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13n0414_004 菩薩念佛三昧經 第4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13 冊 » No.0414 » 第 4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四

◎讚三昧相品第九

[0814c14]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不空見!無勸汝者乃能如是為諸眾生請問三昧,欲以解脫利眾生故、欲令眾生具不思議淨善根故、欲令眾生獲得三界最勝利故、為令眾生超出三界一切行故、為令眾生於諸有為得善義故、為令眾生深解隨順得饒益故、為令眾生於甚深法決定義故、欲令眾生尊說法故、欲令眾生敬重施故、欲令眾生捨諸有故、欲令眾生趣無上戒故、欲令眾生具足忍故、欲令眾生勤精進故、欲令眾生得禪定故、欲令眾生深重智慧如金剛心善修定故、欲令眾生心離塵故、欲令眾生善攝心故、欲令眾生其心不動猶帝幢故、欲令眾生重法義故、欲令眾生不惜身命厭諸行故,以是等緣請問如來。」

[0814c29]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演說。」

[0815a01] 時不空見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815a02] 告不空見:「諸佛所說菩薩所行念佛三昧,此三昧者,諸菩薩等常應親近、精勤修習。既得修習此三昧已,即便增長見法安樂,增長無貪及以瞋、癡,增長慚愧、六神通等,增長得見一切諸佛,增長無數清淨佛土。得知宿命生死因緣,住胎清曠、母族豪勝,得微妙善、大人相好。具足出家及捨大捨,得知眾生其行相續,具足多聞世出世法。又得種種諸善法處,當得善學世無比法,復得善巧說一切法,及得了知前際、後際。字章句相智慧備足,得善轉心、神通變化,善知過患,得廣大力。得知他方諸菩薩等,及以眾生精麁、白黑、長短、大小、處及非處,未成佛道趣向具足。得不動念,神通具足;常得大姓,高族具足;端正威勢,功德具足;得梵音等及以諸辯,無不具足,悉如上說。同如來生無生之生,常生中國,不處邊地,欲求遍往他方世界至諸佛所諮受正法,欲樂住此或遊十方,覲諸如來恭敬供養。彼此菩薩功德具足。」

[0815a21]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空見菩薩!  有妙三昧王,
 我住智力故,  深知此三昧。
 菩薩應當修,  得見十方佛,
 到六通彼岸,  疾得菩提道。
 見諸淨妙土,  攝知生死緣,
 住胎既無比,  母族又殊勝。
 善修諸法行,  相好皆具足,
 出家棄諸愛,  人天所滯慾,
 為利世間故,  求於菩提道。
 生在豪姓家,  永到甘露境,
 具得六神通,  圓足說真智。
 多聞持正法,  獲得大自在;
 多聞廣於海,  如聞皆修行。
 具眾決定義,  及知眾生本,
 學習世、出世,  善法之所趣。
 獲得聰利智,  捐去無知業,
 棄捨有為事,  行於無為法。
 亦得天眼智,  天耳聞諸法,
 憶念宿世行,  知他心意識。
 欲樂現種種,  諸妙神通事,
 常善轉變心,  開演於明脫。
 開發十力慧,  廣利於世間,
 知處及非處,  諸法之所歸。
 說煩惱過患,  常應修此定,
 得趣向具足、  得意無與等、
 得念及威力、  得安行亦然。
 姓族最殊勝,  端嚴甚清顯,
 棄於有為行,  無毀諸功德。
 得大威勢力,  人中最殊勝,
 猶如天帝釋,  天中獨尊嚴。
 欲得無比音、  雄猛諸威音,
 成就義大仙,  當求此三昧。
 如龍歡喜行,  普施電光耀,
 復降甘潤雨,  霑洽於大地,
 是龍所遊境,  實為不思議。
 若安住最上,  神通王三昧,
 能作諸供養,  奉獻無邊佛,
 猶如龍王雨,  澤及於一切。
 欲成就善教,  親近最上說,
 攝取無為樂,  當修此三昧。
 種種深解脫,  常宣諸妙偈,
 欲令一切眾,  咸使得安樂。
 常修是三昧,  不離佛菩提,
 及與聲聞眾,  得見他方剎。
 若欲得諮問,  此土之世尊,
 及諸他方佛,  應此三昧。
 若欲見他方,  不思議世尊,
 親近彼諸佛,  蒙光設供養,
 往返諸剎土,  得無數功德。
 應當修諸佛,  所說深三昧,
 往往從生處,  恒得與佛俱。」

