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J38nB406_012 廬山天然禪師語錄 第12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嘉興藏 (J) » 第 38 冊 » No.B406 » 第 12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天然是禪師語錄卷第十二

雜著

放生文

[0191c05] 五戒首戒殺者。何謂也。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初不欲自相戕賊也。好生惡死。情之所同。棄命捐軀。恨何窮。以是終不敢為不解之怨也。故上古之世禮樂揖讓。絕不言兵。中古不得用兵而深抱慚德。惟後世口實時懼。至於國有常刑。將以勷道德之所不及。而猶曰功疑從重。罪疑從輕。歷代帝王常切切然毋或過者。生與殺之大柄也。乃孔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孟子亦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而卒不言其故者有待於大聖人而後詳之也。不知其故而不為害人之事者天下一人而。知其故而猶為害人之事者天下亦一人而。夫殘忍之積。上干君父。仁慈之極。下及禽魚。當其迷也而不能求其毫髮之悟。當其悟也而不能求其毫髮之迷。知其故與不知其故耳。知之則漸漬為仁人。不知則將流于忍人。天下皆然也。所以我佛出而為三世之論詳因果之理。使天下昭然。識死生終始。禍淫福善。不於其鬼神而於其人心。人心不可得而昧也。覺範禪師曰。舉手炷香。而供養佛。其心自知。應念獲福。舉手操刀。恣行殺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獄。或殺或供。一手之功。而召業報罪福不同因果。從人心而生也。心之慈與忍輕而緩。則罪福之報亦輕而緩。心之慈與忍重而疾。則罪福之報亦重而疾。世有終身為善。終身為惡。而或感報現世。或不即現世。通三世而論準。純雜而觀。而後知確。確不爽者。心之分齊。必不可得而昧也。是故大聖人取其不昧之心而不使暫與忍習。懼其漬而終於君父也。而要使漸與慈接引其端而始於禽魚也。所為補帝王刑政之窮通。儒者死生之說。以出世之道而收治世之功。柳子厚曰。陰翊王度是也。天然道。人日以其道自為。又不但以其道自為也。凡肯與道人親者。道人不得避。則始必言戒殺。既不使其漸與忍習。繼言放生。復欲其漸與慈接果。如是也從日至月。從月至歲。事也而理求之。端也而類竟之。將見去忍如湯之沃冰。養慈如益薪於火。人欲淨盡。天理純存。鳥飛雲布。水流花開。其為物相遇乎。其為同於物乎。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若曰。守戒寧如定慧。則將應之曰。但盡凡心。別無聖解。若曰。放生何似無生。則將應之曰。如來即慈。慈即如來。予與諸公但如是發心。如是精進。如是久遠而不中廢。則荒山破院之間。若僧若俗。啞然相對。生意滿腔。不必更有奇特事矣。法華云。終不以二乘引導於眾生。道人今日其尚無過歟。否耶。

元旦合寺禮千佛疏

[0192a17] 竊惟背覺合塵之後。染法相應。棄俗趣真以來。緣心未歇。揆之道尚在。乍合乍離。涉乎情未免。時忻時厭。一念相續。遂成生死之河。百慮縈迴。難破蓋纏之網。尚有事在。未可隨緣。大須識乾。方堪保任。自能見過。庶免左于他。非事以漸除。乃終同於理頓。適當首歲。慶厥好時。仰千佛之大慈。作眾生之弘護。洪名舉處。等十方三世於異口同音。如幻滅時。識境無心。無于低頭舉手。此香此燭。共作證明。乃目乃心。同歸解脫。伏願眾等。廓佛心于知見。入性海以益深。銷習念于色聲。當出生而滅盡。無罪而懺罪。謙和慣自回光。安心于無心。萬物何妨共遶。以此功德。普及群生。凡諸有情。畢證此道。初發究竟。不捨薩埵之心。果徹因源。終滿菩提之願。

華首空和尚新語錄序

[0192b01] 崇禎壬午之冬。刻華首語錄成。承和尚特遣人命某為序。某謹再拜稽首而言曰。某烏足稱道和尚哉。雖然聞之。知弟子者莫如師。某六七年親承訓迪。所費和尚熏淘涵育。若或於揚眉瞬目。若或非揚眉瞬目。其為之也既奢。則意其遇之也必浚。將俾某之躬遭目接。以示天下後世之為某者。此則某之弗敢辭也。憶某甲戌知有此事來。循覽天下。彼時胸中惟黃巖天童兩老而。及一到黃巖。便絕志行腳。非謂天下無人也。一山坳老漢日堆堆地。無長技奇識而迺窮歲月而不得竟其所至。是用焉往邪目。今門下士唯某不慧。餘皆瑰琦俊偉。出可為人天師。隱亦堪作山林典則。而且逐逐焉。營營焉。如有所戀而弗去。非愚且狂。夫孰為是。是則天下後世亦大概見矣。至於提持向上。則古之百丈黃檗足以當之。語錄具在。知音者可辨也。若迺讀其書而思見其人。則祇今華首山坳。依然日堆堆地無長技奇識耳。親之而一無所與。遠之而若有所棄。遊其宇者如人飲水。冷煖自知。幸毋當吾世而坐失也。此某所以告天下後世也。然終不足稱道和尚也。

吳中三子詩序

[0192b21] 道也者。情之至而歸焉者也。情也者。道之反而寄焉者也。詩也者。始乎情而終乎道者也。是故情不極則不能言。迨言窮情盡。啞然自喪。始知樹聲禽韻。風動雲起。相遇如故知。相合若水乳。高人韻士往往與道冥合而不自知。其或至也。吳中曹公。匡石許公。深野龔公在田遊覽至粵。多所吟詠。一日袖詩過予索序。予乃得而誦之。夫曹之清古。許之艷異。龔之壯麗。以詩而論。各擅其長。而細而味。皆不能無慷慨淋漓之致。予世外人。終不知其所感何事。所傷何心。然大抵文人慧業。未免有情。情積乎中。言發乎外。其忽動也如雷。其[雨/浸]霪也如雨。雷轟雨霪。無所從來。雷收雨歇。去無所至。以問三公。初不知其何以至此。乃言盡情竭。日星朗然。面面相覷。如在鏡中。將為故知遇乎。將為水乳合乎。竟亦不知其何以止此也。故曰。詩也者。始乎情而終乎道者也。三公日在道而不自知。其或至也。啞然自喪。得所未曾。三公寧無意乎。是為序。

侯若孩詩序

[0192c08] 夫詩得之天者十一。得之人者十九。然天定勝人。山僧嘗謂李太白於詩中聖。蓋自字句法脈之外。別成字句。別成法脈。使人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以妙。全乎天而不用天也。能用天者如王摩詰云。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只此二句。可以起悟。然亦但能言此。但可言此。甚則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是止矣。故又曰。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謂當作何語耶。大抵太白不知其所以然。摩詰知之而亦不能明言其所以然。說者謂不知較勝。亦最後語耳。當令太白讓摩詰一步地方。能坐勝摩詰也。侯子若孩志務當世而慷慨激烈。情過乎辭。故其為詩。高邁風逸。殊有言外之旨。山僧以摩詰遇之。而侯子乃以太白應。始知讀者與作者。各自為而皆相得於天。知與不知不妨忘乎至極。侯子今還中州。行將公此於天下。他日匡廬頂上更有好相見。勿遂以為最後語。使人謂山僧當面放過。不止於詩。則又山僧忍負侯子。不可不說破也。

心經直說跋

[0192c26] 圓覺云。智慧愚癡。通為般若。又云。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修多羅奧要微義。指人於一切凡聖法中得決定正位。此可與證者道。不足為麤識言也。詎意狂禪撥無者反藉為口實。宗門流弊今日為甚。究其始。皆由浮慕之士不從生死發心。以大道為名聞之資。以名聞為利養之實。持此心行。未有不錯會古人向上之語。謬謂無凡無聖。無古無今。明撤藩籬。暗滋情習。不知凡聖既遣。今古混同。此一著絕大總持。誰為承當。誰為轉變。決了慧用。甚深難辨。正謂以少方便疾證菩提。從聲聞緣覺以迄菩薩佛地。皆不能忘般若之功也。大慧云。擊石火。閃電光。引得無限人悟將去。傳將去。有什麼了日。圓悟為之吐舌曰。祇要契證。若不契證。終不放過。以此觀之。則圓悟所謂契證者證何等事耶。永嘉曰。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會者曰眾生根本。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且詰之曰。何為不動智。曰。淫怒癡。何為根本無明。曰。不知淫怒癡。審爾則能知淫怒癡者。不可謂非般若也。迺有境緣相逼。若或與不知者同一流轉即不然。安之與勉。順之與逆。亦人各自知。始知理不能該事。悟不可當證。合斷德以成其智。舉一般若而三德具備。豈乾慧之足言哉。是歸自棲賢。趨侍吾師。得捧讀心經直說。可謂深救禪病。因乞流通。以示來學。復承命跋。謹述見聞。所欲言願與吾人同具擇法。固不自知其淺昧也。

刻牟子辯惑敘

[0193a21] 予少從事魯誥。囿於見聞。曾不知世外復有大聖人能過孔孟。間從浮屠家。多聞因果事。輒指為虛誕。以是數年可否。不肯作決定信。一日過友人。案頭得首楞嚴。讀三四卷。雖不甚解為何等語。然理趣深玄。業面熱心折。遂攜還。終十卷所見。十習因。六交報。一一皆從心生。不由外鑠。乃不敢以虛誕及淺近事誣謗因果。自此由教乘入宗趣。歷八九稔始識向上一路。因回憶初年。多是不遇其人。不讀其書。疑信相奪。徒賺歲時。後入匡山。掩關歸宗。閱藏本至牟子三十七篇。益以童年不早得此為恨。約出關必圖鐫出。以告同人。比隨華首老人入羅浮。明年開法訶林。未幾徒居小持船。又未幾移入雷峰。自雷峰復度嶺歸匡埠。受棲賢。今年春從粵人之請。又自棲賢抵雷峰。因小病掩室。復閱藏至此。乃記二十餘年宿約。命侍僧發梓。大都吾輩初入學塾時。依父兄師說。深入功利。纔稍長得。自有聞見。每為宋儒理學所誤。遇苾芻輩未必皆入理之士。甚有傳述。大顛韓愈事加以誇誕。反為伶俐少年笑怪。寶藏秘函又深渺浩瀚。學者懶習深中。兼之先入之言橫梗胸臆。輒一目棄去。昔予從此中來。同病相憐。興懷忽忽。惟牟子辯惑辭簡理辨。可破群疑。是不能無望於天下英哲也。

