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10n0286_001 十住經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10 冊 » No.0286 » 第 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No. 286 [Nos. 278(22), 279(26), 285, 287]

十住經卷第一

歡喜地第一

[0497c07] 如是我聞:

[0497c07] 一時佛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殿上,與大菩薩眾俱,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從他方界俱來集會。

[0497c09] 此諸菩薩一切菩薩智慧行處悉得自在,諸如來智慧入處悉皆得入,善能教化一切世間,隨時普示神通等事。於念念中皆能成辦具足一切菩薩所願,於一切世界、一切劫、一切國土常修諸菩薩行。具足一切菩薩所有福德智慧而無窮盡,能為一切而作饒益、能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彼岸、能示眾生生死及涅槃門。不斷一切菩薩所行,善遊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神通明慧,諸所施為善能示現,一切菩薩無作神足皆悉已得,於一念頃能至十方諸佛大會,勸發諮請受持法輪。常以大心供養諸佛,常能修習諸大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無量世界;其音遍聞,無所不至;其心通達,明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具足修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功德無量無邊,於無數劫說不可盡。

[0497c26] 其名曰: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薩、月藏菩薩、淨月藏菩薩、照一切世間莊嚴藏菩薩、智慧照明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優鉢羅華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閡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樂說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明威德王藏菩薩、大金山光明威德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焰德相莊嚴藏菩薩、焰熾藏菩薩、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無閡妙音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世間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說,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0498a14]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即時十方世界於一方過十億佛土微塵數世界,乃有如來名金剛藏;如是次第,十億佛土微塵數諸佛皆現其身名金剛藏;十方世界皆亦如是。同聲讚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如是,十方世界微塵數等諸佛皆同一號,加汝威神,又盧舍那佛本願力故、又汝有大智慧故、又與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所謂令入智慧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決定說諸法故、無分別智善分別故、一切世間法不能污故、出世間善根清淨故、得不可思議智力故、得一切智人智處故、又得菩薩十地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故、分別說無漏法不著故、大智慧光明善擇以自莊嚴故、令入具足智門故、隨所應住次第說故、得無閡樂說光明故、具足大無閡智地不忘失菩薩心故、教化成就一切眾生性故、得一切遍至決定智故。

[0498b04] 「又,金剛藏!汝當說此法門差別,所謂諸佛神力故、汝能堪受如來神力故、自善根清淨故、清淨法性性故、饒益眾生性故、令眾生得清淨法身智身故、於一切佛得受記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過一切世間道故、出世間善根清淨故。」

[0498b09] 即時十方諸佛示金剛藏真實無上佛身,與無障礙樂說之辯、與善分別清淨智慧、與善憶念不忘、與善決定意、與遍至一切智處、與諸佛無壞力、與諸佛無所畏不怯弱、與諸佛無礙智分別諸法善開法門、與一切諸佛上妙身口意所作。何以故?以得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法故,亦是菩薩本願力故、志心清淨故、智慧明白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事故、能持無量念故、信解清淨光明法故、善得陀羅尼門無分別故、以智印善印法性故。

[0498b19] 爾時,十方諸佛皆伸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

[0498b20] 金剛藏菩薩即從三昧起,起已,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事先皆善自決定,無有過、無分別,清淨明了,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遍覆一切十方諸佛世界眾生,為救度一切世間、為一切諸佛神力所護。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入過去諸佛智地,亦入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0498b26] 「諸佛子!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智地?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為是地故,我如是說。何等為十?一名喜地,二名淨地,三名明地,四名焰地,五名難勝地,六名現前地,七名深遠地,八名不動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雲地。諸佛子!是十地者,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不見有諸佛國土不說是菩薩十地者。何以故?此十地是菩薩最上妙道、最上明淨法門,所謂分別十住事。

[0498c07] 「諸佛子!是事不可思議,所謂菩薩摩訶薩隨順諸地智慧。」

[0498c08] 是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說諸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義趣。

[0498c09] 時,一切菩薩眾聞說菩薩十地名已,咸皆渴仰,欲聞解釋,各作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說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更解釋?」

[0498c12] 大菩薩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解脫月,知諸菩薩心之所念,以偈問金剛藏菩薩言:

