可參廁。堅怒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易輿輦之榮。未稱其德。即詔翼扶安登輦。於是翼跪而掖之。堅顧謂安曰。朕將與公南遊吳越。整六師以巡狩。登會稽以觀滄海。不亦樂乎。對曰。陛下應天御世。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土。東南地區勢卑氣厲。昔舜禹遊而不返。始皇適而不歸。以貧道觀之。未見其可。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皆憂國至深。其論可聽。堅曰。非區域不廣也。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順時巡狩。且有格言儻如高論。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安曰。必欲往。宜駐蹕洛陽枕戈畜銳傳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堅不納。太元七年堅自將步騎。百萬次壽春。為晉徐州刺史謝玄所敗。單騎遁還。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一日感龐眉尊者降。安出所製似之。尊者欽歎以為盡契佛心。仍許以密助弘通。安識其為賓頭盧也。因設日供祀之。今供賓頭自安而始。門弟子通其業者數十人。知名于世有法遇者。傳教長沙。門徒數百。有私飲者。遇縱而不舉。安兼知之。即封荊以寄。遇抱荊而泣曰。董眾無狀而遠遺師憂。於是俯伏躬受其譴。太元十四年正月晦日。安命其徒具浴。忽見異僧出入隙中。安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即雲開見樓閣如幼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敷百小兒。皆就浴而去。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貌侻而姿黑。博學善詞章。諺曰。漆道人驚四隣。左臂有肉方寸許隆起如印。時號印手菩薩。著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遵行之。
[0524b21] 論曰。法源濫觸之初。由佛圖澄而得安。由安而得遠公。是三大士化儀軌則。或無以異。至於出處操尚。若相戾者何哉。大抵晉室渡江自明帝之後。當代時君雖無可稱者。然而朝廷紀綱法度未始或虧。當是之際。故遠公得以遂其高。天子臨潯陽而詔不出山。若澄安二公。失身偏霸之朝。萬一不區區俯仰曲徇其情。彼季龍符堅其肯容之高臥山林。而不為之屈耶。此古所謂易地皆然。三大士有之矣。孟軻氏稱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聖人者。良以其道通方而善趨時也。世謂澄安之操不逮遠公。吾弗信矣。
[0524c05] (二十八) 孫綽字興公。父楚有重望。綽博學美文辭。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初隱稽山放情山水。作遂初賦。以見志。友道林問綽曰。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志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許將生面。甞作天台賦。示友人范榮期曰。卿試以擲地當作金聲。榮期曰。恐此金聲非中宮商。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於吾道多有論撰。具見弘明等集。年五十八卒。史臣稱綽有匪躬之節。不徒文雅而已。
[0524c15] (二十九) 許詢字玄度。高陽人。魏中領軍允曾孫也。澡心學佛。甚為江左諸公卿仰慕。簡文帝高其風。每月白風恬。思清言妙理必造焉。至其亹亹。簡文不覺前席。達旦忘倦。帝謂親友曰。玄度才情故未易有。劉真長為時譚宗。而與結清言友。每謂人曰。吾不見玄度幾為輕薄令尹。又甞曰。清風明月何甞不思玄度。
[0524c23] (戊辰) ○王珣與弟瑉捨宅為寺。今虎丘是也。
[0524c24] (庚午) ○符堅滅燕。
[0524c25] (三十) 晉司馬桓溫。末年奉法。有尼造之。溫敬而不倦。浴必移晷。訝而私覿。見尼揮刃自割。截支分臠。有頃尼出。溫以情問尼曰。君志若遂形當如之。時溫方謀問鼎。聞此悵然乃止。尼遂辭不測所之(出感通錄)。
[0525a01] (三十一 辛未) 簡文帝昱(字道萬。元之少子。神識怡暢。無濟世之略。後崩于東堂。壽五十。葬高平陵)。
[0525a03] (三十二) 改咸安○是年慧星現。帝詔竺法曠禳之。曠曰。陛下當勤修德政以賽天譴。貧道當盡情。帝乃齋懺災遂滅。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六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9 冊 No. 2036 佛祖歷代通載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瀏覽次數: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