放生文

[0193b13] 放生何謂也。生不可斷。斷之而生滋甚。生滋甚則殺亦滋甚。生殺相滋則世間無窮期。世間無窮則出世間窮。然出世間之道不可窮而窮之。何謂也。謂夫世間之相無窮。世間之想無窮。世間之心無窮。彼無窮則此窮何窮。隱而不能顯之。謂也出世間之道即在世間。而為相所覆。想所覆。心所覆。覆則隱。隱不可終。待時節而後顯也。何謂世間之相。生相也。何謂世間之想。生想也。何謂世間之心。生心也。天地萬物。無有生也。依相而生。不知相之為幻也。而實之以為實。而不能已於情也。則想生想成乎念明。了憶持此六道四生執為我心。我體出入生死而無有盡者也。因相緣想。因想緣心。心復緣想。想復緣相。生之所以茁茁也。然則斷生何害也。曰。生不可斷也。斷之滋甚。謂不得夫生之集。性不得夫生之集。性而斷之。斷之即生也。自為斷而且不可。而況斷他乎。由夫斷他之心依生而有。依自他心而生憎愛。愛己憎他而殺之機兆。兆而不能自斷。則殺之因成。因成則果成。終不能免乎苦繫也。然他亦不可斷也。所可斷者五蘊中色陰多分之一也。其不可斷者愛己。猶是憎他。猶是依彼因而成此因。因成則果亦成。是以眾生同游於並生並育。忽而有不可知之殺機相向。苦繫不能逃也。然則放之說何謂也。放之者順之也。順其生而不相害。則殺因斷而生因亦斷。何謂生因亦斷也。生無有生之性也。迷似有也。似有而非實有。迷故以為實也。似相而以為實相。非實有相。生之性也不能了。此則想生非實有想生之性也。想生則心成。非實有心生之性也。知其無有相性。則想不能生。想不生則心不成。心不成則漸漸乎可以言道耳。雷峰道者也。欲與雷峰前後左右之信雷峰者。若緇若素。將日進乎道也。特以放生。始謂究其生之集性而顯無生之理也。時節為之也。非但息殺運而以生之說進也。

壽文玉何公七十一初度敘

[0193c15] 天下之人以年壽。賢者以德壽。大聖人以道壽。道壽者絕思慮之所至。超聞見。通神明而不得其數量者也。道降而德賢者得自以操其柄而不受衡於造化。尊聖人之明教。澄一神慮。流潤營衛。無所希於久視之效而理足以貞。故哲人達士亦樂稱道之而不區區於延促之間也。今人不慕久大之業。輒侈言生理。此其以年壽者耳。高者守中。卑者引導。最下煉金石。服草木。以幾一日之成。此千百十而不得一人。一人而亦未必遂千百歲。苟其遂數千百歲也。吾以為猶蟪蛄朝菌耳。此習成於秦皇漢武而弊流於今。薦紳先生所為延一日之富貴而不知其適。足以喪德敗度耳。今人所貴乎永久於世也。其道足以自贍而推之足以贍天下及後世。不然存心良易。制行純白。處一鄉。一鄉蒙其澤。居一國。一國嚮其風。一日而有百年之利矣。江門文玉何公生長公族。身為薦紳。廉約自處。仁恕被物。中年醉心竺墳。今過七十。厥志不衰。其胤嗣宗黨尤能廣其所好。多從雷峰游。雷峰道者以是得聞之其素履也。所謂以德壽者也。於其初度也。謹為之序。

千山剩人和尚塔銘

[0194a05] 噫。真發心出世。為前聖後昆荷擔斯道。當國家全盛。出豪貴才華中。岸然獨行。無所盼睞。始見千山剩人和尚其人也。余與剩人明崇禎間先後出師門。如左右手。聞訃趨芥菴。與老人相向啞然。其徒之在廣州者露頂跣足。再拜稽首而言曰。非師莫銘吾師也。余曰。諾弗敢辭。老人復顧余曰。然非公莫銘若弟也。余起立曰。諾弗敢辭。翼日返雷峰。其徒復至。長跪曰。某將以是秋奉銘出關門矣。吾師光明全藉師筆端照耀塞外。塞外人千萬祀知有宗門自吾師始。某為吾師請。抑為塞外現在將來諸昆弟請。言畢泣下。稽首不能起。余感而諾曰。弗敢辭。於是載筆為辭曰。師名函可。字祖心。別號剩人。惠州博羅人。本姓韓。父若海公。諱日纘。中明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文恪。母同郡車氏。誥封夫人。師生聰穎。少補諸生。有聲性好義。豪快疏闊。有貧士冤獄。自分死。師密白得免。士方德有司廉斷。久而知韓公子所為。嘗獨出里門。為市兒所窘。識者報家人。追至將赴理。師遽止曰。彼惟弗知故敢。爾豈有吾輩不能忘人誤犯。其豁達愛人類如此。文恪公捐館舍京師。師奔喪往返萬餘里。哀毀未嘗一日間。迨歸。閉戶絕交游。悒悒無生人趣。聞梁孝廉未央好道。力致為諸弟受業。以此得深知余歸自匡山。師亟入廣州。一見輒曰。長齋數月矣。耑以待公。某先文恪生兄弟四人。某長未嗣。若了此願。梵行終吾身。余笑曰。此白社諸優婆塞事寧區區屬望耶。師面赤。辭去。明日復來曰。某妾孕。幸而育得。上報先人。抑無所憾。即不幸。亦不復願為俗人矣。余曰。此吾儕緒餘。若為艱言之。更有向上在。師自此始一意。且拉余住止園。凡兩月。值老人至東官。乃相見東官。因僧問諸識義。老人曰。我者裏無五識。六七八識。僧曰。祇麼則枯木寒灰去也。老人曰。枯木寒灰爭解問話。師從旁不覺擊節。老人顧余曰。此子根器大利。指示參趙州無字。有頌曰。道有道無老作精。黃金如玉酒如澠。門前便是長安道。勿向西湖覓水程。從此微細披剝。無虛旦夕。兩踰歲。復聞舉勘破婆子話。更豁然識古人長處。老人曰。子今得不疑也。即隨入匡山。剃落登具。命掌記室。還住華首。又命充都寺。甲申之變。悲慟形辭色。傳江南復立新主。頃以請藏。附官人舟入金陵。會清兵渡江。聞某遇難。某自裁。皆有挽過情傷。時人多危之。師為之自若。卒以歸日行李過城閫。為守者擒。送軍門。當事疑有徒黨。拷掠至數百。但曰。某一人自為。夾木再折。無二語。乃發營候鞫。項鐵至三繞。兩足重傷。走二十里如平時。江寧緇白環睹。咸知師道者。悉含涕不敢發一語。後械送京邸。途次幾欲脫去。感大士甘露灌口。乃安忍如常。逮至下刑部獄。越月釋。發瀋陽。師自起禍難至發瀋陽兩年。於此與縶維同參法緯。迄諸徒共五人外。無一坵傍。然內外安置極細。如獄中一飲啗。一衣屨。隨意而至。如天中人。師當時所能自為者順緣耳。庸詎知己有人。屬某緇。屬某素。甲事若此。乙事若彼。開士密行。不令人知。何擇時地。然師所以獲是報者。豈非平生好義。暗中銖縷不爽。諸如道在人天。且當作別論也。師初至瀋陽。觀知根欲。因達藏主閱藏普濟。先為諸苾芻疏通義學。時講席漸散。多集座下。講師。師乃領大眾趨教如學人。講師意始解。自是瀋內外護咸仰師寬大。益篤信宗門。開法之日元旦喇嘛率諸遼海王臣道俗稱佛出世。清法譴僧屬掌教。亦極力推轂。自普濟歷廣慈。大寧。永安。慈航。接引向陽。凡七坐大剎。會下常五七百眾。江南同謫諸大老若大來左公。吉津李公。昭華魏公。龍袞李公。雪海郝公。天中季公。心簡陳公。始以節義文章相慕。重後皆引為法交。師自處孤潔。與人慷慨多意氣。匪深於師平日鮮不以才氣相掩。以故法海深闊。向非凡器所能搆。嘗有書抵余曰。門下龍象如雲。若得耑一人來。使某得盡其夾輔之力。則曹源一滴長潤塞下。噫。余於此知師為法求人之切。豈無所見顧。再易裘葛耳。忽一日曰。我後十日必去。集大眾告誡。皆宗門勉勵語。搜丈室。無長物。平日所畜衣。拂。如意。杖笠悉分付侍僧。孑然一身。從金塔趨駐驆。囑行後全軀付渾河。示偈曰。發來一箇剩人。死去一具臭骨。不費常住柴薪。又省行人挖窟。移向渾河波裏赤骨律。祇待水流石出。眾環跪。乞留肉身。哀懇再三。乃默然。遂端坐而逝。瀋之人迎龕入千山建塔。蓋順治十六年亥十一月二十七日也。師世壽四十有九。坐夏二十。得度弟子今育。今匝。今曰。今廬。今又。今南。皆江南人。師住瀋。不輕為人雉髮。有乞戒。悉命禮天顯律主。師未開法時嘗為顯作闍黎。及說法。顯請入室。師亦命第一座。更為傍通華嚴梵行。凡戒壇仍使主之。惟宗門提唱無少假。然皆一目同人。衲子能具精誠。隨機大小。各有所被。故十年相依。如正遇恥。若磬光湧。光作麼若。而人咸受益焉。是宜銘。銘曰。山川奇秀。蔚為異人。意氣雲蒸。公族振振。儒門澹薄。歸復能仁。溯洞水源。沛流潺湲。出華首嗣。為博山孫。如溈之嚴。吾師有言。慧寂者誰。實難為昆。嗟大樹叢。宜蔭南宗。天龍等視。匪法運窮。愍彼遐方。啟拓關東。彼土惇直。惟經與律。拄杖撥開。別傳甫及。七住道場。萬指林立。天資雄邁。波瀾澎湃。上下左右。不知其在。巍巍堂堂。曷云誰至。泉日方中。忽然西逝。道俗涕潺。湧塔千山。為存為歿。松鳴珊珊。朔方少室。今古斯一。

般若心經論

[0195a04] 梵語般若。此云智慧。以智慧解諸法空而至于彼岸是矣。又曰。心經何謂也。華首曰。心是體。智是用。體則通凡聖而皆遍。用則分迷悟以各成。天下無無用之體。體即遍而用安得不遍歟。曰。遍而迷悟異致。故曰各成。各成則不可均言智慧矣。此所謂本覺。則聖凡無二。迷本為妄。悟本為始。妄與始無二體而有二用也。當其迷也。見色而不見空。迺至見受想行識而不見空。行于日用。欲求其毫釐解脫而不可得矣。及其悟也。即色是空。更無別空。即空是色。更無別色。迺至即受想行識是空。更無別空。即空是受想行識。更無別受想行識。行於日用。欲求其毫釐凝滯而亦不可得矣。是迷悟之用各異而皆原于本覺之心。固無有異也。通凡聖而無有異。故曰體也。自無始來。無佛名。無菩薩名。無二乘凡夫名。唯渾然藏識而。藏無自性。不覺成識。識成而根身器界。名相臚然。而藏性不失。識滅而三明六通。智證詣極。而藏性不加。所謂無生滅之謂心。無垢淨之謂心。無增減之謂心。此心空相。本自如然。而非深于般若。則未有能徹見而返本歸源者。此三世如來所讚歎尊重無異旨也。般若生于本覺。而要迷情淨盡然後現。妄覺亦生于本覺。而要當體知歸然後泯。故知翻其妄而自照之為智。智生即無妄。妄成智也。智解諸法。空還其本覺之無動搖之為心。心返則無智。智盡心也涅槃。三德非縱非橫而悉始于明見佛性。融根本差別而一至于是。所謂佛性為因而涅槃為果也。由是而造焉之謂經也。