菩薩念佛三昧經正觀品第十

[0815c16] 爾時,不空見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欲成就諸佛所說菩薩念佛三昧者,應當親近修習何法?」

[0815c18]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若諸菩薩欲得修習諸佛所說念佛三昧、欲得親近諸佛如來、復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安住決定之心,又應永捨不決定心、捨我見心,知無我心。當觀此身如水聚沫、觀於色陰當如芭蕉、次觀受陰如水上泡、復觀想陰如熱時焰、又觀行陰如空中雲、觀於識陰猶如幻化。

[0815c25] 「菩薩若欲入此三昧,應當深生怖畏之想。又宜具足慚愧之心,捨不怖畏而作怖畏;捨無慚愧,修慚愧心。具舍摩他、毘婆舍那,以方便智捨我無我,應習智脫及三空門。又當深知三受生起,亦應捨離三不善根。即當起於三昧之聚,觀諸眾生猶如我身;觀四念處,身受心法;觀四食患,作無食想,所謂摶食、觸、思、識等。修不淨想及以慈悲,安住於喜,令捨具足。

[0816a04] 「起諸禪定而不味著,亦不毀呰一切諸法。此身不實,猶如幻焰,不樂長壽,應當捨離。善防護心,習學多聞,不慢於法,勤護不謗,即得聞才及以法才。既聞法已,守護是義,尊重佛法、恭敬僧寶。近善知識、遠離惡友,不著世俗言論之味,恒能不離阿蘭若行。心常平等憐愍眾生,其心不退、不懷嫉妬。稱量諸法,心不染累,分別一切無數諸法。常求甚深方等經典,信心堅固不生疑慮,常能精勤讀誦此經——即是諸佛無上道也。

[0816a14] 「諸佛功德之所生處,應當如是真實其心,摧伏憍慢,至意聽受,增長正法。離殺、盜、婬、嬾惰、貢高、是非之心,捨存真我、邪謗之說,除穢亂語、滅諸諍論。心樂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波羅蜜皆悉具足。能捨頭、目,心不退沒,如四大姓不可改易。身意精勤,不顧軀命,於四供養心無貪著。安住十二頭陀之行,不求己利及以名譽。捨心愛滯,得四神足,離四顛倒及煩惱刺,渡於四流,於四威儀修四念處。令得五根,修行五力,捨於五結,不求五欲福報之慶,捨五穢心,修五解脫,善知五陰。棄六欲處及六身受,除六愛身,修於六念,知六識分,勤求六通。修七覺意,深知七界,所謂害界、恚界、出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以滅界,除斷七使及七識住。捨八嬾惰,去八妄語,知世八法,得八大人覺,知八解脫,修八正道。捨於眾生九居之處,除九慢法,放棄九惱,親近修學喜等九法。又復勤習九次第定,捨十不善、行於十善,方便精勤求佛十力。

[0816b05] 「又,不空見!我今略說一切諸佛所說三昧,應當勤修念報佛恩。學三昧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是菩薩以大智力,能為眾生說此三昧,其餘聲聞不能觀察、宣說、書寫、受持、讀誦;若能觀察、書寫、受持、讀誦之者,此人福業亦不唐捐。要當得值佛出於世,若諸菩薩教化受持,疾得不退菩提之道。又,不空見!諸佛所說念佛三昧,名為要法,諸大聲聞所不能行。若人聞說此三昧者,將來之世必當值佛。」