「淨智念慧人!  何故說菩薩,
 諸地名號已,  默然不解釋?
 今諸大菩薩,  心皆懷猶豫:
『何故說是名,  而不演其義?』
 大智諸菩薩,  咸皆欲聽聞,
 如是諸地義,  願為分別說。
 是諸菩薩眾,  清淨無瑕穢、
 安住堅實法、  具足智功德,
 皆以恭敬心,  瞻仰於仁者,
 願欲聞所說,  如渴思甘露。」
 金剛藏菩薩,  聞說是事已,
 欲令大眾悅,  即時說頌言:
「諸菩薩所行,  第一難思議,
 分別是諸地,  諸佛之根本。
 微妙甚難見,  非心所能及,
 從佛智慧出,  若聞則迷沒。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以為第一妙,  心無有疑難,
 遠離計我心,  及心所行地,
 如是諸菩薩,  爾乃能聽聞。
 寂滅無漏智,  分別說甚難,
 如畫於虛空、  如執空中風。
 我念佛智慧,  第一難思議,
 眾生少能信,  是故我默然。」

[0499a10] 解脫月菩薩聞說此已,語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大菩薩眾深心清淨,善行菩薩道、善集助道法、善能供養恭敬諸佛,於無量佛多種善根,成就無量深厚功德,離癡、疑、悔,無有貪著及諸結閡,深心信解,安住不動,於是法中不隨他教。是故,佛子!當承佛力敷演此義,是諸菩薩於是深法皆能證知。」

[0499a16] 時解脫月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願說安隱法,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令智慧清淨。
 眾智淨無垢,  安住深信解,
 於諸無量佛,  證知十地義。」

[0499a22]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諸大眾雖皆清淨,離癡、疑、悔,於此事中不隨他教,其餘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事或生疑、悔,是人長夜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0499a25]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是眾雖清淨,  深智離疑悔,
 其心已決定,  不復隨他教,
 無動如須彌、  不亂如大海。
 其餘不久行,  智慧未明了,
 隨識不隨智,  聞已生疑悔,
 彼將墜惡趣,  愍念故不說。」

[0499b04]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願承佛力善分別此不可思議法、佛所護念事,令人易信解。所以者何?善說十地義,十方諸佛法應護念,一切菩薩護是事故,勤行精進。何以故?是菩薩最上所行,得至一切諸佛法故。譬如所有經書皆初章所攝,初章為本,無有一字不入初章者。如是,佛子!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是故,佛子!願說此義。諸佛護念,加以神力,令人信受,不可破壞。」

[0499b13]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顯此義而說偈言:

「善哉智慧子!  清淨行具足。
 願說十地行,  所入十地法,
 具足於智慧,  得以成菩提。
 所有十方佛,  最勝人中尊,
 皆共護念汝,  說是十地義。
 十地為根本,  是名智行處,
 亦為究竟道,  佛無量法聚。
 譬如諸文字,  皆攝在初章;
 諸佛功德智,  十地為根本。」

[0499b24] 爾時,諸菩薩一時同聲以偈請金剛藏菩薩言:

「上妙智慧人!  樂說無有量,
 德重如山王,  哀愍說十地。
 戒念慧清淨,  說是十地義,
 十力之根本,  無閡智本行。
 戒定慧功德,  集在仁者心,
 憍慢諸邪見,  皆悉已滅盡。
 是眾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譬如渴思水、  如飢思美食、
 如病思良醫、  如蜂欲食蜜,
 我等亦如是,  聞甘露法味。
 是故曠大意,  願開初地門,
 乃至第十地,  次第為我說。」

[0499c09]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明光焰,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三惡道苦皆得休息,悉照十方諸佛大會說法之眾,顯現如來不思議力。是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臺。

[0499c14] 方諸佛亦復如是,從眉間白毫相俱放菩薩力明光焰,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現如來不思議力,悉照一切諸佛大會及照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大眾、并照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師子座。照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臺。

[0499c20] 時諸大光明雲臺中,諸佛神力故,而說偈言:

「無等等諸佛,  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  最尊世間主。
 於釋迦佛前,  而現此神力,
 以佛力開現,  法王師子藏。
 說諸地所行、  諸地義差別,
 承諸佛力說,  無有能壞者。
 若人聞法寶,  則為諸佛護,
 漸次具諸地,  得以成佛道。
 若人堪任聞,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必得聞此經;
 若人癡疑悔,  終不能得聞。
 是故今佛子,  說諸地智道、
 入勢力觀法,  次第而修行,
 得至於餘地,  各得所利益。
 利一切世間,  願說勿令斷。」