雷峰山海雲寺放生碑文

[0195a30] 萬靈一體。苦樂同情。惑業為因。生死異致。以其因也。群倫成有漏之趣。以其體也。聖人起無緣之慈。故慈者人心之所共也。孺子入井。惻隱無疏戚之殊。尊俎在前。匕箸失禽魚之痛。此匪心之稟受弗同也。形骸各睽。情窾自分。業感攸招。在彼有難逃之苦繫。在此有俱生之愛纏。欲從中來。習由俗近。仁人之士既不能動殊類之悲。名教之林始益深人禽之視。源流漸遠。疾苦難通。雖湯王有解網之仁。孔聖懸射宿之訓。而所以大人主浩蕩之風。著聖賢及物之素。澤被豈不甚弘而不知其所同也。哀愴豈不極剴而不知其所異也。不知其異則恩及禽獸。祇益深慈。而物之所以待救者。未必引為前車之戒。迺有於物之情欲奢。而于人之情愈嗇。此天下所為易於見恩而難于懲忍也。而不知夫忍者正物之所由異矣。不去其所由異則百慈而不能易一忍。慈與忍亦交相奪耳。是以仁人君子能為順情之恩而不能為逆情之恕。皆不知其異而推之以為同者也。同一知樂故樂欲其俱受。同一知苦故苦欲其俱蠲。人與物皆然也。若夫有不可滅而為。無彼不能化而為。我雖質謝神散往若淼然。而謝必有乘散仍復聚。昔所為受人樂即今所為能予人樂者也。昔所為能予人苦即今所為待人蠲苦者也。萬物之變化有常。即一物之升沈無定。觀變化而識因地之岐。悟升沈而得體性之合。所以大聖設教。止有一心。隨品類之弗齊。應機亦恒多。轍靈靈匪昧。苦樂何殊。念念弗移。貞淫自究。痛泥犁于逮。憫鱗羽之現前。形本暫寓。神固受傷。玅覺隨生。明共滅。惑綱不與報盡而俱冥。則貪愛未割。此聖人所以護萬物之情而言慈心于旦夕其後報人。息其現流一事而有止情達性之道也。茲丹霞以無生導上哲之歸源。而以護生發初機之物。見物非物。何所不容。當生而不生。即方便以明余也身坐萬峰之上。心入人群之中。真機寥廓。偕萬里于無言。有物有恒。等平觀于庶類。在處蘭若。用扇惇風。三十餘齡殆無虛日。顧茲白社。志慕上乘。集我同人。深維厥旨。念過化之所存。紹成規而再振。豈人天之盛事。實大覺之。帡幪道齊物外心切并包神而明之見其人撤器而觀誰安形下。欲垂永久。廣募生田。敬丐長辭。猥以人重。機感一揆。海嶽同風。遠貽斯文。昭爾後裔。

遍行堂集敘

[0195c10] 吾徒澹歸釋子。于其將梓遍行堂集。編而上之老人。老人讀而擊案曰。人之有言如其有心也。夫心之不能遯于其言。亦猶言之不能遯于其心也。不能遯于其言。故天下之言為可貴。不能遯于其心。故天下之心為可貴也。蓋自言可貴而天下相爭出于文章。機穎之塗亦夥矣。忠臣之文憂以遠。孝子之文柔以慕。仁人之文恬而切。義士之文方以捨。得志者其詞壯。失運者其詞悲。入理深者盡曲款而弗誣。獲真悟者極淺易而絕人以無行地。此言之可貴。貴以其心。而與天下後世發揚于易地。同時快古人之先獲我。畏古人不及見我。其為樂。未易一二數也。然亦有貌似憂而念起于近名。勉為慕而情生于循理。恬以文刻。捨以任氣。壯而流為淫。悲而傷于怨。曲以極微而弗覺其板滯。以為絕人行地而不知腳板弗底于四楞。此又言之可貴而反成于甚不可貴。于是天下真聖賢。真才智遂有置文章機穎而求人于淵嘿自存之地。言與心迺判然分為二致而不知實有不能相遯者。豈但悄然于為言者之心。亦自釐然于觀言者之心。抑久矣。夫人于無念而忽有念。獨知豈不甚明。其為念善而以善言出之不可遯也。其為念不善而以善言出之。其為念善而以不善言疑之。或始善而終不善。或始不善而終于善。其心皆不能自昧。此所謂言之不能遯于其心者也。苟其昧于善與惡而不能自覺。則亦無所掩著于為言之日矣。若果不能自昧。人之視如見肺肝。此正心不能遯于其言。又可與不能遯于其心者互相發揚。以見天下之言為可貴。天下之心為可貴也。澹歸固貴天下之心者。而與天下共相見于其言。老人亦亟欲與天下共觀于其所言也。雖然人之有言如其有心也。是言固心也。言而唯心唯也。言而阿心阿也。引而準之。言而善豈心善歟。言而惡豈心惡歟。言而幽心固匪幽。言面顯心固匪顯。言而正心固匪正。言而旁心固匪旁。心匪旁言豈得旁。心匪正言豈得正。心匪顯言豈得顯。心匪幽言豈得幽。又曠而推之。鳥獸亦有心。啼號何云。天地亦有心。日月星辰何說。山川陵谷何說。熾然于晝與夜而略無間歇者。寘澹歸此集。于其中孰多孰少。為有為無。此自澹歸事。老人與天下後世且得瞠然觀勝拙矣。

書自書法華經後

[0196a19] 嗣祖沙門。丹霞比丘釋函是謹。竭誠頂禮佛前。書寫玅法蓮華經盡七卷。而作念言。我函是二十七歲始受持是經。至今三十五年。領眾以來。二十八年。竊謂如來大事因緣。微妙章句。難信難解。蒙師開示。幸獲悟入。以此自信自修。即思與眾共信共修。一奉如來明訓。為人宣說。詎謂懈怠之性。僻處窮谷。敢忘謙下忍辱之心而多病之軀精力易疲。殊失誨人不倦之意。所訓之眾成就者少。退者多。或聞而弗信。信而弗篤。或利根而忽于究竟。或力弱而怯于擔荷。或少有所得而惑于岐塗。或可望有成而限于壽命。或樂于自為。或弛于多嗜。浩大久遠之程未易克終。而信師慕道之懷終難勿變。睹四眾而大哀。反一而益切。年運雖邁。始願未衰。勉力自書。猥以見志。願從函是以訖十方一切解義說法之人。性智明決。色身堅固。各于菩薩行處。菩薩親近處。盡法行持。無所媿悔。以普賢行。廣興流布。庶幾仰追先轍。免蹈時習。凡在聽眾。聞說歡喜。夙夜思惟。始必有終。大而勿小。尤伏懇佛菩薩大慈普及。衣以覆體。光以照心。不致辛苦生疲。逐物成惰。少智之士蒙光聰敏。底于大成。薄福之徒承願增益。毋為中匱。更願所書經卷直待慈氏法華會上忽爾現前。我願如是。諸佛證明。信此一心。必無虛棄。

倫宣明使君釋騷序

[0196b12] 天下有至性。然後有至情。有至情然後有至文。文所以達其情者也。情所以極乎性者也。天下未有人而無性者也。亦未有性而無情者也。依性達情而文生焉。故文所以自見其性情者也。人生當世。終身而不得一見其性情之事。夫豈獨無性情哉。性不至則情亦不至也。情不至則文亦不至。然所謂至者。有天道焉。有人道焉。天者言乎其本具也。本具本不具。本具而不能自徹。是必有徹之之理。理徹而體現。體現而用廓。放乎四海。收之方寸。知剛知柔。知進知退。感乎物而得其至當。所謂人道也。古之聖賢皆以人道而合乎天之至當。備諸一身。行乎當世。使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皆惇然有至性。行乎其間。故能善用其情。發為文章。冠履天地。爭光日月。此孔仲尼所為萬世師表者也。仲尼事魯。魯之君臣不能用其道。退而作春秋。傳周易。正雅頌。此善用其情而不流乎激烈。以自例於孤忠奇節之所為。所謂反其情以合道者也。後之君子師其周流列國。不遑寧處出而筮仕。一不見用則悲涼凄惋。無以自容。卒至於死。嗟乎。楚之三閭大夫是矣。三閭事懷王。被讒去國。至襄王。復遷江南。終不見用。憂憤自絕。古之奇忠無過三閭者。此率其本具之性。以為情用。情窮則中亂。中亂則無以自托于世。宜乎其為辭悲傷憂憤。俯仰古今。號泣鬼神。為人臣子。事類情同。必出於此。千載而下。讀者傷之。傷乎情之。無所抒也。志士感其遇之不可逃。聖賢惜其情之不能返。故賈誼之吊長沙也。以一之所遇仰附昔人。其辭悲。劉長卿之過賈宅也。睹昔人之遺蹤。顧傷新轍。其韻苦。是皆感物興情。情極則傷。傷而不能自則死。死何愛乎。惟是人之至性稟乎天成。乎人而乃以粹純精一之體遭逢不揆。遂終為孤臣孽子之行。而於反情合道之理無聞焉。此賢人君子所為太息也。南康使君宣明倫公遭康殘破。適丁。艱報上官。以其才能戡亂疏於朝廷。奪禮治事。寇退民逃。四五年招[打-丁+來]。百廢具舉。一旦遭讒被檄。無以自白。閉戶讀騷。咄咄發言。有類乎古之孤憤者。書成示予。且請為序。予感其情而愛其文。拱而復曰。公之情與文無遜古人。然屈平賈誼而上。尚有師表萬世之康衢廣轍。所謂退而自為。善用其情而不流於激烈。以附於反情合道之大聖人。則繹騷一帙。聊當一時壘塊。韓昌黎謂物不平則鳴。亦吾儕通習。吾宣明夫固有以自命也夫。

許九環集序

[0196c23] 星子令許公。逸林宰官中具法界眼。而不為法界之量所限者也。蒞任星子。適余避地入廣南。從廬嶽僧識其大概。去夏還山。初晤郡齋。益信其所傳不謬。數往來山中。恂恂如久在保社。妙喜之子韶東林之無盡。談吐旋折。數百年人物曠然目前。張燈夜話。輒以礙膺之物為憾。余訝而叩其所從來。則而翁九環公之卓有淵源也。九環公少讀書能文。數折去。遂慨然有陶隱居之志。夫名澹而後慮清。慮清而後知所以返。始游戲風塵。泡幻軒冕。濡首而弗染。轉足而高步。天下一人而已。幾見於早澹而知歸。十猶一二。面未若九環公之決至。乃薄於世味而啟發如故人。淺於道味而資深若夙遘。有大音為之引端。有天隱為之究竟。良友相扶。在法海漩澓。如盲龜值木。而實操於當人。暗中摸索。絲絲不爽。是安知九環公之確然。行於其前。不更有逸林之悠然。武於其後。見幾於早澹而知歸。何如游戲風塵。泡幻軒冕。所謂青出於藍。吾故於十之一二而佇觀夫天下之一人也。此集之鐫也。逸林不忍其先人之生平無所聞於世。而乞敘於老朽。老朽猶不忍其後人無所光大。故為之敘。而歸之庶幾。逸林因余言而勉力以慰而翁。則子韶無盡。不專美於昔。而余之物色殆弗虛乎。郡齋一見矣。文章高妙。作者共見而超然於世。而外無所干。湛然於道。而中不他隸求之。今之曲彔床上。恐猶恧然汗下。則九環公之可傳又豈在乎多也歟。是為敘。