[0816b14]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有修諸佛,  所說深三昧,
 觀法心相續,  捨不相續念,
 善觀於陰身,  離我、無我想。
 此身不牢固,  猶如水聚沫、
 虛誑猶如化、  亦如嬰兒語。
 觀色如浮雲、  見受若水泡、
 想如熱時焰、  觀行陰無實,
 猶如彼芭蕉、  觀五識如幻。
 修慚愧、恐畏、  舍摩、毘婆那,
 應遠無慚愧,  除我無我見。
 習如與解脫,  及以三空門,
 又應知三受,  捨三不善根。
 常學三善根,  求最勝三昧;
 勤行戒、定、智,  速得甚深定。
 離諸邪見等,  正習此三昧;
 捨世眾諍論,  常修出世法。
 觀察身念處,  受心亦復然,
 於法無疑惑,  不久得此定。
 常行禪解脫,  不惜身壽命,
 多聞、不貢高,  不誹謗諸法。
 聞法應受持,  持已諦觀察,
 常供養諸佛,  法、僧亦如是。
 若於善知識,  恒念報其恩;
 遠諸惡知友,  不聞邪師論。
 應求讚善者,  常共俱遊處;
 不遠阿蘭若,  應求勝菩提。
 等心於群生,  不毀呰諸法,
 不染一切法,  應知真實法。
 捨諸非法行,  不久得此定,
 除一切諸惡,  及見真我者,
 殺害、慢、婬、盜、  毀呰、嬾惰等,
 不作諸惡口、  邪論、諍訟等。
 次第說佛法,  當求此三昧,
 施、戒、及忍辱、  精進、禪、智等,
 常勤精修習,  成就此諸度,
 不久當得斯,  功德、定、法行。
 若捨內身分,  及外財眷屬,
 不久得菩提,  最靜心三昧。
 若人心如地、  水、火、風空等,
 皆悉當速疾,  獲此妙三昧。
 若有諸人等,  身心甚端直,
 不貪著衣食、  床褥及醫藥,
 是人當疾得,  如此之三昧。
 成就四正勤,  具足四如意,
 捨於四顛倒,  及四煩惱刺,
 永度於四流,  棄捨諸受、取。
 修行五根力,  除斷於五結,
 不求五欲報,  捨諸煩惱心,
 應修五解脫,  及五身三昧,
 諦知五陰法。  深修六和敬,
 遠離不恭敬,  除去六觸身,
 觀六度相續,  捨彼六愛身,
 成就於六通,  深修六念處,
 亦復勤專行,  六識之法分。
 修七菩提分,  復行於七財,
 念捨憍慢處,  除斷七種使;
 當修如此行,  以求勝三昧。
 捨彼七識住,  除此八妄語,
 常修八正道,  得三昧不難。
 得八大人覺,  行八解脫門,
 知世間八法,  即為最勝智,
 如此常修行,  得三昧不難。
 自離於九惱,  亦不惱他人,
 修喜等九法,  次當得三昧。
 聰慧捨十惡,  修行十善業,
 又能遵十力,  得三昧不難。
 常受持善法,  捨諸不善法,
 晝夜常攝心,  得三昧不難。
 住此三昧已,  不思議力說,
 常見佛金色,  亦得聞演法。
 若欲見十方,  滅度、現在佛,
 及以未來世,  饒益眾生者,
 是人當修此,  最上妙三昧。」◎

[0817b01]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若欲成就一切諸佛所說念佛三昧,云何當令其心相續?」

[0817b03] 佛告不空見:「是諸菩薩若能至心憶念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一切無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悉知眾生往來生死、住胎具足、母族亦然,及善相好、四毘舍羅、慈悲喜捨、慚愧、恐畏、威儀等行悉亦具足,及舍摩他、毘婆舍那、解脫知行,諸解脫門、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等法皆悉具足。知昔四流及生具足,亦知眾生源始具足,生諸六通,起大神足。戒、定、智慧、及以解脫、解脫知見無不具足,無礙解脫及無礙利,一切善法亦皆具足,色心清淨、境智清淨,金色等身清淨具足。而此菩薩應如是念:『諸佛如來至心不動。』亦當安住無所著心。

[0817b17] 「復應如是心相續觀:為何等法是如來耶?為以即色是如來耶?為當異色是如來乎?若以即色是如來者,色處眾生具足色陰,而是眾生應是如來。若以異色是如來者,除十二緣豈有如來?又以即受是如來耶?為當異受是如來乎?若以即受是如來者,一切眾生具足受陰,而是眾生應是如來。若以異受是如來者,除十二緣何有如來?想、行、識等亦復如是。為即眼根是如來耶?為異眼根是如來乎?若即眼根是如來者,一切眾生應是如來。若異眼根是如來者,除十二緣何名如來?耳等諸根亦復如是。為即四大是如來耶?為異四大是如來乎?若即四大是如來者,內外四大亦是如來。若離四大是如來者,除十二緣何有如來?地、水、火、風皆亦如是。

[0817c03] 「菩薩如是相續觀已,明見色陰既非如來,異彼色陰亦非如來;又見受陰即非如來,若異受陰亦非如來;即想、行、識非如來者,異想、行、識亦非如來。又見眼根非即如來,見異眼根亦非如來;耳、鼻、舌、身非即如來,異耳、鼻等亦非如來。見色、聲等非是如來,異色、聲等亦非如來;見香、味、觸非是如來,異香、味、觸亦非如來;見意及法非是如來,若異意、法亦非如來。見即四大非是如來,見異四大亦非如來;地、水、火、風亦復如是。菩薩如是心相續觀,於一切法得方便智。