[0500a08]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增益信敬而說偈言:

「諸佛聖主道,  微妙甚難解,
 非思量所得,  唯智者行處。
 其性從本來,  寂然無生滅;
 從本以來空,  滅除諸苦惱;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無中亦無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諸佛所行處,  清淨深寂滅,
 言說所難及;  地行亦如是,
 說之猶尚難,  何況以示人?
 諸佛之智慧,  離諸心數道,
 不可得思議,  非有陰界入,
 但以智可知,  非識之所及。
 如空迹難說,  何可示其相?
 十地義如是,  非無邊心知。
 是事雖為難,  發願行慈悲,
 漸次具諸地,  非心所能及。
 如是諸地行,  微妙甚難見,
 不可以心知,  當承佛力說。
 汝等當恭敬,  咸共一心聽,
 諸地相入行,  修習出法門。
 於無量億劫,  說之不可盡,
 今如實略說,  其義無有餘。
 一心恭敬待,  今承佛力說,
 大音唱因喻,  義名不相違。
 佛神力無量,  今皆在我身,
 我之所說者,  如大海一渧。」

[0500b08] 金剛藏菩薩說此偈已,告於大眾:「諸佛子!若眾生厚集善根、修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養諸佛、集諸清白法、為善知識所護、入深廣心、信樂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得一切種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具足佛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心故、為向十方無餘無閡智故、為淨一切佛國令無餘故、為於一念中知三世事故、為自在轉大法輪廣示現佛神力故,諸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

[0500b18] 「諸佛子!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護、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籌量眾生力、佛力,趣向無閡智、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於後際。

[0500b22] 「諸佛子!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在諸菩薩數等、入三世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0500b27]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是歡喜地,多喜、多信、多清淨、多踊悅、多調柔、多堪受,不好鬪諍、不好惱亂眾生、不好瞋恨。

[0500c01] 「諸佛子!諸菩薩住是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與眾殊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可壞故生歡喜心、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為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薩所入智慧門方便故生歡喜心。

[0500c09] 「諸佛子!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界生歡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生歡喜心、近到智慧地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生歡喜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諸菩薩數生歡喜心、我離一切驚怖毛竪等生歡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得歡喜地,所有諸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何況所用之事?是故,無有不活畏也。心不悕望供養恭敬——我應供養眾生、供給所須——是故無有惡名畏也。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生必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樂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也。諸佛子!如是,菩薩離諸驚怖毛竪等事。

[0500c26] 「諸佛子!是菩薩以大悲為首,深大心堅固,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所謂:以信心增上多行淨心、解心清淨多以信心。分別起悲愍心成就大慈,心不疲懈,以慚愧莊嚴成就忍辱柔和。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尊貴,日夜常修善根無厭;親近善知識,常愛樂法,求多聞無厭。如所觀法正觀,心不貪著,不求利養、名聞、恭敬,一切資生之物心無慳悋,常生實心無有厭足。貪樂一切智地,常欲得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求助諸波羅蜜法,離諸諂曲。如說能行,常行實語,不污諸佛家,不捨菩薩學戒,生薩婆若。心不動如大山王,不樂一切世間諸事,成就出世間善根,集助菩提分法無有厭足,常求勝中勝道。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

[0501a12] 「菩薩如是安住歡喜地,發諸大願,生如是決定心,所謂:我當供養一切諸佛,皆無有餘,一切供養之具隨意供養,心解清淨,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供養一切劫中所有諸佛,以大供養具無有休息。又,一切諸佛所說經法皆悉受持,攝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一切諸佛所教化法悉皆隨順、一切諸佛法皆能守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皆守護一切劫中一切佛法,無有休息。

[0501a22] 「又,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從兜率天來下入胎,及在胎中、初生時、出家時、成佛道時,悉當勸請轉大法輪、示入大涅槃。我於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三時轉故,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奉迎供養一切諸佛,無有休息。

[0501a27] 「又,一切諸菩薩所行,廣大高遠無量、不可壞、無有分別,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有相、無相,道有成、有壞;一切菩薩所行、諸地道及諸波羅蜜本行教化,令其受行,心得增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中諸菩薩所行,以法教化成熟眾生,無有休息。