青原嫡唱序

[0197a18] 頌古聯珠。歷代知識借他人酒杯。洗自己壘塊。同一醉態而婆婆和和。各為吞吐。雖語不成文。傍觀者亦自可以意得。故詩與偈不同者。詩見情乎辭中。偈發悟於言外。辭不妙則情難見。言弗巧則悟不真。予歎今時說法多以辭障頌尤甚焉。巢鳴上座且法兄真子。有血性。以沈摯痛快之資。為吾宗擔荷。念洞上機緣散失。與其同門安公遠奉師命。為採捃之役復。以餘力遍搜頌古於殘山剩水。別成是集。因過予乞序。予曰。頌可以見人乎。不可見人則古當無頌。遂可見人則今非無頌。非謂古可見而今不可見也。古與今皆在可見不可見之間殆於頌焉得之。則何妨同此醉中。而有語無語總以供醒眼一場盧胡。是又各人壘塊。各不自知。予與巢鳴且作旁觀。豈暇顧更有旁觀。將以予為醉中語耶。可以見不可以見。請持是序歸白而師當有以復我也。

佛事

[0197b04] 護伽藍安座。石樓高出鎮山門。把斷群巒勢獨尊。護法檀那全賴汝。還家一路待兒孫。兒孫且從。父祖一句作麼生。卓拄杖云。侍者。扶老僧歸方丈。

[0197b07] 奉華首空老和尚入龕。法幢倒矣。法梁墜矣。佛祖誰託。人天誰依。哀慟良久云。大眾。老和尚平日絮叨叨地。為什麼到者裏無言指示。還知老和尚始終相為麼。如或未諳。且看不孝子為大眾報恩去也。拈封云。覿面提持還不玅。免令人見更風流。

[0197b12] 祭剩人和尚。至靈座前燒香畢。拈起祭文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為什麼不道。生滅門中不曾有者箇消息。然既如是。即今又作麼生與師弟相見。以祭文打圓相。付侍僧云。且代宣讀一過。讀畢。復云。師弟。靈几前神光萬里。者一著子今日正借全提。愚兄特為人天作禮。遂拜下。

[0197b18] 大日菴荼毘。老師太。八十年來秖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師太。非但八十年。盡十方三界亦秖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師太。山僧與汝情關天性所藉。報汝生身之恩。秖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師太。汝鑒我人子之心始終諦信。亦秖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師太。汝平日在一句阿彌陀佛裏折旋俯仰。語默動靜。今日亦秖就一句阿彌陀佛裏辭娑婆。生極樂。見佛聞法。證無生法忍。老師太。汝自示疾。夢寐之中嘗睹慈容。投蓮胎。以此百念俱清。一心不亂。臨欲命終。顏貌光澤。身體柔和。念佛之聲。絕口而化。半日過。頂相猶煖。山僧用是少慰。諸四眾人亦咸感發。老師太。西方此土實無岐路。惺惺底惺惺。懵懂底懵懂。總教向者裏一爐煬盡。不妨各起化儀。老師太。還委悉麼。以火炬打圓相云。南無阿彌陀佛。遂爇。

[0197c02] 華首老和尚諱日。師禮拜起。顧左右云。且道六年前是今日底時節。還是今日是六年前底時節。拈香云。香煙繚繞浮雲外。秋葉紆迴古檻前。

[0197c05] 金輪舍利塔設供。獨耀靈光。非法非色。表如來之堅密。作眾生之福田。比丘函是忝主此山。敬禮塔前。用舒誠悃。願以餘歲。盡法行持。與十方知識共維古道。與天下後昆一洗時習。少有名聞利養之心。不為天龍八部之所呵護。然雖如是。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即今蔬品陳列。阿那箇是法供。遂舉香云。虛空有骨。萬像無形。現在聞見。不是目前。併絕色聲。而非劫外。到者裏作麼生折合。顧左右。喝一喝。

[0197c13] 為即覺闍黎舉火。事我廿年惟一行。再參千里始知休。兒孫正理還鄉調。蹋倒機關向上頭。復云。即覺全身向上無人會。會者還他碗躂丘。舉火炬云。看。看。

[0197c16] 為知即離直歲舉火。多年勤苦吾知汝。曠劫因緣汝賴吾。一點靈光休自昧。他生相待在香爐。知即且道。與麼時以何為驗。以火炬打圓相云。唃唃呱。

天然是禪師語錄卷第十二(終)

本師天然是和尚行狀

[0198a03] 師諱函是。字麗中。別號天然。嗣長慶空隱獨和尚法。博山無異和尚長孫也。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師番禺望族。父字本淨。母林字智。母俱出世。年八旬以念佛終。師初生墮地。破紫衣胞而出。六歲出。就外傅。一日覺身若隕虛。來無所從。大哭還家。熟睡乃。如是者兩度。年十三擬註周易。質太極之說于塾師。塾師依文解釋。師曰。此名言耳。畢竟太極為何物。且兩儀未生。太極從何來。兩儀既生。太極還存否。塾師不能荅。其精研至理發自齠齡。性好施。有僧欺之再四。遂不喜見僧。十七補博士弟子員。即以斯民為己任。偶與同學薦亡友入寺。見一老宿。語及持咒能致功名。師漫應之。出語陳全人曰。吾輩功名豈假咒力耶。曰。隨人志願耳。求功名得功名。求慧性得慧性。師然之。晨夕持誦苦念。慮不靜於心性中。始生疑異。久不自安。一夕靜坐。忽覺向所擾者當下冰釋。讀圓覺經。與己見合。就十二菩薩法門各作一頌示諸同學。無不推服。及閱傳燈錄。不解其旨。并失卻從前所得。疑情大發。懇親學出世法。親曰。汝欲出世。待名成。償所學未晚。師遂研精世典。克成通儒。年二十六登崇禎癸酉賢書。明年公車。還至吉州。臥病金牛寺。醫不下藥。師起坐。禱十方佛曰。倘得不死。即一心學道。自為為人。於諸聲利無所圖也。是夜感異夢。汗透重襟而病頓愈。還家後斷欲長齋。參究彌切。衣不解帶者兩月。大悟玄旨。向所謂傳燈語不解者如數黑白。時粵中談性宗惟東官張孝廉。二果相得甚歡。丙子冬。北上同見空和尚於匡山之黃巖。往返叩擊。針芥相投。示以偈曰。風旛一頌解投機。千里同風事亦奇。三至黃巖問端的。實知野老不相欺。還粵。熊制府心開延請問道。待以師禮。時值發南漢王塚。株連甚眾。有厚饋求轉懇免罪者。師婉辭不納。聞者服其清高。己卯有 詔行保舉之法。師為大司馬方伯特薦。當授郡守。師掉頭不顧。蓋所貴不在此。世無知者。是年冬辭親北上。祝曰。此行當官帽榮歸。師曰。帽子到有一頂。只恐不是烏紗。比舟泊南康。詣空和尚。求剃落于歸宗。有三十年影不出山之願。辛隨空和尚住羅浮之華首。首眾立僧耆宿為之敬憚。壬午省親穗城。陳宗伯秋濤率諸紳士請開法訶林。空和尚授以傳法偈。有訶林重豎風旛論。卻幸吾宗代有人之句。道聲遠播。緇素參尋。戶履常滿。師苦於送迎諸紳士。曰。吾輩交方外。所少非送迎者。由是雖住城中。足跡不出戶外。甲申國變。意切遠遁。以二親在。無可代養。就城東結宇。顏曰小持船。以便往省。迨亂日。棘徙白雲西樵及雷峰間。丙戌 清兵入粵。明諸王孫多見疑被戮。尸橫于野。師遍拾骸骨。別建塚以瘞之。不封不樹。後有議聞行在者。師止之曰。吾盡吾心耳。復何圖哉。戊子再住訶林。古蹟多所興復。庚寅還雷峰。闢小院而成名剎。平南尚王折柬相招。屢以病辭。不允勉出。以賓主見禮。意殷隆。次日不辭而返。師之倔僵大率如此。癸巳重入匡山。愛棲賢山水幽勝。居頹垣敗瓦之下。窮苦異常。晏如也。戊戌因粵人戀慕。請歸雷峰。歷坐華首海幢芥菴丹霞諸大剎。備極莊嚴。竟不易匡山初願。辛亥受歸宗請。諸剎弟子稔知高遁情深。不敢堅留。未幾移隱紫霄峰之淨成。緣郡守以世法繩諸山。飄焉入嶺。養痾雷峰。有床頭休問菊花期之示。及秋終於丈室。親書偈別眾曰。生也如是。死也如是。是如是。不是亦如是。是不是亦如是。星宿經天。霜風匝地。汝諸人到者裏大須仔細。七十八年老道翁。翻轉面來。不知是我是你。信手拈來猶較些子。師生于明萬曆戊申歲十月十四日亥時。示寂於清康熙乙丑歲八月二十七日酉時。世壽七十有八。僧臘四十有七。明年丙寅夏四月六日塔全身于丹霞對岸佛日山。師之著述有各剎語錄。楞伽楞嚴金剛三疏。禪醉焚筆。似詩諸書行於世。得度弟子多不勝紀。英靈鐵漢。死心相依。一時稱盛。承記莂者海幢阿字無。棲賢石鑑覞。丹霞澹歸釋。雷峰西堂仞千壁皆先師而逝。餘則或隱或顯。今高隱鶴鳴峰訶衍摩即師之羅睺羅也。師生平古道自持。壁立千仞。提唱綱宗。眼空今古。婆心為物。至老不衰。於門庭設施悉任外緣。意合則住。不合則行。未嘗一字一語仰于豪貴。吾粵向來罕信宗乘。自師提持向上。縉紳縫掖。執弟子禮問道不下數千人。尤喜與諸英邁暢談。窮其隱曲。以發其正智。於生死去就多有受其法施之益。即一闡提與自負奇才而不可一世者。見之無不心折。且師闔家出世。在盛平時生我同生所生。以至妻媳捨世緣如棄敝屣。不讓古龐公。故父子兄弟相率剃染。粵中為多云。師暮年為法求人心焉益切。每談及先宗淚即沾襟。期諸後起如地藏之遇清涼。圓悟之得妙喜。庶幾無憾。故法道隆替。雖繫乎時逆。撐洞流志。無少屈足。見護念佛祖慧命亙萬古而不磨也。今辯才短筆拙。僅能述其大概。若道眼圓明。行德高古。詳諸錄中。世所共知。無俟煩言爾。