[0817c14] 「又,不空見!汝以何法能得無上菩提道耶?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若以身得,此身不淨,無所覺知,如草木、瓦礫。菩提非色,無有形質,其相空寂,不可見法。此身既如草木無知,云何當得菩提道耶?若以心得無上道者,心無形相,猶如幻化。菩提無心、亦無色貌,如幻、如化,云何可得?若諸菩薩得如此解:非身能得無上菩提,亦非心得無上菩提,不離身、心得無上道。」

[0817c22] 爾時,佛告不空見言:「應當如是觀於如來,作是觀者名為正觀。又,不空見!菩薩如是相續觀法,心不動搖。菩薩應當如是深解,則不退於三昧法也。又常離於不相續心,必當疾得無上菩提。」

[0817c26]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心心相續念,  去、來、今現在,
 一切普眼尊,  不久當見佛。
 住佛大威力,  慈哀利世間,
 憶念人中華,  調御功德尊。
 當念昔生死、  住胎、母族姓、
 容相悉具足,  不久當見佛。
 念佛八十好,  及宿世因緣,
 恒集最勝業,  正念善法意。
 念佛六神變,  及大自在通,
 戒、定、智解脫,  皆悉得成就。
 云何最上師,  得此寂靜地?
 念慈世間尊,  悲、喜、捨最上,
 慚愧、力、無畏,  世間威德師。
 念佛舍摩他、  毘婆舍那等,
 又念智解脫,  及以三空門,
 具念修正勤,  神足亦復然。
 念、根、力具足,  及以菩提分,
 念佛離生、滅,  獲此寂靜處。
 念難思善法,  色、受皆清淨;
 想、行及以識,  清淨亦如是。
 念佛真金色,  安住無著心,
 觀何法名佛,  攝心恒相續。
 念色非如來,  四陰亦如是;
 離陰非如來,  想、識應當知。
 念眼非如來,  耳等法亦然;
 離眼非如來,  五情法皆爾。
 念十二因緣,  調心得見佛,
 念四大非佛、  異此四亦非,
 應了十二緣,  見佛不為難。
 若使諸佛陰,  而是如來者,
 眾生悉有陰,  亦應即如來。
 若欲得根、力,  當念十二緣,
 陰非世間師,  異陰亦如是。
 往昔諸因緣,  相續恒分別,
 是以能攝取,  不思議智力。
 此身常無知,  如草木、瓦礫,
 菩提無形色,  寂滅恒不生。
 身不觸菩提,  菩提不觸身;
 心不觸菩提,  菩提不觸心;
 而能有觸相,  實為不思議。
 此是佛世尊,  最勝寂靜處,
 善能滅一切,  外道諸邪見。」

[0818b11]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得知我見?云何復當得離斯見?」

[0818b12]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菩薩若欲捨我見者,莫著住處,當依無依,欲以法明利益一切;欲吹法螺、擊大法鼓;欲造法船、建立法橋,度諸眾生生死有流。欲觀身相及不相續,此身不淨,穢惡充滿,膿、血、涕、唾九孔恒流,無常敗壞,眴息不住,危脆難信,不可愛樂,猶嬰兒語虛妄無知。是身不實如水聚沫,縱復假以衣服、飲食、香熏莊嚴、種種寶飾,於百千歲恣隨其意,會當磨滅,長夜無益,如此身性是生死法。又為虫獸之所食噉,復於長夜或在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所受無量苦,未曾暫息。又於永劫處生死中,為他僮僕,策使萬端。此身長勤受眾苦惱,而初不能知苦斷習、證滅修道、行諸功德。此身雖小,受污甚多,應以是身施諸眾生——若有惜命施其以壽、若須力者當惠其力、須肉與肉、須血與血——當施須者,不求勿與。或於彼人無所利益,願以捨身善心因緣除我見惑、得解無我。住是捨身思惟觀時,不復著於我見之惑,以不堅身修於堅身。

[0818c02] 「又,不空見!譬如村邑,多有童子相隨出村,遊戲水邊。見水聚沫,是諸童子競取弄戲,而此聚沫不自覺知為他所弄亦無痛痒。如是,不空見!若有菩薩觀自己身,當知此心猶彼聚沫,無有分別。若此菩薩作是觀者,不久當得此深三昧,亦當疾得無上菩提。」