[0501b05] 「又,一切眾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三界繫入於六道,在一切生處名色所攝,為教化成一切眾生、斷一切世間道、令住佛法、集一切智慧使無有餘,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教化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0501b12] 「又,一切世間廣狹極高,無量不可分別、不可移動、不可說麁細,正住、倒住,首足相對、平坦圓方;隨入如是世間,智如帝網,經幻事差別,如是,十方世界差別皆現前知。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世、盡一切劫,如是世界皆現前淨知,無有休息。

[0501b18] 「又,以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一一佛土無量光明莊嚴、離諸垢穢、具足清淨道,有無量智慧眾生悉滿其中,常有諸佛大神通力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清淨如是國土,無有休息。

[0501b24] 「又,一切菩薩同心同學,共集諸善,無有怨嫉,俱緣一事,等心和合,常不相離。隨意能現佛身,自於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力、智力。常得隨意神通,悉能遊行一切國土,一切佛會皆現身相、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有如是不可思議大智慧、具足菩薩行。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世、盡一切劫行如是大智慧道,無有休息。

[0501c02] 「又,乘不退輪行一切菩薩道,身、口、意業所作不空,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道、有見我者心即歡喜,離諸煩惱,如大藥樹王。為得如是心,行諸菩薩道,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世、盡一切劫行不退道,所作不空,無有休息。

[0501c08] 「又,於一切世界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毛頭示身入胎、出家、坐道場、成佛道、轉法輪、度眾生、示大涅槃。現諸如來大神智力,隨一切眾生所應度者,念念中得佛道、度眾生、滅苦惱,知一切法如涅槃相。以一音聲令一切眾生皆使歡喜,示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示眾生大智地,使知一切法皆是假偽。大智慧、大神通自在變化故,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得佛道事,求大智慧、大神通等,無有休息。

[0501c18] 「諸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為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十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為滿此願勤行精進。何等為十?一、眾生不可盡,二、世間不可盡,三、虛空不可盡,四、法性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道種、法道種、智慧道種不可盡。如眾生盡,我願乃盡;如世間盡、如虛空盡、如法性盡、如涅槃盡、如佛出世盡、如諸佛智慧盡、如心緣盡、如起智慧盡、如道種盡,我願乃盡。而眾生實不可盡,世間、虛空、法性、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緣、起智、道種實不可盡,我是諸願福德亦不可盡。

[0502a02] 「諸佛子!菩薩決定發是大願,則得利安心、柔軟心、調順心、善心、寂滅心、和潤心、直心、不亂心、不嬈心、不濁心。如是則成信者,樂心信相,分別功德。信諸佛本所行道、信行諸波羅蜜而得增長、信善入諸地得殊勝功德、信得成佛十力、信具足四無所畏、信不共法不可壞、信諸佛法不可思議、信諸佛力無中無邊、信諸如來無量行門、信從因緣以成果報。舉要言之,信諸菩薩普行諸佛功德、智慧、威神力等。

[0502a11] 「諸佛子!菩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離相、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作、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如是難壞。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為無明癡冥蔽其慧眼、常立憍慢幢、墮在渴愛網、隨順諂曲、常懷慳嫉,而作後身生處因緣。多集貪欲、瞋恚、愚癡,起諸重業,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盛,有所施作皆與顛倒相應。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相續,起心意識種,於三界地生苦惱牙,所謂:名色和合,增長六入;諸入外塵,相對生觸;觸因緣故,生諸受;深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益故,生取;取增長故,復起後有;有因緣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集諸苦聚,眾生受諸苦惱,是中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如草木、瓦石、又亦如影。凡夫可愍,不知不覺而受苦惱。』

[0502a27] 「菩薩於此見諸眾生不免諸苦,即生大悲智慧:『是諸眾生,我等應救。』又欲令住畢竟佛道之樂,即生大慈智慧。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慈悲法,以深妙心住在初地,於一切物無所貪惜。尊重諸佛大妙智故,學行大捨,即時所有可施之物盡能施與,所謂:穀麥、庫藏、金銀、摩尼珠、車馬瑙、琉璃、珊瑚、琥珀、珂貝、瓔珞、嚴身之具、諸珍寶等,及象馬車乘、輦輿、人民、奴婢、眷屬、國土、城邑、聚落、廬舍、園林遊觀、妻子、男女、一切所愛,皆悉捨與,頭、目、耳、鼻、支節、手、足舉身皆與,深重佛智故而不貪惜,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能行大捨。