天然是和尚塔誌銘

[0199a13] 禪師名函是。字麗中。別字天然。華首獨和尚法嗣也。初六祖滅後。派衍五宗。其一曹洞。凡三十二傳至博山無異。異傳華首道獨。獨傳師及函可。可以罹難化導瀋陽。師既得法。歷住江右粵東諸名山大剎。說法度生踰四十載。康熙乙丑八月二十七日示寂雷峰。明年四月諸大弟子奉龕建塔於丹霞佛日山麓。又明年丁卯法嗣今辯以書狀來請銘。予與師道雖不同。然曩宦粵時心儀師。後復遊粵。訪師于東莞芥菴。為予言儒佛異同之旨。比入匡廬。又訪師於淨成。予於師固淵明之與慧遠也。其敢辭銘。師本姓曾。世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師生而胎胞紫衣。墮地始出。六歲出就外傳。自覺身若隕虛。大哭而返。如是者再。十三思註周易。問太極相生於塾師。為依文解說。師曰。此名言耳。太極究為何物。且兩儀未生。極從何住。兩儀既判。極從何去。塾師不能荅。十七補諸生。輒以康濟為任。或教之持咒可長智慧。自苦心念不靜。遂起疑情。如是有年。嚮所擾者頓如冰釋。及閱傳燈錄。不會厥旨。併喪所得。乃大疑懼。遽求出世。父母曰。汝欲出世。當俟名成。師體志懋勉。蔚為名儒。年二十六舉崇禎癸酉鄉試。榜發日方歌鹿鳴。坐念功名富貴與己無預。上甲戌春官。歸塗病劇。感異夢而愈。自是斷欲絕葷。參究益力。衣不解帶者彌月。大悟玄宗。丙子冬謁獨和尚於黃巖。往返叩擊。針芥相投。獨示以偈曰。風旛一頌解投機。千里同風事亦奇。三上黃巖問端的。實知野老不相欺。己卯公車復上。舟次南康。值獨和尚移錫歸宗。詣求祝髮。先是 詔行保舉。師以大臣交薦。當得美官。乃謂選官不如選佛。棄猶敝屣。壬午省親。廣州宗伯陳公子壯率諸人士請開法訶林。師以文人慧業。深入真際。直見本源。斷諸委曲。全提正令。大闡綱宗。行無等慈。目空千古。緇素禮足。凡數千人率皆有叩則鳴。無挹不注。甲申後避地雷峰。旋徙棲賢。更歷華首芥菴海幢丹霞諸剎。所立規矩整肅森嚴。一切外緣視若塵垢。當平藩鏡粵。敦請再三。至不獲。以賓禮見。次日不辭而返。師雖處方外。仍以忠孝廉節垂示及門。以故學士大夫從之遊者每于生死去就多受其益。甚深締信。抑且為法忘軀。競相落[髟/采]。紹隆聖種。弘贊宗猷。師師濟濟。一時獨盛。緣師穎脫塵勞。正當韶年得志。父母妻妹子媳先後俱著條衣。實有以作觀感也。晚年退居霄峰之淨成。猶孜孜汲汲。為法求人。每一言及先宗。輒為隕涕。時佛法濫觴。惟師門風孤峻。與諸方異。有宰官欲以世法繩諸剎。乃返雷峰。既而示疾。預去期。臨行手偈示眾。端坐而逝。距其生萬曆戊申十月十四日亥時。壽七十有八。僧臘四十有七。所著有各剎語錄。楞伽楞嚴金剛三疏。禪醉焚筆。似詩諸書。嗣法弟子海幢阿字無。棲賢石鑑覞。丹霞澹歸釋。雷峰西堂仞千壁。皆先師入滅。餘各分化一方。其高隱鶴鳴訶衍摩則師之羅睺羅也。銘曰。

三教同源等無異。惟茲杓人乃二視。儒門澹泊世交喪。誓向空王豎赤幟。諸見既滅覺照空。得無所得住圓位。一毛頭上現全身。大千拋擲同游戲。從上窠窟盡掀翻。瓦礫生光無剩義。目空今古道風孤。世出世間扶正氣。八坐道場四十秋。龍象蹴踏誰能企。南天佛國賴重興。洞上綱宗終不墜。我無生滅隨因緣。道樹忽枯涅槃至。恆沙劫壞塔巍峨。如是如是亦如是。

詠梅詩序言

[0200a02] 天然老人以名孝廉早謝舉子。業入選佛之場。其事在鼎革前。非他有托而然者倫也。老人為博山之孫。乃建立其宗旨于廣南。一時道望之高從遊堵益眾。會下澹歸師予同年友也。羊城平定之後。安集為難。予鞅掌為俗吏。曾再通澹歸。信不及訪。因不及一謁老人。老人曾從平藩請一入城。予適有他務羈。不得見。茲去粵有日矣。念此常為歉然。有客以老人梅花詩示。者云。澹歸致言。索予序。嗟乎。予不見老人。今得附名于其詩。使老人見我。乃予之幸也。夫詩之一道。本非禪家所貴。然而古德多為之。其詠梅未嘗沾沾于梅也。原風人之意。如河鳩淇竹非為比。即為興。大都偶感于物。以寄其懷云耳。若必詠物之體。求之將曲。肖其形質。微寫其性情。博徵其事實。非切而能工。不以名執。此評諸詠梅者。林逋暗香疏影二語而外。可稱者寧有幾哉。然而昔人詠梅往往多百篇。今老人之作亦百有二十篇。嗟乎。吾知老人之托意深矣。夫佛之妙法取之蓮。老人之微旨取之梅。以例之柏子草頭。老人之詠梅未嘗非說禪。豈可以詩觀之耶。然即以詩觀之。此老人諸作其格高矣。其趣合矣。其詞為雅馴。又豈他百篇者所可及哉。同時有名孝廉美周黎公與老人俱以大法自任。美周前在揚州。有詠黃牡丹詩十首盛行于時。夫牡丹之黃者特表異于繁豔。而梅寂守其清寒。各有所取之。他日美周以節烈終從世間法。老人常逍遙于方外遊。嗟乎。予于茲詠梅詩得之矣。