[0818c08]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欲求最勝定、  得不思菩提、
 永捨於我見,  常應觀此身,
 無常、苦、不淨,  涕、唾、臭污等,
 九孔流諸穢,  甚為可厭患。
 虛誑無真實,  此是磨滅法,
 眩惑猶幻化、  亦如水聚沫。
 我此身危脆,  瘡疣之窟宅,
 周遍皆臭毒,  無一可樂處。
 養之初無益,  卒為虫、狼食,
 一切諸樂具,  供饍於此身,
 會歸當朽滅,  終不得一實。
 長勤無邊劫,  苦痛恒萬端,
 地獄、畜生報,  根本受苦處。
 長夜增飢渴,  不可不思議,
 眾苦所逼迫,  為此乖菩提。
 我此身不實,  應施諸眾生,
 解法心無惜,  所須便給之。
 作此思惟已,  即唱如是言:
『我今捨此身,  血、肉隨意取。
 若有惜命者,  我當惠其壽。』
 亡軀濟眾生,  為疾得三昧。
 段段求水沫,  未曾得堅實,
 我身亦如是,  求真不可得。
 若得此正觀,  疾成菩提道。」

[0819a04]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當于世尊微笑之時,面門即放種種色光——青、黃、赤、白、紅、綠、頗梨——上至梵天,從彼還下,遶佛三匝復至頂上。斯光俄頃忽然不現。長老阿難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最勝調御尊,  微笑非無緣,
 無上世間師,  願為我宣說。
 為以何因緣,  而現此微笑?
 金色百福嚴,  善解於真諦,
 哀矜利益者,  世間所歸趣。
 為以何因緣,  而現此微笑?
 無等人中尊,  最上無過者,
 如來諸功德,  清妙無瑕穢。
 復以何因緣,  而現此微笑?
 住聖大悲尊,  一切所歸者,
 已離諸煩惱,  以淨調御音,
 唯願為我說,  微笑之因緣。
 今日誰應得,  若此深廣義?
 誰住堅固地?  誰國遇吉祥?
 世間所歸尊,  何故現微笑?
 一切所歸趣,  調御為我說。
 願聞清淨人,  微笑之因緣,
 若蒙聖開演,  疑惑則永除。」

[0819a28]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我向說此相續觀時,三萬人得法眼淨;八萬百千億那由他天亦悉離垢,法眼清淨;復有三萬億那由他比丘、比丘尼證阿那含;復有三萬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得無生忍;三萬眾生發菩提心,即皆修習菩薩之行,於人尊劫悉當成佛,此是初發無上道心;復有九萬億那由他諸眾生等,悉皆不退菩提之道,當得作佛,號曰放光,及離垢尊、釋迦牟尼、日光相佛、月光明佛、天中尊佛;九十二億那由他眾發聲聞心,當成羅漢。」

[0819b09] 爾時,世尊作是語時,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佛以天眼見於十方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佛剎土,其中眾生皆見如來放眉間光——名曰明焰——遍照十方。眾生見已,心驚毛。時彼剎土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眾生等遇斯光者,其中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有多眾生發菩提心,皆不退轉無上菩提,於未來世當得作佛,皆同一號——號不退轉。

[0819b17] 爾時,世尊欲令此義光宣明顯,重說偈言:

「我向宣說此,  心相續觀時,
 即有六十千,  九十九億眾,
 以聞法利故,  而發菩提心;
 復有三萬人,  皆得聖慧眼,
 已聞相續念,  寂定之菩提,
 此等悉得免,  惡道之苦難;
 八萬億諸天,  既聞如來音,
 獲得淨法眼,  永離惡趣苦;
 三萬億四眾,  得不起法忍,
 度脫諸惡道,  無復苦惱患,
 當得成佛道,  如春之敷榮;
 三萬億諸人,  學於菩提道,
 是人亦當得,  諸佛大威力,
 既成無上道,  憐愍於世間;
 六萬千天子,  學習於菩提,
 樂中之樂行,  猶如彌勒尊。
 無礙世間依,  以笑廣利益,
 阿難!汝當知,  皆有因緣故,
 是以我今日,  示發此微笑。」

菩薩念佛三昧經微密王品第十一

[0819c09]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當知安住慚愧、恐畏等法,捨無慚愧,得此三昧?」