[0502b10] 「是菩薩以大悲心、大捨心救一切眾生故,轉勤推求世間、出世間利益勝事,心無疲懈,是故,菩薩生無疲功德。於諸經書能自開解,是故生知經書功德。得如是知經書智慧,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眾生隨宜而行,隨有依止來親近者隨力利益,是故,菩薩生世智功德。得世智功德則知時、知量,慚愧莊嚴,修習自利利彼之道,是故則生慚愧功德。如是功德行中精勤修行,心不懈退,是精進不退功德,即時得堪受力;得堪受力已,勤行供養諸佛,隨佛所說,如說而行。

[0502b21] 「諸佛子!是菩薩悉知生起如是清淨地法,所謂:信、慈、悲、捨、不疲惓、知諸經書、善解世法、慚愧、堪受力、供養諸佛、如所說行。

[0502b24] 「又,是菩薩住歡喜地,以發願故,廣見於諸佛,數百、數千、數萬億那由他佛。菩薩見諸佛時,心大歡喜,深心愛敬,以菩薩樂具供養諸佛及供養僧,以是福德皆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因供養諸佛故,生教化眾生法,多以二攝攝取眾生——所謂布施、愛語——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行未善通達。

[0502c01] 「是菩薩隨所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能受行清淨地法,如是諸功德皆自然迴向薩婆若,轉益明顯,堪任有用。譬如,佛子!金師鍊金,隨以火力調柔可用,增益光色。如是,菩薩隨供養諸佛、教化眾生、受行清淨諸地之法,此諸功德皆自然迴向薩婆若,轉益明顯,隨意所用。

[0502c08] 「又,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初地中相貌、得果,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成地之法,不應厭廢。是菩薩住初地中,應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第二地中相貌、得果,無有厭足;如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貌、得果,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成十地法,無有廢厭。

[0502c15] 「是菩薩悉應善知諸地逆順法、善知諸地成壞、善知諸地相貌因果、善知諸地得捨、善知諸地清淨行分、善知諸地從一地至一地行、善知諸地是處非是處、善知諸地轉所住處、善知諸地初事後事差別、善知諸地得不退轉相,乃至善知一切菩薩清淨地法、善知入如來智地。

[0502c21] 「諸佛子!如是,諸菩薩善知諸地相——未發、初地乃至十地——知無障閡,得諸地智慧光明故,能得諸佛智慧光明。

[0502c23] 「諸佛子!如大商主多將賈人欲至大城,應先問道路、退還過咎、在道利害。未發初處知道宿時,乃至善知到彼城事,能以智慧思惟籌量,具諸資用令無所乏,正導人眾得至大城,於險道中免諸患難,身及諸人皆無憂惱。

[0502c28]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初地而善知諸地逆順法,乃至善知淨一切菩薩清淨地法、善知入如來智地。

[0503a03] 「爾時,菩薩集大福德智慧資糧,為眾生商主隨宜教化,令出生死險難惡處,示安隱道,乃至令住薩婆若智慧大城,無諸衰惱。是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常應心不疲惓,勤修諸地本行,乃至善知入如來智地。

[0503a07]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入歡喜地門』,廣說則有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事。

[0503a09] 「菩薩摩訶薩住在此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布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而不窮匱。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菩薩摩訶薩伴、不離念諸菩薩所行道、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十地,不離念諸力、無畏、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之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

[0503a19] 「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若欲捨家勤行精進,須臾之間於佛法中便能捨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飛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計知。」