[0200a27] 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山西布政司王庭拜撰

  天然是禪師梅花詩

五言律

一東

白花輕一放。萬壑盡春風。蜀客相逢處。何郎寡和中。煙荒村路斷。人去水流空。卻憶霜零後。雲山望欲窮。

二冬

荒榛迷遠道。絕岸一相逢。漂落非殘雪。橫斜傲古松。目空煙暝色。跡混獵樵蹤。自顧同寥廓。隨雲隱亂峰。

三江

寒溪疏影瘦。夜靜水淙淙。雪重從衣薄。煙深帶月降。不因驚碎玉。何處覓枯椿。四望江山暗。泠泠獨倚窗。

四支

獨秀一林悄。寒山薄暮思。風煙愁見晚。桃李恨生遲。觀世疑空劫。論交與古期。莫云春漸暖。應記未開時。

五微

倚空寒夜月。林靜鳥聲稀。一自逢人少。方知與世違。雲煙籠不住。泉石好相依。香入初風醉。臨崖悲採薇。

六魚

春愁看不極。空谷此情疏。地僻先明月。天涯遲素書。立殘三尺雪。坐老一園蔬。豈待東風至。雲中香有餘。

七虞

催人頭白。朝夕共躇躕。踏雪香非遠。尋香雪又無。歲寒傷一折。春入老千株。村路溪橋迥。垂垂清影殊。

八齊

晚雪風初細。花開山鳥啼。易寒迎日近。難見故枝低。獨樹紆樵逕。叢芳狎釣溪。名園多蔓棘。聊傍石橋西。

九佳

故園黃葉盡。風雪舊生涯。孤壑春先醉。同人月在懷。抱香矜獨處。殘夢怯寒蛙。道路雲煙渺。尋芳到古崖。

十灰

去年為春落。今日為春開。萬里誰相識。白衣人又來。望窮雲鶴影。愁斷杏花杯。一自幽香動。群芳夢欲回。

十一真

不到空山裏。孤標恐未真。嚴枯今日景。初蕊百年春。江店煙中樹。荒臺月下身。平生信幽節。寒夜自無人。

十二文

荒原人影寂。孤鴈不堪聞。惟有一枝秀。乘風寄白雲。王塵初夜靜。素色曉霜芬。珍重冰稜意。前山日未昕。

十三元

幽根不可拔。歲歲老蓬門。絕俗臨危石。依人傍遠村。有花應有雪。堪對不堪論。愛爾疏斜影。寒山知獨存。

十四寒

一從秋色老。寂寞倚欄干。花發春何限。春來花欲殘。不因傷歲暮。能得幾人看。為語禁寒者。楊州興莫聞。

十五刪

別有凌霜意。枯榮從去還。不堪橫卻月。以此到廬山。艸色催人老。幽葩空自閒。春風能解凍。零落豈須攀。

一先

灞橋春色早。迢遞到窮年。韻落江城杳。香流古澗前。一峰新雪月。千里舊山川。翹首人間世。寥寥共遠天。

二蕭

寒盡花初發。相逢慰寂寥。遙知日照處。不與雪俱消。閉戶來春色。隨鞭過楚橋。古今情未。江國正蕭蕭。

三肴

孤山空自放。豈問歲寒交。但得香在石。何妨露滿梢。葉凋深見月。鳥過不棲巢。最是幽人意。誰當共結茅。

四豪

萬卉休窮臘。孤芳此獨勞。枯藤發寒燄。春色動林雪暗光逾滿。雲低影自高。蕭條生理別。方嘯北風號。

五歌

不入芳菲逕。棲心當若何。獨辭春日短。因共白雲多。素色和煙老。疏懷逐鴈過。秪應同靜者。落在

六麻

漸覺朔風急。疏林日影斜。悲時同落葉。積素獨呈花。寒坐三冬促。春光一夕賒。少陵忘卻恨。應負此心遐。

七陽

非關衰世意。皎皎一凌霜。愛我不嫌白。憐人秪自芳。幽懷如有寄。孤放若為狂。但到春深處。悠然思共長。

八庚

涸落知誰世。危危獨向榮。為憐衰草色。不盡倚寒情。泉石何曾暮。煙霞餘此生。疏斜如可似。真悔一時名。

九青

欲折不堪寄。晴窗香一缾。寂寥須此鑒。消息可誰聽。愛雪驚同色。和煙混獨醒。更饒窮臘韻。孤鴈下寒汀。

十蒸

籬落難為色。山寒情不勝。素襟堪對石。幽韻卻疑僧。凍臘他年恨。春光昔日曾。霜中誰可念。令我獨憑陵。

十一尤

獨出群芳後。凋零感暮秋。吳宮花艸盡。漢苑晚香留。白髮宜松老。閒情共竹修。月明風露滿。無事到春愁。

十二侵

舉世渾如夜。何人問素襟。空山曾有夢。秀色自成林。辦窮年計。寧愁曉露深。夕陽流水處。古韻日沈沈。

十三覃

立雪終何極。深寒亦自堪。誰當尋素侶。知不到茅庵。此日雲中趣。千秋石上談。大庾花信捷。春色滿江南。

十四鹽

離離孤影絕。因月到疏簾。尚有餘香在。殊增老衲嫌。暮雲旋欲合。朝霧不曾霑。獨倚寒巖醉。無人韻更添。

十五咸

濯濯寒逾潔。惟當老碧巖。幽心矢霜雪。疏影托松杉。山靜雲千樹。僧歸月一帆。無人知此意。長詠付琅函。

七言律

一東

乾坤渾灝鬱巃嵷。物化承陽氣候通。萬彙初回先素色。群芳未綻暗香叢。風飄雪蕊隨煙散。月凍溪明一樹空。慚愧梁園覓不見。獨留孤韻古今同。

二冬

笑抱閒情自一峰。東亭何處見春容。相期深谷惟明月。不畏巖寒共老松。帶暝坐醒初夜夢。倚空愁破五更鐘。生來傲骨慚煙火。半落溪橋濺短笻。

三江

聊將春信渡寒江。映雪清姿色未降。零落風煙同白鷺。蕭條形影對銀缸。夢回香遠人何極。望入雲端眼一雙。萬紫千紅看若此。解衣誰與臥虛窗。

四支

孤芳無地足棲遲。木落溪寒又一時。瘦骨且隨巖壑老。素香不使水雲知。濛濛太古幾忘歲。寂寂空林欲待誰。倚石自憐霜雪意。百年春色正相期。

五微

一圍寒玉影離微。獨坐山頭夜不歸。曉露未乾窺石室。夕陽初下映柴扉。似憐高士埋空谷。猶聽孤猿欲攬衣。夢斷羅浮春尚早。北風吹雪兩霏霏。

六魚

寂歷空山清夢餘。一枝斜映六窗虛。幽人抱鏡臨秋水。老衲憑松讀梵書。坐石不知寒夜永。聞香方覺朔風初。春深正恐無尋處。珍重衡門影自疏。

七虞

曾和積雪暗前途。雪裏聞香風味殊。萬里煙銷春信達。閒亭玉立客心孤。影沈寒水空無鴈。光浸長天月在湖。終古離披君不見。臘窮人散獨躊躕。

八齊

山寒石瘦暮雲低。一道晴光混不齊。萬古鴻濛自今日。何年開落到西溪。孤松鶴立煙霞老。野渡舟橫樵舍迷。我亦危危人影外。凌風臺上笑相攜。

九佳

一翻寒徹影參差。撲鼻餘香韻自佳。晝共白雲連絕巘。夜同明月醉空階。為慚芳艸遲春陌。獨許梨花到石崖。是處江城吹欲落。泠泠古調可誰諧。

十灰

含章花事成灰。為愛寒溪帶雪來。一望白山人穩坐。數聲清淚夢初回。多情且共三生石。好月相尋綠橘杯。歲歲凌霜君自惜。莫教憔悴北風催。

十一真

開遍江南未是春。春光辜負隴頭新。幽姿濯濯清霜月。道韻森森白髮人。松柏無香須憶我。溪山依舊可誰倫。豈因舉世慚珠玉。顧影寥寥亦自親。

十二文

荊南似雪恨空聞。地老天荒始見君。霽色同人能悟物。正襟危坐若無群。離離疏影先春動。皎皎寒光後夜分。一擔枯藤探不盡。朝煙暮月為誰醺。

十三元

斜壓疏籬秪自存。香風冉冉入黃昏。獨翹天際渾無色。漂落空潭不是痕。雪映高低疑近遠。冰懸日夜自乾坤。朝滋夙露何勞問。多少衝寒到石門。

十四寒

高放嶒崚天地寬。幾枝清瘦自輕寒。只教雜雪披靈苑。不共含桃薦玉盤。落葉滿山光璨璨。亂雲深處影團團。羽衣皓首空相對。錯比華嵩石上看。

十五刪

聊傍雲峰共掩關。霜清月白一僧閒。秋風不折凌霄骨。臘雪逾深老鶴顏。寒涕垂膺憐懶衲。龐眉坐石傲西山。匡廬頂上湖千頃。慚殺當年漢苑還。

一先

佳氣隆隆萬象妍。靈根曾植古皇前。謾隨晨霧舒寒燄。識得春光是舊年。湛湛清姿和瞑醉。稜稜丰骨帶雲眠。無勞支老買山隱。儘有疏斜庾嶺邊。

二蕭

隨風遠度自迢遙。到處生香一瓢。紫陌無緣花欲老。雲山有恨雪中銷。看殘蘭菊甘籬落。聊共松杉冷灞橋。皎潔自驚寒色異。春深依舊綠條條。

三肴

永夜空濛月一梢。泠泠疏蕊破荒郊。只愁終古無春色。獨抱寒香共石巢。逸士踏餘三逕雪。老僧長傍半間茅。孤榮卻為群英早。但到芳菲笑落匏。

四豪

姓名終不入離騷。留與雲煙援彩毫。巖壑何曾有霜雪。春風吹落盡蓬蒿。幽葩吐處陽和動。素蕊殘時青草高。自是韶華乘代謝。遐心無耐聽松濤。

五歌

飛空帶雪影婆娑。落落幽巖亦自多。千樹凍雲銷不盡。一溪寒月又如何。光凌北斗疑長劍。鴈叫清霜當浩歌。古寺森森鐘磬外。有人含睇在山阿。

六麻