[0819c11]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此諸菩薩所以慚愧,身作諸惡而懷羞怖,口、意行惡復生恥辱,嫉妬、嬾惰亦復如是。若起不善恭敬諸佛、畏懼諸天及以世人,惡不善法可羞恥故,菩薩如是則住慚畏。捨無慚畏、諸不善法,勤修眾善、護清淨行,默然閑寂,三業具足,不久亦當得此三昧,生生恒得值遇諸佛,當疾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19c19] 「又,不空見!奇哉,希有。我念過去經阿僧祇億百千萬那由他劫,初第三劫名為善生、次復有劫名曰寶炬、次復有劫名蓮花池。時濁劫起餘一千年,次復有劫名曰樂住。時有國王生此劫中,名勝微密,有大威德,勢力自在。王所住城名拘修摩清淨香聚,其城縱廣七十由延,有十二重七寶莊校,嚴麗光明如善建城。城北有地,名為離垢。此處有苑,苑名安隱,縱廣正等,面十由延,周匝皆有諸多羅樹,其苑法式猶善建園。又,不空見!爾時有佛,號曰明相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

[0820a01] 告不空見:「時明相佛與其眷屬住安隱園,所從比丘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所作已辦,所應學者皆悉已學。明相如來、應、正遍知,於其晨朝著衣持鉢,翼從比丘入城乞食。時微密王聞佛當來,即乘大象——象名樂手——前後導從無數百千,皆共出城奉迎世尊。

[0820a08] 「又,不空見!是微密王遙見佛來光色相好,微妙殊特,皆大歡喜。即便下象,趣如來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即於道路請佛及僧。時明相佛默然許之。王既知佛已受其請,即於其夜掃灑、燒香、嚴辦種種珍妙供具。復於城內遍竪幢幡,懸諸華鬘、瓔珞、寶蓋,牛頭香汁以灑塵坌,散種種花嚴飾於地,以篋盛花置於座前,作眾妙伎以用供養。

[0820a17] 「又,不空見!王辦供已,於晨朝時與諸營從詣安隱園頂禮如來,白言:『世尊!食時已至。』時明相佛聞王請已,即如其相現大神通,與諸比丘俱昇虛空,放淨光明九萬百千照於東方;三方亦然。一一光中有八十億那由他等諸妙蓮華,一一華上有化如來,相好具足如明相佛。是諸如來,眷屬無量,左侍帝釋、右侍梵王,猶如真實釋、梵無異。

[0820a25] 「又,不空見!明相如來現此種種神變相時,一念之頃,欲色諸天即作無量眾妙伎樂,以天栴檀、多摩羅跋、沈水、華鬘如是諸香,以用供養明相如來。時彼世尊為王說法:『大王當知,諸行無常、有為皆苦、不實故空,一切諸法悉無有我。所以者何?此身不淨,九孔流穢猶糞中虫,破壞危脆,念念不住。四大諸陰假以為身,飢、渴、寒、熱恒來侵迫。虛誑幻炎猶水聚沫,不得自在磨滅之法,強名為人,無一可恃。是故,大王當深觀察,生死諸行甚可患,當勤方便,求速遠離。』時微密王聞是語已,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如是,世尊!誠如聖教。有為諸行無常、苦、空,一切諸法皆悉無我。現見此身不淨臭穢,眾苦之聚甚可厭患。』時王見佛神通相貌及聞如來所說之法,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820b11] 「又,不空見!時彼如來知王已發菩提之心,與諸大眾俱受王請,乘虛而往,至城便下。是王從佛步入宮門,獻座已訖,次第而坐。王與群臣、宮內眷屬,及國人民侍立左右,擎諸供饍前受嚫願,各各授食皆令充足。飯食已訖,漱口、澡手,復以種種華香、伎樂、名衣、上寶而以供養。時微密王即於是日,捨四天下及八十四億那由他妃后、婇女,以國王位付其長子,與八十億那由他人俱共往詣明相如來,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0820b20] 「王出家已,將欲請法,白言:『世尊!云何菩薩得諸佛所說念佛三昧?若人能得此三昧者,當疾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見法。』時明相佛告微密比丘:『菩薩有二法得此三昧,亦當疾成無上菩提。何謂二法?菩薩應當信於如來所說經典,此大方等諸佛行處。菩薩具足此二法者得此三昧,當疾成佛。復有二法。何謂為二?舍摩他、毘婆舍那。復具二法:捨我無我,安住慚愧、恐畏等法。菩薩若能具二法,得此三昧,疾成正覺。』」