[0503a28]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諸眾生,  厚修集善根,
 成就於白法,  親近於諸佛,
 清淨信力大,  隨順慈悲心,
 如是人能發,  無量之佛智。
 諸佛一切智,  無量力清淨、
 堪受力堅牢,  成就諸佛法。
 悲心救世間,  淨修諸佛國,
 敷演轉法輪,  發此無上願。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別異,
 種種時差別,  以示於世間。
 略說則盡求,  諸佛之功德,
 發於廣大心,  猶若如虛空。
 悲心智慧首,  方便合修行,
 淨信深心故,  其力無有量。
 心向無障礙,  而不隨他教,
 同諸佛平等,  而生於大心。
 諸佛子當生,  如是之實心,
 即離凡夫行,  入於佛所行;
 即生如來家,  無有可譏嫌;
 則同於諸佛,  必成無上道。
 生如是心時,  即便得初地,
 其心不可動,  猶若如山王。
 是菩薩便有,  大喜相顯現,
 其心常清淨,  堪受於大事。
 心不樂鬪訟、  不好惱眾生,
 無有瞋恨心,  樂慚愧恭敬。
 又習行直心,  守護於諸根,
 常念救世間、  念求諸佛智。
 心生於歡喜,  我當得此事,
 得於歡喜地,  即過五恐怖:
 不活畏、死畏、  及與惡名畏、
 三惡道怖畏、  大眾威德畏。
 以不貪著我,  及與我所故,
 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常行慈悲心,  恒有信恭敬,
 慚愧功德備,  晝夜增善法。
 樂功德實利,  不樂於諸欲,
 如有所聞法,  能常善思惟。
 無有貪著行,  斷諸利養心,
 常樂於菩提,  一心求佛智。
 行諸波羅蜜,  離於諂曲心,
 隨說而能行,  安住實語中。
 不污諸佛家、  不捨菩薩學,
 遠世間事業,  樂利於世間。
 求善法無厭,  精進轉增益,
 諸菩薩如是,  好樂諸功德,
 而發於大願,  求欲見諸佛、
 護法至佛所、  行菩薩妙行、
 化一切眾生、  淨一切佛土。
 我佛國土中,  滿諸大菩薩,
 諸菩薩同心,  見聞皆不空。
 一切微塵中,  諸佛成佛道,
 發於如是等,  無量無邊願,
 是願無窮盡,  如虛空、眾生、
 法性、世、涅槃、  諸佛出、智慧、
 心緣、起智、種,  我願如是住。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而觀於眾生。
 知從因緣起,  則生慈悲心,
 即於苦眾生,  我當救度之。
 為是眾生故,  而行種種施,
 所謂妙國土、  上妙諸珍寶、
 象馬及車乘、  眷屬與人民、
 頭目及手足、  肌肉施無悔。
 求種種經書,  心無有疲惓,
 得解其義趣,  能隨世而行。
 慚愧堪受心,  漸令得增長,
 能以恭敬心,  供養無量佛。
 智者於日夜,  如是常修行,
 善根得明了,  猶成鍊金。
 菩薩住是地,  能了知十住,
 展轉修行時,  無有諸障礙。
 譬如賈客主,  欲利諸商人,
 先問道路中,  諸險艱難事。
 菩薩住初地,  應知諸地行,
 而無有障礙,  能至於佛地。
 住是初地中,  多作閻浮王,
 善知於諸法,  常行慈悲心。
 如法而化導,  一切皆信敬,
 勸令行布施,  以求佛智慧。
 菩薩若捨國,  佛法中出家,
 勤行於精進,  即得百三昧、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國土、
 光明照百國、  飛行亦如是,
 化百土眾生、  入於百法門、
 念知百劫事、  示現百種身、
 能以百菩薩,  眷屬而示現,
 若以其願力,  過是數無量。
 今明初地義,  但以略解說,
 若欲廣說者,  億劫不能盡。
 是初菩薩地,  名之為歡喜,
 利益眾生者,  今已分別說。」◎

離垢地第二

 一切菩薩眾,  聞說上地義,
 其心皆清淨,  歡喜無有量。
 各於所坐處,  踊住虛空中,
 脫身上妙衣,  以散金剛藏。
 咸皆稱讚言: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所畏,  善說菩薩地。」
 解脫月大士,  知眾心清淨,
 欲聞第二地,  相貌之所說,
 即請金剛藏:  「大智!願解說,
 第二地相貌,  一切皆欲聞。」

[0504b17]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心。何等為十?一、柔軟心,二、調和心,三、堪受心,四、善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八、無貪悋心,九、快心,十、大心。若諸菩薩摩訶薩已具足初地、欲得二地者,先當生是十心。