煙暝繽紛落日斜。五衢寒盡一枝花。我憐素色禁殘雪。誰愛餘香坐晚霞。但道影疏南浦月。豈知春在野人家。幽光處處都相似。況是荒岑韻更賒。

七陽

獨厭容長異眾芳。出來素質欲凌霜。坐銷色發林秀。引得春風滿草堂。愛此清芬先墮葉。卻憐憔悴暗生香。不妨共對連宵迥。千古幽懷在石床。

八庚

玉質冰操共此情。歲寒惟見一林清。雪霜滿地誰堪白。桃李開時但有名。飄落且隨流水去。孤榮又傍碧巖生。臨風欲和還應笑。何處關山無笛聲。

九青

萬象沈沈醉不醒。微雲澹月倚山亭。若憐凍臘為先放。更喜春寒尚未零。容易珠離千顆白。曾同柳色幾枝青。幽姿我亦慚相失。夜夜溪頭戶半扃。

十蒸

山逕橫斜好共僧。孤雲野鶴碧崚嶒。相看石上寒如此。坐到花殘春未曾。澹影情疏應似我。曉風人外若為朋。紙窗竹屋凄清處。一片禪心不可勝。

十一尤

黃花落盡獨憐秋。便放寒山倚石樓。佇望白雲歸洞壑。坐看孤雁下滄洲。影同雪色惟堪賞。嘯入春風不可留。一自參軍吟欲絕。疏鐘微月夜光浮。

十二侵

雪裏窺人雪不侵。澹香孤影百年心。一梢煙月看同昔。去日春光又到林。吹落為摧羅袖色。高低空笑白頭吟。菟園上苑多憔悴。別有幽根在石岑。

十三覃

輕寒殘雪暗江南。曙色幽香尚帶嵐。潔白不傷行路意。疏斜終欲老雲庵。似催萬里還家信。猶伴浮生半日談。卻笑武陵溪未穩。年年春夢付癡憨。

十四鹽

雪中香色水中鹽。夜夜看花味欲兼。不是我來寒徹骨。枉教人醉月明簾。孤山影碎千叢玉。萬里傳持一素縑。幾度因風聊寄贈。恐驚頭白易生嫌。

十五咸

滿林秀色映松杉。西竺先生經一函。雪嶺開殘迂凍臘。早春疏影到千巖。山中有客堪餐石。月下何人曳素衫。且抱閒情恣幽賞。香臺雲外共諵諵。

五言絕

一東

葉盡花自發。正當寒山中。山寒人見少。花發年年同。

二冬

花在寒雲裏。看來隔一重。路傍猶落落。況復到高峰。

三江

枯樹望空白。回頭香在窗。一時聞見靜。使我夢魂降。

四支

寒色擁千樹。尋香只一枝。何因重攀折。欲識樹上時。

五微

心知花在樹。望月影微微。不到寒香入。終然此意違。

六魚

高樹花開盡。低枝蕊尚疏。近人情熱處。留取暗香餘。

七虞

望裏花疑雪。近看一語無。全身在香國。頓使野情孤。

八齊

多少寒山子。相看在小溪。不知香冷處。終日對花迷。

九佳

有時寒雨過。生怕素香差。細看枝頭濕。方知濯更佳。

十灰

遊人欲多折。要傍小缾開。不知香在手。更覓一枝來。

十一真

花香花不覺。都付賞花人。人散香同歲。泠然太古春。

十二文

獨立荒煙白。不驚寒鴈群。秖因春夢斷。夜夜但空聞。

十三元

香暗隨風度。飆飆不欲存。聞香意何限。花自到黃昏。

十四寒

幽豔曾無歲。尋香人自寒。一般清冷致。終不悔衣單。

十五刪

獨舒寒壑日。紅紫一時刪。暗香酬客意。誰會到花間。

一先

春色有無處。但觀寒臘前。迥臨村路上。來往白雲邊。

二蕭

覓花花不見。雨雪空蕭蕭。認得枝頭穩。何須待雪消。

三肴

秪為花開處。偏令雪上梢。春風吹落盡。不見雪空巢。

四豪

走馬春郊早。探花問凍醪。花醒人欲醉。笑殺五陵豪。

五歌

一枝三五朵。疏處月明多。舉頭見寒月。不覺暗香過。

六麻

日出雪消盡。泠泠一樹花。焉知寒日落。香色未曾差。

七陽

月下花容隱。雲中花影長。坐到無花處。時聞一陣香。

八庚

縱白何如雪。疏寧似竹清。若無香撲鼻。猶逐倚寒名。

九青

晨起到花處。不知花醒。但憐寒歲見。莫惜露零零。

十蒸

莫道寒偏妒。多因花欲凌。一自同於雪。方知雪不勝。

十一尤

薄暝易相識。月明何處愁。分明枯樹裏。望絕白雲頭。

十二侵

寒夜無藏處。花枝共月深。清光纔一半。休向月中尋。

十三覃

好處非關月。重煙不著嵐。疏斜泉石裏。看盡古今談。

十四鹽

欲寄成何字。天涯滯尺縑。相思與相見。語默一時兼。

十五咸

風雪猶未。花開自碧巖。欲知寒蕊意。遙指隔林杉。

七言絕

一東

色共梨花香不同。千山煙月有無中。立殘孤影君須認。看去春林溪欲紅。

二冬

長橋低岸好相逢。多折偏憐落客蹤。遙望白雲溪路滑。幾枝殘雪老孤峰。

三江

翹首南天意未降。毿毿白拂豎寒窗。曾從黃姓同蘄路。一棹蕭蕭夜度江。

四支

洗盡鉛華欲付誰。風煙凄斷月明遲。莫愁春到先搖落。更有深春搖落時。

五微

白玉條條映落暉。雪中春色正依違。天涯苦恨知何限。獨立空山待客歸。

六魚

荊榛荒沒露零餘。天北天南影共疏。花發寒空愁更落。冰田長欲帶雲鋤。

七虞

昔日玄都花滿衢。看花曾數暗香無。菟葵燕麥凋零盡。回首寒山樹一株。

八齊

標實無期望欲迷。可憐道路獨栖栖。誰同素影千巖秀。潑盡寒灰落紫泥。

九佳

影同寒月印空階。錯愛清光掩素懷。夜夜枝頭看似夢。踏窮殘雪惜芒鞋。

十灰

木落煙深孤鴈哀。南枝憔悴北枝催。從來春色應無住。空自撩人花繞臺。

十一真

大漢將軍六代人。披星臥雪舊風塵。相看灞上終何姓。憶得雲中老鶴身。

十二文

成都高臥影紛紛。誰謂晴光獨映文。放出餘香應十丈。為憐人共木犀聞。

十三元

臘窮人不到柴門。花落花開總莫論。雪色自嚴香自遠。更無形影待王孫。

十四

高寄空山天地寬。素香初蕊足盤桓。莫將白髮輕寒意。都作春愁對月看。

十五刪

丁丁伐木響雲間。纔入春風鬢已斑。認取幽香付他日。臘殘寒盡待花還。

一先

為誰帶雪到春前。幾度相期雲水邊。過眼不堪人意盡。一枝零亂又殘年。

二蕭

春光林下共迢迢。百納雲衣覆石橋。道是聖僧猶不似。何當香逐美人飄。

三肴

片片新花發故梢。隴頭流水一間茅。壽陽宮裏如相覓。為道于今共石巢。

四豪

難知休訝一枝高。出手何辭待雪勞。花落更應期子熟。莫教人武陵桃。

五歌

暖處難逢寒處多。幾生魂夢付藤蘿。花光長老曾摹此。何似親從庾嶺過。

六麻

一本分攜度嶺斜。只今方見歲寒花。山中獨秀無人問。狂殺清江舊酒家。

七陽

謾道生來欲傲霜。相投應亦惜名香。多情索共巡簷笑。爭較高眠怪石旁。

八庚

雪滿江邊花氣清。垂垂一樹古今情。悲歡閱盡宣城眼。聊托詩人天下名。

九青

蜀郡名園畫掩扃。佳人笑語尚亭亭。風前玉立何生夢。猶自題詩醉未醒。

十蒸

高處憑空折未能。連雲帶月影崚嶒。誰當錯比仙人萼。李白親傳自老僧。

十一尤

寒倚欄干映日浮。高樓胡笛滿天愁。北風衰艸蓬蓬盡。任是初年亦白頭。

十二侵

四望江山共一林。百年春色雪中深。勸君莫向枝頭覓。風起隋堤何處尋。

十三覃

錯落雲煙傍草庵。繁枝應許赤松參。春風暖處如相憶。數盡霜中一月談。

十四鹽

萬彙凋傷花意嚴。煙漫漫又月纖纖。傳聞勝似吳門兒。名姓終慚薄世嫌。

十五咸

顆顆離珠月欲函。洛陽歸去寄松杉。幽花不作凌霜色。萬古香風自一巖。

雪詩敘

[0204c02] 古來詠雪者多矣。撒鹽舞絮其失也。纖縞帶銀盃其失也。豔剪水飛花其失也。幻教粉堆麵其失也。膚以及鹽虎玉龍之句。鶴毛翼之章。擬議雖工。愈失本來面目矣。余謂天壤間最高者惟梅與雪。蓋其性厭塵凡。境耽孤寂。與深山老衲似有夙因。故其形之詠嘆。不啻現身而說法也。天然和尚舊著梅花詩百二十首。清曠絕倫。讀者超然天際矣。茲所作雪詩亦如其數。不事鏤冰刻玉而觸想成言。真有萬壑空明。千山皓白之致。此固胸中。自然流溢。非風雪驢背推敲者所能效其咳唾也。顧嶺南之雪未易多見。乃師甫入丹霞。而瓊林瑤樹。忽與筆花墨瀋。翕然相遇于几杖之前。殆猶豐山之鐘。別有感應。而豈地氣所能囿哉。抑聞師是集不三宿而脫稿。想其揮毫落紙。如天花之旋舞于空中。而不知其聚散。所自擊缽詩成。起視門外。雪深幾許。又與披雲見月。同一光明境界也。恨不與侍立諸公同聲而讚誦之。