[0820c02] 告不空見:「是微密比丘白明相佛:『云何菩薩安住慚愧、恐畏之法得此三昧?』明相如來告比丘言:『菩薩應當捨三惡業、無慚愧等諸不善法,住於慚愧、恐畏之法。而是菩薩慚、畏具足,捨諸不善、修行善法,應護清淨身、口、意業。』

[0820c07] 「又,不空見!是時比丘於彼佛所聞說過患,即捨無慚、恐畏諸惡,精勤攝心,住諸善法,不失善法,欲令滿足。復更攝心安住正觀——觀一切法不增、不減,亦不見法去、來,生、滅。

[0820c11] 「微密比丘作是觀時,不見諸法有種種相。觀十二緣,如夢、如炎;觀於諸法,如影幻化;觀於諸法,無增、無減;觀於諸法,無名、無性;觀一切法,無滅、無生。微密菩薩如是修行,不久當得此三昧也。獲三昧已,辯才不斷,過六萬億那由他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20c16] 佛告不空見:「汝莫生疑,爾時捨國出家學道微密王者豈異人乎?蓮花上佛如來是也。微密菩薩安住慚愧,修習成就一切善法,不久便得如此三昧。

[0820c21] 「又,不空見!我今語汝諸佛所說念佛三昧,若有眾生不種善根,終不得聞如此三昧。」

[0820c22] 告不空見:「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曾於過去無量佛所親近、供養、殖眾善本,方得聞此三昧寶王。何況書寫、讀誦、受持、分別解說、觀其義趣?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種善根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是諸人等修菩薩乘,方得少聞如此三昧,次第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除身證。」

[0821a01] 時不空見白言:「世尊!是諸眾生不學大乘,為能得此三昧寶不?」

[0821a02] 佛言:「如是,亦當能得。又,不空見!譬如有藥,其質堅[革*卬],不可斫刺,以石磨取,用之塗鼓。若有怨敵臨陣戰時,彼軍亦以毒塗其箭,聞鼓音聲,毒不能行。如是,不空見!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少得遇聞三昧光聲,是人皆當得於無上菩提之道;唯除身證。

[0821a07] 「又,不空見!譬如眾生若依須彌金色之邊,其身即與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勢力故。如是,不空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少聞三昧威光之力,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除身證。所以者何?而此三昧功德最勝不思議故。

[0821a13] 「又,不空見!譬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不能讀誦、持、說、書寫,但得暫聞此三昧寶,一切皆當得無上道。所以者何?三昧力故。

[0821a16] 「又,不空見!若人正說:『諸佛法門得三昧母,說此三昧。』是名正說。若人正說:『如是三昧,無量無邊功德之聚,攝取長養。』是名正說。

[0821a19] 「又,不空見!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於一念頃以眾妙寶奉獻恒沙諸佛世尊,以此功德當得成佛。若人讀誦、受、持、解說、書此三昧,功德勝彼布施之福不可稱計。」

[0821a23] 爾時,世尊即說此偈:

「我念往昔生,  調御明相佛,
 一切諸世間,  咸共所歸趣。
 慈悲哀眾生,  為說眾妙法,
 是佛大知見,  明了三世法。
 如此普明尊,  世間最為上。
 如來不思議,  無量深智力,
 開顯諸法門,  為利群生故,
 發起大悲心,  拔濟無量苦。
 明相善逝尊,  八億聲聞眾,
 皆是阿羅漢,  諸漏悉已盡,
 是諸應真等,  隨從法王逝。
 時有安隱園,  在城東北隅,
 大仙經行處,  恒與聖眾俱。
 時有轉輪王,  微密勇健士,
 憐愍一切故,  導從出彼城。
 是王遙覩佛,  其心甚寂怕,
 相好殊世表,  威儀亦無比。
 王即步奉迎,  往到世依所,
 既至如來前,  頭頂接足禮。
 合掌恭敬已,  往住於一面,
 請佛受明供,  世尊默然許。
 王知佛垂許,  還勅諸官屬,
 灑掃宮城內,  嚴辦諸餚饍。
 王復到佛所,  白言:『食時至,
 世尊若矜愍,  願時屈威神,
 與諸聖眾俱,  至當奉微供。』
 時佛聞王請,  即現大神變,
 普放千億光,  遍滿十方剎,
 一一光明中,  化作億蓮華。
 大悲愍眾生,  為眾現斯瑞。」
 又告不空見:  「彼諸蓮華中,
 有大威德王,  相好特端嚴。
 各以最勝意,  廣說諸佛法:
『諸行皆無常,  苦、空亦如是,
 無我恒不實,  此為磨滅法。
 有何聰慧人,  而生樂著心?
 諸行猶幻炎,  破壞流動法。』
 大悲明相佛,  演說如是法。
 諸天見世尊,  奮大神通時,
 作眾上妙伎,  廣設香花供:
『善哉!佛威力,  不可得稱說。』
 王覩神化已,  兼設妙供養,
 捐去四天下,  及以五欲樂,
 出家守一心,  以修菩提道。
 是王學道時,  問彼明相佛:
『安住何等法,  得佛力三昧?』
 時佛說二法,  如是應當修,
 得此深妙定,  施不思議樂。
 聞佛說法已,  踊躍充遍身,
 即發菩提心,  當得此三昧。
 微密比丘者,  蓮華上佛是,
 若人信如來、  不誹謗此經,
 是人住佛境,  疾得此三昧;
 若人畏生死,  心不著於我,
 常修舍摩他,  及毘婆舍那,
 是人如此相,  疾得此三昧;
 安住慚、恐畏,  常修於止、捨,
 利智勤苦行,  速得此寂定;
 觀法無增減,  一切如虛空,
 是聰慧菩薩,  疾得此三昧;
 不見諸法起,  亦不見其盡,
 恒觀法無常,  亦如夢幻等,
 常能勤習行,  不久得此定;
 不見法異相,  唯覩無生、滅,
 又如影響炎,  當得此三昧;
 觀諸法平等,  無有差別相,
 內既無身想、  觀外亦復然,
 不見其名字,  亦無有生、滅,
 若能如是觀,  疾得此三昧。
 時微密比丘,  如是諦觀已,
 初中及後夜,  其心常相續。
 既聞如來說,  不久得此定,
 即於一念頃,  而證此三昧。
 得不斷菩提,  即覩十方佛,
 具諸有為行,  其心漸清淨。
 比丘在生死,  滿十六千劫,
 曾供無量億,  諸佛之世尊,
 然後獲寂定,  得於無上道。」
 佛告不空見:  「莫心疑、不信,
 汝是聰哲人,  勿懷於異見。
 爾時比丘者,  蓮華上佛是。
 我今語於汝、  諸天及世人:
 若欲觀一切,  無量諸法者,
 是人應當修,  如此妙三昧;
 若有人樂欲,  生無量功德,
 施眾難思樂,  當持此三昧;
 若人樂欲見,  十方三世佛,
 復樂轉法輪,  當持此三昧;
 若有人樂欲,  具足諸相好,
 深知生死緣,  亦備眾善本,
 是以當勤持,  如此勝三昧;
 若有人樂欲,  遠離諸惡趣,
 為利眾生故,  當持此三昧;
 如是善人等,  昔已曾供養,
 非一、二與十,  無量億諸佛,
 求最上菩提,  得持此三昧。
 若人樂欲求,  正念聞三昧,
 已曾多供養,  過去無量佛,
 是人久勤修,  過去所行道。
 若人於彼處,  聞說勝三昧,
 即發歡喜心,  踊躍意無量,
 昔已曾供養,  多億天中天。
 若人於此經,  常修相續心,
 讀誦及解說、  受持與書寫,
 是人已曾見,  無量大明力。
 譬如戰場所,  他陣放毒箭,
 以聞藥鼓聲,  毒消得歡樂。
 若人聞如是,  勝定妙三昧,
 為他說此法,  得明三昧力,
 當來必成佛,  唯除身證者。
 如須彌功德,  依者同其色;
 行者有深慧,  聞定亦復然。
 若有人得聞,  最勝三昧聲,
 斯人功德聚,  猶如大海量,
 決定明三昧,  當得於菩提。
 譬如江河水,  悉入於大海,
 異本眾流相,  皆同一醎味;
 若人聞如是,  微妙之三昧,
 即同菩提性,  無異、無分別。
 若有諸菩薩,  於多億劫中,
 勤修行布施,  為利一切眾,
 諸佛世依所,  廣植無量業,
 是諸菩薩等,  涉歷無數劫。
 雖行布施業,  得福未為多,
 慈心說三昧,  功德勝於彼。
 如母能生育,  此三昧亦然,
 顯現難思議,  諸佛之功德。
 是人聰慧故,  常修此三昧,
 不久當疾得,  無上自然佛。」◎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四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4 菩薩念佛三昧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