[0504b23] 「諸佛子!菩薩欲住是離垢地,從本已來離一切殺生、捨棄刀杖、無瞋恨心、有慚有愧。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尚不惡心惱於眾生,何況麁惡?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自滿足,不壞他財。若物屬他、他所受用、他所攝者,於是物中,一草、一葉不與不取,何況過者?離於邪婬,自足妻色,不求外欲、屬他女人;尚不生心,何況從事?離於妄語,常真語、實語、諦語、隨語,不作憎惡妄語;乃至夢中尚不妄語,何況故作妄語?離於兩舌,無破壞心,此聞不向彼說、彼聞不向此說,於鬪諍離散人中常好和合。離於惡口,所有言語麁、苦惡、令他瞋惱,又以瞋慢令他怖畏、惱熱、不愛、不喜,自壞其身亦壞於他,如是等語皆悉捨離。所有言語甚可喜樂、美妙悅耳、能化人心、和柔具足、多人愛念、能令他人歡喜悅樂,常出如是之語。離於綺語,常自守護,所可言說應作、不作,常知時語、實語、利益語、順法語、籌量語、不為戲樂語,乃至戲笑尚不綺語,何況故作?不貪他物,若有屬他、他所貪著、他所攝用,不作是念:『我當取之。』離瞋害心、嫌恨心、迫熱心等,常於眾生求好事心、愛潤心、利益心、慈悲心。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生決定心。

[0504c18] 「菩薩如是常護善道,作是思惟:『眾生墮諸惡道者皆由十不善道因緣。我今當自住十善法,亦當為人說諸善法、示正行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為他說法、令住善者,無有是處。』

[0504c22] 「又,是菩薩復深思惟:『行十不善道因緣故,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道因緣故,則生人處,乃至有頂處生。』又,是十善道與智慧和合修行。心劣弱者,樂少功德、厭畏三界、大悲心薄,從他聞法至聲聞乘。復有人行是十善道,不從他聞、自然得知,不能具足大悲方便,而能深入眾因緣法至辟支佛乘。復有人行是十善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無邊。於眾生中起大慈悲、有方便力,志願堅固——不捨一切眾生故、求佛大智慧故、清淨菩薩諸地故、能淨諸波羅蜜故——能入深廣大行。又,能清淨行是十善道乃至能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乃至具足一切種智、集諸佛法。是故,我等應行十善道,常求一切智慧。

[0505a07] 「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良,二者、得不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恒為多人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惡眷屬,二者、得不和眷屬。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音,二者、所可言說恒有諍訟。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有言語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說不能分了。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欲,二者、無有厭足。瞋惱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為他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之家,二者、其心諂曲。』諸佛子!如是,十不善道皆是眾苦大聚因緣。

[0505b03] 「菩薩復作是念:『我等何故不遠離是十不善道、行十善道、亦令他人行此善道?』如是念已,即離十不善道、安住十善道,亦令他人發心住於善道。

[0505b06] 「是菩薩爾時於一切眾生中生安隱心、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利益心、守護心、師心、大師心、我所有心,作是念:『是諸眾生墮於邪見、隨逐邪心、行邪險道,甚可憐愍,我等應令是眾生住正見道、如實法中。是諸眾生常共瞋恨鬪諍、分別彼我,我等應令是眾生住無上大慈中。是諸眾生無有厭足、常貪他人財物、恒以邪命自活,我等應令是眾生住於清淨身、口、意業。是諸眾生隨逐貪欲、瞋恚、愚癡因緣,常為種種煩惱大火之所燒然,不求得出方便。我等應令是眾生滅諸煩惱大火,安置清涼之處。是諸眾生常為無明黑闇所覆,入大黑闇遠離智慧光明、入於生死大險道中,隨逐種種邪見。我等應令是眾生使得無礙清淨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實相,得不隨他教一切如實無障礙智。是諸眾生墮在生死險道中,將墮地獄、畜生、餓鬼深坑、入惡邪見網中、為種種愚癡叢林所覆、隨逐虛妄邪道逕路、常為愚癡之所盲冥、遠離有智導師、非是出道謂為出要,墮惡魔道、隨順魔意、遠離佛意。我等應令是眾生度於生死險道、艱難安處,令住一切智人無畏大城,無諸衰惱。是諸眾生為諸煩惱暴水所沒,常為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所漂;常隨生死相續不絕,入大愛河,為諸煩惱勢力所食,不能得求出要之道;常為欲覺、瞋覺、惱覺惡虫所害;又為身見水虫羅剎所執,入於五欲深流洄澓諸難之中;為喜愛淤泥之所染污、我慢陸地之所枯,無所歸趣;於十二入怨賊聚落不能得出,不遇導師、能正度者。我等應於是眾生生大慈悲,以大善根力而拔濟之,得安隱處,離諸驚怖隱沒,住一切智慧寶洲。是諸眾生深心貪著,多有憂、悲、苦惱患難,憎愛所縛、欲械所繫,入於三界無明稠林。我等應令是眾生遠離一切三界所著,令住離相無礙涅槃。是諸眾生深著我、我所,於五陰樔窟不能自出、常隨四倒、依六入空聚、為四大毒蛇之所侵害、為諸煩惱眾賊所殺。受此無量諸苦惱者,我等應令是眾生離一切貪著、令住空無我智道,所謂涅槃,斷一切障礙。是諸眾生其心狹劣,樂於小法,遠離無上一切智慧。以是貪著小乘心故,不求無底大乘出法。我等應令是眾生住廣大心無量無邊諸佛法中,所謂無上大乘。』