[0204c18] 當湖弟子今亙陸世楷拜題

  天然是禪師雪詩

五言律

一東

二月嶺南雪。梨花間雪中。影浮難似月。力弱不關風。片上青衫色。繁飄白浪空。千峰今夜夢。迢遞濕歸鴻。

二冬

春泥看易盡。空谷自為容。覆葉深藏鳥。繁花不惹蜂。暖沈朝市影。凍塞虎狼蹤。漸見蓬蒿滿。川原何處逢。

三江

停舟煙樹白。沽酒對寒江。古驛無嘶馬。孤村有吠尨。近墳埋土壘。遠火暗山窗。誰復能同此。棲蘆鴈一雙。

四支

龍山驚險峻。雲路慎擠推。壓頹愁地軸。飄落念天涯。低易填溝壑。高多折幹枝。看窮殘臘景。茅屋欲深移。

五微

陰景去何促。陽和轉尚微。若將虛夜色。無復擬朝暉。熱處終難待。寒中初易違。且尋峰頂侶。雲霧共相依。

六魚

卻似雲中日。朦朧曙色初。耐寒興獨早。愛暖步還紆。篩嶺樹邊犢。迷江榜上魚。何人重回首。凄斷老樵漁。

七虞

彌天光共滿。薄景照偏殊。關塞愁征戍。屋廬凄腐儒。濕吹連曉角。寒斷一冬鬚。莫以千峰色。都同暗夜珠。

八齊

峰峻疑懸布。玲瓏逼漢低。徘徊驚曉鶴。呃喔誤宵雞。竹摧陰壑影。猿斷北山啼。沃土候春暖。攜鉏分夜畦。

九佳

啟戶皚皚積。觀林密密排。冥茫應自合。緯不成乖。帶露胎春雨。連雲澤凍荄。氛埃消欲盡。冷豔此時諧。

十灰

高低看落處。淅歷竟何來。積坎非邀厚。知危不受摧。借暉分鷺翅。倚素入瓊杯。千里何辭遠。層巒夕曜開。

十一真

暖席不堪近。寒溪好作僯。豈嫌青艸陌。欲傍白頭人。隱霧迷深谷。乘風度遠津。年年似荒月。來照不萌春。

十二文

陰結先成霰。蕭蕭自遠聞。入山青易見。到水白難分。惜暗夜籠月。停光畫薄雲。晴簷澌欲滴。宿鳥啄微昕。

十三元

寒波汎不極。瓊路易迷源。積曜夕沈壑。微光曉在門。遮空時欲下。舞屑忽成繁。深谷無炎熱。層冰豈自存。

十四寒

一夜鳥飛絕。千峰影到欄。莫將銀世界。空作月明看。對爾皆憐白。何人不畏寒。浮雲滿原隰。遮莫悔衣單。

十五刪

朔風不到海。寒氣早歸山。玉露當秋委。瓊花向暮斕。潔堪窺漢淨。輕得御雲閒。幽望成何似。皋禽斷續還。

一先

通朧光燭地。浩蕩渺連天。照豈分高下。汙從落市廛。年華休見晚。曉氣欲爭先。不待陽和動。微風散玉泉。

二簫

慘冽紛晨影。凝華凍晚朧。連光搖暖幌。含曜落寒潮。不借投虛隙。何勞映碧霄。一回幽對暇。寥廓靜塵囂。

三肴

薄照掩寒日。漁舟凍欲膠。大江沈遠岫。枯樹覆空巢。鼯鼠歸無路。雲僧蓋有茅。莫愁紛糅下。千地一深坳。

四豪

砌上埋黃葉。雲中揮白毫。落缾珠萼細。籠樹玉山高。未暇裁寒練。何曾失寶刀。飄零愁背日。迴照莫成勞。

五歌

枯涸逢人少。荒茫失路多。泥塗鋪紵練。珠玉委江河。染亦因風力。光疑入鏡魔。無心信芳潔。寥落夜如何。

六麻

嚴飆隨遠近。須到野人家。拂岫迷青黛。迴江走白沙。漉渢投闊直。迂曲入欹斜。巧拙無藏處。空山對落花。

七陽

一宵星月落。萬戶暗扶桑。鳳閣浮香粉。華山起白羊。路岐增浩歎。雲合漫飛揚。瑣散成朝暮。河山空瀁洸。

八庚

閬風連夜發。綏颯到平明。狡獸雲間斃。飛禽海上驚。寒威驅霧翳。霽色帶霜清。庵裏復何事。危襟坐五更。

九青

錯落空中映。蕭疏象外泠。溪清不可見。雲暗欲全醒。坐對無昏晝。行吟過戶庭。煙深孤鶴影。寂莫擬身形。

十蒸

萬頃看同縞。憑雲降復升。到江知是水。近日不成冰。花落疑春妒。光流向夕澄。沍寒人欲暮。暠皓自千層。

十一尤

素質輕如羽。悠悠經暮秋。投窗空見影。積石暗聞流。擬作瓊瑤跡。翻憐溟渤漚。連天捲山霧。迢望轉成愁。

十二侵

千株開照曜。一夜滿庭陰。擬[打-丁+致]雲霄上。寧愁溟壑深。夏凌堪鎮嶽。春水欲鳴琴。漭沆思林澤。魚龍未易尋。

十三覃

浩渺成高厚。冰壺秋水涵。蘚苔低見覆。梅李側多慚。去鴈迷煙渚。饑鳥啄艸庵。繁絲停暮色。鬚髮入寒潭。

十四鹽

玉塵連朔漠。飛墮水中鹽。萬灶無煙火。千峰入素縑。樹寒鶯語怯。石凍梨花淹。倒照雲中色。晶晶對夕檐。

十五咸

一天冥海嶽。萬岫失松杉。極目空中素。迴頭人倚巖。壓沈雲外路。微濺石邊函。渺渺開襟處。春融見遠緘。

七言律

一東

陰陽凝散碧煙中。飄落何勞問異同。飛絮隨風空自白。寒爐終夜為誰紅。深山擁被憐東郭。野店憑鞍笑謝公。凍殺亦饒清氣在。人間天上一無窮。

二冬

憑軒迢望欲攜笻。濯濯江山千里從。白盡不曾誇素色。晴來猶自覆青松。暖消石室一杯茗。寒入峰林幾夜鐘。試問重裘驢背上。護生堤畔肯從容。

三江

紛紛裂素映山窗。萬壑千巖色盡降。轉霧驚風朝不避。輕雲蔽月夜無雙。愛同野鶴投高樹。不畏飄蓬入大江。一種縈光隨去住。枉教人自對寒缸。

四支

永夜沈沈聞拆枝。空山如在百重圍。佛鐙初暗紙窗白。香篆將殘磨衲知。十里江樓寒吹蚤。孤舟沙岸苦吟遲。因茲憶起平生事。萬慮銷停鬢絲。

五微

天南漠北雨霏霏。誰掩峰頭明月扉。祇為縈空慚夕照。卻憐落樹似花飛。板橋風捲馬蹄滑。江樹雲繁驛路微。看到晴巒春漸去。鄉關何處待人歸。

六魚

寂寞何人映讀書。窮簷衣薄逼年除。幾多陽豔寒中過。豈有光華霽後舒。撒空未許隨風盡。含影還堪儗月初。回首莫愁雲路隔。白茫茫處是吾廬。

七虞

藹藹浮浮散五湖。寒庭孤嶼惜驪珠。傍巖妃子元名宓。仗節孤臣本姓蘇。澹若肌膚疑玉粲。皓然鬚髮蘸冰壺。飄颻更有迴風處。淺渚荒原照碧蘆。

八齊

河梁匹馬晚凄凄。奕奕浮光拂樹低。驛舍官梅花濺路。酒樓衰柳客如泥。雲連古岸沈牛跡。影隔千峰無鳥啼。空濛上下知何極。谷口聞鐘野寺迷。

九佳

霏微暮色鎖清齊。久住峰頭路不埋。愧倚晨曦光自滿。更嫌晚彩影誰諧。龍泉暗溜千行石。牛火頻燒品字柴。寒徹始知魂夢隔。何人吟望在天涯。

十灰

同雲遍野朔風催。萬頃晴光一夕迴。慘憺莫愁寒日處。通朧只在暝煙堆。坐久不禁成獨往。夜深常覺有人來。春明未必能相似。誰遣繁花寂寞開。

十一真

積照微茫絕四僯。望中誰是陌頭人。落花滿院疑無樹。拂艸連天暗度春。一室冰稜應自惜。萬峰珠錯豈全貧。分明共對羲軒上。更待晴暉恐未真。

十二文

寒風超忽白紛紛。兩岸瓊崖一水分。畫裏合離難著素。空中興滅不成文。影沈池上千重玉。光覆樓頭六出雲。便向歌筵分酒力。容華銷盡到斜曛。

十三元

萬樹梨花暗寺門。愁雲冉冉滴寒原。今年到地未盈尺。幾日遮天長似昏。近水無聲空入澗。遠峰不見卻聞猿。凄清共是此時節。猶憶匡山五里村。

十四寒

蒼茫江霧濕征冠。萬井蕭條行路難。黃竹有歌愁宋玉。蓽門無路臥袁安。梅逐餘香須早落。羽慚輕質不勝寒。雲中信有凝春樹。向日微微出石欄。

十五刪

散漫川原自雪山。龍沙迢遞鴈門關。千林玉樹三春失。萬頃瓊田一钁閒。銀象難藏身外影。素娥不耐月中顏。誰云埋沒河山上。指點樓臺落照間。

一先

幽靜多懷對遠天。飄零猶自憶前年。潔清亦許隨芳穢。流亂何從數後先。幾家依樹籠荒月。一鴈迷煙下暮田。覺光芒疑夢裏。泠泠石澗水流邊。

二簫

衡陽委絕白迢迢。衰草荒原朔氣驕。自有流光遲曙色。卻無形影到春潮。縈迴古渡愁歸客。蕭索空山泣去樵。風景依稀還世外。人間何事苦招搖。

三肴

繽紛繁鶩沒空郊。獨向層峰伴鶴巢。活水滿煎三峽茗。斷松斜壓一間茅。龍潛大澤寒猶蟄。虎踞深林凍不哮。掩戶且高殘臘枕。漆瓢腰繫萬年梢。

四豪

糝粉輕飛二月高。撲空如湧海雲濤。瑕銷白璧全欺趙。色儗麻衣卻笑曹。不薄青蘿凝夏谷。定飄紈扇濕春袍。暖堂何似寒巖迥。夜夜風簷映玉毫。

五歌

浩蕩乾坤平布澤。霏微物象自婆娑。蘆邊立鶴朝曦亂。樹裏藏鴉夜色多。入地定能銷碧血。彌天見倒銀河。南洲到海猶炎熱。坐對泠然發浩歌。

六麻

飄搖縞帶總隨車。隔絕門庭入徑斜。透隙卻疑搜兔。翻空真似攪龍蛇。池中有水偏投影。石上無根亦著花。瑰屑不堪寒到眼。縱橫難掩碧籠紗。

七陽

白霓遠近啟山堂。欲濯塵氛淨上方。江浪到天應浸日。瓊花著地不聞香。千峰倒影入寒瓣。萬屋平漫汎夕陽。借問年華真個晚。細看春色動遐荒。

八庚

雲外何因見素情。玉風滿澹然生。寒絃人向深堂調。凍屐誰同傍石行。望遙天末山應在。踏近溪邊水更清。勝事大都成寂寞。兔園空有惠連名。

九青

白練千條入鏡清。輕繁欲向夜窗聽。憑高且遜尖峰出。就下還尋絕壑停。華表鶴翎迷舊郭。豐城龍劍擬新硎。攢天一倍臨風急。卻似彷徨廣漠庭。

十蒸

濛濛萬象獨憑陵。何物光芒積素凝。面目冷然遺草澤。肝腸如見托崚嶒。若為熱處偏成水。不耐寒多竟作冰。自是野人茅舍穩。斷橋孤岫一枝藤。

十一尤

臘窮泉涸絕溪流。河海雲生杲日收。一夜似風吹敗葉。五更疑月滿層樓。卻回寒燄榮幽桂。豈為凋林感暮秋。遇物淪形歸大冶。高低平汎曲江頭。

十二侵

重輪掩抑畫沈沈。顧影難為薄曙襟。世上相尋皆桂苑。人間何處有山陰。去留不是迷源客。深淺誰論將策心。看嶽共驚雲勢湧。低空不覺夜堂深。

十三覃

委積徘徊散薄曇。先春有信到江南。常行淺砌猶疑別。欲過前山祗自諳。當晝連煙昏遠樹。無燈通夕曉寒龕。但知掩日韜霞意。始覺幽暉萬景含。

十四鹽

萬丈煙波撲鉅炎。名模鎔盡絕廉纖。無端虛室能生白。誰向空中儗撒鹽。芳潔逾慚高士愛。嚴寒不畏世人嫌。一從凋落黃花後。夜夜峰頭寫素縑。

十五咸

誰鞭天外白珂銜。勢盡雲駒萬里颿。欲湧波濤翻日月。不留蒼翠覆松杉。食餘藥嶺千牛草。寒有青州一布衫。莫笑繁絲倚枯木。衰顏窮望上江帆。

五言絕

一東

細看重雲裏。分明不是空。夕寒光獨遠。憑化委長風。

二冬

春色在寥廓。沈煙蘸玉容。縞衣輕似舞。乘夜上高峰。

三江

愛松埋鶴影。背月照寒窗。最是無人處。生憎嗥夜尨。

四支

玉塵散林薄。半上古松枝。枝壓愁將折。塵消曾幾時。

五微

千峰一夜白。先照野人扉。似月望高樹。溰溰濕衲衣。

六魚

皎潔侵寒陌。雰霏二月初。梨花香未散。隨影落吾廬。

七虞

因風消蠟炬。無影落澄湖。寒熱一時盡。清輝何處殊。

八齊

渢渢連夜動。起舞似聞雞。冰合知寒極。瓊花踏作泥。

九佳

白髮鏡中落。真同近暮懷。但知寒色迥。隨處得生涯。

十灰

雲裏望何極。紛紛撲素埃。江山同一色。不見鴈飛回。

十一真

雲暗非關暮。花飄豈是春。晴光應十丈。不為住山人。

十二文

濯濯霓裳濕。何人倚白雲。莫將雲裏影。空向陌頭分。

十三元

浩渺疑空劫。霏微向暮原。思歸歸不得。洞口迷源。

十四寒

嚴威生大漠。萬甲擁雲寒。何處刀砧急。朦朧向夕攢。

十五刪

落樹烏成白。催人鬢欲斑。輕質何曾定。浮沈煙雨間。

一先

迢遞長征路。徬徨欲曙天。最憐清素影。撲落馬蹄前。

二簫

山光不是曉。半夜過危橋。一似聞生客。千峰失寂寥。

三肴

狂吟月下客。門外任推敲。深夜寒侵榻。誰憐樹上巢。

四豪

鳥絕山霧起。日沈雲影高。微風吹玉屑。不上懶瓚袍。

五歌

三聲溪路絕。一壑同雲多。寒光幽處近。形影托青蘿。

六麻

階砌葉初上。雲山路轉賒。掃門殘影亂。千里望貧家。

七陽

枯根覆盡。殘夜滴寒塘。人在空山裏。山空人影長。

八庚

日落山路合。林寒霽色明。梁園人盡醉。那識此時情。

九青

帶寒汲遠澗。片片落雲缾。水凍還成片。何勞煙霧停。

十蒸

陰風吹白羽。皎皎雲中澄。誰謂終非水。人言不是冰。

十一尤

終歲滿林白。重煙隔上頭。定教寒裏見。不遣入春流。

十二侵

瓊花散丹石。掩映臨江陰。誰知枯落後。更有白雲深。

十三覃

倚樹繁衣袖。流光向夕含。何人能到此。撥火共痴憨。

十四鹽

不分光浮地。還函明鏡奩。寒輝殊未減。春色夢中兼。

十五咸

帶雨瀟瀟下。江寒落遠帆。峰頭一回望。望久沒松杉。

七言絕

一東

灑盡平原萬里空。橫江沙捲馬頭風。寒雲沒斜西照。更勒金羈卻向東。

二冬

欲向冰霜慕遠蹤。藍關何惜馬蹄封。甘朽骨埋江瘴。猶恨秦雲千萬重。

三江

乘風昨夜叩山窗。慚愧華亭尚隔江。莫道驪珠容易見。乖龍左耳割難降。

四支

漠漠同雲向夕垂。千門萬戶鎖寒炊。落花一片能潛化。何況芳林絕路岐。

五微

堆壓橫橋山徑微。寒林霽色一僧歸。閒殺五陵貴公子。醉騎白馬去如飛。

六魚

鴻飛不到百情疏。阻闊江山煙霧餘。飄落盡歸寒沒處。暮林空見野人廬。

七虞

松根一夜撥寒爐。燒盡秦灰入玉壺。萬古河山只若此。瓊樓歌暖漫呼盧。

八齊

崩騰未可凌高嶽。繚繞還堪隱別蹊。一望風煙迷古洞。長安爭似晚峰西。

九佳

平沈山嶽影參差。深夜同誰步玉街。萬丈光寒看璨瑳。回頭人自隔天涯。

十灰

誰催千里集瑤臺。朔氣蕭蕭映玉杯。銷盡豈如隨霧轉。有時飄墜碧崔嵬。

十一真

皎皎輕飄桂葉春。影娥池畔趁芳辰。凌空更上無棲處。卻笑人間醉玉塵。

十二文

日暮驚沙薄楚雲。雲中江樹影紛紛。香爐飛瀑三千尺。猶較衡陽白鴈群。

十三元

黃雲白日暗寒原。鴻鴈無聲度塞垣。自古客行愁道遠。紛紛薄木鎖侯門。

十四寒

千騎獵馬出樓闌。不見飛禽落日寒。風起平沙天路白。角聲吹入朔雲團。

十五刪

莫愁殘臘滿頭斑。絳色偏能駐老顏。更有銷寒誇玉馬。定教丹石勝常山。

一先

新住寒山綠玉川。連光曉映卜豐年。堆萬戶千重璧。誰靳沿門一個錢。

二簫

篩空萬里不封條。未到春林慘氣銷。誰道凝陰能掩素。瑤花偏逐朔風飄。

三肴

千山寒落蔭重茅。擬作明珠誤水泡。一任曉風驚復息。不教殘凍掛空梢。

四豪

練絲千縷何勞泣。逵路茫茫真欲號。拼教寂寞山頭望。不是楊雄誰載醪。

五歌

眼前浩潔凌晨早。傾耳希聲清夜多。漸入春郊花氣暖。寒庭誰解泣銅駝。

六麻

破衲蒙頭老歲華。寒深時亦動長嗟。古來甲子朝門外。亦有幽蘭哀日斜。

七陽

寢跡窮年樂未央。萬山璀璨引風長。聽殘簷溜添寒絮。不臥仙人白玉床。

八庚

凜栗忽驚溪路明。峨峨千里共雲平。藐姑山裏知何似。寒夜相逢莫問名。

九青

白盡千峰峰頂青。空濛之內有人醒。寒飆忽起從空下。不信瑤華滿夜庭。

十蒸

因高纍仞看容易。息影憑空力不勝。荒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待碧崚嶒。

十一尤

琉璃殿裏汎虛舟。光湧層波天際浮。深夜泠然照牆壁。忽疑身在碧雲頭。

十二侵

寒飄玉蕊散高林。弱木頹枝凍已深。更向陌頭雲裡望。豈堪凄切暮猿心。

十三覃

環丘山上覆冰蠶。作蘭絲成五彩函。若使海人獻巢許。不將霜質伴華簪。

十四鹽

遙空直下水晶簾。照見鮫人夜織縑。無端一陣寒風急。吹落紈絲散作鹽。

十五咸

棲老雲中碧玉巖。經春猶自托松杉。人間未必能知此。遮莫臨風寄素緘。

[0209a13] 板存嘉興楞嚴寺般若堂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38 冊 No. B406 廬山天然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LINDEN 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