[0505c20] 「諸佛子!是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善能廣生大慈悲心。

[0505c22] 「是菩薩住離垢地,得見數百佛、數千萬億那由他諸佛;見諸佛已,以衣被、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供養諸佛,於諸佛所生恭敬心,復受十善道;受已,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失。是菩薩若干多百、多千、乃至多百千萬億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

[0505c28] 「諸佛子!譬如成鍊真金在礬石中,諸一切垢盡,轉復明淨;菩薩亦如是,住是離垢菩薩地中,多百、多千、乃至無量百千萬劫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

[0506a02] 「菩薩爾時於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戒波羅蜜偏勝——餘波羅蜜非不修集,但隨地增長。

[0506a05] 「諸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

[0506a06]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轉輪聖王,為大法王,廣得法力、七寶成就,有力自在,能除一切眾生慳、貪、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眾生住於十善道中,為大布施而不窮盡。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菩薩摩訶薩伴、不離念諸菩薩所行道、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十地,不離念諸力、無畏、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之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

[0506a16] 「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若欲捨家勤行精進,須臾之間於佛法中便能捨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佛世界、能飛過千佛世界、能照千佛世界、能教化千世界眾生、能住壽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千劫事、能善入千法門、能變身為千,於一一身能示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計知。」

[0506a25]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柔軟心、  調和、堪受心、
 善心、寂滅心、  真心、不雜心、
 無有貪悋心、  快心與大心,
 得是十心已,  入於第二地。
 菩薩住是地,  成就諸功德,
 常離於殺生、  不惱於一切、
 常離於劫盜、  不生邪婬心、
 實語不兩舌、  不惡口、綺語、
 他人所有物,  不生於貪心、
 不惱於眾生、  直心行正見、
 無有憍慢心、  亦無諂曲心,
 柔軟不放逸,  護持諸佛教。
『所有劇苦惱,  地獄與畜生、
 餓鬼熾然身,  皆從惡心有。
 我今已永離,  如是諸惡事,
 行於真實理,  寂滅之善法。
 從人至有頂,  所有受樂處、
 禪樂、三乘樂,  皆從十善生。』
 如是思惟已,  心常不放逸,
 身自持淨戒,  亦教人令持。
 遍觀諸眾生,  種種受苦惱,
 如是愍念已,  轉生深悲心。
『凡夫甚可愍,  墮在諸邪見、
 心多懷瞋恨、  常好起諍訟、
 常樂於五欲、  貪求無有厭、
 起三毒因緣,  我應度此等;
 深覆愚癡闇、  墜生死險道、
 入大邪見網、  墜於世籠檻、
 常為諸魔賊、  煩惱之所壞,
 此等甚可愍,  我應度脫之。
 沒深煩惱水、  四流所漂漫、
 具受於三界,  百種諸苦毒、
 住五陰深樔、  生我我所心,
 我為度此苦,  當勤修行道。』
 捨無上佛慧,  生於下劣心,
 令住佛大智,  發無量精進。
 菩薩住此地,  集無量功德,
 得值遇諸佛,  承事而供養。
 以是因緣故,  善根轉明淨,
 猶如好真金,  鍊之以礬石。
 佛子住此地,  常作轉輪王,
 令諸眾生等,  住於十善道。
 從初發心來,  所修集諸福,
 願以救世間,  令得佛十力。
 若欲捨王位,  出家行學道,
 勤心行精進,  得入千三昧、
 得見數千佛,  供養聽受法。
 菩薩住此地,  能示如是事,
 若以其願力,  示諸神通事,
 度脫於眾生,  過此數無量。
 常為諸世間,  勤求好事者,
 具足解說此,  第二地已竟。」◎

十住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0 冊 No. 0286 十住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CBETA 自行掃瞄辨識,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